循环经济是一种实践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它以资源环境是支撑人类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这一根本认识出发,通过“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反馈式循环过程,使所有的物质、能量在这个永续的循环中得到合理持久的利用,从而实现用尽可能小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成本,获得尽可能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循环经济是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特征,其遵循的行为原则是:减量(Reduce)、再利用(Reuse)、再循环(Recycle)和再思考(Rethink)。
乐山是四川的重要化工基地,境内有磷化工、氯碱化工、高纯材料、电镀、农药重点企业17家,涉及主要危化品有黄磷、氯、液氯、强酸、砷等。高耗能、高污染的冶金建材工业在市境内分布较广。2007年乐山单位GDP能耗为2.505吨(吨标准煤/万元,下同),分别比全国、全省水平高1.345、1.073吨。在国家产业调控政策加大的情况下,乐山如何发展循环经济,加快资源开发型企业和资源型城市的转型、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是工业发展模式所面临的最大压力。
带着这些问题,乐山调查队于2008年3月在全市范围内大中型工业企业,开展了一次问卷调查和典型调查相结合的工业循环经济发展情况调研。共发放调查问卷50份,回收有效问卷33份,涉及冶金建材企业10户、电子企业2户、机械制造企业6户、化工企业4户、太阳能企业2户、纺织加工企业4户、食品加工企业1户、医药企业2户和造纸企业2户;33户企业2007年资产总额240亿元,实现产值202亿元,实现销售收入200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销售收入38.9%,利润总额25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的47.2%。现结合乐山工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将本次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一、乐山工业循环经济发展已经取得初步成效
(一)发展循环经济意识逐步增强。2004年国家提出用循环经济理念指导我国“十一五”经济发展后,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皆在保护环境、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产业调控措施,迅速在乐山得到贯彻落实。首先,是市委、政府强力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及时采取措施落实国家有关产业调控政策。一是市委政府连续几年与各区市县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签订了《环境保护目标责任书》。二是在全市经济发展相对比较落后、财力有限的情况下,2006年和2007年全市分别投入1.2、1.3亿元用于环境治理。三是不断加强对省市限期治理企业的监督检查,实行重点督察、督办,把环境执法监督作为企业环境管理服务的内容,加强协调,为企业治污提供必要的政策技术和资金支持,优先为限期治理企业安排和申请省、市级环境补助资金。四是对主要污染源进行限期治理,2006年乐山嘉阳电力公司、大利电力公司等六户企业被列入省级限期治理企业,2007年乐山市委政府又将四川瑞松纸业有限公司等32户企业纳入省市限期治理企业。
其次,是企业积极参与发展循环经济。作为治污主体,企业积极转变观念,社会责任不断加强,从“要我治污”到“我要治污”,投入大量资金用于环境治理,如四川德胜钢铁集团公司为发展循环经济,先后投入12亿元用于技改,其中节能减排总投资约2亿元,为淘汰落后产能,光拆除的固定资产近5亿元;四川永祥股份有限公司从2007年至今的环保投入得1180万元等等。
(二)工业循环经济试点稳步开展。近年来市委政府在继续加强环境治理的同时,将井研县、五通桥区列入省级循环经济试点县;井研盐气生态工业园进入省级循环经济试点工业园区;川投峨铁公司、永丰纸业公司、犍为优利生化公司列入省级循环经济试点企业;确定了峨眉半导体厂、四川和邦盐化集团投资有限公司等10户企业作为市级循环经济试点企业;四川省乐山市福华农科投资集团进行发展循环经济产业园区试点等等。
(三)工业企业节能减排效应明显。通过各级党委和政府及相关部门、相关企业的共同努力,企业节能减排效应明显。一是全市单位GDP能耗、工业增加值能耗大幅下降。2006年和2007年,乐山单位GDP能耗为2.641吨和2.505吨,同比下降2.85%和4.52%,分别比全国多下降1.52个和0.86个百分点,比全省多下降0.75个和0.08个百分点;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4.97吨和4.56吨,同比下降3.68%和8.2%,分别比全省多下降0.83个和1.1个百分点。二是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减少。据市环保局资料反映:2006年,全市主要污染物COD排放量、烟尘排放量、工业粉尘排放量分别减少1500吨、24000吨、5000吨;2007年工业烟尘排放量、工业粉尘排放量分别减少8064吨、1576吨。三是排放达标率稳步提高。据市环保局资料反映:2006年和2007年,工业烟尘排放达标率(%)分别为95.94和96.45。
(四)“三废”回收利用率继续提高。乐山工业企业根据国家产业调控政策的要求,在节能减排的基础上,“三废”回收利用率继续提高。本次调查结果表明:样本企业工业废水回收利用率达40.6%,工业废气(烟尘等)回收利用率21.8%,工业固体排放物回收利用率25%;另据市环保局资料反映:2006年、2007年全市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量,分别达到312吨和375吨。特别是一些大中型企业“三废”回收利用率大幅度提高,如四川德胜钢铁集团有限公司,作为耗水大户,技改前工业用水利用率仅44%,技改后工业用水循环利用率高达93%;四川和邦盐化集团投资有限公司已在今年实现了有害物质的零排放,四川福化农科投资集团2007年已实现工业用水循环利用率85%,工业固体排放物综合利用率98%,副产气体回收利用率99%。
(五)生态环境大为改善,企业发展取得明显效益。通过节能减排,限期治污等一系列措施的落实到位,乐山的生态和环境状况大为改善,中心城区刺鼻难闻的臭气基本没有了,市民生活用水不再取水难,空气污染较重的沙湾城区、夹江城区、五通城区等的空气质量大为改善。企业发展循环经济取得明显经济效益。据市环保局提供的资料反映:全市2006年和2007年三废综合利用产品产值分别达到3.7和3亿元。另据对德胜集团公司和和邦化工有限公司等企业的典型调查反映,德胜集团公司2007年工业气体、固体排放物综合利用产品产值上亿元,和邦化工有限公司对旗下皮革公司在国家治污政策出台前,花巨资对生产工艺进行改进,抡得市先机。
二、当前乐山部分企业发展工业循环经济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受短期利益驱使,缺乏发展循环经济积极性。按发展循环经济的国际惯例,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先期投资总额一般要高于非循环经济10%左右,对能耗高、污染大的投资项目,企业增加的环保投资比例更高。如四川德胜钢铁集团有限公司为淘汰落后产能,污染严重的项目,用于技改和新建投资12亿元中,节能减排总投资约2亿元,占投资总额的16.7%,光拆除的固定资产近5亿元。由于部分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没有长远发展目标,缺乏发展循环经济的积极主动性。
(二)认识不到位,把发展循环经济片面等同于“三废”排放达标。既循环又经济的发展模式才是循环经济或生态经济,而只循环不经济的发展模式只能算作环保经济或“三废”排放达标。本次调查结果反映,样本企业对企业是否在进行循环经济发展的肯定回答是75%,企业对“三废”排放达标的肯定回答是85%,但是对“三废”进行综合回收利用的企业不足30%。说明我市部分企业并没有认识到实现“三废”排放达标只是完成了发展循环经济的第一目标,发展循环经济必须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
(三)受实力限制,没有发展循环经济的技术支撑。无论是“三废”的回收和循环利用,还是能源和其它资源消耗的减量化,都离不开技术和设备的投入,需要企业具有相当的经济实力。但由于乐山大部分工业企业规模较小、实力差(2007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销售收入达到亿元的企业90户、5亿元以上的14户、10亿元以上的8户,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个数比重分别为14.2%、2.21%、1.26%),企业科研投入不足、产品附加值小、市场竞争力差弱,严重制约了企业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的资金投入能力(包括循环经济技术的开发能力以及引进和采购循环经济技术设备的能力)。据2007年乐山企业集团年报反映,12户企业研发投入仅1.75亿元,占营业收入的0.82%,既低于全国1%的平均水平,更远远低于工业化国家的3-5%的平均水平。本次调查结果表明,认为自己产品附加值低、市场竞争力差的企业比重,高达43.8%。
(四)政府对发展工业循环经济的行政约束力度、政策支持力度有待提升。发展循环经济需要增加的企业投资回收期长,有违企业追逐利益最大化的原则,阻碍了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参与的主动性,这就需要政府的积极干预,建立健全相应的行政法律约束和经济政策激励机制。目前,我国发展工业循环经济行政法律约束机制还比较少,在国家层面只有《环境保护法》出台,而《循环经济促进法》至今还没有出台。在省市地方层面,由于各地经济发展层次的不同,相应的配套的法律法规等地方性法规还很少,包括金融信贷、税收等方面支持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不完善,力度有限。
三、发展乐山工业循环经济的几点建议
(一)树立节能减排是企业的社会责任观,加大对发展循环经济的宣传力度。首先要树立节能减排要成为企业的社会责任,要变国家政策要“我做”为企业自己要做的自觉行为;其次要加大对循环经济发展较好的企业的宣传力度,营造发展循环经济的良好社会氛围。
(二)全力打造绿色产业链,推广绿色制造模式。要把减排指标落实到重点行业的结构调整中,落实到重点企业的发展中,依靠提高产业技术装备水平,淘汰落后产能,以技术升级和技术创新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优先发展资源节约型、质量效益型、科技先导型企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减少污染排放,全力打造成乐山的绿色产业链。
(三)既要着眼于存量企业的节能减排,更要关注增量企业的市场准入关口。使节能减排措施进一步前移,特别是在西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今天,要打好节能减排的提前量。
(四)依靠科技进步,促进节能减排。建立企业科技发展促进基金,引导大企业、大集团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倡导企业建立院企、厂企合作机制,大力促进科技转化为生产力步伐,促进企业发展循环经济步伐。
(五)协调好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工业循环经济既有只循环不经济的,也有既循环又经济的,这两种不同的模式,应该有不同的市场和社会效应。特别是中小企业在促进当地群众就业、增加当地群众收入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这些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自身实力不够,需要政府在政策、资金、技术上进行鼓励和配套,与既循环又经济的大型企业协调发展。
(六)加大政府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的行政约束和政策支持力度。行政约束方面:一是严格贯彻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政策;二是结合乐山实际,制定相应的制度和落实相关规定;三是加强督查及处罚。政策支持方面:一是通过产业政策引导产业结构优化,二是制定和落实相关的金融支持政策,包括政府通过财政贴息鼓励企业发展循环经济;三是制定和落实相关的财税收支支持政策;四是对发展循环经济成效突出的企业和区县进行表章和鼓励等。
• 中国角型毛巾架行业运营态势与投资潜力研究报告(2018-2023)
• 中国直接挡轴市场深度研究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2021-2023)
• 2018-2023年KTV专用触摸屏市场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 中国回流式高细度粉碎机市场深度调研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2018-2023)
• 2018-2023年中国原色瓦楞纸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发展策略预测报告
• 中国雪白深效精华液市场深度调研及战略研究报告(2018-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