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2007年浙江农村全面小康实现程度达81.2%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2008年10月14日   来源:国家统计局浙江调查总队

  浙江作为沿海发达地区,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到2010年基本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到2020年“率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奋斗目标,占总人口四分之三的农村是实现全面小康的重点和难点。改革开放以来,浙江农村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日益提高,至上世纪90年代中期,已完成了从温饱到总体小康的跨越。进入新世纪后,尤其是近5年以来,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浙江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根据国家统计局编制的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程度监测方法测算,2003-2006年,浙江农村全面小康社会实现程度分别达51.2%、58.9%、64.0%和68.1%。2007年,浙江农村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步伐加速推进,实现程度达81.2%,比上年提高了13.1个百分点,实现程度已连续5年居全国各省市区第4位,仅次于上海、北京和天津。

   

    一、浙江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进展

   

  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监测指标体系的内容涉及经济发展、社会发展、人口素质、生活质量、民主法制以及资源环境等6个方面18个评价指标。2007年,随着全省农村经济社会的快速、协调发展,浙江农村小康进程快速推进,实现程度达81.2%。18个评价指标中,有11个指标达到农村全面小康标准(见表1)。

   

1 浙江2007年农村全面小康综合表

   

指标

单位

总体

小康值

全面

小康值

2007

实际值

实现

程度

权数

综合

分值

A、经济发展

 

 

 

 

100

29

29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元/人

2200

6000

6717

100

20

20

第一产业劳动力比重

%

50

35

20.1

100

5

5

小城镇人口比重

%

16

35

35.4

100

4

4

B、社会发展

 

 

 

 

70.4

20

14.1

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

%

10

90

79.6

87.0

8

7.0

农村养老覆盖率

%

1.8

60

23.8

37.8

4

1.5

万人农业科技人员数

1

4

2.2

40.4

4

1.6

农村居民基尼系数

0.35

0.3-0.4

0.3535

100

4

4

C、人口素质

 

 

 

 

28.8

15

4.3

平均受教育年限

7.4

9

7.7

18.8

12

2.2

平均预期寿命

69.5

75

73.3

69.1

3

2.1

D、生活质量

 

 

 

 

94.6

23

21.8

恩格尔系数

%

49

40

36.4

100

4

4

居住质量指数

%

18

75

80.6

100

11

11

农民文化娱乐支出比重

%

2.5

7

5.1

58.5

3

1.8

农民信息化程度

%

28

60

65.9

100

5

5

E、民主法制

 

 

 

 

100

6

6

农民对村政务公开的满意度

%

55

85

94.8

100

3

3

农民社会安全满意度

%

60

85

89.6

100

3

3

F、资源环境

 

 

 

 

85.4

7

6

常用耕地面积变动幅度

%

-0.3

0

0.2

66.0

3

2

森林覆盖率

%

16.5

23

60.7

100

2

2

万元农业GDP用水量

立方米/万元

2600

1500

1076

100

2

2

农村全面小康实现程度合计

 

 

 

 

 

100

81.2

   

  (一)农村经济稳步发展,三大指标均达到小康标准

   

  2007年,浙江农村经济继续保持较快发展,衡量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第一产业劳动力比重和农村小城镇人口比重三项指标均已超越了农村全面小康社会标准,使全省经济发展方面的农村全面小康社会实现程度达到100%,比上年提高2.8个百分点。

   

  从收入水平看,2007年浙江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8265元,按2000年可比价格计算,人均可支配收入6717元,比上年增加509元,超过农村全面小康社会标准717元,农村全面小康实现程度为100%;从劳动力从业结构看,随着农村二、三产业的不断发展,第一产业劳动力比重呈逐年下降趋势。早在2002年,浙江第一产业劳动力比重为32.5%,首次实现了35%以下的农村全面小康标准。2007年,全省第一产业劳动力比重进一步下降到20.1%;从小城镇发展看,上世纪90年代开始,浙江逐步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放松农民进城户口限制,并解决进城务工经商农民子女入学难问题,小城镇人口迅速增加。2007年浙江小城镇人口比重达到35.4%,首次达到农村全面小康标准,实现程度为100%。

   

  (二)农村社会事业成效显著,实现了小康进程的70.4%

   

  浙江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民生问题,积极发展社会保障事业。目前,已逐步建立了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实现了由“单一突破”向整体推进,由“城镇保障”向“城乡统筹”的转变,初步建立了覆盖城乡、功能比较完善、保障形式多样化、资金来源多样化、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提升了全省社会发展水平。2007年全省农村社会发展方面的农村全面小康社会实现程度达到70.4%,比上年提高10.4个百分点。

   

  1.合作医疗覆盖率近80%

   

  2003年下半年开始,浙江作为全国4个试点省之一,有27个县(市、区)进行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2005年又启动了54个县(市、区);同年,浙江开始全面实施“农民健康工程”,由政府出资,每二年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免费进行一次健康体检,同时,农民工参加医疗保险人数也有较大增长。2006年,浙江有农业人口的县(市、区)全部实行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2007年,浙江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达79.6%,比上年提高3.6个百分点,全省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的农村全面小康社会实现程度由上年的82.5%提高到了87.0%。

   

  2.农村养老覆盖面继续扩大

   

  近几年来,浙江农村的社会养老保障不断得以推进。浙江在全国率先建立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到2005年4月,全省所有县(市、区)都已出台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的政策措施。2006年,浙江对被征地农民实现了即征即保。至2007年末, 全省有296.9万被征地农民纳入了社会保险。从2005年起,浙江又在11个设区市各选取一个县(市、区)作为试点,推行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持政策。2006年,浙江下发了在全省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实施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浙政发[2006]5号文件)。至2007年底,已有符合条件人员共领取奖励25万人次(符合计划生育的家庭,60岁起每人每年可领取不低于600元的奖励扶助金,直到亡故为止 )。尽管目前能领取奖励金的农村家庭还不多,但对符合计划生育政策,但年龄还未到60周岁的夫妇来说,终将能享受这一奖励政策。如果这一政策不改变的话,可以说对符合条件的计划生育家庭奖励“养老金”的理论覆盖率应该是100%。浙江嘉兴从2007年10月开始,年满16周岁至60周岁,符合参加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或现有各类社会养老保障对象之外的城乡居民,都可以参加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当地财政对参保者实行补贴;其中,60周岁以上的老人可按规定一次性缴费满15年,同样可以领取养老金。不少设区市近几年还陆续出台高龄老人补助政策,就这些地方而言,享受高龄老人社会补助政策的理论覆盖率也应该为100%。

   

  但是,作为农村全面小康社会监测指标的是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覆盖率,且以农村常住人口为基数进行测算,因此,浙江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覆盖率还需进一步提高。2003年,浙江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覆盖率为12.6%,2007年提高到23.8%,比上年提高5.5个百分点。浙江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覆盖率的农村全面小康社会实现程度由上年的28.3%提高到2007年的37.8%,提高了9.5个百分点。

   

  3.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工程取得新进展

   

  近几年来,浙江在减少农村低收入家庭方面采取了不少积极有效的政策。如2002年6月,浙江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作出了“继续抓好扶贫开发,在完成百乡扶贫攻坚任务的基础上,实施欠发达乡镇奔小康工程”的重要决策。2003年3月,浙江省委办公厅、浙江省政府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实施“欠发达乡镇奔小康工程”的通知》。2003年开始,浙江又围绕提高农村居民增收致富能力,突出下山脱贫、农民培训、产业化扶贫等重点工作,加强财政扶贫、扩大区域协作,强化结对帮扶、科技扶贫,有力地促进了欠发达乡镇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民增收。据欠发达乡镇农村居民收入抽样调查显示,2006年,211个欠发达乡镇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3528元,比2002年的1925元增长83.3%,年均增长16.4%,扣除价格因素,年均实际增长13.5%,分别高出全省和全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速5.8和7.3个百分点,1000元以下的贫困人口占欠发达乡镇总人口的比重从9.1%降至2.6%。浙江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000元以下的低收入家庭比重由2002年的12.3%降到2007年的5.3%。因此,自上世纪80年代末以来,浙江农村居民的基尼系数尽管仍呈扩大趋势,但始终保持在一定的合理区间,最高的2005年为0.3678,近两年有所回落,2007年为0.3535,农村全面小康实现程度为100%。

   

  4.农业科研队伍扩大

   

  2007年,浙江农村万人拥有农业科研人员数为2.2人,农村全面小康社会的实现程度为40.4%,比上年有较大幅度的提高。但与农村全面小康的要求相比,农业科研人员数仍大大偏少,是浙江在建设农村全面小康社会进程中的一个薄弱环节。

   

  (三)农村人口素质有一定提高,但与小康目标仍有一定差距

   

  2007年浙江人口素质方面的农村全面小康社会的实现程度为28.8%,比上年提高了20个百分点。

   

  随着各项教育政策的落实,农村人口文化素质继续提升,2007年浙江农村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为7.7岁,比上年增加0.4年,但由于农村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的基数较低以及相对高素质高学历的农村劳动力的大量转移外出,影响了农村人口总体文化水平,2007年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的小康实现程度仍只有18.8%。再从衡量人口素质的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看,上世纪80年代以来,浙江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每年以一定的幅度增加,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时的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为72岁,大大高于世界平均水平。2007年,浙江农村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为73.3岁,实现程度69.1%。

   

  (四)农村居民生活质量继续改善,实现了小康目标的94.6%

   

  浙江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稳步提高,推动了生活质量的全面改善。从2003年到2007年,浙江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从4287元增加到6442元,从而使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和生活质量不断发生着质的变化。2007年监测农村居民生活质量的4个指标,已有3个指标达到或超越了农村全面小康社会标准,农村居民生活质量方面的农村全面小康社会实现程度达到94.6%,比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

   

  1.恩格尔系数连续5年在40%以下

   

  恩格尔系数是反映生活质量的综合指标。浙江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从2003年开始就已实现了40%以下的农村全面小康标准。2007年,浙江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进一步下降到36.4%,农村全面小康社会实现程度已5年达100%。

   

  2.文化精神生活日益丰富

   

  2007年,浙江农村居民人均文化娱乐消费支出比重为5.1%,农村全面小康社会的实现程度为58.5%,比2006年提高2个百分点;2007年,农村居民每百户彩色电视机、电话机和计算机拥有量分别达144.2台、243.5部和19.4台,分别比上年增加7.3台、13.8部和5.1台,信息化程度的农村全面小康实现程度从2005年开始已第3年达到100%。

   

  3.居住条件继续改善

   

  2007年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57.1平方米,比上年增加1.5平方米,其中钢筋混凝土和砖木结构占95.2%,居住配套设施不断完善,使农村居民的居住质量指数由上年的74.5%上升到80.6%,2007年农村居民居住质量的小康实现程度首次达到100%。

   

  (五)民主法制逐步健全,村民满意度较高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高度重视民主法制建设,近年来,进一步健全村务公开和村民自治制度,加大打击犯罪力度,努力打造平安浙江。农村居民对村务公开的满意度和对社会安全的满意度不断提升。据对全省6620名农村居民的抽样调查,2007年,浙江农村居民对村政务公开满意和基本满意的比重达94.8%,对社会安全满意和基本满意的比重达89.6%,均达到了农村全面小康社会标准,农村民主与法制的小康实现程度为100%。

   

  (六)资源环境保护取得新进展,小康进程大步提升

   

  浙江省委、省政府十分重视全省资源环境建设,2007年全省资源环境方面的农村全面小康社会实现程度为85.4%。从基本农田保护看,浙江努力保持耕地占补平衡,尽管由于城市化进程较快带来全省耕地面积呈下降趋势,但2007年全省耕地面积变动幅度有所减少,全面小康社会实现程度为66.0%。从森林覆盖率看,由于浙江地理环境优越,加上近几年来对森林资源保护力度较大,森林覆盖率呈不断增长态势,2007年森林覆盖率达到60.7%,远远超过农村全面小康社会标准。从水资源消耗看,浙江比较重视农业用水节水工作,2004年以来,万元农业GDP用水量均在1500立方米的农村全面小康标准值以内,实现程度为100%。

   

    二、浙江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进程与部分省市比较

   

  从2004年国家统计局统一部署开展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监测以来,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程度浙江连续5年位居全国各省市区第4位,仅次于上海、北京和天津。2007年浙江农村全面小康社会实现程度与前一位天津的差距由2006年的12.8个百分点缩小到6.1个百分点,缩小了6.7个百分点。与位列浙江后面的江苏、广东和山东比较分别高出12.5、16.4和16.5个百分点(见表2)。

   

2 2007年天津、浙江、江苏等5省市

农村全面小康社会实现程度

   

指  标

天津

浙江

江苏

广东

山东

实现程度合计

87.3

81.2

68.7

64.8

64.7

一、经济发展

100

100

85.8

78.3

56.4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00

100

82

74.7

50.4

第一产业劳动力比重

100

100

100

100

79.6

小城镇人口比重

100

100

84.7

68.9

57.4

二、社会发展

74.3

70.4

64.8

67.3

82.2

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

80.9

87.0

96.3

92.3

94.0

农村养老覆盖率

43.3

37.8

34.7

18.9

23.2

万人农业科技人员数

66.7

40.4

-3.3

33.3

100

农村居民基尼系数

100

100

100

100

100

三、人口素质

100

28.8

45.9

42.5

68.8

平均受教育年限

100

18.8

43.8

36.3

68.8

平均预期寿命

100

69.1

54.5

67.3

69.1

四、生活质量

86.6

94.6

91.2

53.9

67.6

恩格尔系数

100

100

82.2

0

100.0

居住质量指数

91.4

100

90.2

63.7

47.1

农民文化娱乐支出比重

28.9

58.5

95.6

13.3

54.7

农民信息化程度

100

100

97.8

100

94.5

五、民主法制

100

100

83.3

80.3

82.3

农民对村政务公开的满意度

100

100

66.7

76.7

76.7

农民社会安全满意度

100

100

100

84.0

88.0

六、资源环境

35.5

85.4

-28.6

71.4

15.3

常用耕地面积变动幅度

-3.3

66.0

-66.7

33.3

-33.0

森林覆盖率

29.2

100

-100

100

3.1

万元农业GDP用水量

100

100

100

100

100.0

   

  比较显示:2007年浙江和天津一样,实现程度为100%的指标达11个;江苏、广东和山东分别为4个、5个和4个。其中:(一)经济发展浙江和天津均已实现农村全面小康社会标准,但第一产业劳动力比重和小城镇人口比重天津高于浙江,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浙江高于天津。(二)社会发展山东最高,浙江处于居中位次。(三)人口素质浙江相对最低,而天津已达100%。(四)生活质量浙江最高,其中农村居民的居住质量指数只有浙江达到了农村全面小康社会标准。(五)民主法制建设浙江和天津也均达农村全面小康社会标准。江苏、广东和山东情况基本接近。(六)资源环境浙江和广东相对较高。

   

    三、推进农村全面小康进程的几点思考

   

  2007年,浙江农村全面小康进程向前迈出了一大步,18个监测指标中已有11个达到了农村全面小康标准,要在2010年基本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存在较多有利条件,但同时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各级政府要继续积极推进全省农村全面小康建设步伐,尤其是要积极采取措施,在加快提升农村人口文化素质、健全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增加农业科技投入等方面化大力气。

   

  (一)努力提高农村社会整体保障水平

   

  近几年来,浙江在农村居民的医疗保障方面推出了较多的政策措施,由于测算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以农村常住人口为基数,而浙江外来人口又较多,近80%的合作医疗覆盖率不算低。要达到合作医疗覆盖率90%的农村全面小康标准,今后一段时期的重点是要对外来人口的医疗保障问题出台一些相应的政策措施,以提高农村医疗保障整体水平。

   

  从浙江农村养老保险看,尽管近几年养老保障事业发展较快,社会养老保障形式多样化,多渠道,但其中的社会养老保险所占比重较小,养老保险覆盖率与小康目标差距较大。随着农村老龄人口比重的增加,建立一套更健全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体系显得十分必要和迫切。

   

  (二)多管齐下,提高农村人口素质

   

  2007年浙江农村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为7.7年,而小康目标为9年,差距较大。人口文化素质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加上较高素质劳动力不断流向城市,要想在短时期内提高农村人口文化素质难度较大。因此,一方面要继续加大农村教育事业的投入,另一方面要加快农村小城镇建设步伐,尤其是增强小城镇对高素质人才的集聚能力,以提升农村人口的整体素质。

   

  (三)加强农业科研力量

   

  2007年浙江万人农业科研人员数为2.2人,小康实现程度为40.4%。尽管浙江农业增加值比重仅为5.5%,农村居民来自农业的收入只有18.8%,但稳定的农业基础是农村持续发展的保证。因此,针对目前农村科研力量薄弱的现状,各级政府应增加农业科技投入,加强农业科研和农村教育,广泛开展技术培训,同时深化改革,进一步稳定农业科技队伍。

   

  (四)耕地面积的减少态势短期内难以扭转

   

  常用耕地面积变动幅度是农村全面小康监测的重要指标,随着浙江城市化建设的不断推进,耕地保护问题越来越迫切,尽管2007年常用耕地减少的情况有所扭转,农村小康目标相应提升,但经济建设和保护耕地间的矛盾仍将突出,如果耕地面积减少趋势继续下去,将成为浙江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