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宁夏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目标实现进程加快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2008年8月29日   来源:国家统计局宁夏调查总队

  自治区成立50年来,在宁夏自治区党委政府的领导下,经过广大干部群众的艰苦奋斗,扎实苦干,宁夏农村经济不断发展,农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宁夏发挥自身优势,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努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不断增强农业发展后劲,农业连年丰收,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农民收入和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在基本解决温饱后,向全面小康迈出坚定的步伐。

   

    一、50年来农村经济发展迅速

   

  宁夏作为一个农业省区,各级政府部门一直把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增长作为重中之重,从解放初期“人民公社化”的农业政策到改革开放后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设施农业的发展,从自治区成立初期农产品的严重短缺到今日宁夏农产品供给平衡有余,半个世纪来,勤劳智慧的宁夏人民走出了一条艰苦创业道路。

   

  1.粮食生产能力显著提高。在国家一系列政策鼓励和支持下,宁夏农民在粮食生产上不断加大投入和田间管理力度,积极调整种植结构,扩大高产高效作物种植面积、使全区粮食生产能力稳步提高。2007年全区粮食总产量为323.5万吨,较1957年56万吨增加了267.5万吨,全区小麦在改变种植模式的情况下平均亩产175.6公斤,水稻平均亩产524.2公斤,分别比1957年增长了2.5倍和4.0倍。在产量增长的同时,农产品的品质也有了较大提高。

   

  2.农业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在过去较长的一段时期,宁夏农村经济发展过度依赖资源条件,劳动力高度集中于种植业,农业增长主要靠劳动力、资金和土地的投入,科技含量低,处于低质量下的粗放增长,农业发展缺乏可持续性,农民收入来源单一狭窄。随着农业科技的不断发展,特别是近年来中央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出台,全区农村经济结构得到不断优化。宁夏引黄灌区在种植业上实行 “三压三减”(即压缩夏粮面积、增加秋粮面积;压减小麦、水稻面积,扩大优质玉米及经济作物面积;压减低附加值粮食面积,扩大优质粮食面积)的节水灌溉措施。山区在2000-2007年间累计完成退耕还林992.6万亩。其中:退耕地还林436.8万亩,荒山荒地造林528.8万亩,封山育林27万亩,退耕还林工程使全区农民直接受益(含生活补助、粮食折合现金)34.62亿元,人均补助2163元。川区的枸杞及深加工产品、脱水蔬菜等逐步形成农村特色产业优势。畜牧业通过项目带动、科技示范、舍饲圈养、品种改良等多种措施,奶牛、肉羊、生猪和家禽饲养得到长足发展,初步形成了以奶牛、肉羊、生态养羊、瘦肉型猪和优质牧草为主的六大优势产业带,全区养殖业发展势头强劲。农业结构调整,使宁夏一批优势特色产业初显成效。

   

  3.农民收入水平稳步提高。50年来农村居民整体生活水平从基本生存型向温饱生活过度,由温饱向小康生活跨越。1958年至改革开放初期的漫长20年中,宁夏农村集体经济和农民家庭副业生产发展缓慢,农民收入和支出一直在低水平上徘徊。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推行了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形式的生产责任制,并且大幅度提高了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密切了农业生产与市场的关系,促进了农业商品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这一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农村经济全面快速发展,农副产品日益丰富,农民收入迅速提高,农民生活快速改善。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80年的175.1元提高到2007年的3180.8元,27年累计增加3005.7元,增长了17倍,年均增速为11.3%。收入的持续大幅提高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提供了有力的保证,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由1980年的135.5元增加到2007年的2528.8元,增加2393.3元,增长17.7倍,年递增11.5%。与此同时贫困户明显减少,温饱户、小康户迅速增加,农民生活消费在达到温饱以后,开始由生存型向享受型和发展型过度,出现了吃讲营养、穿讲样式、住讲舒适、用讲高档的消费趋向,农民的文化素质、思想意识、经营能力也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二、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目标实现进程加快

   

  1.农村经济再上新台阶,第一产业劳动力比重不断降低

   

  为了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增加农民收入,自治区党委、政府认真落实粮食直补、农资综合直补、退耕还林补助等惠农政策,并全部通过“一卡通”把补贴资金直接发放给农民。并对新建设施瓜菜园艺基地、规模化蔬菜育苗中心等新型设施农业进行重点补助和技术指导。与此同时,积极出台政策、创造条件,鼓励农民外出务工,使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180.8元,比上年增加420.7元,增长15.2%。2007年宁夏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实现程度为5.1%,比上年提升4.7个百分点。农村小城镇人口比重逐步增大,小城镇吸纳农村人口能力不断加强。2007年宁夏农村小城镇人口比重为17.2%,实现程度为6.3%,比上年上升22.1个百分点。2007年第一产业劳动力比重为45.7%,比上年下降2.3个百分点,全面小康目标的实现程度为28.7%,比上年提升15.4个百分点。

   

  2.农村社会事业发展进程加快。2007年农村合作医疗在全区全面推开,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明显提高,实现程度为99.0%,比上年提升54.2个百分点;2007年12月31日,全区共有319.44万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为85.23%,累计有237.8万人次直接受益,报销金额1.57亿元,住院平均每人报销超过500元,千元以上的占报销人数的20%。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也成为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18项量化指标中提升最快的一项社会发展指标。农村养老保险覆盖率因起点较低,2007年实现程度只有1.4%。2007年每万个农村居民拥有的农业科研人员为4.1人,万人农业科研人员数实现程度为100%。农村居民收入分配的公平程度仍处在合理区间,2007年农村居民基尼系数为0.37,实现程度为100%。

   

  3.农村人口素质提升较慢。2007年农村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为6.07年,仅相当于小学水平,目前提升农村人口受教育水平是建设农村全面小康社会的难点。农村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为70.1岁,小康实现程度为10.9%。

   

  4.农民生活质量快速提高。2007年农民生活质量实现程度为43.5%。从反映生活质量的四个方面看:农村信息化实现程度86.6%,比上年提升39.7个百分点。农村每百个农户拥有彩电108台,拥有固定和移动电话152部,电脑0.7台。2007年农民人均文化娱乐支出比重为4.6%,实现程度为46.7%,比上年上升了8.9个百分点。农村居民居住质量指数实现程度为3.7%。食品支出在农民消费支出中所占的比重略有下降,2007年农村恩格尔系数为40.3%,比上年下降1.1%,实现程度为96.7%,比上年上升12.3个百分点。

   

  5.农村民主法制建设成效显著。全面小康社会是社会秩序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的公平型社会,必须保障绝大多数农村居民有稳定感和安全感。抽样调查表明,2007年宁夏农民对农村政务公开的满意度为72%,实现程度为56.7%,比上年下降6.3个百分点。农民对社会安全感的满意程度为92.0%,实现程度为100%,比上年提高36个百分点。已经达到全面小康标准。这说明全区刑事犯罪活动严打工作的成效明显。

   

  6.资源环境有待提高,实现程度仍为负值。宁夏是半干旱地区,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干旱气候的影响,生态环境极为脆弱。2007年万元农业GDP用水4496立方米;森林覆盖率为6.1%,资源环境指标与全面小康目标差距较大。由于近年来随着大规模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实施以及农村结构调整力度加大,目前经济发展需要严格控制耕地面积,2007年常用耕地面积变动率0.1%,实现程度为33.3%,比上年提升51.9个百分点。

   

  综上所述,在反映农村全面小康的六个方面18项指标中,农村经济发展、农村社会发展、农村人口素质和生态环境等方面发展相对缓慢,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第一产业劳动力比重、农村养老覆盖率和农村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等指标的实现程度较低,这些方面是今后农村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重点和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