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30年,我国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制度,取代了人民公社制度,建立了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农村新经济体制框架。福建省委、省政府紧紧围绕党中央的各项政策,根据不同阶段农业和农村发展要求,循序渐进地推进福建省农村改革和建设,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福建省农业生产同全国一样越过了长期短缺阶段,呈现出总量平衡、丰年有余的新格局。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农村经济社会正进入建设新农村和城乡统筹发展的新阶段。
一、改革历程
回顾福建农村改革走过的历程,根据农村改革内容的标志性变化,大致可将30年的农村改革划分成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978-1984年,农村改革的突破阶段
1978年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揭开了农村改革和发展的序幕。党在农村治理整顿、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各项方针、政策,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开拓了巨大的空间。1981年初,全省普遍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推行农业生产责任制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全面进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在推行“包产到户”和“包干到户”等责任制形式的基础上,形成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在八闽农村迅速推开。到1983年,全省有99.3%的生产大队实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打破了“大锅饭”、“平均主义”,广大农民逐步从封闭、僵化的体制中解脱出来,成为独立的生产经营者,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1984年3月,省人大常委会批准了省政府“关于农业承包期的规定”,延长了农、林、渔的耕地、林地和滩涂的承包期。此后,全省农村全面开展建乡工作,实行政社分设,普遍建立了乡政府和村民委员会,取消了农村人民公社。
数据显示,1978-1984年,全省农林牧渔总产值年平均递增7.4%,农、林、牧、渔业分别递增5.8%、13.3%、11.2%和7.9%。这一时期的农业和种植业获得了超常规的高速增长,并为其后的农村改革和全面发展创造了条件。
第二阶段:1985-1991年,农村改革迈向市场化阶段
随着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全面确立,农村第二步改革进入了全面探索市场化改革的阶段,改革重心放在改革农产品流通体制、培育农产品市场、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和促进非农企业发展等重要方面。
以提高农副产品收购价格为起步,开放农副产品市场,努力提高经济效益,对农村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力,农民收入大幅度增加,生活水平不断提高。1991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是1985年的2.1倍,年均增长13.4%。在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上,一方面积极鼓励发展多种经营,优化种植业结构,促进农林牧渔全面发展;另一方面鼓励农民从事工商业等非农产业活动和发展乡镇企业。这些措施不仅促进了乡镇企业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异军突起,而且促进了农村经济从传统的农业单一结构转向多部门的综合发展。在农业总产值构成中,1991年比1978年,种植业比重下降了25.1个百分点,林业、牧业和渔业分别上升了3.7、10.9、10.5个百分点。农业生产结构变动和农村产业结构变动在这个阶段都快于农村改革的第一阶段。
第三阶段:1992-1998年,农村改革进入全面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时期
1992年初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发表重要讲话和同年10月党的十四大召开,明确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农村改革进入了一个全面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时期。
这个阶段的农村改革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通过立法手段稳定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并在土地承包期15年到期后,继续延长30年保持不变。二是对以粮食为主的农产品流通体制进行一系列改革,尝试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农产品流通体制。三是乡镇企业通过加快产权改革、调整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加快技术进步、改善内部管理等,获得了空前发展。1992-1996年,乡镇企业经历了第二个高速增长时期。全省乡镇企业总产值的年平均增长速度达到38.4%,到1996年底,乡镇企业个数为72.66万个,是1991年的1.5倍;吸纳的农村劳动力达493.21万人,是1991年的1.7倍;纯利润达158.07亿元,是1991年的7.1倍。
第四阶段:1999年以来,农村综合改革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时期
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进入新的阶段以后,农村改革越来越关注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深层次矛盾与问题,改革的重点主要针对新阶段的农村综合改革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重大问题。
在这个阶段,农村改革出台了重大的改革措施:一是在90年代全面清理农民负担项目的基础上,对农村税费改革进行试点。从2003年起,福建省在全省范围内推行“五个取消、一个稳定、一项改革”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二是推进以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改革,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切实减轻农民负担,调整和改善城乡公共财政投入的分配格局,建立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的长效机制。三是在推进城市化发展过程中,着力解决进城农民工的就业、社会保障、住房、子女教育、医疗服务等问题,力争为农民工进城就业创造良好的环境。四是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按照中央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方针和省委提出的“融入全局、立足多予、注重运作、重在实效”的要求,细化目标,制定措施,精心组织,落实项目,不断开创“三农”工作新局面。
通过梳理近三十年来农村改革的历程,我们可以看到,在农村改革的推动下,农业和农村发展的体制和机制发生了彻底改变,从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市场机制在农业和农村发展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手段和环境发生了彻底改变,农业和农村发展已经进入新的阶段,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成为全省农业和农村发展的首要目标。
二、辉煌成就
(一)农村经济全面快速增长
1.农村经济综合实力日益增强
1999年全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首次突破千亿元大关,2007年达到1692.1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1978年增长4.8倍,年均增长6.2%。其中,农业产值685.34亿元,比1978年增长3.3倍,年均增长5.2%;林业产值120.72亿元,增长8.5倍,年均增长8.1%;牧业产值340.27亿元,增长7.4倍,年均增长7.6%;渔业产值474.32亿元,增长16.1倍,年均增长10.3%。
2.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幅度提高,主要农产品供给总量基本平衡
由于农业科技创新不断推进,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幅度提高,福建各种农产品的品种和数量大幅度增加,特别是90年代中期以来,农业生产不仅在数量上有突破而且在质量上有飞跃,主要农产品的供给实现了由长期短缺向总量基本平衡的历史性转变。
近年,粮食生产在耕地减少和种植结构调整的情况下,全省加大农业“五新”推广,大力推广超级稻、旱育秧、再生稻、水稻抛秧、水稻免耕栽培和测土配方施肥等关键增产技术,通过这些高产、优质、节本、增效的实用技术示范和推广应用,有效提高了粮食单产水平。粮食亩产量由1978年的
以市场为导向,全省不断推进重点特色农产品品种结构的调整优化,大力发展比较效益高的名特优新产品。茶叶、食用菌、水果、蔬菜、烟叶等的生产规模持续扩大(见表1)。2007年全省茶叶总产量达22.39万吨,居全国第一,安溪铁观音、武夷岩茶、茉莉花茶等品种享誉海内外。食用菌罐头、柑橘、香菇等出口金额居全国第一。名特优新农产品产量的大量增加,提高了全省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也极大地满足了市场的需求。
表1 福建省茶叶、食用菌、水果、烟叶、蔬菜生产情况
单位:万吨、万亩
指标 |
2007年 |
2007年比1978年增长(%) |
1978-2007年年均增长(%) |
茶叶产量 |
22.39 |
1002.0 |
8.6 |
食用菌产量 |
64.61 |
3082.6 |
12.7 |
水果产量 |
517.29 |
5022.4 |
14.5 |
烟叶产量 |
12.48 |
789.8 |
7.8 |
蔬菜种植面积 |
953.34 |
839.8 |
8.0 |
3.绿化造林成效显著,林业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凸现
福建省林木生长具有得天独厚的气候和土地条件。改革开放以后,全省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一手抓森林资源培育,一手抓木材及林产品的生产、加工,林业生产焕发出勃勃生机。
1989年福建省委、省政府做出实施“三五七”(3~5年基本消灭宜林荒山,7年绿化八闽大地)造林绿化工程的决定,造林绿化的全民运动在八闽大地全面铺开。1992年,全省基本完成了宜林荒山的造林任务;从1993年开始,全省消灭了长期以来的森林资源“赤字”,森林面积和蓄积量开始步入“双增长”的良性轨道;1995年,“绿化八闽”的宏观目标如期实现。随后,造林绿化成果不断巩固和发展,造林面积连年增长,造林质量的逐步提高。目前,全省森林覆盖率62.96%,居全国第一。
2003年4月开始,福建省率先实施以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为核心的林业综合配套改革。通过把林地经营权和所有权分离,林权登记发证,明确了产权,确立了经营主体,落实了林农的处置权、收益权,真正实现还山还林还利于民。先后出台了加快人工用材林发展,调整商品林采伐管理等政策。林权改革极大地激发了林业生产力。至2007年,全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明晰产权的村数达到12341个,占有改革任务村的99.6%,完成整改的村数达12180个,占有改革任务村的98.3%,集体商品林已发放林权证面积6586.12万亩,占应发放证面积的83.4%。
4.畜牧业持续快速增长,产品产量大幅度增加
改革开放以后,畜牧生产通过科学饲养、改良品种、加强疫病防治、大力发展专业化、现代化饲养场等手段,使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并采取一系列有利于畜牧业发展的政策和措施,放开集市贸易和畜产品价格,实行能繁母猪补贴和保险政策,调动农户和社会各行业发展畜牧业的积极性,畜牧业经济总量不断扩张,已成为全省农业经济新的增长点和重要支柱产业之一。
2007年,全省牧业产值340.27亿元,比1978年增长7.4倍,年均增长7.6%;畜牧业产值在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中的比重达20.1%,比1978年提高9.6个百分点。1979—2007年全省畜牧业产值增长对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增长拉动力达78.0%,贡献率达16.3%。畜牧产品产量大幅度增加(表2略)。
5.渔业生产迅猛发展,优势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全省海域面积13.6万平方公里,超过陆地面积,浅海滩涂辽阔,发展海洋渔业经济的条件得天独厚。改革开放以来,全省进行了以股份合作制为代表的水产业生产经营体制和以放开价格为标志的水产品流通体制改革,极大地调动了渔民生产积极性,生产力得到有效发挥,渔业生产在产业规模及生产经营的深度和广度上都有了空前的发展。养殖面积不断扩大,产量不断增加(见表3)。
表3 福建省水产品生产情况
单位:万公顷、万吨
指标 |
2007年 |
2007年比1978 年增长(%) |
1978-2007年 年均增长(%) |
一、水产养殖面积 |
290.74 |
305.3 |
4.9 |
海水养殖 |
165.18 |
544.5 |
6.6 |
淡水养殖 |
125.56 |
172.4 |
3.5 |
二、水产品总产量 |
532.00 |
1088.6 |
8.9 |
海水产品 |
466.47 |
972.1 |
8.5 |
淡水产品 |
65.52 |
5137.3 |
14.6 |
(二)农村经济结构不断优化
改革开放以来,全省从偏重于抓种植业,变为注重农、林、牧、渔业全面发展;从偏重于抓耕地经营,变为注重山、海资源的综合利用,从偏重于抓农业生产,变为注重农村二、三产业的协调发展,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全省围绕构筑临海蓝色产业带、闽西北绿色产业带和闽东南高优农业带的总体规划,发挥区域优势,培育形成了一批有规模、有实力、带动力强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林、牧、渔业产值结构从1978年的77.7:6.4:10.5:5.5变为2007年的42.3:7.4:21.0:29.3,逐步形成了体现山海田优势的生产结构。全省大力发展农林牧渔产品加工业、建材业以及农村商业、饮食、服务业等二、三产业,使农村产业结构日趋优化。农村一、二、三产业从业人员结构从1981年的92.7:5.0:2.3变为2007年的48.1:26.8:25.1。
1.农业扭转了单纯抓粮食的生产格局,经济作物并重发展
在保证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的前提下,适应市场需要、具有福建特色优势的经济作物较快发展。2007年与1978年比,烟叶、油料、蔬菜、瓜类、甘蔗等经济作物播种面积不断扩大,粮食作物面积与非粮作物面积比重由1978年81.9:18.1调整为2007年54.5:45.5。在种植业产值中,粮经比例由1978年的75.3:24.7调整为21.0:79.0。
2.畜牧业改变了重生猪生产的单一结构,家禽及草食动物饲养比重不断提高
改革开放以前,畜牧业基本上从属于集体、家庭副业养猪。改革开放以后,全省逐浙放开副食品价格,畜牧业生产以市场为导向,以需求为中心,大力发展饲料工业,推广良种和防疫灭病,实施“菜篮子”工程、加强了畜禽商品生产基地建设,畜牧业从以养猪为主的耗粮型生产结构逐步转向多元化的品种生产结构,家禽及草食动物饲养比重不断提高。2007年全省肉类产量中,禽的比重从1978年的14.6%变为15.4%,牛和羊的比重从1978年的1.2%和0.9%变为1.4%和1.0%。牛奶在肉蛋奶总产量的比重从1978年的3.8%提高到2007年的7.5%,禽蛋的比重从1978年的8.7%提高到2007年的19.3%。
3.渔业逐步向高优产品转化
改革开放以前,福建水产品基本停留在“四贝”(缢蛏、牡蛎、花蛤、泥蚶)、“两藻”(海带、紫菜)和“四大鱼”(鲢鱼、鳙鱼、草鱼、青鱼)上,品种结构单一,产量、产值徘徊不前。改革开放以后,为适应国内外水产品市场需求多样化的趋势,全省在加大生产重点投入的同时,渔业内部结构不断优化,养殖业日趋向高优品种转化,对虾、网箱养鱼、青蟹、鲍鱼、大黄鱼、鳗鱼、吊养牡蛎等已形成规模化。鲈鱼、石斑鱼、鮸鱼、真鲷、章鱼、鲍鱼、海参等名优品种养殖结构不断优化;淡水大中型水面及珍稀品种开发不断推进;海洋捕捞结构进一步调整,远洋渔业生产能力进一步提高。经过30年的发展,全省海水产量和淡水产量的比重已由1978年的97.2:2.8调整为2007年的87.7:12.3。
(三)农业现代化逐步推进
农业现代化,系指用现代技术装备和管理手段改进传统农业,使资源配置、生产工具、生产效益、劳动者素质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过程。改革开放以来,全省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改善,水利建设事业蓬勃发展,农业机械化水平迅速提高,农村电力建设、道路建设日新月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日益增强,推动了福建省农业向着现代化方向迈进。
1.农业机械化水平迅速提高,机械化结构进一步优化
全省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因地制宜推广先进适用的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引导经济作物生产和农产品加工向机械化发展,特别是近年来大力发展农机服务产业化,促进了农机化全面进步,保证了农业机械安全生产,取得显著成绩(见表4)。2007年全省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19.4%。
表4 福建省农业机械化情况
单位:万千瓦、万台、万亩
指标 |
2007年 |
2007年比1978 年增长(%) |
1978-2007年 年均增长(%) |
农业机械总动力 |
1063.08 |
533.9 |
6.6 |
#农用拖拉机动力 |
85.10 |
60.9 |
1.7 |
农用排灌机械动力 |
93.59 |
174.5 |
3.5 |
农用拖拉机数 |
8.77 |
73.8 |
1.9 |
农用排灌机械数 |
14.08 |
249.8 |
4.4 |
实际机耕面积 |
66.90 |
18.0 |
0.6 |
机播面积 |
2.35 |
10.1 |
0.3 |
机收面积 |
161.99 |
8346.3 |
16.5 |
2.农田水利事业不断发展,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
改革开放以前,全省只有少量的水利工程,而且生产能力很低,农业生产听天由命。改革开放后,全省积极建设新水利,推动了水利事业不断发展,不断改善。2007年,农田水利建设基本情况(见表5)。2007年全省26个省级商品粮基地县捆绑实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共完成土地整治改造中低产田12.1万亩;4个省级商品粮基地(非捆绑)建设项目(含综合示范项目)完成节水灌溉1.5万亩,建设石砌沟
表5 福建省农田水利建设情况
单位:万亩
指标 |
2007年 |
2007年比1978年 增长(%) |
1978-2007年 年均增长(%) |
有效灌溉面积 |
1429.35 |
10.5 |
0.3 |
旱涝保收面积 |
1019.48 |
80.8 |
2.1 |
机电排灌面积 |
229.82 |
6.5 |
0.2 |
3.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迅速,农民生活更加方便
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迅速,2007年全省929个乡镇已全部开通公路。全省自来水受益村数10700个,占全省行政村的74.2%;通汽车村数14270个,占全省行政村的99.0%;通电话村数14397,占全省行政村的99.8%。农村用电水平不断提高,2007年农村用电量为183.44亿千瓦小时,比1978年增长36.5倍,年均增长12.8%。全省基本实现村村通电。
4.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快速发展,带动力增强
近几年,全省以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为主线,以体制创新、机制创新、科技创新为动力,坚持市场化运作,按照农工贸、产供销、农科教一体化经营方式,延长农业产业链,促进农业产业升级换代,增强农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综合竞争力,提高农村经济整体素质和综合效益。
1997年颁发了《关于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化的意见》,筛选了百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加以重点扶持;各地市县区也相应制定出台优惠政策,多层次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2006年,福建省委农办组织150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与建制村结对共建,开展“百龙联百村•共建新农村”活动,进一步发挥了龙头企业在培育主导产业、带动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等方面的作用。
2007年,全省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717家,产值达861.01亿元,同比增长18.1%;带动农户335.41万户,同比增长1.9%;农户从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得到的收入达179.33亿元,同比增长18.8%;带动基地种植面积1802.43万亩,同比增长13.2%;带动基地牲畜饲养量482.76万头,同比增长10.7%;带动基地家禽养殖量3.21亿只,同比增长16.8%;带动基地水产养殖面积100.78万亩,同比增长2.8%。
(四)农村劳动力快速转移,就业行业日趋增多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和农村生产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化,农村劳动力转移数量持续增加,转移范围不断扩大,就业行业日趋增多。2007年从事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批发与零售业、住宿与餐饮业、教育、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等的从业人员数分别比上年增长23.5%、11.0%、1.9%、18.1%、41.9%和18.4%。农村非农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的比重由1978年的4.3%提高到2007年的51.9%,30年间农村劳动力非农化率上升47.6个百分点,为全省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做出了重要贡献。
(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市场化进程不断加快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市场日趋活跃,农副产品交易规模不断扩大。2007年全省县以下市场实现消费品零售额730.45亿元,比1978年增长48.2倍,年均增长13.9%。从市场分布看,农副产品的主要产区、城市以及县城都普遍建立了农副产品交易市场,正在形成区域性市场网络,特别是主产区普遍都加强了蔬菜、水果、肉类、禽蛋、奶类、水产品等“菜篮子”产品的批发市场建设。到2007年全省农村商品市场已发展到620个,年成交额达244.80亿元,比1980年增长29.9倍。
(六)农村教育、卫生、文化事业蓬勃发展
改革开放30年,是全省农村社会各项事业蓬勃发展的30年。经过布局调整优化,到2007年,全省中小学学校数9035所,在校学生2240243人,中学专任教师50095人,小学教职工104124人,其中专任教师99718人。农村卫生事业得到很快发展,到2007年,全省共有乡镇医院、卫生院数1112所,床位数40536张,医生数25281人。积极开展农村居民合作医疗,到2007年,有2050.76万人参加了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参保率达85%。农村文化事业健康发展。到2007年,全省乡镇共有图书馆、文化站1024个,影剧院248个,体育场馆211个。全省通有线电视的村占行政村比重达到86.1%。
改革开放30年以来,全省农村进入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农产品供给最充裕、农村经济最活跃、农民生活显著改善的发展时期。目前,福建省海峡西岸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宏伟蓝图已经绘就。全省要紧紧把握重要战略机遇期,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为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
• 中国角型毛巾架行业运营态势与投资潜力研究报告(2018-2023)
• 中国直接挡轴市场深度研究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2021-2023)
• 2018-2023年KTV专用触摸屏市场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 中国回流式高细度粉碎机市场深度调研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2018-2023)
• 2018-2023年中国原色瓦楞纸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发展策略预测报告
• 中国雪白深效精华液市场深度调研及战略研究报告(2018-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