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是民生之本,安国之策。做好就业工作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证,是深化产业结构调整的必要条件。新世纪以来,郴州市不断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伴随着经济的大发展和经济结构的大调整,郴州市就业状况逐步好转,但从经济与就业和谐发展的角度看,郴州市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之间还存在着一些矛盾,就业未能与经济“同步扩大、协调并进”。在全市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形势下,如何从宏观角度正确理解和处理经济增长与扩大就业之间的关系,促进劳动就业与经济和谐发展,值得我们研究。
一、郴州市劳动就业的基本情况
近年来,郴州市围绕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不断加大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力度,多种渠道广开就业门路,积极开展全民创业促就业活动,增加就业岗位,实现经济增长与扩大就业的良性互动。
(一)就业总量逐年增加。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郴州市就业总量逐年增加。2007年末,全市全社会从业人员达到282.91万人,比2000年增加32.71万人,年均增长1.8%。其中:第一产业从业人员118万人,比2000年减少37.27万人;第二产业从业人员74.26万人,比2000年增加37.54万人;第三产业从业人员90.65万人,比2000年增加32.44万人。
(二)就业结构逐年优化。2000年以来,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郴州市就业结构逐年优化。呈现出一产业从业人员比重逐年下降,二、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逐年提高的向好发展趋势。2007年末,第一、二、三次产业就业人员构成之比由2000年的62.1:14.7:23.2转变为41.7:26.3:32.0。与全省平均水平比,一产业比重比全省低3.3个百分点,二产业比重比全省高3.8个百分点,三产业比重比全省低0.5个百分点;与2000年比,一产业比重下降20.4个百分点,二、三产业比重分别提高11.6个、8.8个百分点。就业人员产业结构处于由传统就业结构向现代就业结构(现代就业模式是第一产业劳动力就业占15%,第二产业占35%,第三产业占50%)转化的过渡期,变化趋势基本符合三次产业就业结构的变化规律“配第―克拉克定理”①。
[注①]配第―克拉克定理:随着经济的发展,第一产业国民收入和劳动力的相对比重逐渐下降;第二产业国民收入和劳动力的相对比重上升,经济进一步发展,第三产业国民收入和劳动力的相对比重也开始上升。
二、对郴州市劳动就业与经济的协调性分析
2000年来,随着工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郴州市三次产业结构由“三二一”调整为“二三一”格局,而同期郴州市三次产业就业结构一直稳定地呈“一三二”格局,就业结构未能与产业结构同步调整。
为了进一步分析郴州市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变动关系,我们引入就业弹性系数、结构偏离度、相对劳动生产率进行考量。
(一)就业弹性分析。就业弹性系数是从业人数增长率与GDP增长率的比值,是研究经济发展与就业增长之间数量关系的函数,是判断一定时期内就业形势严峻与否的重要依据。其计算公式是:就业弹性=就业人员增长率/GDP增长率。就业弹性系数的经济含义是:经济每增长1个百分点,能带动就业增长多少个百分点。就业弹性系数为零,即说明经济增长对就业无拉动作用;就业弹性系数为正时,即说明经济增长对就业具有拉动效应,系数越大,即同样的经济增长率能带动更多的就业人数,反之,就业弹性系数越低,同样的经济增长率所能带动的就业人数越少;就业弹性系数为负时,经济增长对就业形成两种效应:一是当经济增长为正,就业增长为负时,经济增长对就业有“挤出”效应;二是当经济增长为负,就业增长为正时,经济增长对就业具有“吸入”效应。
郴州市总就业弹性比较高,2007年为0.21,而全省为0.08。说明郴州市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能力比较好。但各产业吸纳劳动力的程度各不相同,2000年以来,第一产业就业弹性整体上呈现下降趋势,由2000年的0.2下降到2007年的-2.88,说明农业对就业的“挤出”效应越来越明显,农业劳动力已无增长空间。第二产业就业弹性有升有降,由2000年的1.69降至2006年的0.16,但2007年快速上升为1.73,高于2000年水平。主要原因是2000-2006年这一时期,国有企业逐步推行现代企业制度、实行下岗分流等改革措施,就业人数下降,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第二产业经济增长加速。第三产业就业弹性有升有降,总体上呈上升趋势。就业弹性由2000年的-0.88提高到2002年的1.1,随后下降,2007年有明显上升趋势为0.54。
(二)结构偏离度分析。结构偏离度是直接反映产业结构效益的量化指标,它是指产业就业结构与产值GDP比重结构之间的不对称程度。运用这一指标可以判断产业结构是否合理,也可以判断劳动力就业状况是否协调。结构偏离度是指各产业的增加值比重和就业比重之比与1的差,用公式表示为:结构偏离度=GDP的产业构成百分比/就业的产业构成百分比-1。它的绝对值越大,表明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越不对称。结构偏离度大于零时,产业产值份额大于就业份额;结构偏离度小于零时,产业产值份额小于就业份额;等于零则表明二者均衡。
郴州市2007年一产业结构偏离度为-0.63,二产业为0.91,三产业为0.07。全省2007年的一产业结构偏离度为-0.61,二产业为0.9,三产业为0.22。与全省相比,郴州市的产业结构比全省更趋合理,劳动力就业状况更趋协调。从三次产业结构偏离度的变动趋势看,2000年至2007年郴州市第一产业的结构偏离度一直呈负偏离,表明就业比重一直高于产值比重。一般来说,随着人均收入的增加,产业结构偏离度应逐步降低,而郴州市却居高不下,表明第一产业劳动力仍然过剩。第二产业的结构偏离度绝对值较大且一直呈正偏离,表明产值比重一直远远高于就业比重,说明郴州市第二产业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极不协调。第三产业的结构偏离度为正值且绝对值较小,总体上更趋向零值,并有逐年下降趋势,表明第三产业未来仍有继续接纳劳动力的能力。相对而言,郴州市第三产业的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更趋于均衡。
(三)相对劳动生产率分析。相对劳动生产率是对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之间的协调性分析,表明每1%的劳动人口对应能创造百分之几的产值。相对劳动生产率是指各产业的增加值比重与就业比重之比。用公式表示为:相对劳动生产率= GDP的产业构成百分比/就业的产业构成百分比。数值越大,表明该产业劳动生产率越高,劳动力就会流向劳动生产率高的部门。
从三次产业相对劳动生产率看,第一产业相对劳动生产率最低,且呈逐年下降趋势,说明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的增长潜力释放殆尽,未来要提高劳动生产率必须进行深刻的变革,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第二产业相对劳动生产率最高,是郴州市经济增长的生力军;第三产业相对劳动生产率低于第二产业,并呈逐年下降趋势,需要在现代服务产业的发展上给予推动。
以上分析表明,郴州市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还不是很协调,结构错位的矛盾还比较突出,相对于产业结构的变动而言,就业结构的调整还比较缓慢。通过分析,第一产业经济增长拉动就业增长的能量低,劳动力过剩且有加剧趋势,对就业形成新的巨大的压力;第二产业经济增长拉动就业增长的能量有所提高,吸纳劳动力的空间和能力正在有效释放;第三产业经济增长拉动就业增长的能量较强,在吸纳劳动力方面,将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三、对郴州市经济与就业和谐发展的途径探析
“十一五”时期是郴州市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关键阶段,保持良好就业态势,实现经济与就业均衡发展,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开放、繁荣、和谐郴州至关重要。针对郴州市的实际情况,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一)要重视宏观政策的就业效果,制定就业增长的总体战略。节约型和资本密集型的经济增长会产生就业挤出效应,降低就业弹性。世界许多国家曾出现过分倚重发展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经济增长却未带来就业增加。根据联合国倡导的各国要实行“能够最大限度地促进创造就业机会的经济增长模式”,借鉴国际社会经验,审视郴州经济发展战略和增长方式选择,充分发挥人口红利期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在制定经济增长速度、信贷规模、外贸平衡、财政投入投向等方面政策时,充分考虑降低失业率的要求,变经济增长优先为经济增长与就业并重,实现经济社会均衡发展。
与之同时,处理好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的关系,在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同时注重产业升级,在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同时注重就业增长,使劳动者通过就业分享社会发展成果。必要时,效率、效益及结构转换等目标可适度让位于扩大就业减少失业的目标,资本利益适度让位于劳动要素利益。
(二)要在经济结构调整过程中促进就业增长和结构优化。经济增长是就业增长的前提和必要条件。我们在对经济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进行调整时,考虑对就业的影响,注重发展有利于增加就业含量和利用人力资源的经济产业和生产领域,鼓励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扶持中小企业,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增加就业、优化结构,切实把经济结构调整的过程变成对就业拉动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把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转换过程变成统筹城乡就业的过程。在区域经济结构调整时,实现劳动力资源的有效配置。在加快承接产业结构梯度转移的机遇下,努力带动全市就业增长。在传统服务业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以金融保险业、信息服务业、旅游业、文化产业、物流业、房地产及社区服务业等为主的现代服务业,充分发挥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空间和巨大潜力,实现郴州市新一轮经济总量和就业规模的同步扩大。
(三)要大力发展灵活多样的非正规就业形式,拓展就业渠道。非正规就业领域就业门槛低,对技术、技能和资金的要求一般不高;行业和门类庞杂,包容性大,对不具备就业竞争优势的下岗失业人员和进城务工农民来说,选择的空间和余地较大,存在着巨大的吸纳就业的能力。同时,非正规就业领域机制灵活,进退方便,有利于吸纳各种择业取向的人们加入。因此要广泛推行临时工、小时工、季节工和弹性工作制,加强对灵活就业的服务,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使灵活就业人员同样享受平等的社会保障权利,免除后顾之忧。
(四)要努力提高劳动者的就业能力,进一步推动扩大就业。要扩大就业就必须提高劳动者的就业能力。要提高就业能力就必须加强技能培训。因此建立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和体系,促进劳动者教育培训水平的提高是扩大就业的基础性工作。要改变目前教育供给主导型的劳动力供给体制,建立起需求主导型的发展模式。与之同时,建立多梯度人力资源结构,适应郴州市经济结构调整和劳动力转移需要,实现素质就业,使扩大就业与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相辅相成。
• 中国角型毛巾架行业运营态势与投资潜力研究报告(2018-2023)
• 中国直接挡轴市场深度研究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2021-2023)
• 2018-2023年KTV专用触摸屏市场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 中国回流式高细度粉碎机市场深度调研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2018-2023)
• 2018-2023年中国原色瓦楞纸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发展策略预测报告
• 中国雪白深效精华液市场深度调研及战略研究报告(2018-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