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国际环境和国内政策均有明显变化。国际上,受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经济增长放缓,外需萎缩。我国出口环节政策调整力度较大,限制“两高一资”产品及低附加值产品和粮食产品的出口,出台了一系列新的政策。在国际国内都不利于出口的情况下,吉林省实施出口多元化战略,大力发展加工贸易及高新技术产业,同时继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落实资金到位,促进全省对外经济贸易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据海关统计,上半年全省进出口实现总值66.40亿美元,同 比 增长43.5%,其中出口实现总值21.61亿美元,同比增长22.8%;进口实现总值44.79亿美元,同比增长56.2%。据省商务厅统计,上半年全省实际利用外资实现14.45亿美元,比上年增加3.40亿美元,完成年计划的50.2%,同比增长30.7%,其中外商直接投资4.89亿美元,同比增长10.5%。
一、对外贸易运行情况
(一)科技含量高的产品出口增幅较大,比重上升
上半年,全省机电产品出口5.88亿美元、高新技术产品出口3.64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59.6%和51.3%,占全省出口总额的比重分别达到27.2%和16.8%,其中出口增幅较大的有小轿车出口2312万美元,增长1.8倍;摩托车出口772万美元,增长86.9%。说明吉林省出口结构有所优化,为扩大出口规模奠定了基础。
(二)国有企业、外资企业出口增速快,民营企业竞争力减弱
上半年,全省国有企业出口8.53亿美元,同比增长28.4%,占全省出口总额的比重为39.5%;外商投资企业出口6.61亿美元,同比增长34.5%,占全省出口总额的比重为30.6%;民营企业相对显得增长乏力,完成出口6.22亿美元,同比增长6.2%,所占比重为28.8%,较上年同期下降4.4个百分点,说明吉林省民营企业实力有待加强,需进一步发展壮大才能在国际市场上站稳脚跟。
(三)主要出口市场增速加快,新兴市场开辟良好
上半年,吉林省对主要出口市场保持较快发展,对美国、欧盟出口分别为2.35亿美元和4.24亿美元,增 幅 分别达36.2%和43.5%;对日本、朝鲜出口分别为2.62亿美元和1.24亿美元,增幅分别达21.1%和57.9%;对印度出口为3396万美元,同比增长1.6倍;对伊朗出口为1194万美元,同比增长1.4倍,说明吉林省对亚洲国家出口的潜力非常大。
(四)重点企业国际市场竞争力增强,出口增势强劲
上半年,全省出口前20名企业累计实现出口11.43亿美元,同比增加3.6亿美元,同比增长46.0%,占全省出口总额的比重为52.9%。其中一汽集团出口增长1倍多,吉林铁合金出口增长2.4倍多,吉林碳素出口增长1.8倍。通钢集团、吉粮集团受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等的影响,出口下降。
(五)进口继续保持高位运行
汽车零件及原材料类商品进口旺盛,上半年全省汽车零件进口10.26亿美元,同比增长44.1%;汽车与汽车底盘进口7.17亿美元,同比增长1.9倍,说明吉林省汽车生产形势良好。大豆进口2.10亿美元,同比增长56.5%,钢材进口0.93亿美元,同比增长1.1倍,这也是投资需求旺盛的结果。
二、利用外资运行情况
(一)多数市州利用外资增幅较大
在全省九个市州中,有7个市州外商直接投资呈现增长,其中白城市外商直接投资增势强劲,达1086万美元,增长91.9%;其次是通化市达1977万美元,增长86.7%。外商直接投资出现下降的有2个市州,四平市同比下降40.8%;白山市同比下降32.7%。
(二)外商投资领域集中在支柱产业和优势产业上,投资结构较合理
上半年,外商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食品制造业及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领域,分别投资7487万美元、5981万美元和5837万美元,占投资总额的比重分别为15.3%、12.2%和11.9%。房地产业也是外商投资关注的重点,投资额为4659万美元,同比增长69.9%,比重达9.5%。
(三)外商投资的主要方式是独资办企业
上半年,吉林省外商直接投资中,外商独资达2.38亿美元,占全部投资的48.7%。同时新签外商项目也是以外商独资为主,共签项目67个,占全部项目的62.6%;外资合同额为3.94亿美元,占全部合同金额的63.8%,同比增长73.9%,说明外商在吉林省投资的信心仍较强。
(四)新签项目减少,影响利用外资发展后劲
受宏观经济调控及世界经济发展减慢的影响,新签外商投资项目大幅减少。上半年全省新签外资投资项目107个,比上年同期减少58个,下降35.2%。新签项目减少的主要行业是:医药制造业减少5个,下降83.3%;房地产业减少8个,下降80.0%;交通运输制造业减少7个,下降70.0%;农副食品加工业减少12个,下降66.7%。值得欣慰的是新签项目中有4个合同外资超过3000万美元的项目,扭转了前5个月合同外资额下降的被动局面。
三、下半年吉林省对外经贸发展面临的困难
(一)粮食出口受限,导致吉林省出口增幅在国家的排位后移,比重下降
今年以来,吉林省粮食出口受国家为了粮食安全而实行配额政策限制大量缩减。上半年仅出口粮食1.47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减少0.70亿美元,下降32.2%。由于吉林省历年粮食出口比重大,出口锐减,影响出口总量的增幅下滑。上半年全省出口增长22.8%,在全国排在19位,比上年同期增幅排位后移15位,出口总值仅占全国的0.32%。预计下半年粮食出口还会继续受配额的影响受限制。
(二)人民币汇率升值加快,大批产品出口失去价格比较优势
今年以来人民币升值速度加快,上半年已升值6.5%。截止6月末,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突破7元大关,已经达到6.8591元。近期由于国内通货膨胀压力仍较大,美联储大幅减息及美元进一步走弱,人民币升值压力继续增大。人民币的快速升值,直接影响出口商品的价格优势,出口企业的竞争力下降,从而影响出口企业生产的热情和外商的投资热情。
(三)原材料和能源等价格全面上涨,出口企业利润空间受到挤压
近年来,在国际市场初级产品价格上涨的推动下,国内市场相关产品如石油、煤炭、钢材及农副产品等价格也明显上涨,出口加工企业的成本压力明显增大。受各方面的影响,出口企业面临着原材料购进价格高于工业品价格涨幅的窘境。如吉林省上半年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13.2%,而工业品出厂价格仅上涨6.3%,二者相差6.9个百分点。出口企业的利润空间受到挤压,同样影响企业生产的热情和外商的投资热情。
(四)国家对出口导向型政策进行调整,出口企业优惠丧失
近年来,国家为保证粮食及资源的安全,相继对出口退税、加工贸易政策等多项政策进行了调整,出口退税率调整达6次之多,下调或取消出口退税的产品超过3000种,加工贸易政策调整5次,增补加工贸易禁令和限制类目录共计3300多个,对钢材、煤炭等“两高一资”产品实行出口许可证管理和出口暂定税率,对特别重要资源,如煤炭、粮食等实施配额管理等,如吉林省的粮食出口和粮食深加工就受到配额政策的限制,这些调控政策限制了一批相关企业的出口,同时也缩小了外商投资的范围,减少了外企的盈利空间。
(五)企业用工成本上升,外资企业依靠低工资形成的产品价格竞争优势明显下降
随着新《劳动合同法》的实施,企业要依法为工人上足“三险”,同时相应提高了最低工资标准,如长春市2007年调到510元,2008年调到650元。而以前外资企业主要投资在劳动密集型企业,靠工人的低工资形成价格优势,目前这种优势明显减弱,也是吉林省上半年新签外资项目减少的一个重要原因。
四、对下半年吉林省对外经贸工作的建议
上述诸多不利因素,将严重影响吉林省外贸出口规模的扩大及招商引资的力度。面对严峻的形势,吉林省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引起高度的重视,针对目前情况,要研究对策,采取措施,挖掘潜力,培育新的增长点,确保全年各项工作任务圆满完成。
(一)抓住机遇,调整出口结构
目前国家的一些宏观调控政策,短期看对出口是不利的,但从长期看,有利于吉林省进一步调整、优化出口结构,大力发展科技含量高的出口产品的生产和升级换代,有计划地引导不同地域形成地方特色的产业群,打造出口基地。如在农副产品深加工做文章,研发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新产品抢占市场,增强出口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二)大力发展民营企业,增强在国际市场上抗风险的能力
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吉林省民营企业显得力不从心,波动起伏。吉林省应在财政、税收、信贷等各方面向民营出口企业倾斜和优惠,使民营出口企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不断发展壮大,成为全省出口的主体力量。
(三)重点抓好引资大项目的建设,提高整体竞争力
要抓住国际产业转移加快的契机,充分发挥“东北亚投资贸易博览会”这个大平台,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同时,积极优化投资的软环境,增强吸引力,吸引国际500强企业来吉林省投资建设,不断壮大吉林省的机械、石化、医药等优势产业,增强产业的集聚效应,提高全省出口的整体竞争水平。
(四)各级政府帮助企业转型升级,渡过难关
目前,国际环境复杂多变,不确定因素增多。出口企业特别是中小出口企业面临重重困难。各级政府及部门要积极扶持和帮助出口企业渡过难关。如提供信贷支持,改善企业的融资环境,提供更多的融资渠道;给予减免税扶持,对符合产业政策导向的企业和新产品研发企业给予一定的减免政策;鼓励企业创新发展,对打造自主品牌的企业给予鼓励等。
• 中国角型毛巾架行业运营态势与投资潜力研究报告(2018-2023)
• 中国直接挡轴市场深度研究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2021-2023)
• 2018-2023年KTV专用触摸屏市场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 中国回流式高细度粉碎机市场深度调研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2018-2023)
• 2018-2023年中国原色瓦楞纸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发展策略预测报告
• 中国雪白深效精华液市场深度调研及战略研究报告(2018-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