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杭州市消费市场六大结构变化探析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2008年7月24日   来源:浙江省统计局

  近几年,杭州市商业布局与结构调整不断加快,市场流通规模逐年扩大,2007年杭州市累计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96.31亿元,比上年增长16.5%,比上年提高2.5个百分点,增幅为1995年以来新高。消费市场结构也发生了新的变化,下面通过区域分布、行业类型、登记注册类型、企业规模、零售业态和商品销售等不同结构进行分析。

   

    一、当前杭州市消费市场结构情况

   

  (一)销售规模不断提高,区、县(市)间分布差异较大

   

  1、城乡销售规模共同提高,城市增速快于县及县以下。2007年,杭州市城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198.33亿元,比上年增长16.6%,增速同比上升2.7个百分点,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92.4%。县及县以下实现零售额97.98亿元,比上年增长16.0%,比城市低0.6个百分点,占零售总额的7.6%。其中县以下农村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63.33亿元,同比增长15.8%,增幅低于城市0.8个百分点。

   

  2、下城、萧山区零售额比重占绝对优势,建德、淳安居后。下城区是杭州市的商贸中心,萧山区是杭州市人口最多,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两区的销售规模远远高于其它区、县(市)。2007年,下城、萧山区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分别为294.79亿元和170.59亿元,比上年均增长17.4%,占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比重分别为22.7%和13.2%,两区的总量优势明显。建德市和淳安县销售规模在全市最小,2007年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分别为28.63亿元和20.0亿元,两县(市)零售额合计占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比重仅为3.8%。

   

  3、滨江、下城、萧山区零售额增幅较快,江干、拱墅区增速相对趋缓。2007年,杭州市滨江区销售增速最快,实现零售额8.53亿元,比上年增长19.4%,增幅高于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9个百分点;增幅居第二位的为下城区和萧山区,增速均在17.4%,快于全市平均增速0.9个百分点。增速相对趋缓的是江干区和拱墅区,实现零售额分别为117.03亿元和144.98亿元,同比增长13.6%和14.2%,增幅比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低2.9和2.3个百分点。

   

2007年各区、县(市)社会消费品零售额情况

  

区、县(市)

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亿元)

为上年

 

  (%)

占总额

 

  比重(%)

杭州市

1296.31

116.5

100

其中:上城区

117.87

117.3

9.1

下城区

294.79

117.4

22.7

江干区

117.03

113.6

9.0

拱墅区

144.98

114.2

11.2

西湖区

129.11

115.5

10.0

滨江区

8.53

119.4

0.7

萧山区

170.59

117.4

13.2

余杭区

105.54

117.1

8.1

富阳市

52.20

116.6

4.0

临安市

44.29

116.3

3.4

桐庐县

36.77

116.5

2.8

建德市

28.63

116.4

2.2

淳安县

20.0

116.1

1.5


(二)各行业销售全面增长,餐饮业发展较快

  1、各行业销售全面增长。2007年,杭州市批发零售业实现零售额1149.09亿元,比上年增长16.2%;住宿餐饮业实现零售额143.06亿元,同比增长19.5%;其它行业零售额为4.16亿元,增长5.1%。住宿餐饮业实现零售额为各行业中增速最快,快于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个百分点,分别快于批发零售业和其它行业3.3个和14.4个百分点,餐饮消费成为杭州市消费市场的一大亮点。

   

  2、限额以上企业发展态势良好。2007年,杭州市限额以上企业实现零售额629.637亿元,比上年增长17.2%,增幅高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0.7个百分点,占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53.4%,同比提高0.3个百分点。

   

  3、行业间零售额构成略有变化。2007年,杭州市批发零售业占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例为88.6%,比上年下降0.3个百分点;住宿餐饮业占全市零售总额的比重为11.0%,提高0.3个百分点;其它行业占零售总额的比重为0.4%,与上年持平。

   

  (三)内资企业仍占主导地位,外资企业发展加快

   

  1、内资企业占绝对比重。目前,杭州市内资企业在消费品市场中依然占绝对主导地位,但比重呈下降趋势。2007年,杭州市内资企业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191.72亿元,比上年增长13.4%,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91.9%,同比回落2.6个百分点。

   

  2、外资企业销售增速加快。随着杭州市经济发展环境的不断优化,世界零售业巨头─美国沃尔玛,法国家乐福,德国麦德龙、欧培德,英国百安居,台湾易初莲花、香港的华润等著名零售企业,以及美国肯德基、麦当劳、必胜客等世界知名的餐饮企业纷纷驻足杭州市,成为杭州市零售市场一支重要的有生力量。2007年,杭州市外资(包括外商投资、港澳台商投资,下同)企业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04.59亿元,比上年增长高达69.3%,占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比重为8.1%,同比提高2.6个百分点。

   

  3、外资企业对就业做出积极贡献。杭州市外资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发展明显加快,与内资企业共同为繁荣杭州市消费品市场,特别是就业做出积极贡献。2007年底,杭州市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从业人员18.76万人,比上年增长22.5%,但外资企业从业人员增速更快,同比增长49.0%,占从业人员比重为18.3%,比上年提高3.3个百分点。其中批发和零售业外资企业2007年末从来人员1.11万人,同比增长80.4%,住宿和餐饮业外资企业从业人员2.32万人,同比增长37.6%。

   

  (四)企业运营质量整体改善,经济效益明显提高

   

  目前,杭州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限额以上企业和限额以下两部分构成。2007年,这两部分分别实现零售额692.57亿元和603.74亿元,占全市零售额的比重为53.4%和46.6%。

   

  1、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企业销售规模不断扩大,运营质量明显改善。2007年,全市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实现零售额629.63亿元,比上年增长17.5%;截止2007年末,杭州市年零售额超亿元的大型零售企业达104家,比上年增加19家,占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已达32.1%,比上年提高3个百分点;零售额超10亿元以上的超大型零售企业10家,比上年增加2家,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由上年11.8%上升到13.7%。2007年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企业累计实现利润总额104.19亿元,比上年增长24.6%。特别是超大型零售贸易企业利润总额增幅更快,据对全市零售企业零售额居前30位统计显示,2007年,实现利润总额10.96亿元,比上年增长54.4%,占利润总额达10.5%。

   

  2、住宿餐饮业龙头企业支撑作用明显,发展态势良好。2007年,杭州市超5000万元以上的住宿餐饮企业50个,仅占限额以上住宿餐饮企业的11.8%,全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91.86亿元,比上年增长18.5%,比重达65.3%,累计实现利润总额10.30亿元,增长43.4%。

   

  (五)传统零售业态受到挤压,新型业态发展壮大

   

  随着我国零售市场的对外开放,国际上新型零售业态在我国迅速发展壮大,杭州市的零售业态也随之经历着深刻的变革,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目前已形成了多种业态竞争的格局。

   

商业零售额业态构成(限额以上零售企业)

  

单位数(家)

零售额(亿元)

占零售额比重(%)

2007年

2006年

增减(%)

2007年

2006年

增减(%)

2007年

2006年

零售业

281

239

17.6

602.61

434.32

38.7

100

100

百货商店

19

18

5.6

65.86

83.28

-20.9

10.9

19.2

超级市场

31

28

10.7

84.99

73.94

14.9

14.1

17.0

专业(专卖)店

217

181

19.9

393.92

264.05

49.2

65.4

60.8

其它

14

12

16.7

57.84

13.04

343.3

9.5

3.0

  1、传统百货业销售呈下降趋势。近几年,随着新型零售业态的不断兴起以及现代流通方式的变化,杭州市传统百货业的市场份额逐渐受到挤压。据对限额以上零售企业统计,2007年杭州市限额以上百货业单位数19家,虽比上年增加1家,但销售额呈下降趋势,限额以上百货商店实现零售额65.86亿元,比上年下降20.9%,是零售企业中唯一下降的一种业态,所占零售额的比重也由上年的19.2%降为10.9%,下降8.3个百分点。

   

  2、新型零售业态发展态势良好。近几年,杭州市的新型零售业态发展较快,日益显示出杭州市零售业态多元化的特征。一是超级市场稳步发展。2007年,杭州市超级市场销售保持稳步增长态势。据对限额以上零售企业统计,2007年杭州市限额以上超级市场企业数31家,比上年多3家,增长10.7%;实现零售额84.99亿元,同比增长14.9%。二是专业(专卖)店比重不断提高。全市专业(专卖)店,最受瞩目的来自家电、药店、服装等行业,特别是家电专业店以其相对价格较低、专业服务、连锁经营等优势,迅速分割了原有百货商店的家电销售份额,成为专店取得成功的突出代表。2007年,全市限额以上专业(专卖)店217家,比上年增加36家,增长19.9%,专业(专卖)店零售额与企业单位数同步快速增长,全年共实现零售额393.92亿元,同比增长49.2%;其比重为65.4%,比上年提高4.4个百分点,成为零售业的主力业态。三是便利店、无店铺加快发展。除上述几种主要业态,便利店、电视购物、网上购物等新型零售业态,是近几年来发展最快的。2007年,限额以上便利店、其它零售业态实现零售额57.84亿元,同比增长3.4倍。

   

  3、以连锁经营为代表的现代流通方式活力增强。杭州市商贸、餐饮企业连锁经营从90年代初起步,十几年时间,连锁经营快速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2007年,杭州市104家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餐饮业连锁企业门店数4833个,比上年净增1201个,增长30.4%。门店数超100个的连锁企业14家;共实现销售收入426.21亿元,比上年增长20.5%,其中零售额277.56亿元,同比增长22.9%,增幅快于社会消费品总额6.4个百分点,占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比重为21.4%。19家餐饮企业实现营业收入36.83亿元,同比增长24.4%。

   

近三年杭州市限额以上连锁企业基本情况

  

指标

计量单位

2007年

2006年

2005年

门店总数

4833

3632

2958

从业人数

万人

7.69

6.25

5.61

销售额

亿元

426.21

353.49

333.01

零售额

亿元

277.56

225.81

187.77

  (六)商品销售结构基本稳定,市场增长格局明显改善

   

  1、市场销售结构变化不大。一是吃类商品销售稳步增长。2007年,杭州市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企业实现吃类零售额70.29亿元,比上年增长13.7%,占限额以上贸易企业零售额的11.2%,同比下降0.3个百分点。二是穿类商品零售额增速最快。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企业实现穿类零售额72.52亿元,同比增长18.1%,增幅分别高于吃类、用类商品零售额的4.4和0.2个百分点,但所占比重与上年持平。三是用类商品销售增长较快。随着居民消费结构的改善,提高生活质量的商品成为消费主流,使得用类商品快速增长。2007年,杭州市用类商品实现零售额486.82亿元,比上年增长17.9%,占限额以上贸易企业零售额的77.3%,比上年提高0.3个百分点,远远高于吃穿类商品市场销售份额。

   

  2、市场消费增长点明显扩散。2007年,杭州市消费结构进一步改善,汽车销售保持较快增长,品质商品销售火爆,市场呈现多点带动局面。一是汽车销售保持较快增长。与前几年普通汽车出现消费井喷现象不同的是,2007年高档汽车成为杭州市汽车市场的新热点,宝马、奔驰、凌志等高档汽车购买数量明显增加。从全市限额以上批零贸易企业统计的数据看,2007年,汽车类实现零售额200.50亿元,比上年增长16.0%,占限额以上批零企业零售额比重达31.8%,所占份额稳居23类主要商品零售额之首,是拉动杭州市消费增长的主要力量。石油及制品类也保持较快增长,同比增长19.1%。二是家居类商品热点持续。随着城乡居民住房条件的不断改善,带动了家居类商品的热销。2007年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企业日用品类增长22.4%、家用电器类增长17.7%、家具类增长30.3%。三是享受型商品旺销。2007年,高档服装、化妆品、金银首饰等一些享受型商品零售额也增长较快,其中服装类同比增长21.6%、化妆品类增长20.8%、金银首饰类增长17.7%、中西药品类增长23.9%。

   

    二、当前消费品市场运行中值得关注的几个问题

   

  综上所述,目前杭州市消费市场总体发展态势良好,呈现出销售规模快速扩大,商业布局趋向合理,经济效益整体改善,内外资企业共同发展,零售业态较为齐全,市场消费点明显扩散的局面,但在发展中仍存在不少不足和问题,亟需引起我们高度重视。

   

  (一)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与GDP的比值偏低

   

  2007年,虽然杭州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量不断扩大,增幅为1995年以来同期新高,但与GDP的比值偏低。杭州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与GDP的比值为31.6%,不仅低于北京(42.2%)、天津(32.0%)、上海(32.1%)、重庆(40.4%)、广州(36.8%)、武汉(48.3%)、南京(42.2%)、成都(40.8%)等城市的水平,而且出现下降的趋势,低于上年0.7个百分点,说明消费需求的增长仍趋缓。

   

  (二)市场总体规模和增速与兄弟城市相比仍有差距

   

  近年来,杭州市消费品市场保持了平稳较快增长,但市场的总体规模偏小,消费需求仍然不足。2007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居副省级城市广州、深圳、武汉、南京、成都之后,列第6位,增速居12位;总量和增速分别居长三角城市第3位和13位。

   

  (三)城乡市场发展不平衡,农村消费份额偏低

   

  近年来,杭州市积极提高农村居民生活水平,改善农村市场消费环境,如“千镇连锁超市,万村放心店”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工程的快速推进,使农村居民的购物消费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从而进一步推动了农村市场消费。但农村消费品市场所占的份额仍偏低,2007年杭州市五县(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为181.89亿元,虽然同比增长16.4%,但其所占的比重仅为14.0%,与其所占的37.6%的人口比重相比有较大的差距;在零售总额中,县以下(不包括县城)农村消费市场份额仅占全市消费品零售总额的4.9%。

   

  (四)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农村消费水平相对较低

   

  一方面,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呈扩大的趋势。2007年,杭州市城乡居民收入比由2006年的2.23:1扩大为2.27:1,绝对差距从10512元扩大到了12140元。与世界上经济同我国类似国家的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指数平均1.7左右相比,杭州市目前的城乡收入差距明显偏高。2007年市区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1689元,增长14%;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9549元,增长12.1%,比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慢1.9个百分点。2007年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为7568元,大体只相当于城镇居民1999年的水平(7423.65元),落后近九年。另一方面,从农村购买力和商品供应情况看,农村消费层次和消费结构的升级明显滞后于城市,2007年全市每百户农民家庭平均拥有空调机、洗衣机、冰箱、照相机、电脑的数量分别为60台、73台、84台、17台和25台,远低于同期市区居民191台、96台、101台、54台和82台的水平。2007年农村居民人均衣着消费为476元,仅为城市居民的31.5%,而在教育文化娱乐、医疗保健、交通通讯等方面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仅相当于城市居民的44.1%。

   

  (五)居民消费倾向继续下降的局面依然没有扭转

   

  2007年,杭州市居民平均消费倾向为68.7%,低于2006年7.3个百分点,在4个直辖市、15个副省级城市中,杭州市消费倾向除分别高于南京3.3个、宁波6.3个百分点外,均低于其它16个城市。

   

2007年直辖市,副省级城市居民消费倾向情况

  

城市名称

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市区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元)

居民消费倾向(%)

北京

23029

16317

70.9

天津

16537

12029

72.7

上海

23623

17255

73.0

重庆

13715

10876

79.3

沈阳

14607

11256

77.1

大连

15109

12135

80.3

长春

12811

10217

79.8

哈尔滨

12772

9294

72.8

南京

20317

13278

65.4

杭州

21689

14896

68.7

宁波

22307

13921

62.4

厦门

21503

16380

76.2

济南

18005

12390

68.8

青岛

17856

13376

74.9

武汉

14358

10600

73.8

广州

22469

18951

84.3

深圳

24870

18753

75.4

成都

14849

11703

78.8

西安

12662

10098

79.8

  (六)消费观念落后阻碍了潜在消费需求的释放

   

  受经济环境和传统观念的影响,一些城乡居民的消费观念还很落后,尤其农村居民,往往是“量入为出”,不敢讲鼓励消费,更不敢“负债”消费,造成边际消费倾向偏低,2007年杭州市居民边际消费倾向仅为15.9%,弱化了消费对生产的刺激作用和导向作用,抑制了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目前我们的消费方式仍以自主性消费为主,这是一种积累性的消费,主要靠自己的收入能力进行消费支出,跟发达国家的信贷消费相比,这种消费模式会影响消费结构的升级和边际消费倾向的提高。

   

    三、扩大消费的几点思考

   

  促进消费增长的宏观调控政策着力点,应放在提高中低收入者收入水平,增加有效供给,扩大政府公共支出等方面。

   

  (一)提高中低层居民收入,让多数人消费水平高起来

   

  近年来,杭州市居民收入总体水平不断提高,但也应看到,高低居民收入差距呈不断扩大趋势。2007年,在市区城镇居民家庭收入中,20%高收入户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4065元,而20%低收入户人均可支配收入仅为8768元,虽然比2006年增长14.6%,高于平均水平0.6个百分点,但高、低收入户间人均可支配收入差额为35297元,比2006年高出4206元,其中10%的最高与最低收入户间的收入差距更大,差距高达47074元,比2006年扩大了6701元。而高收入家庭的消费倾向明显低于低收入家庭,2007年,市区20%高收入户居民家庭的消费倾向为62.1%,比总体平均水平要低6.6个百分点,由此对消费需求的持续扩张产生一定的影响。中低收入阶层是城镇居民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中中低收入者往往是消费倾向最为强烈的人群之一,近年来,低收入阶层的收入预期不断下降,日益严重地影响到消费心理预期,导致了中低收入者“不愿、不敢花钱”的心态。可见,要增加居民消费,就必须提高城市中中低收入者收入,切实提高居民的有效需求。

   

  (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提高农民即期消费水平

   

  过去多数农村居民囊中羞涩,只能捂着钱包过紧日子;如今增产增收,生活改善,农民具备了扩大消费的基本条件,但能无忧无虑地消费却是另一回事。由于过去农村社会保障机制整体上严重滞后于城镇,农村居民普遍头痛的“上学难,治病难,养老难”已经成为阻碍农民扩大消费的羁绊。所以要高度重视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工作,以最低生活保障、养老保险和合作医疗三项制度为社保重点,帮助广大农民逐步实现“生有所靠,病有所诊,老有所养”的基本要求,增加农民消费安全感,在更大程度上释放消费需求,使巨大的农村消费需求潜力尽快转化为现实的购买力。同时,应把发展消费信贷作为当前刺激农民消费的重要途径,针对农村市场的消费热点,积极引导农民的消费需求,银行可以从贷款方式、利率、期限等方面开发出适应农村特点的消费信贷品种。

   

  (三)深挖农村潜力,促进农村消费增长

   

  农村市场已进入消费结构调整升级的新平台,既产生巨大的消费需求,又对流通形态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一是继续坚定不移推进连锁发展。促进本土连锁企业扩大规模。大力推广特许经营、加盟连锁的新模式,吸纳中小企业加盟。拓展连锁新领域。巩固“千镇连锁超市,万村放心店”建设成果,进一步优化农村新开网点结构,实现便民利民和企业效益双提高。二是大力推进农村、社区超市、便民店建设,继续把改造“夫妻老婆店”与发展便民超市有机结合起来,进一步扩大百货、家电、服装、餐饮、农资、石化、烟草等连锁经营。三是探索农村流通的新形式,探索发展立足服务于农村群众的新型流通企业。

   

  (四)适应消费需求发展,搞好城市市场的规划布局

   

  对中心商业区、区域商业中心、社区商业及专业特色街进行合理定位,形成功能明确、分工合理的多层次的城市商业格局,发挥城市在扩大消费中的主导作用。把方便居民日常生活的社区商业作为发展重点,增强社区商业服务功能,重视社区商业设施配套,建设集购物、餐饮、生活服务和休闲等多功能的社区商业体系。

   

  (五)积极扶持和鼓励企业做大做强,提高市场竞争力

   

  要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继续推进产权制度改革,积极鼓励大型批发零售业企业通过参股、控股、承包、兼并、收购、特许经营、托管等方式,快速实现规模扩张,培育出一批拥有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主业突出、核心竞争能力强、初步具有国内竞争能力的大型批发零售企业。同时,根据杭州市批发零售业以中小企业为主的特点,着重发展特许加盟和自由连锁,采用联合采购等办法,引导中小企业向规模化经营发展,进一步提高中小批发零售业企业的组织化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