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改革开放三十年江苏农民收入水平显著提高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2008年7月22日   来源:国家统计局江苏调查总队

  改革开放以来,江苏农村经济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农林牧渔业全面发展,农村社会经济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抽样调查资料表明,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78年的155元增加到2007年的6561元,平均每年增加221元,年均增长率达13.8%。

   

    一、农民收入增长阶段性划分

   

  现以农民收入增长率为标志,大体可以分为六个阶段:

   

  第一阶段:超常规增长期(1979--1984年)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标志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拉开了序幕,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于八十年代初在全省农村范围内得以普及,有效地克服了吃“大锅饭”的平均主义弊病,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使1978年前30年积累的能量得以释放,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民收入大幅增加。198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48元,比1978年增长1.9倍,年递增19.3%。6年间增加293元,平均每年增加49元,到1984年多数农民已摆脱贫困,过上了温饱生活。

   

  第二阶段:相对低速增长期(1985--1988年)

   

  这一阶段,农业政策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和调整,一是实行了不利于农业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的投入政策和工农业比价政策,农业发展遇到困境;二是实行农产品统派购制度改革,取消了对农产品长期实行的强制收购政策;三是对农村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大力扶持新的经济增长点,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在此阶段,非农产业及多种经营的较快发展,促进了农民收入的进一步增长,但增速明显低于前一阶段。我省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84年的448元增加到1988年的797元,年均增长15%。

   

  第三阶段:实际收入下降期(1989--1991年)

   

  1989年开始对经济秩序、经济环境的治理整顿,乡镇工业发展速度陡降,同时物价上涨幅度过大,尽管当年农民收入比上年增长9.9%,但实际收入下降了7.3%。1990年随着治理整顿的深入,对乡镇企业由扶持到全面紧缩,农村非农产业一度不景气,大批劳动力回流农业,减少了农民收入的来源,当年农民收入实际下降2%。1991年的特大洪涝灾害给江苏农村经济和农业生产又带来了严重影响,直接造成当年农民收入比上年下降4%,剔除价格因素,实际收入下降6%。改革开放以后江苏农民收入的增长首次进入低谷。

   

  第四阶段:快速增长期(1992--1996年)

   

  邓小平发表重要的南巡讲话和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大了市场对生产要素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力度,过去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逐步削弱,而顺利过渡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农产品价格全面放开,特别是国民经济要实现第二步发展战略目标,提出“增粮增收保供给,脱贫致富奔小康”措施,农村经济结构得以优化,农村劳动力不仅进入流通领域,跑运输、搞采购、推销农产品,而且部分剩余劳动力改变了就业观念,离乡寻求就业门路,拓宽了农民收入渠道,使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民收入大幅增加。这一时期农业生产形势喜人,加上价格体制改革,农业生产效益有了很大提高,农民来自一产的收入明显增加。同时乡镇企业也有了新的转机,大批剩余劳动力转向二、三产业,农民收入快速增长。1992-1996年5年间农民收入连上三个千元台阶,到1996年,江苏农民人均纯收入已达3029元。

   

  第五阶段:徘徊增长期(1997--2003年)

   

  面对前一阶段国民经济陷入严重的通货膨胀局面,国家加大了宏观调控力度,物价上涨得到有效遏制,并于1998年实现了软着陆。在控制通胀政策的惯性作用下,国民经济又走向另一个极端──通货紧缩。主要表现在产品供过于求,农产品出现结构性过剩,由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内需不足,市场物价持续回落。伴随着东南亚金融危机,国内出口受阻,又进一步加剧了通货紧缩的局面。在这一宏观背景下,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率从1996年的23.3%迅速回落到1997年7.9%,随后逐年徘徊,到2003年增长率也仅为6.1%,出现了农民收入增幅明显减缓的局面。

   

  第六阶段:重新进入快速增长期(2004年至今)

   

  农民收入连续几年增长缓慢,引起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2004年1月,中央下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着重解决农民增收中难点和重点问题,丰富了农民增收的具体途径,为农民增收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农民收入增长幅度开始恢复。随后,围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发展现代农业又连续出台三个“一号文件”,拓宽了农民就业渠道,取消农业税和农产品特产税,大大减轻了农民负担,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丰富了农民增收途径,农民收入增速明显加快。2004年,江苏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754元、同比增加515元、增长12.1%;2005年5276元、增加522元、增长11.0%;2006年5813元、增加537元、增长10.2%;2007年达6561元、增加748元、增长12.9%。

   

  2008年若能延续农民增收的有利条件,有效控制影响农民增收的不利因素,尤其是要能保持现有最低工资标准幅度持续提高并逐步形成长效增长机制,农产品价格大起之后不出现大落,相关支农惠农及社保措施得到进一步完善落实,不出现大规模的自然灾害,那么保持农民持续较快增收的良好势头是完全有可能的。

   

    二、不同阶段农民收入构成特征

   

  各阶段农村经济政策的差异性和采取措施的不同性,决定了不同阶段农民收入增长的主导因素不一,农民收入构成也出现不同的特征。

   

  1、1979--1984年(超常规增长期):自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户成为独立的生产经营单位,使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紧密结合,家庭经营收入迅速增加,成为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1984年家庭经营纯收入占家庭全部纯收入的份额高达68.3%,较开放初期有大幅提高。与此同时,商品经济日趋活跃,农民收入由实物为主转向货币为主。这是农民收入超常规增长期的收入构成特征,也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必然结果。

   

  2、1985--1988年(相对低速增长期):这一阶段农民收入构成特征是非农产业收入成为家庭经营收入的重要补充。在1985年前后,我国经济体制发生了微妙的变化,过去很少甚至没有提及的“商品经济”一词频频出现在报端,经济界对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商品经济进行了讨论,提出了“以计划经济为主,商品经济为辅”,随后又进一步提出了“发展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这样激发了农民发展商品经济的热情,这一阶段农业收入徘徊,农民收入的增长贡献主要是以乡镇企业为主的非农产业。这个时期农民从乡镇企业直接得到的收入年均增长27.6%,远高于同期人均纯收入的增速。

   

  3、1989--1991年(实际收入下降期):这一阶段,农民实际收入连续三年下降,收入构成各方面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1989年物价大幅度上涨,1990年为了有效控制物价,采取宏观紧缩政策,乡镇企业发展速度陡降,全年农民人均从乡村企业直接得到的收入仅比上年增加7元,大大低于1988年增加44元的增加额,家庭经营非农产业则较上年减收17元。1991年受特大洪涝灾害影响,农产品产量下降,品质降低,收入减少,农民家庭经营农林牧副渔业纯收入498元,较上年下降7.2%。

   

  4、1992--1996年(快速增长期):这一阶段,工资性收入快速增加,成为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家庭经营中三次产业增长加快,有力地推动了农民收入的快速增加,这是该阶段农民收入构成的主要特征。1992--1996年,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年均增长率高达31.3%,到1996年达1119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比重达37%;家庭经营中第一、二三产业的年均增长率也分别达26.1%和22.9%,占农民人均纯收入比重从1989年的62.6%回落到1996年57.7%,下降了4.9个百分点。

   

  5、1997-2003年(徘徊增长期):这一时期农民收入构成特征表现为一喜一忧:喜的是农民工资性收入逐年增加,在农民增收中的地位明显提升,到2003年人均达2189元,占纯收入份额达51.6%,较1996年高14.6个百分点;同时农民家庭经营中非农产业收入2003年人均达621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比重较1997年提高3.7个百分点。忧的是随着农产品价格持续回落,农业增产不增收,加上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回落幅度远低于农产品,甚至有的品种价格还有上升势头,以致农业生产效益下降,一产纯收入始终徘徊不前。2003年一产纯收入1173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由1996年的45.1%下降到2003年的27.7%,回落了17.4个百分点。

   

  6、2004年至今(重新进入快速增长期):这一阶段农民收入的显著特征是:受连续的惠农、利农政策和农产品价格恢复性上涨的双轮驱动,农民就业渠道通畅且权益受到保护,工资性收入大幅增加,在农民增收中的地位进一步提高;家庭经营中三次产业全面发展,收入普遍增加;转移性、财产性收入份额有所提高。2004年以来,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始终保持两位数增长,到2007年已达3476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达53%,较2003年高1.4个百分点。这一时期,农民家庭经营收入年均增长8.1%,其中第一产业纯收入年均增长4.4%,都明显高于上一时期。2007年农民人均转移性和财产性收入达533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比重由2003年的6%提高到8.1%。


  1978年以来我省农民纯收入及主要来源情况(元/人)

  

年份

农民人均纯收入

1.工资性收入

2.家庭经营收入

其中:

3.转移性及

 

  财产性收入

一产收入

二、三产业收入

绝对数

增幅(%)

绝对数

增幅(%)

绝对数

增幅(%)

绝对数

增幅(%)

绝对数

增幅(%)

绝对数

增幅(%)

1978

155

 

 

35

 

 

 

 

 

 

1979

200

29.1

 

 

53

51.4

 

 

 

 

 

 

1980

217

8.5

 

 

58

10.9

 

 

 

 

 

 

1981

258

18.8

 

 

71

21.6

 

 

 

 

 

 

1982

309

19.8

 

 

90

27.1

 

 

 

 

 

 

1983

357

15.4

 

 

78

-13.6

 

 

 

 

 

 

1984

448

25.6

 

 

306

293.6

 

 

 

 

 

 

1985

493

10.0

 

 

319

4.2

 

 

 

 

 

 

1986

561

13.9

 

 

370

16.0

 

 

 

 

 

 

1987

626

11.6

 

 

402

8.6

 

 

 

 

 

 

1988

797

27.2

 

 

503

25.2

 

 

 

 

 

 

1989

876

9.9

 

 

548

8.9

 

 

 

 

 

 

1990

884

0.9

 

 

558

1.7

 

 

 

 

 

 

1991

921

4.2

 

 

582

4.4

 

 

 

 

 

 

1992

1061

15.2

376

648

11.3

541

167

37

1993

1267

19.4

488

29.5

730

12.6

573

6.0

157

-6.5

50

35.9

1994

1832

44.6

618

26.7

1150

57.5

981

71.2

169

7.7

64

28.6

1995

2457

34.1

822

33.0

1544

34.3

1310

33.5

235

39.2

91

42.0

1996

3029

23.3

1119

36.2

1749

13.2

1366

4.3

383

63.2

161

77.7

1997

3270

7.9

1235

10.3

1901

8.7

1476

8.0

426

11.2

134

-16.9

1998

3377

3.3

1464

18.5

1754

-7.7

1313

-11.0

441

3.6

159

18.5

1999

3495

3.5

1621

10.7

1693

-3.5

1204

-8.3

489

10.9

182

14.8

2000

3595

2.9

1663

2.6

1771

4.6

1245

3.5

526

7.5

161

-11.5

2001

3785

5.3

1820

9.4

1783

0.7

1239

-0.5

544

3.5

182

13.1

2002

3996

5.6

1994

9.6

1796

0.8

1216

-1.8

580

6.7

206

12.9

2003

4239

6.1

2189

9.8

1794

-0.1

1173

-3.5

621

7.0

256

24.5

2004

4754

12.1

2443

11.6

2019

12.5

1369

16.7

649

4.6

292

14.1

2005

5276

11.0

2786

14.0

2125

5.3

1378

0.6

747

15.1

365

25.0

2006

5813

10.2

3076

10.4

2300

8.2

1419

3.0

881

17.9

437

19.7

2007

6561

12.9

3476

13.0

2552

11.0

1560

9.9

992

12.6

533

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