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改革开放首先是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实践证明,通过改革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同时在农村税费改革、农业直补政策、农业科技进步以及市场需求拉动等内外因的影响下,重庆市农业生产突飞猛进,一举解决了吃得起饭、能吃好饭的民生问题。农产品数量供给充足,品种更加丰富,品质不断提高,昔日物资短缺、供应配给的时代一去不返,卖方市场逐步向买方市场转变,农业对人类的生存保障功能得到良好体现。并且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形成与发展,我市农产品市场化、商品化程度极大提高,通过积极参与国际国内市场竞争,资源利用和产出物的价值得到较好实现。
一、粮食生产根本改观:食不果腹到追求营养与质量
粮食安全一直是党和国家关注的焦点之一。在耕地刚性减少和结构调整的情况下,我市通过大力培育优良种子、研发先进种植技术和管理方法,不断提高单产水平,保证了总产量的稳定,做到了粮食供需基本平衡、丰年有余。据统计,自1984年我市粮食产量首次超过1000万吨关口以来,除1985年和1988年因灾影响产量下降较大之外均保持在1000万吨以上,其中超过1100万吨有10个年份,1997年粮食产量更达到历史最高值1184.6万吨。2007年,我市粮食生产恢复性增长,全年粮食播种面积为3246.3万亩,总产量1088.0万吨,总产比1978年增长33.5%,按乡村人口计算的人均粮食占有量由1978年的351.7公斤提高到475.7公斤。可以看到,2007年粮食总产量保持在较高水平是因为单产水平不断上升,据统计,2007年粮食亩产达335.2公斤,与1978年相比增长96.1%。30年来我市粮食生产之路可以解释为单产的爬升历程(见图表1)。在粮食产量大幅提高的背景下,长久以来老百姓吃得饱的问题得到根本改变,食不果腹的现象在我市基本消失,人们的饮食习惯和文化正朝着讲究营养、追求质量的方向发展。
图表1:1978年以来主要年份重庆市粮食单位产量
二、以生猪为代表的畜牧业生产突飞猛进:自我满足的数量型到质量效益型的转变
畜产品是城乡居民不可或缺的农副产品,以生猪为主的畜牧业是我市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的传统产业。30年来,虽受到“口蹄疫”、“禽流感”、“猪蓝耳病”等疫病和价格波动的影响,但我市加强了以生猪为主覆盖家禽、大牲畜、肉兔等产业的政策引导和资金扶持,特别是在近些年来畜牧业生产方式向社会化转变的经济效应促进下,全市畜牧业实现飞速发展。据统计,2007年全市肉产量159.3万吨,比1978年增长2.9倍;生猪出栏1813.2万头,比1978年增长2.4倍,人均肉类占有量从1978年的17.5公斤增加到2007年的66.0公斤,增长了2.8倍。畜产品数量的增长有效解决了人们对肉类食品的食用要求,而质量效益的增长则使其成为我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以及农民增收的重头戏。牧业一举从副业跃升为我市农村经济中的支柱,从统销统购发展到自由、开放生产消费,流通从一家一户自给自足的狭小空间过渡到商品化、市场化的大流通体系中。据统计,2007年牧业产值占总产值的比重已达37.6%,在粮食恢复性增长的前提下对当年总产值的拉动力仍达到了0.3个百分点;200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量的四分之一来自于畜牧业收入。另外,我市在做大、做优生猪产业的基础上,加大了畜牧业内部结构调整,牛、羊、兔等草食性牲畜和其他畜产品得到快速发展。据统计,2007年牛羊肉产量达5.8万吨,比1978年增长3.3倍,在肉产量中的比重上升到3.6%。肉鸽、牛蛙、珍禽等特色养殖业也从无到有,作为我市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突破口,代表了农业发展多元化、专业化的趋势。
三、多经作物全面开花:农业结构调整的亮点及催动力
多经作物是丰富人民“菜篮子”的重要农副产品。30年来,我市把油料、蔬菜、水果等作为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产业来抓,突出项目特色和优势,加强项目基地建设,实施规模化、产业化、专业化战略,多经产业生机蓬勃,无论产量、品种和效益较改革开放前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更成为促进结构调整的催动力和农业发展新的增长点。据统计,2007年油料作物播种面积203.1万亩,总产量23.2万吨,分别比1978年增长0.9倍和2.0倍。全市蔬菜播种面积达649.4万亩,产量达855.3万吨,分别比1978年增长3.5倍和2.5倍。水果、茶叶、烟叶、药材和花卉等其他产业或由小变大,或从无到有,无不闪烁着改革开放30年多经产业发展的亮点。
表1:1978年、2007年重庆市主要农产品产量
单位:万吨
年份 |
粮食总产量 |
油料作物产量 |
蔬菜产量 |
肉类总产量 |
1978年 |
814.7 |
7.7 |
244.0 |
40.5 |
2007年 |
1088.0 |
23.2 |
855.3 |
159.3 |
注:2007年数据使用的是农业普查衔接数。
四、农产品市场化进程加快:消除工农业“剪刀差”的必由之路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体制的改革、市场的开放,在以农产品价格市场化为主导的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这个大背景下,我市过去参与市场流通较少的农产品越来越多地进入市场,农业的经济效益得到提高,农产品供给紧张的时代一去不复返。农产品市场需求日益增长,农村市场开拓力度逐步加大,市场环境逐步改善,农民商品意识增强,以批发市场和集市贸易为依托,以市场规则为主要交易机制的我市农产品流通体制和供求体系已经形成,物流与商流的统一初步实现。据统计,2007年重庆市农产品商品产值为468.7亿元,商品率达58.8%,农产品市场化程度提高,农产品在市场竞争中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农户出售农产品的数量成倍增加,2007年农民人均出售粮食79.9公斤,比1978年增加4.9倍;人均出售蔬菜131.6公斤,比1978年增加3.3倍;人均出售猪肉40.5公斤,比1978年增加2.1倍;人均出售家禽3.9公斤,比1978年增加13.4倍。通过多年的发展,我市加强了农业标准化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培育了一批质优价廉的农产品品牌,凭借高附加值和科技含量在国内市场取得了成功。入世给我市农业生产带来了机遇与挑战,竞争使我市在农产品国际市场的开拓取得了较大进展,猪鬃、肠衣、茧丝绸等优势及特色农产品出口量不断增长,拉动了市内农产品供给。
图表2:1997年以来重庆市农产品商品率
• 中国角型毛巾架行业运营态势与投资潜力研究报告(2018-2023)
• 中国直接挡轴市场深度研究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2021-2023)
• 2018-2023年KTV专用触摸屏市场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 中国回流式高细度粉碎机市场深度调研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2018-2023)
• 2018-2023年中国原色瓦楞纸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发展策略预测报告
• 中国雪白深效精华液市场深度调研及战略研究报告(2018-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