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改革开放三十年山西农村基础条件发生巨变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2008年7月16日   来源:国家统计局山西调查总队

  一九七八年,举世瞩目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把党的工作中心转移到了经济建设上来,全面吹响了改革开放的号角。三十年来,在山西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省认真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深化农村改革,加大对农村的投入,努力改善农村内部环境,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农业生产条件显著改善,农村经济活力持续增强,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实现小康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农民越来越多地享受到改革发展的成果。

   

    一、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农民生活质量显著提高

   

  (一)公路交通网络基本形成

   

  三十年前,全省115个县(区)中,有等级公路的寥寥无几,通油路的也是屈指可数, 1988年,乡级公路通车里程只有6709公里,通油路的乡镇占总数的37.3%,行政村通公路的占到52.3%,出行难严重地制约了农民发展生产致富奔小康的步伐。改革开放尤其是进入“十五”以来,全省各级认真履行“修好农村路,服务城镇化,让农民兄弟走上油路和水泥路”的承诺,大力实施“双通工程”。从2000年至2007年,新改建农村公路12万公里,是建国50年的6倍还多;与2000年相比,全省乡镇通油路率由85.7%提高到100%,村通水泥(油)路率由42.6%提高到84.6%,通公路率由93.5%提高到近100%,通客车率由67%提高到91%。到2007年10月底,全省开通农村客运线路2723条,共有农村客车6488辆,已开通客运线路的村达25737个,共安装农村候车亭4202个、站点牌16371个,极大地方便了老百姓,解决了1800万农民的出行问题。为了缓解近年来燃油价格上涨给城乡客运带来的影响,2007年全省为村村通客车发放燃油补贴达2209万元,确保了“村村通客车工程”的顺利推进与健康发展。公路交通网络的基本形成,使得全省广大农村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聚增,有力的推动了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对加快城乡一体化步伐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电力、通讯事业发展迅速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山西农村电力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1978年,全省农村用电量为122683万千瓦小时, 2007年达到759390万千瓦小时,年平均递增6.26%。农话年末到达户数由1988年的1.6万户迅猛发展到2007年的297.5万户。近年来,在全省大力推行农村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山西“村通电话工程”取得突破性进展,通电话的村所占的比例由1995年的38.1%上升到2007年的94.1%;全省首批1098个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全部通上电话;489个村建起了网络文化站,此外还在397个村举办了农村信息化知识培训班。作为新型洁净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农村沼气建设工程,近年被省政府列入为民办的十二件实事之一,列入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截止2007年,全省有42.9万农户用上了沼气,每年为农民增收节支5.1亿元,山西以沼气为主的农村新能源格局正在形成。通讯、电力与新能源的发展,改变着老百姓的生活,提高了他们的生活质量。

   

  (三)教育、医疗改革惠及千万百姓

   

  改革开放以来,山西各级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一系列方针政策,致力于农村教育卫生的改革与发展,成就令人瞩目,惠及千万百姓。到2007年末,全省农村的小学达到18053所,在校学生199.1万人,专任教师12.49万人,校舍建筑面积达1257.44万平方米,比1990年的1043.35万平方米增长20.5%;普通中学1771所,在校学生86.31万人,专任教师6.87万人,校舍建筑面积705.38万平方米,比1990年的546.30万平方米增长29.1%;农村幼儿园3088所,在园幼儿30.95万人,专任教师5840人。近年来,全省大力推行义务教育阶段落实“两免一补”政策,将农村义务教育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免除了农村(含县城)及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政策家庭的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对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并补助寄宿生生活费,直接减轻农民经济负担。2007年,省财政下拨19900万元校舍维修改造资金和7200万元“两区”寄宿制学校建设资金,使得全省农村中小学校园环境和校舍条件明显改善,有力地推动了农村教育的发展。同时继续深化中小学教师人事制度改革,增加农村中小学教师编制3.71万人,从师资方面保证了农村教育的健康发展。农村医疗卫生也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取得显著成效。特别是于2003年启动的全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现已进入全面推进阶段,2007年全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扩大到99个县(市、区),覆盖农业人口2091万人,参合率达到87.5%。逐步完善的城乡医疗救助制度,有效地解决了群众“医疗难”的问题。

   

  (四)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蓬勃兴起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一家一户式的分散经营所导致的农业生产效益低下等弊端逐渐凸显,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应运而生。建设和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不仅是引导农民进入市场的需要,也是发展现代农业的有效组织形式,有利于进一步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有利于进一步挖掘农业内部潜力,推动农业结构调整,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能力,促进农民增收。 2005年11月,山西在全国率先给予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人注册登记,从而使其确立了市场主体地位;从2006年开始,省财政每年预算安排500万元专项资金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各市、县也做了相应配套;之后,省委、省政府又出台了多个政策性文件,对农民专业合作社信贷、税收、工商登记等方面予以扶持。这些措施有效推动了山西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蓬勃发展。据有关部门统计,到2007年,山西全省在工商部门注册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已达4790个,占到全国总数的18%,位居全国第一,参加合作社的农民达19.6万人,社员出资总额达14.56亿元。合作社带动农户90万户,占到全省总农户数的17%。2007年合作社社员人均纯收入达4387元。合作社的生产活动涉及农业的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等领域,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产业带、产业群。合作社促进了农产品品牌建设,全省农民专业合作社中有140个取得了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认证,150个进行了商标注册,农民专业合作社市场经营主体份额逐步扩大,地位日益稳定。

   

    二、持续改善生产条件 农业生产活力逐步增强

   

  (一)农业机械化水平稳步提高

   

  农业机械化水平始终是发展现代农业的显著标志。三十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省各级农机部门以发展现代农业为重点,积极创新工作思路,扎实推进各项农机化工作,全省农机化事业健康发展、稳步提高。《农机化促进法》的正式实施,尤其是2004年中央一号文件将农机购置补贴项目上升为全国“两减免三补贴”重要的惠农支农政策,更加有力地促进了全省农机事业的发展。2007年,农用机械总动力2440.79万千瓦,比1978年的462.96万千瓦增长4.27倍,年平均递增5.69%;大中型拖拉机41379台,比1978年的24280台增长70.42%;联合收割机由1978年的30台发展到2007年的6014台。在机械数量增加的同时,农机化作业的面积与范围不断扩展。2007年,全省机耕地面积2056.37千公顷,比1978年的1832.69千公顷增长12.21%;机播、机收面积分别达到1685.21千公顷、687.95千公顷,比1978年增长了 5.89倍、21.67倍。2007年玉米和薯类机收面积分别达到48.45千公顷和60.87千公顷,机械化秸杆还田、机械铺膜、化肥深施和精少量播种等农机化技术实施面积分别达到了815.24千公顷、490.67千公顷、1876.73千公顷和882.09千公顷。2007年全省各级政府继续加大对农机化的投入,社会力量发展农机化资金明显增多,多元化投入机制正在逐步形成,中央财政和省财政农机化资金突破亿元,达到1.28亿元,是历史上农机化投入最多、增长幅度最大的一年。全省共落实农机购置补贴资金7300万元,累计补贴大中型拖拉机3809台,其它机具14824台(件),引导农民投入2.1亿元发展农业机械。农业机械化有效地提高了劳动效率,为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创造了条件,同时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科技和资金投入持续增加

   

  三十年来,省委省政府始终坚持把发展农业、扶持农业放在重中之重,从资金到现代化生产元素以及科技元素等诸方面的投入,力度逐年加大,比重持续上升,为全省农业生产稳步发展再上新台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07年农用化肥施用量达到368.22万吨,比1978年175.36万吨增长1.1倍,年平均递增2.50%。覆盖农业新技术始于改革开放之初,经过三十年的发展,现已广泛地应用于蔬菜、瓜果以及各种农作物,大幅度地提高了农作物的产出水平和经济效益。1991年农用塑料薄膜使用量为14433吨,2007年为35724吨,增长了近1.5倍。近年来兴起的设施农业,能够很大程度地发掘作物生产的时空潜力,不仅可以延长作物种植时间,摆脱季节的限制,使一些农产品实现常年均衡供应;还可以对温度、光照、供水和营养的有效控制,成为农业可持续发展、农民创收的主要途径之一。2007年全省设施农业实施温室面积达到17825.55万平方米,其中塑料大棚面积12230.30万平方米,日光温室3205.52万平方米。国家财政对农业的投入逐年增长,到2007年,财政支农资金在上年基础上继续增加,农林水事务支出84.54亿元,增长32.23%,省级新增经济社会事业发展资金的60%以上投向了农业和农村。全年用于“三农”方面的支出达77.7亿元,占财政支出的7.5%,这些资金主要用于扶持龙头企业开展技术引进和技术改造、支持农业基础设施和耕地综合生产能力建设,推进现代农业科技发展、畜产品基地、农产品流通体系和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等等,与此同时,用于落实惠农政策的资金达到10亿元之多。

   

  (三)农田水利建设与安全饮水工程成效显著

   

  降雨不足、十年九旱、水土流失严重、水资源匮乏是山西的基本水情,也是全省水利工作乃至农业发展必须面临解决的严峻问题。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省委省政府始终把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作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加速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来抓,千方百计加大投资力度,大兴以农田水利灌溉、饮水安全、滩涂开发和农田整治等工程为重点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为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粮食安全,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水利保障。2007年全省机电灌溉面积943.31千公顷,比1978年的766.30千公顷增长23.10%;旱涝保收面积达到715.30千公顷,比1991年的613.11千公顷增长16.67%;已配套的机电井80247眼,比1991年的77993眼增长2.98%;用于排灌的动力机达到14.09万台,功率165.41万千瓦,分别比1991年增长了22.63%和19.32%。山西十年九旱,水资源严重匮乏,如何提高水的利用率,确保农业生产稳步发展是水利工作的重点。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全省节水农业逐步兴起,发展迅速。到2007年底,全省节水灌溉面积达到798.55千公顷,其中,喷灌面积144.39千公顷,低压管灌面积452.34千公顷,分别比1991年增长8.62倍、30.59倍和4.79倍;节水机械也由1991年的1928部增长至2007年的8427部。2007年以来,全省共投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资金32.08亿元,完成工程量7.2亿立方米,新增改善灌溉面积171万亩,改造中低产田58.67千公顷,新增节水灌溉面积35.93千公顷,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684平方公里,加高加固堤防1122公里,修复水毁工程2002处。进入“十五”以来,农村饮水安全问题提到了各级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2007年作为为群众办的十二件实事之一,省市县各级主管部门在资金落实、工程建设、技术服务、工程质量和运行管理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全年共完成投资8.6亿元,建成农村饮水工程2256处,3772个村、200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得以解决。

   

    三、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 农村城镇化水平全面提升

   

  改革开放三十年,山西广大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相对于经济发达的城镇来讲,从经济、文化、生态等方面还存在着很大差距。党的十七大报告又一次要求把“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近年来,山西不断加大城镇建设的投资力度,积极推进城乡一体化,逐步实现人口、技术、资本、资源等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促使城乡协调发展,通过农村城镇化有力地推动了全省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的进程。

   

  (一)城镇数量增多、规模扩大、经济实力渐强

   

  从理论上讲,农村基础设施属农村公共产品范畴,而农村公共产品提供与农村城镇化建设有着密切的关系。一方面农村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为农村城镇化提供了必要的前提条件和物质技术基础;另一方面农村城镇化进程的顺利推进又能在相当程度上改善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从而有效满足农村不断发展对公共产品的需求。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山西城镇化水平显著提高,建制镇规模和数量都达到一个崭新的水平。截止2007年底,全省共有建制镇561个,占到全省乡镇总数的46.29%;建制镇镇区行政面积达到7445.49千公顷,其中镇区占地面积105.09千公顷;建制镇总人口达1619.26万人,其中镇区人口459.76万人,占到全省乡村人口的19.41%;建制镇年末总资产达到36.28万元;建制镇全年财政总收入达到121.17亿元,占到全省全年财政收入的10.09%。

   

  (二)基础设施日臻完善 城镇化水平快速提高

   

  2007年,全省建制镇通电话的村14091个,占到全省通电话村总数的52.96%;通公路的村14271个,占到全省总数的52.70%;通自来水的村11166个,占到全省总数的56.59%;用电总量504474万千瓦时,占到全省农村用电总量的66.43%;公路里程达到3.75万公里。建制镇小学校个数达到10052所,占到全省农村小学校的55.68%;普通中学1323所,占到全省农村中学的74.70%;医院1299个,镇平均2.32个;医生28887人,病床41168张;参加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的人数达1063.46万人,占建制镇年末总人口的65.68%,占到全省参加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人数的50.84%。建制镇共有敬老院374所,现共收养4046人。

   

  (三)服务功能逐步齐备,综合效应日益显现

   

  2007年,全省建制镇城市化的主要服务设施和功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在561个建制镇中,储蓄所2400个,平均每个镇4.28个;有综合市场1017个,公园215个,幼儿园、图书馆、影剧院、体育场馆年末分别达到6061个、1148个、161个和413个;公共绿地面积达到5.08千公顷。 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人数798175人、享受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有451170人,占建制镇总人口的比重分别为4.93%和2.79%。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机构1360个,机构服务人员4963人,各种农业经济合作组织3025个。随着城镇化的逐步推进,城镇的人口聚集、资金聚集等各种效应开始显现,大量农民在从自然村落逐步向城镇聚合或转变的过程中,以农村各类企业职工的身份过上了市民生活。2007年全省561个建制镇从业人员700.34万人,其中:外来从业人员36.39万人。工业企业从业人员114.49万人,第三产业从业人员157.32万人,分别占从业人员总数的16.32%、22.46%。2007年年末建制镇居民储蓄存款额达到744.45亿元,企业实交税金总额167.97亿元。

   

  改革开放给山西农业注入无限活力,改革开放使广大农村发生巨大变化,千百万农民充分享受到了改革开放的丰硕成果。党的十七大进一步强调必须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确保到二○二○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蓝图已绘就,奋斗目标已确定,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十七大精神引领下,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省人民齐心协力,奋发进取,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定能如期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