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河南农业产业化快速推进 农产品品牌优势显现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2008年6月30日   来源:国家统计局河南调查总队

  随着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分散经营的千家万户与大市场的衔接问题、农户经营规模偏小与农业专业化、规模化发展的矛盾日益凸显,并成为农业生产力再上新台阶的重要制约因素。适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河南充分发挥农业大省、人口大省的资源、产业优势,用发展工业的理念发展农业,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走出了一条符合河南实际的农业产业化道路,在农业产业化发展方面走在中西部省份的前列,并成为国人名符其实的“粮仓”和“厨房”。

   

    一、发展现状

   

  (一)产业化基地建设快速推进

   

  各地各部门以“两个基地建设”为重点,紧密结合自身实际,把农业产业化与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推进小城镇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以着力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积极引导农业产业化经营项目向优势产业和优势区域集中、龙头企业向工业园区集中,强化产业集聚,初步形成了以豫北、豫中南为主的优质小麦生产基地和黄河滩区绿色奶业示范带、豫东平原奶业养殖基地、中原肉牛肉羊、京广铁路沿线瘦肉型猪、豫北肉鸡、豫南水禽等一批优势农业产业带。如新乡的优质麦、汤阴和临颍的食品、淇县的肉鸡、潢川的水禽、孟州的玉米加工、灵宝的果汁加工、永城的面粉产业等。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稳步提高,目前全省符合农业部统计标准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发展到9102家,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到8473家,初步形成了不同层次、不同类别、覆盖全省的龙头企业群体。

   

  (二)龙头企业实力逐步壮大

   

  全省11674个农业产业化组织中,属龙头企业带动型的5724家,其中年销售收入1亿元以上的421家;有国家重点龙头企业23家,省重点龙头企业343家,市重点龙头企业1200多家。2007年底,全省粮食加工能力达到3450万吨,居全国第1位;肉类、奶制品加工能力分别达到578万吨、255万吨,分别增长18%和47.5%。河南已经成为全国最大的肉类加工基地和速冻食品生产基地,分别占全国市场份额的70%和60%;食用菌、味精、方便面和调味品产量均居全国首位。通过发展农业产业化,2007年河南规模以上食品工业企业销售收入达2000亿元以上,位居全国第二;食品工业增加值占全国的比重为6.3%,占中部的32.1%。龙头企业的实力增强之后,通过大力推进农产品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加快了农业科技进步,提高了农业整体素质。目前全省74%的省级重点龙头企业,建立了专门的研发机构或者与有关科研院所有固定的联系;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全部设立了研发机构,年投入技术创新经费近10亿元;70%通过了国家或国际有关组织的质量、环保、安全卫生等管理体系认证;部分龙头企业还建立了农产品产地、质量、等级标识和可追溯制度,组织和带动农民进行标准化生产。

   

  (三)农产品的品牌优势开始显现

   

  通过扶持龙头企业,河南创出了一批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力的名牌农产品,如“华英”鸭、“大用”鸡、“金苑”面粉、“三全凌”汤圆、“思念”水饺、“莲花”味精、“双汇”火腿肠等等。双汇集团年屠宰生猪能力达到1500万头、销售冷鲜肉及肉制品180多万吨,是中国最大的肉类加工基地;华英集团年加工肉鸭能力达到8000万只,居世界第一;白象集团年产方便面50亿包,居全国第三;金星集团年产啤酒150万吨,进入全国四强。思念速冻食品进入沃尔玛全球采购系统;大用、永达成为麦当劳、肯德基的主要供应商。中国肉类协会首次在全行业开展“中国肉类工业影响力品牌”评审活动,河南7个品牌榜上有名,占全国总数的六分之一;国家商务部评出的2006年“中国最具市场竞争力品牌”,河南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有4家入选,占河南全部入选品牌的一半;目前河南有16家企业的19种产品荣获“中国名牌”称号,占全省“中国名牌”总数的60%。

   

  (四)产业化带动能力不断增强

   

  目前,全省与各类农业产业化组织形成相对稳定利益关系的种植业基地面积达5617万亩,养殖基地养畜量6666万头、养禽量72493万只;有1022万农户通过龙头企业的带动进入市场,占农村总户数的51%,户均从中增收1025元。从各地情况看,农业产业化经营主要是通过农业产业化组织与农户签订订单,实行农产品最低收购价或优惠价,以降低市场风险,保障农民增收。2007年全省农业产业化订单合同成交额达226亿元。其次,通过采取利润返还、股份分红等形式,促进农民增收。全省各类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与农户的联结方式中,合作、股份制的占43%。三是通过拓宽就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农业产业化经营不仅使一部分农民直接进入龙头企业务工,还使许多农民直接参与到运输、营销环节经营活动中,增加了收入。目前全省各类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从业人数达到575万人。

   

  (五)“引进来、走出去”步伐加快

   

  随着农业产业化快速发展,龙头企业不断壮大,河南农产品的资源优势、市场优势、区位优势吸引了一大批省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来豫投资,建立农产品基地,如华龙、三鹿、蒙牛、光明、汇源、金锣、光友、正虹等,为河南农业产业化增添了新的发展动力。省内的龙头企业也着眼全国的资源、资金与市场,加快走出去步伐,除一批企业在其他省份建立基地外,天冠集团与莲花集团还走出国门。天冠集团与老挝计划与投资委员会签约,在该国甘蒙省投资种植木薯和加工;莲花集团在尼日利亚独资建立分公司,使公司近一半的产品出口国外。同时,河南龙头企业还积极利用国内外资本市场,为在更高层次上参与竞争打造融资平台。近两年,周口的辅仁集团、许昌的众品公司、南阳的新野纺织、郑州的思念和三全,均在国内外证券市场成功上市,共募集资金近20多亿元。双汇集团与全球实力雄厚的投资银行之一美国高盛集团签订国有股权转让协议,使国有资产增值4倍。

   

    二、存在问题及制约因素

   

  (一)农产品精深加工龙头企业少,辐射带动力不强

   

  除双汇、莲花、三全、思念等企业外,全省大部分龙头企业规模还不够大,产品质量档次较低,与农业生产和消费大省的地位不相称。据统计,山东省符合农业部统计标准的农业产业化龙头组织达11268家,销售收入超亿元的企业884家,被列入全国重点龙头企业44家,而河南分别只有9102家、287家和23家,且绝大多数企业的科技、管理水平不高。品质好、科技含量高、深加工、高附加值的“高、精、尖、新”产品不多,有广阔市场前景的产品不多,销往省外、国外的产品不多。加之龙头企业生产的产品,大多以鲜(活)货、原材料、粗加工品出售为主,致使产品销售市场的半径不大,竞争力不强,经济效益不高。

   

  (二)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的产业链条短

   

  目前,全省三次产业结构与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从横向看,产品研发能力低,新开发产品少,农产品专用程度和品质不能满足加工业的需求;纵向看,产品深加工度不够,加工转化增值率低。资料显示,全省农产品加工率只有40~50%,其中二次以上深加工仅占20%,而发达国家的农产品加工率一般在90%以上;发达国家农业初级产品与加工品的产值比例为1:5左右,而我国仅为1:0.8。河南小麦加工能力虽然占小麦生产总量的三分之二,但主要还是以面粉加工为主,而且产品品种少、档次低。与其它省份相比,如吉林的大成公司可以加工出变性淀粉、淀粉糖、赖氨酸、化工醇等系列产品,而河南还主要是把玉米加工成饲料,把红薯、小麦等粗加工后向外销售,附加值较低。

   

  (三)产业化的市场运营机制不健全

   

  突出表现在许多地方在农业产业化发展推进过程中,还习惯于仅从建基地、抓主导产业来入手,忽视建立、完善与之相适应的运作体系和机制,以致许多地区的主导产业结构雷同,缺乏特色。其次,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低,制约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利益分配机制的健立和完善。目前全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带动农户数量占农户总数的比例不足10%,绝大多数农户仍游离在产业化组织之外,处于分散经营、自找市场状态。就是建立了“公司+基地+农户”、“市场+农户”的产业化组织,大多也属松散型经济联合体,而不是“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唇齿相依”的紧密型经济共同体。有些龙头企业与农户仅仅是买断关系,有些只是与农户签订了产品购销合同,缺乏相应的技术服务和价格保护,农民得不到龙头企业生产、加工、运输、销售增值部分的利润。加之一些企业或中介组织较为关注短期收益,在利益分配过程中处于相对主动的地位,因此,在一些非合作制的产业化经营组织中,农户利益很容易受损。土地流转机制与规模经营的矛盾,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农业产业化的进一步发展。

   

  (四)外向型农业竞争力较弱

   

  由于出口创汇型龙头企业少,加之区位优势不明显,2006年全省直接出口农产品仅4.7亿美元,只占全国农产品出口总额310.3亿美元的1.48%,居全国第15位。2006年河南实现农产品直接出口的企业267家,出口超千万美元的农产品企业仅9家,而山东省出口农产品超千万美元的企业就有100多家。由于农产品出口创汇型龙头企业数量少,对农产品的加工、销售、服务跟不上,产品质量安全难以得到有效保障,直接影响了农产品生产与国际市场的顺利对接,影响外向型农业的发展。

   

    三、对策建议

   

  一是加快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建立失地农民和退出土地承包权者的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技术、技能培训、信息服务、法律服务、政策扶持和组织管理,进一步创造适应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政策环境,缓解农村就业压力。树立全省农业一盘棋思想和大农业观念,搞好农业区划和布局,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跨区域发展,吸纳和转移更多的农村劳动力。大力实施农业名牌优质战略,着力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拉长农业产业链条,进一步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

   

  二是优化市场环境,打造现代农业物流平台,做到货畅其流。要以优势产业和拳头产品为依托,努力构建多层次、多形式、多功能的农产品市场体系。采取多种形式抓好本地市场建设,特别是要加强专业市场建设,鼓励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向城市超市、社区菜市场配送农产品或直接开办鲜活农产品超市;努力开拓区外和国外市场,大力发展期货市场、农产品信息市场;积极培育中介组织,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支持力度,逐步完善其自我发展机制、利益分配机制和民主管理机制;鼓励和引导龙头企业与基地和农户建立稳定的产销协作关系和多种形式的利益联结机制,促进农业企业以资本为纽带的利益机制的形成。

   

  三是加大农业科技创新力度。按照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要求,深化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体制改革,鼓励各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和农技人员积极投身农业产业化经营第一线;建立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和示范网络;加强农产品标准和质量管理体系建设,严格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四是注重引导、加强协作,充分利用资本市场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突破产业化发展的资金制约瓶颈。大力培育和扶持农业龙头企业上市,对各级政府已经出台的有利于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和龙头企业发展的各项政策,要继续认真贯彻落实,并适时进行调整,同时,各有关部门在计划审批、工商管理、资金投向、土地征用、企业上市等方面要加强协同配合,及时为农业企业排忧解难。力争在全省范围内真正形成一种推动、参与、服务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良好氛围,形成一种利用资本市场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坚强合力。

   

  五是努力打造农业产业化集群。以市场为基础,以乡村农民企业家、城市科技实业家、外资、港台资本家和国有企业等为驱动主体,以农业科技园和现代农业示范区为依托,立足当地资源优势,通过发展特色农产品开发链延伸模式、以园区与市场带动的“谷”模式、以大企业为核心的产业综合体发展的“航母”模式以及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等,重点围绕“特色、优势、潜力”,大力发展区域特色强、竞争优势强、科技含量稿、成长空间大、带动作用强的农业产业化集群,不断创建新的农业龙头企业,打造地域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