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劳务经济,拓宽农民就业渠道,让农民增收致富,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为了解吉林省农村劳务经济发展中遇到的主要困难和问题,近期,我们对德惠、农安、双阳、双辽、东辽、前郭等15个县(市、区)进行了一次专项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吉林省劳务经济发展迅速,带动农民增收效果显著,形成了“墙外开花,墙里香”的良好格局,但仍然存在思想保守、劳动技能较差等需要关注的问题。
一、农村劳务经济发展基本情况
数据显示,2007年吉林省共输出农村劳动力320万人,实现劳务收入220亿元,比上年增加42亿元,增幅23%,农民人均增收达1500元。通过几年的发展,吉林省劳务输出品牌日益响亮,2007年,“吉林保安”“吉林大姐”“延边朝鲜族劳务”“双阳鹿业劳务经济”“农安服装工”等9个劳务品牌被评为全国优秀劳务品牌。
二、吉林省发展劳务经济采取的主要措施
一是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劳务经济工作
为了更好更快地发展各地劳务经济,省政府出台了《吉林省劳务经济工作考评办法》,把发展劳务经济作为考核地方政府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组织开展了全省农村劳动力资源普查,在省、市、县、乡四级建立了农村劳动力资源数据库,不断完善基层劳动保障工作平台功能,并已延伸到村屯。要求各级政府部门工作人员深入农户,向农民宣传外出务工的好处,讲述“出去一个劳动力,等于多种一顷地”和“一人输出,全家脱贫”的事实,并让出去务工的农民现身说法,讲述发展劳务经济增加农民家庭经济收入的事例。
二是注重改变农民落后的传统观念
不断丰富培训形式、创新输出方式,逐步使吉林农民的思想观念发生转变。从“秋后猫冬”到“提着行李外出打工”,“老婆孩子热炕头”、“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穷窝窝”的传统习俗正在逐渐改变。
三是积极组织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
每年投入5500万元,用于农村劳动力的“春风工程”等转移培训。逐步实施从“体能型”到“技能型”输出的转变。通过“春风工程”“阳光工程”等劳动力转移培训及补贴,2007年吉林省共培训农村劳动力81万人。通过积极发展劳务经济,吉林省形成了一系列劳务输出品牌。
四是发挥典型带动示范作用
广泛宣传劳务经济先进典型,积极推广劳务经济先进经验和做法,树立劳务输出带头人典型事迹。今年1月,省劳务经济工作领导小组授予长春市双阳区、农安县、舒兰市、梨树县、双辽市、东辽县、柳河县、临江市、扶余县、前郭县、通榆县、敦化市等12个县(市、区)为"吉林省劳务输出先进县"称号。对荣获全国优秀劳务品牌的组织单位:省职介中心、省妇联就业指导中心、延边州就业服务局、长春市就业服务局、农安县职业介绍服务中心、舒兰市就业服务局、扶余县就业服务局、吉林市就业服务局、梅河口市就业服务局进行通报表彰。通过宣传典型,积极推动了吉林省劳务经济的发展。
三、农村劳务经济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一是农民的择业观念陈旧
调查中我们了解到,还有一些农民仍存有“在家千日好,出门时时难”、“恋土守家”的旧思想观念,对外出务工顾虑较多;有的还存有职业偏见,认为外出打工,摆小摊做小贩丢面子,安于现状,不愿寻找出路;有些农民自身定位不准,择业眼光过高,有怕吃苦的思想,脏活累活不肯干,转移过程中经常出现“高不成、低不就”的现象;有些农民外出务工有畏难心理,信心不足。
二是农村劳动力技能水平普遍偏低
吉林省是农业大省,农业人口比重较大,农民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农民职业教育培训机制还比较滞后,职业技能培训规模不够大,培训档次还不够高,具有一定职业技能的农民数量还很少,远远不能够满足当前企业对技能型劳动力的实际需要。因此,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素质普遍偏低,严重制约着农村劳动力持续输出和稳定就业,在很大程度上阻碍着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进程。
三是劳务输出组织化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
目前吉林省劳动力市场仍处于发育之中,就业信息还不及时,多数外出务工人员是自己或者是通过熟人介绍出去打工,劳务市场中介作用发挥不够,输入地与输出地工作相互衔接和配合有待加强,全省农村劳动力输出的组织化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
四是农村劳动力的就业环境比较差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为农民提供的就业岗位不断增加,农村劳动力转移渠道更加通畅了,但是农民工的就业环境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善。仍然存在企业不与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随意拖欠、克扣、欠发农民工工资等现象;有些农民工生产生活条件恶劣,有些甚至缺乏基本的劳动保护;以养老、医疗和失业保险等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保障体系还没有将农民工完全纳入。
五是部分留守人员生活困难
通过调查发现,农村留守人群在生产生活、受教育和安全保护等方面存在着困难,主要是留守儿童、妇女、老人的日常生活和心理压力较大。一是留守儿童的心理负担承重、缺乏有效监护、教育管理缺位;二是留守妇女的劳动强度高、精神负担重、缺乏安全感、婚姻不稳定;三是留守老人的家庭负担重、经济状况差、疾病困扰多、权益受侵害。
六是劳动力转移周期短,稳定性差
近年来,农民外出打工的热情很高,但大部分农民寻找就业很盲目,绝大多数是在不放弃家庭经营生产的前提下,寻找临时性的打工机会。农闲时外出打工,农忙时回家务农,不能实现完全转移,兼业性比较明显。
四、加快农村劳务经济发展的几点建议
1.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创造良好环境
各级政府应引导广大农民群众进一步消除思想障碍,转变择业观念,提高农民参与劳动转移和社会就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取消城镇劳动力与农村劳动力就业范围的限制,建立公平竞争的市场就业机制;取消企业用工身份的界限,建立规范的劳动合同用工制度;取消户籍管理制度对就业的限制,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就业机制,全力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
2.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不断拓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空间
一是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及流通业。拉长产业链条,使生产、运输、加工、储藏、销售等各个环节,都能最大限度地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二是大力发展园区经济。通过招商引资、发展民营经济,引导二、三产业向园区聚集,使各类园区成为增加城乡劳动力就业的重要载体。三是加快发展第三产业。重点发展商贸流通业、交通、通讯、社区服务、信息技术服务和旅游业,拓宽农村劳动力就业领域。
3.实行城乡统筹就业,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就业体系
要构建多层次、多形式的劳动力市场体系,把市场机制作为调节城乡劳动力就业的主要手段。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劳动就业中介组织,加快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信息平台建设,建立和完善覆盖城乡的劳动力供需网络,把省、市、县各级的劳动力市场通过网络联为一体,互通信息,共享资源,使农民能够通过市场了解就业需求、自主选择职业。
4.完善政策,积极引导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
要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允许土地承包经营权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入股或者其它方式流转,使更多农民离开土地,离开农村。要逐步剔除附着在户籍关系上的种种限制和歧视,解决进城农民子女入托、入学等方面的问题,保证进城农民与城镇居民同等待遇,享有平等的发展机会和统一的社会身份。
5.加强组织管理,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组织化、规范化程度
严厉打击非法中介服务和各类欺诈行为,保证劳动力市场有序运行。加强劳动力市场的监督管理,依法管理劳动用工,对企业招聘用工不签订劳动合同、随意压低和克扣工资、延长工作时间和拒缴社保费用等违法行为,要依法查处,切实保障进城务工农民的权益。
• 中国角型毛巾架行业运营态势与投资潜力研究报告(2018-2023)
• 中国直接挡轴市场深度研究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2021-2023)
• 2018-2023年KTV专用触摸屏市场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 中国回流式高细度粉碎机市场深度调研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2018-2023)
• 2018-2023年中国原色瓦楞纸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发展策略预测报告
• 中国雪白深效精华液市场深度调研及战略研究报告(2018-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