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是区域经济中竞争力的基础,其竞争力的强弱,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一个国家国际竞争力的高低。密切关注制造业竞争力发展状况,立足比较优势,培育竞争优势,是提升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关键。
面对世界制造业中心向我国转移给我国制造业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客观地分析南京制造业竞争力状况以及影响制造业发展的因素,积极寻求战略对策提升制造业的区域竞争水平,是当前南京各级政府和工业界十分关注的问题。
本文以南京制造业为研究对象,突破行政区域的划分,将南京制造业放入长三角中更为广阔的背景中,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研究方法,对南京制造业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比较。同时,结合南京制造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的提出了提升南京制造业在区域内竞争力的对策措施。
一、研究问题的提出
作为关系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战略选择,区域经济发展方式的选择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发展的战略问题。罗斯托总结近代各国经济发展史,通过理性分析得出了著名的“近代经济增长本质上一个产业的过程”。而工业作为第二产业的重中之重,以及其在整个区域经济中的地位,决定了工业经济的发展必然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引擎和驱动,其发展更关系到第二产业乃至整个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而南京由于其特有的地理位置和资源禀赋,历来采掘业、电力燃气和水的供应业占全市工业的比重较小,而制造业成为工业发展的最大贡献者。因此,南京制造业的发展方式和产业结构从根本上来说,就是区域经济增长和发展的战略组成部分。
改革开放以来,长三角地区作为我国对外开放的窗口和前沿,经济总量一路高歌猛进,目前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最快的地区之一。作为国民经济重要构成部分的工业在其间得到长足的发展,为“中国制造”在世界的份额作出了卓著的贡献。南京是长三角区域中心城市之一,其悠久的文化底蕴和稳固的工业基础逐渐吸纳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投资者的关注。近年来,南京工业经济在“外引内联”的大力打造下,取得了长足的进步。2007年全市工业完成实现增加值1405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7.6%,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2.9%,对全市的经济总量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有比较才有鉴别,虽然从纵向看,南京的工业得到长足的发展,但从横向来看,我们发现随着工业经济的深入发展,南京的工业与省内城市苏州、无锡的差距越来越大,而排名仅次于南京的常州、南通两市赶超的速度却很快。与此同时,南京作为长三角16个中心城市之一,工业各项主要指标在16个市中总是排位不前。如果南京在新型工业化大潮中再不抓住机遇,尽快缩小与先进城市的差距,拉开与赶超城市的档次,南京的工业地位在江苏省内将有可能继续下滑。因此,如何打破目前工业发展的窘境,打开发展的新局面,寻找突破“瓶颈”有力途径成为当前和今后工业工作的重中之重。
二、发展状态的探究
(一)发展现状
为大力提升南京工业经济的发展潜力,针对工业发展的各项战略举措,2004年南京出台《南京工业产业布局规划》,第一次从提升南京工业国际竞争力的战略高度,明确了工业发展的总体思路、发展方向和发展重点,规划了以“轴”为产业布局脉络,以“圈层”为产业发展梯度,以“组团”为产业集聚载体的“两轴三圈多组团”工业布局体系。这样的空间资源整合,大大提高了该市工业经济的组织程度,载体建设迎来了新一轮高潮。
由于南京所处的地理位置和资源禀赋的原因,工业中的采掘业、电力燃气和水的供应业占全市工业的比重较小,主要以制造业为主。截至2007年末,南京制造业(规模以上工业,下同)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5647.80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97.6%,比上年占比增加0.3个百分点;实现增加值1202.16亿元,占比为96.4%,比上年提升0.6个百分点;2007年全市制造业累计完成主营业务收入5679.04亿元,占比为97.6%,提升0.2;实现利税总额586.26亿元,占比为95.0%,下降0.4个百分点,其中盈亏相抵后的利润总额为348.87亿元,占比为94.5%,比同期下降2.9个百分点。
1、从单位构成状况来看,南京的工业企业主要以制造业为主,截至2007年末,南京拥有制造业工业企业2030家,占全市工业企业数的96.9%。从行业分布来看,在全市制造业的30个行业大类中,其有9大行业的企业单位数均超过100家,累计拥有企业数1383家,占全部制造业单位总数的68.1%。
2、从企业规模状况来看,2007年南京制造业企业资产总计规模达3934.12亿元,占全市工业总资产的92.7%,户均资产为1.94亿元,比全市平均少0.09亿元。制造业中超过八成的企业为小型企业,2007年制造业中大中型企业263家,占制造业的比重仅为13.0%。
3、从经济类型构成状况来看,南京制造业主要以内资企业为主。2007年,全市2030家制造业企业中,内资企业1426家,占全市制造业企业总数的70.2%;港澳台资企业为246家,占全市制造业单位总数12.1%;外资为358家,占全市单位总数17.6%。
4、从吸纳就业人员状况来看,2007年全市制造业吸纳就业人数达56.94万人,占全部工业就业人数的96.0%。分行业来看,吸纳就业人数前5位的行业分别为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累计吸纳31.65万人,占制造业的比重为55.6%。
(二)位置状态
作为长三角中心城市之一,对长三角经济发展有着不可小觑的作用,南京的制造业发展有一定的优势,对长三角的贡献有一定的份量。通过搜集整理2007年16城市的制造业资料,我们对关键指标进行了排名。见下表:
2007年南京制造业主要指标排名
单位:亿元
指标 |
长三角总量 |
南京 |
排名 |
工业总产值(当年价) |
93411.68 |
5647.80 |
6 |
其中:出口交货值 |
27270.83 |
1155.63 |
6 |
资产总计 |
71307.76 |
3934.12 |
7 |
负债合计 |
42060.14 |
2254.39 |
7 |
主营业务收入 |
93041.94 |
5679.04 |
6 |
利润总额 |
4878.98 |
348.97 |
6 |
利税总额 |
7691.34 |
586.26 |
5 |
从业人员年均人数(人) |
15433200 |
569388 |
11 |
从主要指标的排名情况来看,南京制造业在产出总量、资本投入、发展规模等指标方面基本上均处于中上游的位置,并且代表着运行质量的百元资产获利能力、人均利润率、综合效益指数等指标均排列前茅。这说明目前南京的制造业在运行质量上存在一定的优势。
(三)突出问题
1、存量上与“第一梯队”渐行渐远,且在在长三角中的比重呈现下降趋势
近几年,工业的地位得到强化和巩固,“第一方略”的战略决策以及各项促进工业发展的战略“组合拳”让南京制造业得到长足的发展。虽然各项主要指标的位次尚可,但在存量上与长三角城市中“第一梯队”的上海、苏州两市的总量差距较大。以工业总产值为例,2004年南京与上海、苏州、无锡、杭州、宁波的差距分别为9472.43亿元、4095.04亿元,1345.79亿元、1167.01亿元、477.68亿元,但到2007年这个差距已经分别扩大到15777.23亿元、9984.33亿元、3159.87亿元、2243.33亿元、1615.51亿元。
同时,放眼长三角16城市,南京制造业各项主要指标在长三角中的比重呈现出不升反降现象。2007年南京工业总产值、资产、负债、主营业务收入、利润总额、利税总额、从业人员平均人数等7项指标占长三角的比重分别为6.0%、5.5%、5.4%、6.1%、7.2%、7.6%、3.7%,与2004年相比7项指标所占的比重依次下降0.4、1.1、1.3、0.2、0.1、0.1、0.7个百分点。
南京各项指标在长三角中的比重逐步下滑,说明南京制造业的发展速度已经跟不上长三角的平均水平,2004年以来主要指标的变化情况对此进行了佐证。以现价工业总产值为例来看,2004年到2007年的四年间,南京的总产值在总量上2007年比2004年增长84.2%,除了上海市因为基数较大增长速度低于南京外,其余14个城市均增长均超过南京,这说明南京在制造业新一轮的发展大潮中已经慢人一步甚至多步,赶超的压力相当的大。
2、制造业外向度不高,工业品外销率较低
先进国家的发展经验以及长三角先进城市的发展情况正总结着一个经验:制造业要取得较快的发展速度和较强的竞争优势,必须充分走出去,要有较高的外贸依存度。如果制造业产品外向度不高,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就无从谈起。目前,长三角制造业的出口与内销已经形成了三七开的局面,苏州的产品出口率已占产销销售总价值量四成以上,工业品的出口对地区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大。
2007年南京制造业累计实现出口交货值达1155.63亿元,占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注:由于缺乏16城市的销售产值,本文用主营业务收入代替)的比重为20.5%。从与长三角16城市对比看南京出口交货值所占比重排名靠后,仅高于泰州、常州、镇江、扬州等市,与排列前茅的舟山、苏州等市差距较大,比重仅占其一半,比长三角的平均水平还低8.7个百分点。从南京的产品出口的性质来看,大部分产品出口集中于“三资”企业,本土化的企业相对偏少,因此,南京内资企业产品还需要更快的打入、打开、占有国际市场的份额,加速企业外向程度。
3、产业趋同现象不容忽视
长三角地区内部制造业“趋同化”问题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尤其是在产业部门趋同的条件下,各地产业升级有可能导致产品的同质化。从经济总量上排位在南京前面的5个城市的分行业资料来看,各个城市的支柱行业虽然由于各自城市的资源禀赋的不同,而有一定的差别,但是主要集中于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品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等行业。这种选择固然是市场竞争的必然性,但是未来产业的发展如果忽视地区间的合理分工和自主创新,势必会带来新一轮制造业趋同问题。南京作为重化工城市,石化、钢铁等支柱产业是高能耗、高物耗的行业,这也给未来的环境承载提出了新的挑战。
4、制造业过度依赖于少数重点行业
南京支柱行业的集中度比较高,行业内部以产值排序,前五大行业2007年工业总产值累计达3870.56亿元,占全市制造业总量的比重达68.5%,位于上海(58.2%)、苏州(63.7%)、常州(56.7%)、杭州(43.9%)、宁波(45.7%)五市之前,在六大城市排名第一。虽然支柱产业的集中度加大,行业的聚集效应明显,但也容易产生“成亦萧何、败亦萧何”的局面。加之,南京前三大行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品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受国际市场的影响甚深,生产成本逐渐加大,行业的增加值水平日益趋低,严重影响着全市的工业增加值率水平。可见制造业的发展过度的依赖重点行业的发展,容易产生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不利局面。
5、工业投入规模不小,但有效产出少
有效的工业投入能厚实工业发展基础,增强工业发展后劲。2007年南京完成工业投资总额达930.61亿元,比上年增长27.0%,占全市投资总额的49.8%。在投入总量上,2007年上海、苏州、无锡、杭州、宁波五大城市分别投入1394.86亿元、1206.29亿元、885.04亿元、527.11亿元、728.94亿元,南京工业投入列上海、苏州之后,排第三位;从占全社会投资总额的比重来看,五大城市的比重分别为31.3%、51.0%、52.9%、31.3%、45.6%,南京位列无锡和苏州之后,居第三名。
以目前工业的规模来看,南京的工业投入并不少,在全市投资总额中的所占的比重也比较大,但南京工业的增长速度和规模却无法与上述五大城市相媲美,尤其更难望上海、苏州两市之项背。这说明目前南京的工业投入中有效投入所占比重较小,新的投入对新经济增长点的培育乏力,在技术改造、设备更新等方面投入较多,而在新产品、新技术的研制投入上偏少。2007年南京制造业共实现新产品产值769.31亿元,新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率仅为13.6%,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业加快发展的步伐。如何增加工业的有效投入、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是我们要着重研究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三、竞争能力的剖析
无论是200多年前经济学上提出了比较优势理论,还是最近备受推崇的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迈克尔?波特推出的竞争优势的学说,到我国著名的经济学家林毅夫关于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分析,其核心都表明一个地区或者国家必须要有自身的相对优势,才能在区域经济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地区经济提升的动力源。这也是
因此,本文拟从横向和纵向两个跨度对南京制造业进行综合分析,力求对其行业的发展过程和比较优势有更为深刻的认识。横向上,我们采用区位商分析的方法明确行业在区域中的比较优劣势;纵向上,我们采用行业扩张力分析法,从南京制造业自身发展发展历程分析产业演进过程。同时,由于区位商和行业扩张分析法均对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处理,我们可以将两个指标值综合计算,并判断出哪些行业在区域竞争以及行业自身发展中的趋势具有优势。
(一)区位商分析法
目前,在区域经济分析中比较通行的是采用区位商(location quotient,LQ)来衡量区域分工优势。由于各个城市在资源禀赋方面的差别非常显著,因此直接进行绝对数额的比较不能反映一个地区的相对优势所在。而区位商是作为一种集群识别方法,它通过测定各行业(产业部门)在特定区域的相对集中程度和专业化优势,间接反映区域经济的联系和发展方向,从而可以明确产业或者部门在区域经济中的优势地位和薄弱环节,为相关部门制定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依据。
其计算公式为:
其中:LQij表明第i个地区的第j行业的区位商,Lij第i地区的第j行业的指标值。n=(1,2,3......,16) ,m=(1,2,3......,30)
LQ值表明该行业在区域中的专业化程度和比较优势。一般说来,LQ越大说明其专业化程度越高,比较优势越大,LQ越小说明其专业化程度越低,比较优势不明显。在选取主导产业时一般以LQ>1,表明j产业在该地区专业化程度超过平均水平,属于地区专业化行业,该产业或其产品具有比较优势。LQ=1时,表明该地区j产业的专业化水平与区域平均水平相当。LQ<1,说明专业化水平低于区域平均水平。LQ<0时,说明该产业在区域中的劣势明显。
本文选用行业主营业务收入作为分析指标,对16个城市的制造业行业区位商进行分析比较。
根据主营业务收入计算的区位商显示,2007年南京制造业行业在长三角十六城市中有7个行业的LQ值超过长三角地区平均水平,相较2006年增加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以及非金属矿物制品业2个行业,其了LQ值分别比上年提高0.19和0.03在南京制造业总量中占比较高的行业其LQ值均较大,说明这些行业不但在南京具备了生产的规模效应,在区域竞争中还存在着较强竞争优势。
2007年南京制造业行业LQ及比较优势评价表
行业名称 |
主营业务收入占制造业的比重(%) |
区位商 |
与2006年LQ增减情况 |
行业比较优势评价 |
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 |
9.05 |
3.11 |
0.14 |
有较大比较优势 |
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 |
22.22 |
2.60 |
-0.20 | |
烟草制造业 |
1.56 |
2.53 |
-0.19 | |
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
22.01 |
1.38 |
0.01 |
有一定比较优势 |
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
10.15 |
1.27 |
0.06 | |
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
3.59 |
1.07 |
0.19 | |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
2.34 |
1.03 |
0.03 | |
食品制造业 |
0.65 |
0.88 |
-0.06 |
在长三角中缺乏比较优势 |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
5.96 |
0.85 |
-0.04 | |
饮料制造业 |
0.55 |
0.84 |
持平 | |
农副食品加工业 |
1.23 |
0.83 |
0.12 | |
医药制造业 |
1.08 |
0.82 |
0.13 | |
橡胶制品业 |
0.74 |
0.80 |
-0.07 | |
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 |
2.32 |
0.74 |
0.08 | |
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制 |
0.29 |
0.58 |
0.02 | |
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 |
0.40 |
0.55 |
-0.03 | |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
4.37 |
0.55 |
持平 | |
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 |
0.55 |
0.53 |
0.03 | |
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 |
0.81 |
0.53 |
0.06 | |
通用设备制造业 |
3.67 |
0.52 |
-0.02 | |
专用设备制造业 |
1.33 |
0.49 |
-0.26 | |
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 |
0.40 |
0.49 |
0.11 | |
金属制品业 |
1.85 |
0.47 |
持平 | |
塑料制品业 |
1.13 |
0.46 |
0.05 | |
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 |
0.07 |
0.26 |
持平 |
整体行业无竞争能力 |
家具制造业 |
0.13 |
0.19 |
0.03 | |
造纸及纸制品业 |
0.25 |
0.17 |
-0.03 | |
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造业 |
0.08 |
0.14 |
-0.09 | |
纺织业 |
0.90 |
0.11 |
持平 | |
化学纤维制造业 |
0.32 |
0.11 |
0.05 |
上表中我们将南京制造业行业的根据LQ值对其在长三角区域的竞争力进行了初步的判定,可以看出:
第一、30个行业中有虽7个行业在区域竞争中具有优势,占比位23.3%,但其中有4个行业仅仅处于竞争弱优势,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两个行业的LQ虽然超出1,但也仅为1.07,1.03,处于边缘地带。
第二、与上年相比,30个行业有一半的行业LQ值有不同程度的滑落,一些行业滑落较大,比如专用设备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比上年分别滑落0.26、0.20。
第三、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和通用设备制造业两大行业产出总量分列南京第7、8位,其2007年主营业务收入占制造业总量的8.4%,但两大行业LQ值分别为0.55、0.52。这说明这些行业虽然在市内处于领先水平,但在区域竞争中缺乏比较优势,专业化程度也远远低于长三角平均水平及先进城市的行业发展水平。
第四、小部分行业LQ值过低,在长三角竞争中缺乏比较优势,比如家具制造业、纺织业、化学纤维制造业LQ分、别仅为0.16、0.11、0.06,说明其在长三角区域同行业竞争中处于缺乏比较优势,整体行业无法与其他城市同行业参与竞争。
(二)扩张性分析法
行业发展趋势分析手段之一是分析行业的扩张性,通过其扩张性的分析能说明该行业是出于扩张趋势还是处于萎缩趋势。其计算公式为:某行业的扩张弹性=(某行业本期指标值/该行业基期指标值)/(所有行业本期指标值/所有行业基期产值)。如果扩张弹性大于1,说明该行业呈现扩张趋势;等于1,说明未变化;小于1,说明是呈现萎缩趋势。我们选择2000年为基期,2007年为本期,依旧选择各行业的主营业务收入作为指标值进行比对分析。
2007年南京制造业行业扩张弹性评价表
行业名称 |
行业主营业务收入 (千元) |
扩张弹性 |
评价 | |
2000 |
2007年 | |||
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
1167990 |
20394422 |
4.59 |
扩张趋势 |
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
6301270 |
57618100 |
2.40 | |
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 |
25893620 |
126216356 |
1.28 | |
烟草制品业 |
1840870 |
8862762 |
1.27 | |
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
27429510 |
125002356 |
1.20 | |
通用设备制造业 |
5362780 |
20863573 |
1.02 | |
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 |
3450960 |
13165228 |
1.00 | |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
6839160 |
24806711 |
0.95 |
轻度萎缩趋势 |
化学纤维制造业 |
524240 |
1835767 |
0.92 | |
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 |
1344370 |
4609783 |
0.90 | |
食品制造业 |
1130190 |
3702168 |
0.86 | |
医药制造业 |
1873160 |
6111136 |
0.86 | |
橡胶制品业 |
1308440 |
4187991 |
0.84 | |
饮料制造业 |
991810 |
3096880 |
0.82 | |
金属制品业 |
3377960 |
10492465 |
0.82 | |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
4751890 |
13313368 |
0.74 |
较大萎缩 |
农副食品加工业 |
2535630 |
6980271 |
0.72 | |
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制 |
628770 |
1642597 |
0.69 | |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
13600070 |
33824154 |
0.65 | |
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 |
21432170 |
51398563 |
0.63 | |
纺织业 |
2441730 |
5091827 |
0.55 | |
专用设备制造业 |
4148310 |
7556687 |
0.48 | |
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 |
1262546 |
2286810 |
0.48 | |
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 |
223504 |
404825 |
0.48 | |
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 |
1304310 |
2279190 |
0.46 | |
塑料制品业 |
3620670 |
6390655 |
0.46 |
严重萎缩 |
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 |
1875090 |
3132786 |
0.44 | |
造纸及纸制品业 |
1186910 |
1403891 |
0.31 | |
家具制造业 |
697240 |
751636 |
0.28 | |
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造业 |
675850 |
480891 |
0.19 |
(注:为方便数据的可比性,将2000年其他制造业按照2007年的比例拆分成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两大行业)
通过扩张弹性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等7大行业的具有较好的扩张弹性,而其他一些行业则出现不同程度的萎缩,尤其是一些在南京分量较小的行业萎缩程度较为厉害。
(三)行业发展综合评价
通过上文对制造业行业的横向的区位商分析和纵向的扩张弹性比较分析,我们对行业发展进行了指标的综合排名。通过计算和排名,整理出排名前10位的行业如下表所示。
南京2007年制造业行业综合评价
行业名称 |
扩张弹性 |
区位商 |
综合指标值 |
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
4.59 |
1.07 |
5.66 |
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 |
1.28 |
2.60 |
3.88 |
烟草制品业 |
1.27 |
2.53 |
3.80 |
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 |
0.63 |
3.11 |
3.74 |
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
2.40 |
1.27 |
3.67 |
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
1.20 |
1.38 |
2.58 |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
0.74 |
1.03 |
1.77 |
食品制造业 |
0.86 |
0.88 |
1.74 |
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 |
1.00 |
0.74 |
1.74 |
医药制造业 |
0.86 |
0.82 |
1.68 |
从上表中我们看出,一些行业通过计算比较显示出了发展优势,比如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等均是我们平时忽略或者关注度不够的行业,虽然目前行业总量不见得很大,但是其在南京本市内较强的扩张优势以及在长三角区域中的比较优势,我们可以细分行业、细分产品对这些行业进行重新认识和挖掘,力争找到新的优势产业。
四、加速提升的建议
制造业作为工业的核心和基础,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不但对工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而将工业作为发展第一方略的南京如何选择自己的制造业发展道路,对今后全市经济的影响,以及在长三角区域中的地位和作用至关重要。总结而言,南京要实现长三角先进制造业中心的目标,要在今后的发展中体现“六新”。
1、突破发展瓶颈,力争总体规模更上新台阶
作为长三角的中心城市之一,南京制造业的总体比重应该站稳脚跟,要将南京打造成长三角先进制造业中心,必须在经济总量和规模上更胜人一筹,只有达到一定的规模才能形成新的聚集效应和影响度。从最近几年的数据来看,与其他五个城市的差距日益扩大。
南京与上海等市的总产值差距
单位:亿元
|
2004年 |
2007年 |
上海 |
9472.43 |
15777.23 |
苏州 |
4095.04 |
9984.33 |
无锡 |
1345.79 |
3159.87 |
杭州 |
1167.01 |
2243.33 |
宁波 |
477.68 |
1615.51 |
只有在量能集中到一定程度,才能取得质的飞跃。因此,南京制造业总量上取得新突破才能在长三角有一席之地,才能站稳脚跟。
2、狠抓自主创新,推动技术制度双重新变革
要加强南京制造业经济的底蕴和根植性,弥补南京在长三角优势行业较少的缺憾就要尽快培育更多的具有竞争性的行业,而提升竞争力的关键在于技术创新。“只有夕阳技术,没有夕阳产业”。从这个观点看,先进制造业基地不是非高新技术产业莫属,南京石化、钢铁占制造业的比重达40%,这些基础性的、传统的产业只要通过运用高新技术或先进适用技术改造,在制造技术和研发方面保持先进水平,同样可以成为先进制造业基地。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由于市场需求日益多样化,产品的技术含量也日益提高,使得廉价劳动力和原料的作用不断降低,低成本竞争优势正在减弱并最终在竞争中消失,企业必须将产品和加工过程提升到技术含量更高和更为复杂的产业中,创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逐步提升产业的层次。通过推动技术创新,实现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是优化南京制造业产业结构的一条重要途径。同时,加快信息化技术在设计、制造、管理等各环节的应用,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强制造业企业竞争力。制度创新就是对企业的管理制度、产权制度、激励机制以及企业文化等进行创新,提高创新主体的创新积极性,提高企业创新资源利用度和创新能力的发挥度。企业应根据企业市场竞争和培育核心竞争力的要求,对企业业务流程、企业组织结构、企业权限划分等进行创新,实现组织扁平化,提高企业对外界的适应能力,从而进一步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
3、强调产业层次,扩大产业链新的吸附效应
南京应该加快优化企业的组织结构,构建和完善以大企业为主导,中小企业专业化分工、产业化协作的产业组织体系,做大做强重点企业。
在产业升级过程中,还要注意防止重复建设、产业结构雷同化、把区域经济互补变成简单的产业累计相加等问题。各部门在制定相关政策时要国家产业政策、区域发展特色、地方经济特色,制定产业结构升级的政策,创建自己的特色经济,以多种方式有效提升南京制造业竞争力。
在产业链完善过程中,应加强主导产品的内部分工协作,加速上游和中下游产品的开发,填补产业链上的空白点和薄弱环节。国际产业发展的经验也表明,产业链越长,关联度越高,对地区的带动力也就越大,更能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
4、保持出口增长,使制造业外向度有新提高
先进国家的发展经验以及长三角先进城市的发展正总结着一个经验:制造业要取得较快的发展速度和较强的竞争优势,必须充分走出去,要有较高的外贸依存度。如果制造业产品外向度不高,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就无从谈起。目前,长三角制造业的出口与内销已经形成了三七开的局面,苏州的产品出口率已占产销销售总价值量四成以上,工业品的出口对地区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大。
从南京的产品出口的性质来看,大部分产品出口集中于“三资”企业,本土化的企业相对偏少,因此,南京内资企业产品还需要更快的打入、打开、占有国际市场的份额,加速企业外向程度。
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由于市场需求日益多样化,产品的技术含量也日益提高,使得廉价劳动力和原料的作用不断降低,低成本竞争优势正在减弱并最终在竞争中消失,企业必须将产品和加工过程提升到技术含量更高和更为复杂的产业中,创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逐步提升产业的层次。
5、关注环境保护,使节能减排工作有新突破
南京是重化工城市,环境保护问题日益显露。2007年全市规模以上制造业万元产值能耗为0.50吨标准煤,集中了全市工业85%的能源消耗量。可见,抓节能减排制造业首当其中。
从企业角度,要抓清洁生产、循环生产,推进产品生态设计,用新技术节能、降耗、减污。
从政府角度,要大力宣传环保意识,促进企业设备的革新换代,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6、加强政府建设,树立务实高效的新形象
作为政府部门在推进南京迈向制造业中心的过程中应该当好三个角色。
发展条件的“创造者”:尽力完善在土地、房产、税收等方面的制度和立法工作,为企业创造平等竞争的机会,让政府成为市场经济秩序的维持者,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便利。
扫除障碍的“排雷兵”:相关部门要提供资源开发所必需的物品与服务,支持基础研究、新兴产业开发,做企业发展过程中的“排雷兵” 。
企业院校的“联姻人”:充分利用南京科研院所的优势资源,做好院校、企业之间的牵线搭桥工作,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潮起正是扬帆时”,相信在解放思想的大潮中,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南京迈向长三角制造业中心的步伐会越来越快!
• 中国角型毛巾架行业运营态势与投资潜力研究报告(2018-2023)
• 中国直接挡轴市场深度研究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2021-2023)
• 2018-2023年KTV专用触摸屏市场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 中国回流式高细度粉碎机市场深度调研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2018-2023)
• 2018-2023年中国原色瓦楞纸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发展策略预测报告
• 中国雪白深效精华液市场深度调研及战略研究报告(2018-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