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作为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最根本的因素,对社会历史进程起着决定性的推动作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也成为一种资本因素,具有投资性、收益性等资本特征,同时相对于物质资本具有特殊性。我们借用人力资本理论创始人T.W.舒尔茨和G.S.贝克尔的对人力资本概念的表述。舒尔茨认为,人力资本(human capital)是“人民作为生产者和消费者的能力”,“人力资本是一种严格的经济学概念……它之所以是一种资本是因为它是未来收入或满足、或未来收入与满足的来源”。因此,我们可以将人力资本定义为:通过人力资本投资形成的、寓寄在劳动者身上并能够为其使用者带来持久性收入来源的劳动能力,是以一定的劳动者的数量和质量为表现形式的非物质资本。一般地,劳动者的知识、技能以及体力(健康状况)等构成了人力资本。
从农民的立场出发,我们可以认为:
(1)农民所拥有的人力资本,就是其个体所具有的知识、技能及体力;
(2)农民对其拥有的人力资本有意识地使用和投资,其人力资本的增值通过其收入的增加得以体现。
2007年以来,重庆市委、市府坚持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314”总体部署,统筹城乡发展,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产业优化升级,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挖掘农民增收潜力,促进农民增收,重庆农民收入实现了快速增长,城乡差距有所缩小。但从地域上看,重庆一圈两翼农民收入差距呈现进一步扩大的趋势。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经济特征,本文将从人力资本角度试找到造成重庆一圈两翼农民收入差距的原因,以促进人力资本的增值,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一、重庆一圈两翼农民的收入差距现状
(一)一小时经济圈农民收入远远超过两翼农民收入水平
2007年重庆一小时经济圈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379元,比两翼农民收入多1408元,超过两翼农民47.4%。两翼农民的收入仅相当于一小时经济圈农民2003年的收入水平。其中,人均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纯收入、财产性纯收入和转移性纯收入分别为2016元、1977元、124元和262元,比两翼农民多713元、546元、72元和77元,超过两翼农民54.7%、38.2%、137.6%和41.4%。
(二)一小时经济圈农民收入货币化程度明显高于两翼农民
2007年一小时经济圈农民现金纯收入达到3567元,比两翼农民多1484元,是两翼农民的1.7倍。一小时经济圈农民收入的货币化程度达到81.5%,比两翼农民高11.4个百分点。
(三)工资性收入和家庭经营纯收入的差距是造成一圈两翼农民收入差距的主要原因
从收入构成看,2007年一小时经济圈农民工资性收入和家庭经营纯收入占人均纯收入的比重分别达到46.0%和45.1%,二者合计占91.1%。两翼农民工资性收入和家庭经营纯收入占人均纯收入的比重分别达到43.9%和48.1%,二者合计占92.0%。无论是一小时经济圈农民,还是两翼农民,工资性收入和家庭经营纯收入都是其收入的重要来源,在收入构成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一圈两翼农民收入中,以利息、股息、土地经营权流转等收益为主的财产性纯收入主要受到金融资产和土地等物质要素的影响,以各种养老金、扶持款等补贴为主的转移性纯收入主要受到政策性因素的影响,财产性纯收入和转移性纯收入对一圈两翼农民收入差距的影响相对较小。2007年一圈两翼农民工资性收入和家庭经营纯收入的差距分别达到713元和546元,对收入差距影响分别达到50.6%和38.8%,二者合计达到89.4%,是造成一圈两翼农民收入差距的主要原因。
二、重庆一圈两翼农民收入差距的人力资本分析
从一圈两翼农民收入来源看,工资性收入和家庭经营纯收入是造成一圈两翼农民收入差距的主要原因,二者受人力资本的影响最为显著。
(一)人力资本的现状分析
1、一圈两翼人力资本存量可挖掘的潜力巨大
2007年一圈两翼农村劳动力分别为734.7万人和538.7万人。年龄结构上,一小时经济圈农村劳动力中,16-20岁占4.4%,21-30岁占14.3%,31-40岁占23.3%,41-50岁占21.9%,50岁以上占36.2%;两翼农村劳动力中,16-20岁占6.2%,21-30岁占16.2%,31-40岁占25.5%,41-50岁占20.3%,50岁以上占31.9%。两翼农村劳动力中,40岁及以下的青壮年劳动力占到其劳动力的47.8%,比一小时经济圈高5.9个百分点。人力资本存量可以挖掘的潜力相当巨大。
2、一圈两翼农村劳动力素质存在较大差距
2007年一小时经济圈农村劳动力人均受教育年限为8.0年,比两翼农村劳动力高0.7年。其中,一小时经济圈农村劳动力中,11.8%受过高中及以上文化教育,50.0%受过初中文化教育,分别比两翼高3.0个和6.2个百分点;而两翼农村劳动力中,还有47.4%的劳动力仅具有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比一小时经济圈高9.2个百分点。一小时经济圈农村劳动力中16.4%的劳动力接受过各种形式的专业技术培训,比两翼农村劳动力高2.9个百分点。
3、一圈两翼农民都很重视对人力资本的投入
由于收入水平的差异,一圈两翼农民对人力资本的投入也存在明显的差距。从投入金额看,一小时经济圈农民对人力资本的投入金额更多。2007年一小时经济圈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186元,比两翼农民多778元,超过两翼农民32.3%。其中,人均文化教育娱乐消费支出249元,比两翼农民多52元,超过两翼农民26.6%。扣除学杂费的影响,一小时经济圈农民人均对人力资本的投入仍比两翼农民多33元,超过两翼农民44.5%。
从投入力度看,两翼农民对人力资本的投入力度更大。2007年两翼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占人均纯收入的81.0%,比一圈农民高8.3个百分点。其中,人均文化教育娱乐消费支出占人均纯收入的比重为6.6%,比一圈农民高0.9个百分点。说明在经济条件相对较差的情况下,两翼农民仍然重视对人力资本的投入。
(二)人力资本的效益分析
资本具有追逐利润的特性,人力资本也不例外。在人力资本的利用上,一圈两翼农民表现出了明显的差异。
1、劳务经济发展中的人力资本效益比较
随着近年来劳务经济的发展,农民劳务收入实现了较快增长,劳务经济的效益明显提高,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到2007年,一圈和两翼40.6%和38.1%的农村劳动力从事非农产业,劳均非农产业从业时间达到9.4个月和9.6个月。从事非农行业的一圈和两翼农民人均受教育年限分别达到9.1年和8.6年,分别比其平均水平高1.1年和1.3年。年龄结构上,非农行业就业的一小时经济圈农村劳动力67.6%是40岁以下的青壮年,而两翼40岁以下的青壮年比重更是高达76.7%。从事行业上,一小时经济圈农民在二、三产业从业人数比为52.4:47.6,两翼农民从业人数比为53.7:46.3,并无明显的差别。
可以说,向非农产业转移的一圈两翼农民集中了一圈和两翼农民中的优质部分,但是其人力资本产生的效益却仍存在明显差异。2007年从事非农产业的一小时经济圈农村劳动力劳均收入6811元,比两翼从事非农产业的农村劳动力多1722元,高33.8%。如按劳动时间计算,一小时经济圈从事非农产业的农村劳动力月均收入727元,比两翼从事非农产业的农村劳动力多195元,高36.6%。
究其原因,从事非农行业的一小时经济圈农村劳动力人均受教育年限比两翼农村劳动力高0.5年;接受过专业培训的人数的比重达到28.0%,比两翼高7.6个百分点;从业地域上,由于一小时经济圈农民文化程度和技能水平较高,40.8%在乡内实现转移就业,30.5%在市内乡外就业,只有28.6%选择了到省外就业,从事实上减少了就业成本,效益自然更高,而两翼从事非农行业的农村劳动力61.3%到省外就业,14.6%在市内乡外就业,24.2%在乡内就业,饮食、交通、通讯、住宿等就业成本必然超过从事非农行业的一小时经济圈农村劳动力,人力资本的效益相对较低。
2、传统一产业的人力资本效益比较
传统一产业在重庆“粮猪型”结构的农村经济中占具极其重要的地位,家庭经营一产业收入仍是重庆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吸纳了大量的农村劳动力。2007年一圈和两翼农民收入中,一产业纯收入分别为1690元和1431元,占其当年人均纯收入的38.6%和42.4%。传统一产业吸纳了一圈和两翼59.1%和61.8%的农村劳动力。
缺少“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青年劳动力,是一圈两翼一产业人力资本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从事一产业的一圈和两翼农民人均受教育年限分别为7.2年和6.5年,均比其平均水平低0.8年。年龄结构上,一产业就业的一小时经济圈农村劳动力75.8%在40岁以上,两翼40岁以上的劳动力比重为70.0%,而30岁及以下的比重仅为8.5%和10.4%。
2007年一圈和两翼从事一产业的农村劳动力人均从事农业生产8.2个月和8.3个月,当年一产业劳均收入3664元和2848元。按劳动时间计算,一产业月劳均收入447元和342元。二者相比,2007年一小时经济圈从事一产业的农村劳动力比两翼多816元,月均多105元。从内部看,一小时经济圈从事一产业的农村劳动力更适应于根据市场需求调节生产经营,善于利用其区位优势,农产品商品率较高,收益明显高于两翼从事一产业的农村劳动力,这也是人力资本在生产经营中增值的一种体现。
但是一产业集聚的人力资本质量较差,直接影响到了人力资本的增值。2007年一圈和两翼从事一产业的农村劳动力当年一产业劳均收入仅相当于从事非农行业收入的53.8%和56.0%。按劳动时间计算,一产业月劳均收入仅相当于从事非农行业收入的61.4%和64.3%。
三、进一步合理开发利用重庆一圈两翼人力资本的建议
(一)高度重视人力资本培育
在传统一产业向现代农业转化、非农产业技术进步的背景下,对劳动力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重庆一圈两翼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直接制约着人力资本的增值。增进知识作为人力资本积累的特殊方式,其基本内容和过程实施的中心环节正是素质培训。从产业角度看,无论是一产业,还是非农产业,对农村劳动力素质的培训都还大有可为。从培训的投入看,除了农民自身的智力投入,更要加大政府和社会对其培训的投入。从培训广度和深度看,不仅要加大对成人的培训,更要紧紧抓住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基础教育,甚至可以考虑在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增加技能技术培训的内容。从培训组织看,无论是由政府组织培训,还是企业定向培训,都要建立长线计划和跟踪机制,达到真正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就业的目的。从一圈和两翼的层面看,不仅要进一步提高一小时经济圈的培训水平,更要加大对两翼农村劳动力的培训力度。
(二)合理开发人力资本存量
已经向非农产业转移的农村劳动力具有从“农民”向“市民”转变的潜在动力,要允许和鼓励“转得出、能致富、有房住”的农民放弃承包地,转变为市民。应基于城乡同等国民待遇,从政策和经济上给予支持,打破樊篱,降低门槛,扩大城乡社会保障范围,加快城乡统筹步伐,以体现“人本”关怀。同时,深化土地流转制度、农业投融资体制、农村产权制度、农副产品流通体制、农业服务体系五项改革,给予现代农业发展更多更好的政策支持,吸引更多“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青壮年劳动力流向农村从事一产业,使之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中坚力量。在一圈和两翼的层面上,要加快一小时经济圈农民向市民转变的进程和两翼农民向一小时经济圈转移流动的速度,研究和引导传统农业在两翼的逐步退出,强化两翼的生态文明建设。
(三)深入挖掘人力资本潜力
深入挖掘农村人力资本的潜力,应主要集中在一产业从业劳动力。表面上大量农村劳动力困守一产业,实际上是年龄结构老龄化的趋势愈演愈烈,青壮年劳动力的缺失问题日益突出。能够向非农产业转移的劳动力都转移,并不能解决农村稳定、农业发展、粮食安全的问题。短期内提高40岁以上农村劳动力素质并不现实,所以发展现代农业除了农业科学技术和生产工具的更新,更实际的问题集中在减员增效上。减员主要应考虑解决40岁以上从事一产业的农村劳动力的行业转移和就业问题,从而调整一产业从业劳动力的年龄结构;增效主要应考虑如何引导和鼓励从事一产业的青壮年农村劳动力在实现规模化和集约化经营的基础上向产业化要效益。从一圈和两翼的层面上,一小时经济圈以发展都市农业为主,两翼以发展特色农业为主,最大限度挖掘其人力资本的潜力。
(四)积极促进人力资本增值
在非农产业层面,要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增强农村劳动力在非农产业的就业能力;支持和鼓励有资金、有技术、有能力的农民自我创业,激发农民的创业热情。建立和完善提高务工农民的最低工资标准的机制,进一步规范用工行为,加强农民务工的各种劳动权益保护,解决养老、医疗、子女教育等后顾之忧。在一产业层面,向现代农业发展给予更多政策倾斜,力保农产品的价格基本稳定,保护农产品价格的合理上涨,从基本面上保证农业生产的效益。多管齐下促进农村人力资本增值,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及农民内部收入差距,城乡和谐发展,最终实现社会的共赢。
• 中国角型毛巾架行业运营态势与投资潜力研究报告(2018-2023)
• 中国直接挡轴市场深度研究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2021-2023)
• 2018-2023年KTV专用触摸屏市场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 中国回流式高细度粉碎机市场深度调研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2018-2023)
• 2018-2023年中国原色瓦楞纸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发展策略预测报告
• 中国雪白深效精华液市场深度调研及战略研究报告(2018-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