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山东教育事业稳步发展 民生之基更加牢固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2008年5月14日   来源:山东省统计局

  教育是民生之基,实现富民强省的新跨越,归根结底靠教育。2007年,山东教育事业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力实施科教兴鲁和人才强省战略,各级各类教育呈现出竞相发展的良好局面。促进教育公平的政策得到较好落实,不让一名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的目标正在逐步实现,山东教育在新的起点上实现了新的跨越。

   

    一、教育事业基本情况

   

  与2006年相比,2007年除小学和普通中学学校数有所减少外,其他各类学校都有不同程度地增加。招生数和在校学生数除普通中学减少外,其他各类教育都有所增长,如下表所示。

   

2007年各类教育主要统计数据增减情况

   

 

学校数(所)

招生数(万人)

在校学生数(万人)

数量

增减(所)

人数

增长(%)

人数

增长(%)

研究生教育

32

1

1.7

12.3

4.7

12.0

普通高等教育

111

2

45.3

1.9

144.0

7.6

中等职业学校

782

13

45.9

8.0

121.5

6.3

技工学校

186

7

15.9

6.7

38.5

7.5

普通中学

4039

-136

162.5

-1.3

520.3

-6.1

小学

14064

-547

111.5

4.0

634.0

1.8

特殊教育学校

144

4

0.3

37.6

2.0

16.8

幼儿园

14914

-915

87.6

38.1

163.3

20.9

   

  (一)加强农村义务教育,基础教育得到均衡发展

   

  2007年,山东省以加强农村义务教育为重点,促进了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一是农村中小学D级危房改造任务按期完成, 全省筹集资金15.7亿元,改造校舍324万平方米,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初步建立。二是农村中小学课桌凳更新工程按期完成。全省共投资2.9亿元,更新课桌凳336万余套,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三是全省小学、初中适龄人口净入学率分别为99.9%和99.1%,辍学现象得到有效控制。四是全省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段学校升学率超过83%,为山东成为人力资源强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以就业为导向,职业教育取得较快发展

   

  一是职业教育办学体系逐步完善,规模不断扩大。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教育,2007年全省有独立设置的高等职业院校62所,在校生45.9万人,有4所高职院校列入“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发展中等职业教育,2007年各类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在校生达153.5万人,比2002年增加57.1万人。二是职业教育转变办学方向,校企合作进一步加强,“双元制”、“工学结合”、“职业教育集团”等鲜活办学形式,正越来越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全省90%以上职业学校与企业开展了合作,十大试训基地与86家企业联合办学。100所骨干示范性职业学校已在825家企业建立了实习基地。

   

  (三)加强管理与投入,高等教育规模与质量同步提高

   

  高等教育呈现出资金大投入、设施大建设、规模大扩张、整体大发展的良好态势,伴随着工作指导转向内涵发展,人才培养层次和教育质量稳步提高。全省普通高校总数达到111所,普通本专科在校生达到144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22%,分别比2002年增加37所、85.6万人和7个百分点。博士点总数达到350个,硕士点总数达到1478个,分别比2002年增加295个和987个。拥有国家级重点学科42个,比2002年增加22个。高等教育质量稳步提高,基本形成了较为合理的学科专业结构,山东入选国家精品课程总数达到了66门,接受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评估的高校已达27所。

   

  (四)教师数量和素质提高,保证了教学质量

   

  加强了中小学教师的继续教育,启动了山东省高校青年教师成长计划,提高了教师素质,同时各类教师数量大都有了一定幅度的增长,保证了教学质量的提高。2007年全省幼儿教师69647人,比上年增加2512人。幼儿教师中具有专科及以上学历的30176人,占幼儿教师总数的43.3%,比上年提高了4.0个百分点。全省小学专任教师38.7万人,比上年增加0.5万人。教师学历高中及以上的为99.7% ,比上年提高了0.1个百分点。全省普通初中专任教师25.8万人,比上年减少0.3万人,教师学历专科及以上的为97.7% ,比上年提高了0.5个百分点。全省普通高中专任教师11.3万人,比上年增加769人,教师学历本科及以上的为91.6% ,比上年提高了2.5个百分点。全省普通高等学校教职工12.9万人,比上年增加0.8万人,其中专任教师8.2万人,比上年增加0.7万人。成人高等学校教职工1.3万人,比上年减少148人,其中专任教师0.8万人,比上年减少21人。

   

  (五)教育经费投入大幅增长,公共教育职责得到了强化

   

  一是教育经费投入大幅度增长。2007年全省教育经费总收入680亿元,比上年增长24.3%。其中财政性教育经费475亿元,增长36.4%,占GDP的比例为1.8%,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419亿元,增长39.6%,占财政支出的比例为20.3%,比上年提高了2.2个百分点。两项教育费附加征收达到51亿元,增长31.6%。二是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扎实推进。全省各级财政投入资金43亿元,建立了各级政府分项目、按比例分担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从2007年春季开学起全部免除了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杂费和教科书费,提高了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保障水平,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寄宿生补助生活费。从2007年秋季开始免除了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杂费。共安排杂费资金22.5亿元,覆盖学校17671处,受益学生961万人。三是以政府投入为主的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基本建立,山东在全国率先实现了各类学校贫困学生政府资助政策全覆盖。山东地方高校(含民办高校)均享受国家奖、助学金政策,22.8万名大学生享受到政府资助,资助面平均占在校生的17%。教育部门管理的中等职业学校有57万多名中职学生得到国家助学金的资助,补助金额4亿多元,中等职业学校国家助学金享受面平均达90%。普通高中有13万多名学生(占全部学生的8%)享受到政府助学金7200多万元。三年来13万多名大学生获得国家助学贷款8.6亿元,占高校在校生数的9.4%,较好地解决了山东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实际困难。

   

    二、促进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的对策

   

  2007年,山东教育事业取得了较好发展,民生之基更加牢固。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城乡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城乡教育投入差距较大;素质教育实施水平有待于进一步提高;职业教育的专业结构与社会需求还存在一定差距,经费投入不足,培养规模和教育质量需要进一步提高;高等教育的综合管理水平、办学质量需要进一步提高等。教育是民生之基,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中肩负着神圣的职责,这就要求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以便为山东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一)贯彻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推动由人力资源大省向人力资源强省转变

   

  贯彻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就要坚持教育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优先发展。坚持教育科学发展,要统筹城乡教育、区域教育,统筹各级各类教育,统筹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统筹改革、发展和稳定,推进教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坚持教育和谐发展,要推进教育公平,从义务教育机会均等做起,优化教育资源配置,让所有的人都享受到良好教育;要始终坚持公益性原则,更加注重教育的普惠性,更加关注困难群众的平等受教育权;要努力构建和谐校园,让学生在和谐的氛围中愉快学习、健康成长。坚持教育优先发展,要认真落实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以更大的决心、更多的财力支持教育事业,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要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要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要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强化政府责任,加大教育投入。

   

  (二)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

   

  基础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居于奠基地位,没有高质量的基础教育,就不可能构建起完备的现代教育体系。要着力推进实施素质教育,完善保障机制,促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要进一步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为农村义务教育学生全部免费提供教科书,提高生均公用经费定额和校舍维修改造标准,尤其要关注解决好县乡和基层学校的实际困难。均衡配置义务教育资源,加强薄弱学校建设,逐步做到办学条件均衡、教师水平均衡、升学机会均衡。保障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加强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

   

  (三)进一步强化基础建设,全面提高职业教育水平

   

  职业教育是各类教育中理论与实践结合最紧密的,是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直接的教育,也是需求预期向好的的教育。职业教育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进一步扩大办学规模,加强基础建设,深化教学改革,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要继续扩大中职办学规模,推动职业教育管理上水平,努力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大力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订单培养,健全顶岗实习、“双证”互通、弹性学习等制度,引导和推动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加快课程改革步伐,突出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就业本领。

   

  (四)进一步推动内涵发展,不断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高等教育要以内涵发展为核心,围绕提高质量,转变办学理念,深化教育改革,优化资源配置,加强内部管理,努力推动质量、规模、结构、效益协调发展。要努力提高教育质量,从追求规模大、学科全、土地多、楼房高转到提升创新力、竞争力和辐射力上来,使各高校真正成为区域高素质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要在突出办学特色上下功夫,高校要立足自身的办学层次、学科领域和服务面向,进行科学定位,扎扎实实地办出特色、办出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