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一季度浙江工业生产、效益增速小幅回落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2008年5月7日   来源:浙江省统计局

  一季度,浙江省工业经济在宏观经济环境变动和自然灾害等因素的影响下,工业生产、销售和利润增速有一定幅度回落,但总体运行平稳,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取得了新的进展。随着宏观经济环境的改善,企业应对环境变化的能力提高,预计全年工业生产、效益增速将在目前水平上有所提高。

   

    一、工业经济运行的总体情况

   

  1.生产、销售增速有一定幅度回落,已处于近年来同期的较低水平。一季度,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681.2亿元,同比增长13.5%,增速比去年同期的17.6%和去年全年的17.9%分别低4.1和4.4个百分点,为2005年以来的最低水平。从运行态势看,3月份工业增加值增长14.9%,比1-2月的12.6%提高2.3个百分点,但这在一定程度上与去年3月基数较低相关。工业生产增长的变化趋势仍有待观察。工业产品产销率为97.3%,同比上升0.4个百分点。一季度,浙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增长速度低于上海(14.4%)、江苏(15.3%)、山东(19.2%)等地区,在各省(市、区)中居第25位。

   

  2.企业生产经营成本不断增加,利润增速大幅度下降。今年以来,企业生产经营成本继续增加,工业经济效益提升乏力,与有关地区的差距进一步加大。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税总额599.4亿元,同比增长17.3%,增速比去年同期下降8.9个百分点。利润总额323.8亿元,增长18%,增速比去年同期和去年全年分别下降12.4和11.8个百分点。亏损企业亏损额75.2亿元,增长49.1%,增速比去年同期上升38.2个百分点。1-2月,浙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增长6.7%,增速比全国(16.5%)、山东(31.1%)和江苏(11.9%)分别低9.8、24.4和5.2个百分点;营业利润172.4亿元,同比增加2.6亿元,增长1.6%,增速远远低于全国(19.2%)、山东(41.1%)和江苏(18.8%)的水平。

   

  3.出口增速回落,出口对产品销售增长的贡献大幅度下降。一季度,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出口交货值2046.2亿元,同比增长12.8%,增速比去年同期的26.5%低13.7个百分点,比销售产值的21.1%低8.3个百分点。工业产品出口交货值占销售产值的比重为24.5%,比去年同期低1.8个百分点。出口增速大幅度低于销售产值增速,出口交货值占销售产值的比重快速下降,是今年出现的新情况。一季度,出口拉动销售产值增长3.4个百分点,比2007年同期低3.6个百分点;对销售产值增长的贡献率为16%,比去年一季度低10.7个百分点。出口已经成为影响工业生产、效益增速的重要因素。

   

    二、工业经济运行的结构特征

   

  1.轻、重工业生产增速差距缩小。一季度,全省轻、重工业增加值分别为742.4亿元和938.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2.7%和14.2%,轻、重工业生产增速差距1.5个百分点,处于近年来最低水平。其中3月份轻、重工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4.8%和14.9%,增速已基本持平。轻、重工业生产增速差距缩小,是近年来首次出现的新特征。

   

  2.外商投资企业生产增速同比大幅度回落。一季度,国有企业和股份有限公司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13.3%和18.1%,增速比去年同期分别高2.6和6.2个百分点。有限责任公司、私营企业、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工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4.0%、14.8%、14.5%和7.3%,增速比去年同期分别下降2.3、4.7、7.4和16.8个百分点。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工业增加值回落幅度较大,值得关注。

   

  3.工业行业之间生产、效益增速分化突出。一季度,工业行业之间生产增幅的差距较大。从累计增加值超过30亿元的主要行业增幅看,交通运输(24.9%)、非金属矿物(17.4%)、医药(15.9%)和电力(15.3%)增加值同比增长15%以上;纺织(11.6%)、服装(10.2%)、皮革(5.7%)、化学原料(7.8%)、化纤(10.4%)和工艺口(7.8%)增加值增速较低。利润总额较大的行业中,化学原料(50.5%)、交通运输(46.9%)、电气机械(31.2%)、通信设备(119.1%)、医药(56.3%)利润增长较快。与此同时,石油加工业全行业亏损,亏损额达7.2亿元,皮革(-12%)、文教体育用品 (-14.6%)、化纤(-4.2%)、电力(-0.9%)等行业利润出现负增长。

   

  4.宁波、台州、温州等地生产、效益增速较低。一季度,区域工业结构有所改善。舟山、衢州、丽水工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24.5%、19.1%和17.0%,增速位于设区市前三位。温州、绍兴、台州和宁波工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0.4%、12.1%、12.5%和12.8%,增速相对较低。杭州、嘉兴、湖州和金华工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4.6%、14.1%、15.3%和15.5%。舟山(208.6%)、衢州(62.6%)、丽水(54.1%)、嘉兴(39.6%)、湖州(27.9%)、杭州(25.3%)、绍兴(24.8%)和金华(24.3%)工业利润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温州和台州利润分别增长8.6%和13.9%,宁波下降5.3%。

   

    三、工业经济运行中出现的积极变化

   

  1.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提高。一季度,规模以上工业科技活动经费增长32.4%。在利润增速回落的情况下,大幅度增加科技投入,表明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自觉性和紧迫性进一步增强。一季度,规模以上工业新产品产值1223.1亿元,同比增长29.5%,增速比全部工业总产值高8.9个百分点;新产品产值率为14.3%,比去年同期高1.0个百分点。新产品对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长的贡献率达19.0%。

   

  2.结构调整取得新的进展。在生产、销售增速回落的同时,工业结构调整的步伐继续加快。浙江工业结构转变正从轻工业向基础工业为主的重工业转移,同时,在基础工业发展的基础上,重心又向加工组装工业转移。一季度,重工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为55.8%,比去年同期上升1个百分点。以加工组装为重心的装备制造业增加值558.0亿元,同比增长15.3%,增幅比规模以上工业高1.8百分点;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为33.2%,比去年同期上升0.3个百分点。同时,浙江工业在结构调整中,挖掘了交通运输、医药等现阶段推动工业发展的增长点。

   

  3.高耗能行业生产增速放缓,节能降耗取得一定成效。一季度,纺织、造纸、石油加工、化学原料、化纤、非金属矿、黑色金属冶炼和电力等八个高耗能行业增加值617.3亿元,同比增长11.9%,增速比规模以上工业低1.6个百分点。高耗能行业生产增速放缓,对推动工业结构性节能发挥了较好的作用。一季度,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耗电同比下降4.5%,单位增加值能耗预计下降4.8%左右。

   

    四、当前工业经济运行中需要关注的主要问题

   

  1.生产经营成本上升压力加大。一是原材料、燃料、动力价格大幅度上涨,“高进低出” 的价格走势提高了企业生产成本。一季度,浙江省工业原材料购进价格上涨11.0%,比工业品出厂价格涨幅高6.8个百分点,购销价格涨幅差距比去年同期扩大5.2个百分点。二是劳动用工成本增加。随着新劳动合同法的实施,企业的人工成本呈刚性增长。规模以上工业从业人员劳动报酬平均增长13.4%。三是银行贷款利率上升导致企业融资成本上升。与全国平均水平比较,浙江工业生产经营成本上升压力较大。据测算,1-2月,浙江工业同比新增生产经营成本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为0.6%,比全国平均的0.4%高0.2个百分点(见表1),导致浙江工业利润(主营业务收入增速不变的情况下)比全国少增长5.3个百分点,其中,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比全国多增成本分别影响利润增长6.7和5.0个百分点。

   

1 1-2月浙江与全国经济效益指标比较

   单位:%、百分点

 

主营业务收入

主营业务成本

主营

业务费用

主营

业务税金

管理

费用

财务

费用

营业

利润

全国同比增长

27.4

28.4

23.2

27.4

21.7

29.3

19.2

浙江同比增长

19.5

20.2

19.8

16.7

21.2

35.5

1.6

全国构成

100.00

84.72

2.65

1.45

3.82

1.25

6.11

  同比增减

-

0.67

-0.09

0

-0.18

0.02

-0.42

浙江构成

100.00

87.21

2.45

0.95

4.22

1.73

3.44

  同比增减

-

0.37

0

-0.02

0.06

0.20

-0.61

浙江与全国差距

-

-0.30

0.09

-0.02

0.24

0.18

-0.19

   

  2.单位产出占用资产过多、资产营运效率不高。1-2月,浙江规模以上工业应收帐款净额、产成品存货、流动资产和资产总额分别增长20.4%、22.4%、24.9%和22.0%,增速比全国平均水平分别高3.2、1.2、2.6和1.3个百分点。应收帐款净额、产成品存货、流动资产和资产总额分别占全国的10.8%、11.1%、10.5%和8.5%,均高于主营业务收入占全国8.0%的水平。单位产出占用资产过多,导致资产大幅度增加和资产营运效率降低。前2个月,浙江工业流动资产周转率为1.81次,比全国少0.56次。总资产贡献率为9.1%,比全国低3.3个百分点。

   

  3.浙江工业内在的结构性、素质性问题更加突出。浙江工业以劳动密集型的中小企业为主,在宏观环境趋紧的状态下,其素质性问题进一步显现。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增加导致效益下滑,单位产出占用资产较多影响资产营运效率都与企业规模小型化有较大关联。一季度,规模以上工业中,中小型企业每100元主营业务收入产生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分别为4.3元和2.0元,比大型企业3.2元和1.2元分别高1.1元和0.8元。中小型企业单位产出占用流动资产、资产水平比大型企业分别高25.2%和20.4%,占用从业人员水平是大型企业的2.1倍。

   

  4.近年来投资增幅偏低对工业生产、效益增长的影响逐步显现。工业投资作为工业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和技术条件,对提高工业发展活力,保持和增强工业实力和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据测算,2005年―2007年三个年度投资建成新开工的规模以上企业,在2007年分别拉动工业增加值、工业总产值和主营业务收入增长5.2、5.2和5.1个百分点,分别拉动利润和利税增长6.2和5.2个百分点。同时,工业投资还有效地推进了工业结构高级化。近年来投资、工业投资增幅偏低对工业生产、效益增长的影响在迟滞期过后将逐步显现。

   

  五、影响工业经济运行的主要因素分析及走势预测

   

  1.出口成为工业生产、效益增长重要的不确定因素。从国际环境看,由次贷危机引发的世界经济放缓将导致外部需求明显下降。从国内环境看,人民币升值,出口退税政策调整以及生产经营成本上升,“两税合一”后外商投资企业所得税的上升等都对出口产生较大影响。一季度,部分出口依存度较高的行业,如:纺织、服装、皮革、家具、文教体育用品、通用设备、专用设备、通讯设备、仪器仪表和工艺品等行业由于出口增速回落,生产增幅普遍放缓。目前,出口企业正逐步适应新的环境,采取相应的措施,努力推进出口增长。从运行趋势看,3月份工业出口增长14.7%;增速比1-2月提高3.1个百分点。如果世界经济不出现较大变化,出口增速预计会有所回升。

   

  2.原材料价格和工业品出厂价格的走势对经济效益影响较大。国际原油价格对浙江工业效益增长将产生较大影响。由于国际原油价格大幅上扬,镇海炼化和杭州炼油厂分别亏损7.3和1.5亿元,若扣除这2家企业影响,规模以上工业利润可增长28.9%。从原材料购进价格和工业品出厂价格走势看,3月份工业品出厂价格同比上涨5.1%,涨幅比2月份提高1.1个百分点;3月份工业品出厂价格相对于2月份的环比涨幅为1.1%,而1月和2月的环比涨幅分别为0.3%和0.2%。由此可见,工业品出厂价格涨速有所加快,原材料涨价压力向产品出厂价格传导开始显现,预计原材料价格和工业品出厂价格差会有所缩小。

   

  3.货币信贷政策对浙江省中小企业正常运行起着重大影响。国家为了防止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执行从紧的货币政策。经过多次加息和上调存款准备金率,货币调控政策的积累效应正逐渐显现,企业资金压力加大。据企业景气调查显示,一季度浙江省企业流动资金景气指数为109.6,分别比上季和去年同期下降11.2点和16.6点。企业融资景气指数为104.9,分别比上季和去年同期下降10.9点和12.6点。针对当前国际形势复杂多变,经济上不测因素日益增多,近日下发的《国务院2008年工作要点》提出,“既要防止经济由偏快转为过热,抑制通货膨胀,又要防止经济下滑,避免大的起落。”,据有关学者认为,已为在“从紧”基调上做适当调整预留了空间。

   

  一季度,浙江工业生产、效益增速有较大幅度回落,其中既有贯彻落实包括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在内的一系列中央方针政策的结果显现,如重工业和出口增长放缓是符合中央调控预期的,对缓解节能减排和贸易顺差压力具有积极的影响。也有国际国内环境变动和自然灾害引起的。当然,我们也要正视浙江工业内在的结构性、素质性问题。浙江工业具有较强的应对环境变化的能力。随着企业应对环境变化的能力增强,宏观经济环境的改善,预计全年工业生产、效益增速将在目前水平上有所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