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陕西财政支农亮点突出 现代农业步伐坚实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2008年4月17日   来源:陕西省统计局

  2007年,陕西省各级认真贯彻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发展全局,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主线,坚持“ 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加大对“三农”的反哺力度,财政支农效应明显,粮食生产稳定,果业生产迈上新台阶,农产品价格持续走高,农民收入稳定增加,农村经济全面、协调、快速发展,现代农业迈出坚实步伐。

   

    一、2007年全省农村经济总体运行良好

   

  (一)农林牧渔各业产值全面增长

   

  2007年全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002.9亿元,较上年增长5.1%(按可比价计算,下同)。其中农业产值629.3亿元,较上年增长4.8%;林业产值33.8亿元,较上年增长11.4%;牧业产值274.1亿元,较上年增长4.0%;渔业产值4.2亿元,较上年增长6.7%;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61.5亿元,较上年增长5.8%。2007年全省农林牧渔业增加值592.6亿元,较上年增长5.0%。

   

  在农林牧渔各业总产值、增加值全面增长的同时,果业、畜牧业两大支柱产业发展速度继续加快,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提高。2007年全省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27.3%,较上年提高了1.2个百分点;果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16.8%,提高了0.7个百分点。这两大支柱产业的迅速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全省农村经济的稳定健康发展,也是区域特色经济的有力支撑,对农民增收也起着非常重要地推动作用。

   

  (二)种植业生产基本稳定

   

  2007年陕西省种植业生产虽遭受暖冬、春旱、冻害等自然灾害影响,但由于各项惠农政策的继续实施、先进农业生产技术和科技的广泛应用,使灾害损失有所降低,全省种植业生产仍取得好收成。

   

  1、全年粮食喜获丰收

   

  2007年面对夏粮减产的不利形势,全省各级政府和广大农村群众积极采取措施,以秋补夏,全省秋粮喜获丰收,秋粮总产实现历史上第三个高产年,确保了全年粮食稳定增产。

   

  据统计,2007年陕西省粮食播种面积5210.5万亩,较上年增长0.6%;其中夏粮面积2062万亩,减少0.7%;秋粮面积3148.5万亩,增长1.5%。全年粮食总产量1194.4万吨,比上年增加43.5万吨,增长3.8%;其中夏粮总产量418.9万吨,减产7.9%;秋粮总产775.5万吨,增长11.4%,总产为历史上第三个高产年(第一为1996年783.4万吨,其次是1998年777.2万吨)。

   

  2007年陕西省粮食生产取得丰收,除了面积稳定的因素外,科学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运用为提高单产、扩大面积起到了积极作用。一是大力推广小麦良种。2007年全省小麦良种统供面积达到1200多万亩,占全部小麦播种面积的67%左右,其中32个粮食主产县统供率达到90%左右。小麦良种面积的推广确保了粮食单产的稳定提高。二是地膜生产技术的推广,为稳定粮食面积起到了积极地作用。2007年全省春播地膜玉米面积234万亩,较上年增长22.8%。三是开展了关中“灌区夏玉米‘双百’示范工程”和“优质小麦标准化生产”两个示范活动,全面提高了综合科技应用率,最大限度地减少了灾害损失,为粮食增产打下坚实基础。

   

  2、油料生产平稳发展

   

  2007年陕西省油料主产区总体气候条件良好,加上种植面积增加,全省油料作物生产平稳发展。据统计,2007年全省油料面积405.3万亩,比上年增长1.1%;油料亩产109公斤,总产44.2万吨,均与上年基本持平。其中油菜籽面积263.1万亩,比上年增长1.8 %;亩产115.5公斤,增长2.2%,创历史新高;总产量30.4万吨,比上年增长4.1%。

   

  3、棉花面积稳定增长,单产因灾减产

   

  受近年国际国内棉花市场需求扩大价格持续走高的影响,主产区棉农种棉积极性继续高涨。据统计,2007年全省棉花播种面积133.7万亩,比上年增长6.0%;亩产67.3公斤,比上年减产2.7%;总产9.0万吨,增长3.1%。

   

  4、规模化经营迅猛发展,蔬菜产量突破1000万吨

   

  2007年,陕西省各地继续把发展蔬菜生产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依托区域优势,积极发展棚栽技术,扩大优质精细蔬菜生产规模,重点围绕蔬菜生产基地建设,建设无公害蔬菜基地和天然特色蔬菜基地,推广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发展无公害蔬菜示范户,打造无公害蔬菜品牌,蔬菜生产产业化和经营规模化不断扩大,生产中的科技含量逐步提高,种植效益明显。据统计,2007年全省蔬菜播种面积553.4万亩,比上年增长3.5%;蔬菜总产量1022.4万吨,增长8.4%。截止2007年底,全省已建成蔬菜大棚34.6万个,较上年末增加6.2万个,增长21.9%;蔬菜产值占到种植业产值的16.1%,较上年提高了0.6个百分点。蔬菜生产在拉动农民收入增长中起着积极作用,也日益成为区域特色经济的龙头产业,更是陕西省现代农业发展的一个缩影。

   

  (三)果业生产迈上新台阶

   

  2007年,陕西省承接上年好的发展势头,继续加快果业结构调整,优化区域布局,加大渭北绿色果品基地建设力度,全面推广“四项”关键技术,果业生产向集约化、规模化发展,产业发展水平得到提升,果品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形成了以苹果生产为主导,以猕猴桃、梨、红枣、柑桔、石榴、樱桃等为特色的因地制宜全面发展的果业生产格局,全省苹果实现了面积全国第一,质量全国第一,产量首次突破700万吨大关。今年陕西省果业生产的特点:

   

  1、苹果、柑桔增产,梨和红枣因灾减产。据统计,2007年末陕西省水果面积1327.4万亩,较上年增长2.8%;其中挂果面积853.4万亩,增长13.0%。全省苹果面积727.3万亩,增长4.9%。全省水果总产量达到940.2万吨,较上年增长6.6%。其中苹果产量701.6万吨,增长7.9%;柑桔产量22.4万吨,增长37.4%。受自然灾害影响主产区梨和红枣受灾严重,大幅减产,陕北部分地区红枣几乎绝收。全省红枣产量15.9万吨,比上年下降43.5%;梨产量61.9万吨,下降4.8%。

   

  2、示范园面积增加,生产效益提高。2007年,全省新建并认定省级示范园4万多亩,省级示范园面积累计达到7万亩,带动提高了陕西省果园管理的标准化水平。据32个监测县数据显示,2007年果园亩均生产投入346.3元,比上年下降0.8%,但由于巧施肥、强拉枝、无公害及果实套袋技术的广泛应用和示范园面积的增加,在果品产量实现了快速增长的同时,优果率不断提高,果品价格明显上涨,果业生产效益显著提高。2007年全省苹果优果率达到70%以上,市场价格较上年高出30%左右。

   

  3、财政扶持力度进一步加大。2007年,陕西省在继续认真组织实施农业部苹果套袋项目基础上,对省级苹果示范园进行了套袋补贴,带动了陕西省水果套袋技术的全面普及。全省果实套袋317.6 亿只,其中苹果套袋290.3 亿只。同时,全省还选择10个果业大县,财政安排150万元,对果农购买果园农机具、微型耕耘机和统防统治设备进行补贴。

   

  4、果品出口势头强劲。据西安海关统计,2007年全省果品自营出口62.9万吨,创汇7.1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75.0%和130.3%,其中鲜果出口3.9万吨,创汇2083.6万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8.2%和21.3%;苹果浓缩汁出口57.1万吨,创汇6.7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78.9%和137. 9%。

   

  (四)转变林业生产方式,经济林产业快速发展

   

  随着我国大规模的造林绿化和退耕还林工程的基本结束,2007年陕西省继续积极转变林业生产方式,林业生产从过去的以退耕还林、增加造林面积为主,向保护森林资源、改善生态环境、提高林业效益、壮大林业产业方向转变,以促进林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据统计,2007年全省造林面积341.6万亩,比上年增长6.8%,其中退耕还林面积50.2万亩,下降31.8 %。

   

  针对国家林业政策的调整,陕西省依托自然条件和资源优势,继续按照省政府《陕西省林业产业发展规划纲要》的实施要求,重点打造名特优经济林、速生丰产林、森林生态旅游和绿化苗木花卉等四大特色产业。据统计,2007年全省当年造林中经济林面积达到54.0万亩,较上年增长54.6%。主要林产品产量稳定增长,全省核桃产量4.7万吨、板栗产量3.6万吨、花椒产量3.5万吨,分别比上年增长7.4%、22.4%和10.8%。

   

  (五)政策扶持力度加大,畜牧业生产相对平稳

   

  2007年,随着《国务院关于促进生猪生产发展稳定市场供应的意见》的实施,全省各级政府积极筹措资金、出台政策,兑现能繁母猪补贴和保险政策,加大对规模养殖户的资金扶持,确保了畜牧业生产的相对平稳。

   

  1、政策措施得力,生猪存栏增加。随着各级政府能繁母猪补贴政策及相关措施的出台,养殖户对母猪添槽积极性进一步提高,存栏稳定增加,为2008年畜产品市场稳定打下好的基础。截止2007底,全省生猪存栏851.6万头,较上年末增加47.1万头,增长5.9%。在生猪存栏稳定增长的同时,羊和家禽存栏也保持较快增长态势,全省羊存栏667.5万只,增长10.0%;家禽存栏5064.5万只,增长3.0%。

   

  2、生猪出栏减少,牛羊禽出栏稳增。据统计,2007年全省猪出栏992.2万头,较上年下降6.6%。牛出栏 53.5万头、羊出栏468.4万只、家禽出栏5054.7万只,分别增长7.3%、8.0%和2.8%。牛、羊及家禽出栏的快速增长,进一步弥补了陕西省市场猪肉短缺造成的缺口,确保了市场的相对平稳。2007年全省肉类总产量96.3万吨,下降5.7%;禽蛋产量43.3万吨,增长5.5%。

   

  3、奶畜存栏稳定,奶产量平稳增长。随着市场畜产品价格的提高,陕西省群众养殖奶畜积极性不断提高,加上各级政府对奶畜养殖扶持政策的加大,全省奶畜存栏保持稳定快速增长。2007年底,全省奶牛存栏46.8万头,较上年末增长15.8%;奶山羊存栏196.4万只,较上年末增长11.7%。在奶畜存栏平稳增长的同时,奶产品产量也呈现较快增长态势。据统计,2007年全省奶类总产量180.3万吨,增长14.5%,其中牛奶产量149.0万吨,增长17.0%。

   

  4、畜产品价格持续走高。2007年陕西省同全国大多数省份一样,从5月份开始,以生猪、猪肉为主的畜产品市场价格持续走高,并且出现加速上涨态势。据省物价局信息,2007年12月份陕西省鲜猪肉(剔骨后腿肉)全省平均销售价12.20元/斤,比11月份上涨0.50元,涨幅4.3%,比上年末的6.17元/斤,上涨近一倍。牛肉(剔骨)全省平均销售价13.72元/斤,比11月份上涨0.81元,涨幅6.3%。羊肉(剔骨)全省平均销售价15.77元/斤,比11月份上涨0.61元,涨幅4.0%。鸡肉(白条鸡)全省平均销售价6.98元/斤,比11月份下降0.01元,降幅0.1%,但比上年末的4.62元/斤,上涨51%。鸡蛋全省平均销售价3.38元/斤,比11月份上涨0.02元,涨幅0.6%,比上年末上涨38.5%。鲜牛奶(220ml袋装)全省平均销售价每袋1.25元,比11月份上涨0.05元,涨幅4.2%。

   

  (注:主要畜禽存栏、出栏及产量数据根据国务院农普办要求,按照第二次农业普查结果做了相应调整。)

   

  (六)财政支农亮点突出,农民收入快速增长

   

  2007年,陕西省财政继续加大对农村的支持力度,确保新增财力的一定比例向农村倾斜。全年全省各级财政共安排新农村建设资金145亿元,较上年增长38.1%;省财政预算安排41.8亿元,较上年增长53.1%。财政支农资金的大幅度增加,为继续更好落实国家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大中型农机具补贴等政策做好了资金准备,也为支持陕西省农村水、路及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充裕资金,进一步加快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

   

  随着财政支农政策力度的加大,陕西省农村经济社会事业全面快速发展,农村基础设施有效改善。2007年全省各级财政实际用于新农村建设的支出累计达到235亿元,使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较大改善。其中农村公路建设投入50多亿元,建成通村油路、水泥路12000公里,通乡油路2000公里。投入农村饮水工程的中央及省财政资金达到8亿元,解决了170万人的饮水问题,超额完成2007年初省政府确定的150万人的目标。2007年陕西省基本实现了村村通电话目标,通汽车的村也较上年增加了187个,占全省村委会总数的96.5%;自来水受益村也较上年增加1183个,占全省村委会总数的60%。

   

  在农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改善的同时,国家支农政策持续向好,农村经济整体稳定健康发展,农民收入逐年呈快速增长,财政支农亮点更加突出。据国家统计局陕西调查总队调查,2007年陕西省农民人均纯收入2645元,比2006年增加385元,增长17%,比全国15.4%的增幅高1.6个百分点,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0%。在农民人均纯收入中,国家政策性补贴达到102元,其中退耕还林补贴58元,粮食直补(包括良种补贴)23元;全省实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全覆盖,农民人均报销医疗费13元。农村基础设施的改善和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成为陕西省新农村建设的有效推动力,也为陕西省现代农业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

   

    二、当前陕西省农村经济发展中出现的主要问题

   

  2007年陕西省农村经济虽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受国际国内大环境影响,以及受传统生产方式和经营理念的制约,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1、畜牧养殖成本增加,防疫体系不健全,影响散户养殖积极性。尽管目前市场猪肉价格连创新高,但养殖效益却并未有大的改观。观其原因,一是养殖成本增加。2007年12月初,市场玉米价格1.58元/公斤,较上年同期增长28.5%,浓缩饲料价格达到5.05元/公斤,上涨26.3%。仔猪平均价格320元,是上年同期的4倍。养殖成本的增加,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养猪的利润空间。二是防疫体系不够健全,造成养殖户损失。今年元月初临潼区油槐镇南赵村部分养鸡户大量蛋鸡死亡,主要原因就是防疫不到位所致。同时口蹄疫、蓝耳病等畜禽疫病也时有发生,如果防疫不及时,将造成养殖户的巨大损失。目前相当部分散养户忧虑较多,也惧怕市场周期性波动后出现的生产过剩风险,仍持观望态度。

   

  2、补贴政策落实缓慢,部分群众对政策了解不透。目前,我国已进入对“三农”的全面反哺阶段,国家对农村的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各级政府出台的支农补贴政策也越来越多,并不是每一个政策群众都很了解。如目前实施的能繁母猪补贴政策,大多数地区都能按时足额发放,但个别地区对能繁母猪补贴等新出台的政策宣传不到位,兑现工作缓慢,从而也影响了养殖户的生产积极性。

   

  3、信息不畅,制约了农村的发展。目前陕西省农村总体上还是小农经济,由于信息滞后,加之缺乏必要的引导,在产业结构调整中经常出现盲目跟风的短期行为,从而造成不必要的生产损失。

   

  4、农资价格持续上涨,影响农业生产投入。据国家统计局陕西调查总队数据,2007年陕西省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平均上涨8.3%,涨幅比上年同期提高了7.6个百分点。预计伴随着新一轮物价的上涨,化肥、农药等农业生产资料价格还将保持快速上涨态势。农资价格的快速上涨,一方面影响了农民对农业生产的投入,另一方面也抵消了各级政府给予农民的种粮补贴,使粮食生产收益降低。

   

    三、加快农村发展的建议

   

  1.强化政府服务功能,正确引导农业生产。目前,我国已经进入市场经济时期,因此政府相关部门应尽快转变职能,变直接的行政指导为政策引导、资金扶持、环境治理、服务体系的建立等间接服务;对于农业生产经营,应坚持以农民、经济合作组织(诸如协会、联合实体)为主体组织农业生产、加工销售。

   

  2. 建立农业生产预警机制,从根本上防止“谷贱伤农”。农业产业在陕西省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仍很重要,但农业产业由于基础薄弱,还未形成强势产业,因此就更加显得脆弱、经不起风浪。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尽快建立起农业生产预警机制,完善信息网络建设,及时引导农村群众调整生产结构,防止类似 “西瓜危机”、“芹菜危机”、“猪肉事件”的再次发生。

   

  3.加快小城镇建设,培育有区域特色的农产品加工产业群。农业经济的发展应结合小城镇建设,建立企业化的农业生产,逐步培育有区域特色的农产品加工产业群,重点发展区域特色经济,培育农产品生产的规模化品牌,形成产业生产的核心竞争力,实现产品集群。在生产地实现对农产品的深加工,既能够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也可以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地就业和农民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