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大以来,在安徽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省上下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不断增强工业意识,扎实推进工业强省战略,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工业经济保持又好又快的发展势头,成为推动整体经济快速增长的主导力量。
一、近五年工业发展的基本特点
2003年以来,安徽省工业按照“调整、改革、管理、后劲”的发展思路,全面实施“861”行动计划,主动适应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及内外发展环境的变化,取得了“总量迅速扩张,效益持续提高,结构不断优化,实力明显增强”的良好局面。
1、工业经济总量迅速扩张,成为推动全省经济增长第一源动力。五年来,安徽省全社会工业增加值保持两位数的较快增长,2003―2007年增长速度分别为11.8%、14.0%、18.2%、18.4%和21.7%,呈现出逐年加快发展的态势。这五年全社会工业年均增速达16.0%,比上一个五年高出6.8个百分点。
表1 2002-2007年安徽工业发展情况
|
2002年 |
2003年 |
2004年 |
2005年 |
2006年 |
2007年 |
工业增加值(亿元) |
1115.1 |
1255.8 |
1488.9 |
1818.4 |
2190.2 |
2752.1 |
#规模以上工业(亿元) |
690.6 |
881.5 |
1190.5 |
1483.7 |
1752.3 |
2364.8 |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个) |
3918 |
4158 |
4773 |
5277 |
6523 |
8074 |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GDP(%) |
19.6 |
22.5 |
25.0 |
27.6 |
28.5 |
32.2 |
工业化率(%) |
31.7 |
32.0 |
31.3 |
33.8 |
35.6 |
37.5 |
随着增长速度的持续加快,安徽省工业经济总量迈上新台阶,对整体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不断增强。2007年,安徽省全社会工业实现增加值2752.1亿元,是2002年的2.47倍,占GDP的比重由2002年的31.7%上升到37.5%,对GDP增长的贡献率由37.2%提高到55.4%,成为推动全省生产总值连续跨越四个千亿元平台的主导力量。
规模以上工业发展势头迅猛,企业个数由2002年的3918家增加到2007年的8074家,实现增加值由2002年的690.6亿元增加到2364.8亿元,占GDP比重由19.6%提高到32.2%。2007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月均实现增加值197亿元,是2002年的3.6倍。这五年,安徽省规模以上工业年均增长速度比全国高出5个百分点左右,年度增长率在全国各省中的位次,由2002年的第13位提高到2007年的第8位。
表2 工业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情况
|
GDP增长(%) |
工业增长(%) |
工业贡献率(%) |
2002年 |
9.6 |
11.7 |
37.2 |
2003年 |
9.4 |
11.8 |
39.2 |
2004年 |
13.3 |
14.0 |
33.5 |
2005年 |
11.6 |
18.2 |
49.7 |
2006年 |
12.8 |
18.3 |
48.7 |
2007年 |
13.9 |
21.7 |
55.4 |
2、工业效益持续提高,成为全省财税收入的第一贡献者。2003年以来,安徽省工业经济发展保持了稳步提速增效的好势头,逐步进入良性发展阶段。一是工业经济效益水平明显提升。从规模以上工业统计数据来看, 2007年与2002年相比,工业企业亏损面由28.8%下降到19.9%;经济效益综合指数由111.6提高到190.7,年均提高15.8个百分点。二是企业资金使用效率和管理水平明显提高。2007年与2002年相比,工业企业流动资产周转次数由1.5次/年提高到2.54次/年; 资本保值增值率由112.5%提高到123.4%;全员劳动生产率由4万元/人年提高到14.1万元/人年。三是工业经济对社会贡献明显增大。安徽省工业企业总资产贡献率由2002年的8.7%提高到2007年的11.8%,实现利税由246.8亿元提高到753.5亿元以上,上缴税金由162.5亿元增加到410.1亿元,上缴税金相当于地方财政收入的比例已达80%,已经成为全省财税收入的第一贡献者。
3、工业结构不断优化,制造业成长为支柱产业。近年来,安徽省积极贯彻国家产业政策,立足省情,不断加大了工业结构调整力度,制定并积极推进“861”行动计划,淘汰和关停并转一批技术落后、产能过剩的企业,工业结构不断优化。从产出结构变动情况看,纺织等传统行业在全省工业中的比重明显萎缩,轻工、能源(包括煤炭电力供水)、建材、烟草和医药等行业所占比重相对下降;以冶金、机械、汽车和电子信息等为主的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高成长性行业的地位明显加强。十一个工业门类在2002年产出结构中的比重前五位依次为轻工、能源、冶金、机械和化工行业,产值所占比重分别为24.0%、13.5%、11.9%、11.4%和10.8%;到2007年,比重居前的仍为这五大行业,但位次顺序发生变化,依次为轻工、冶金、机械、能源和化工行业,比重分别为22.4%、18.8%、14.2%、12.9%和9.5%。五年间,冶金、机械两大行业比重分别提升了6.8和2.8个百分点,标志着工业技术水平的装备制造业(包括机械设备制造业、汽车和电子信息行业)在工业产出中比重由2002年的21.9%提高到2007年的24.3%,工业增加值比重由18.7%提高到24.1%,已经成为安徽省工业第一支柱产业。
表3 安徽工业产出结构变化情况
|
2002年比重(%) |
2007年比重(%) |
增减(百分点) | |||
企业数 |
总产值 |
企业数 |
总产值 |
企业数 |
总产值 | |
纺织行业 |
13.1 |
7.4 |
11.0 |
4.3 |
-2.1 |
-3.2 |
化工行业 |
7.7 |
10.8 |
7.3 |
9.5 |
-0.5 |
-1.2 |
机械设备 |
17.3 |
11.4 |
21.0 |
14.2 |
3.7 |
2.8 |
建材行业 |
10.4 |
4.9 |
10.2 |
4.7 |
-0.2 |
-0.2 |
能源行业 |
6.3 |
13.5 |
3.9 |
12.9 |
-2.4 |
-0.6 |
汽车行业 |
3.1 |
9.3 |
4.7 |
9.1 |
1.6 |
-0.2 |
轻工行业 |
33.7 |
24.0 |
32.8 |
22.4 |
-0.9 |
-1.6 |
电子信息 |
1.7 |
1.2 |
1.8 |
1.0 |
0.1 |
-0.2 |
烟草工业 |
0.4 |
3.9 |
0.1 |
2.1 |
-0.3 |
-1.8 |
冶金行业 |
3.4 |
11.9 |
5.0 |
18.8 |
1.5 |
6.8 |
医药行业 |
2.8 |
1.6 |
2.3 |
1.1 |
-0.5 |
-0.5 |
4、工业竞争能力明显提升,主导产品优势进一步巩固。随着工业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安徽省工业企业市场竞争能力不断增强,主要工业产品生产能力不断提高,优势地位进一步凸现。2007年与2002年相比,家用电冰箱产量由205.7万台增加到901.4万台,年递增34.4%;家用洗衣机产量由148.0万台增加到568.2万台,年递增27.6%;彩色电视机产量由258.4万台增加到361.1万台,年递增6.9%;家用房间空调器产量由138.8万台增加到607.7万台,年递增34.4%;汽车产量由21.3万辆增加到65.9万辆,年递增25.3%;轮胎外胎产量由746.4万条增加到1441.4万条,年递增14.1%。2007年安徽省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在全国居15位,比2002年提高1位。统计资料还显示,安徽省家电和汽车产量现仅次于广东、江苏等沿海省市。2006年,安徽省家用空调器和家用电冰箱产量均居全国第2位,比2002年分别提高5位和1位;家用洗衣机居第3位,提高2位;彩色电视机居第5位,提高1位。一批重点骨干企业产品在全国具有较强竞争优势,汽车产量居全国第5位,轮胎外胎居第5位,合成洗涤剂居第4位,卷烟居第7位,精炼铜居第2位,大型钢材居第2位。
5、工业经济预期良好,企业景气指数和企业家信心指数均处高位。工业经济运行环境不断优化,企业生产经营形势良好,使得全省各界特别是企业家们对安徽省工业经济发展的未来充满信心。国家统计局安徽调查总队抽样调查数据表明,反映经济发展预期的风向标―企业景气指数和企业信心指数双双处于历史最高水平。2007年全省企业景气指数为149.9,显示工业企业生产经营形势运行在高度景气区间;企业家信心指数达143.6,表明企业家对未来经济走势持有良好的信心与预期。与中部省份相比,企业景气调查十项指标中安徽省有九项位居第1,分别是企业景气、企业家信心、生产总量、产品订货、盈利(亏损)变化、流动资金、固定资产投资、企业融资和劳动力需求等九项景气指数,只有货款拖欠指数居第4位。
总而言之,这五年工业经济在推动全省整体经济实力迈上新台阶,在推进跨越式发展、加快崛起进程中做出了积极贡献,工业快速发展对扩大就业规模、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构建和谐社会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2007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从业人员已达179.4万人,比2002年增长20.1%;工业企业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由2002年的8162元,提高到2006年的21159元,增长1.6倍;全省职工平均工资在全国排位由2002年的第29位,提高到2006年的第18位,五年间提高了11个位次,这其中,工业企业在岗职工工资增加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对五年来工业快速发展的认识与思考
回顾这五年安徽工业发展历程,站在宏观层面上看,之所以形成“又好又快、有质有量”的发展格局,一是因为安徽省抓住了全国经济进入了新的一轮经济增长周期的发展机遇,跟上了全国工业化加快的发展步伐,适应了宏观经济对基础原材料类投资性工业品的刚性需求,在基础原材料工业生产迅猛增长的同时,技术含量较高的装备制造业也取得长足进步;二是因为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科学决策。举全省之力,大力实施“861”行动计划;充分利用重要战略机遇期和独特的区位优势,适时制定和实施工业强省和东向发展战略;主动适应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变化,加快推进资源大省向新型工业强省跨越,为工业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从工业自身发展的角度来看,主要得益于以下几个方面:
1、坚持不懈地抓重点项目――工业投资大幅度增加,装备水平稳步提高
近年来,安徽省以工业化为核心,以“861”行动计划为抓手,大力推进了一批工业重点项目建设,加快了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工业产出结构由高耗低效原材料基础工业为主逐步向以高科技高附加值的新型工业为支柱转变,工业增长方式由粗放式逐步向集约式转变。这种结构的变化源自于投资结构的改变。进入新世纪的前三年,安徽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工业投资的比重只占25.2%,而近五年的工业投资比重达到38.7%,比前期高出15.3个百分点;2007年,安徽省工业完成投资达2156.7亿元,是2002年的6.7倍,年均增长46.1%,比全部固定资产投资增幅高出11个百分点,占全部投资的份额由2002年的28.6%提高到42.2%。工业投资的大幅度增加,有效地改善了安徽省工业装备水平。2006年,安徽省规模以上工业人均固定资产原值、人均拥有固定资产净值达21.7万元和13.8万元,分别是2002年的1.54倍和1.5倍。工业投资大幅度增加, 装备水平的提高,进一步增强了工业发展的后劲,为工业持续稳定发展奠定了更加稳固的基础。
2、坚持不懈地抓体制创新――扎实推进企业改革,发展活力明显增强
近年来,安徽省工业不断深化以产权制度为核心的国有企业改革,大力推进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国有大型企业基本完成了现代企业制度改造,大批国有中小企业退出了国有经济序列,改变了单一所有制主导经济增长的结构形式。全省规模以上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由2002年的900户减少到2007年的566户,集体企业由689户减少到262户,国有和集体占总资产比重由31.4%下降到13.2%。与此同时,民营经济有了长足发展。2007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私营企业、“三资”企业达5592户,占全省的比重为69.3%;实现增加值873.3亿元,占37.0%,与2002年相比,比重分别提高13.4和31.4个百分点。
3、坚持不懈地促企业“做大做强”――工业集中度提高,产业集群初具规模
近年来,一批企业在改革中“做大做强”,规模扩张明显,有效地提高了工业集中度。2007年,安徽省主营业务收入超亿元以上的企业有1011家,是2002年的3.6倍,按销售收入超亿元企业占全省比重计算,工业集中度达到80.4%,比2002年提高9.1个百分点。同时,工业产业集群发展方兴未艾,原有的产业集群越做越大,新的产业集群已渐渐形成,无为高沟电线电缆产业群产值现已达100多亿元,当涂博望机床产业集群年产值达30多亿元。淮北煤矿印刷机械、桐城内拖配件、芜湖县机械和汽车零部件等新出现的产业群,正呈欣欣向荣的发展态势。
4、坚持不懈地推进区域工业发展――园区工业增势强劲,县域工业迅速崛起
2006年,全省89个开发区内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644.6亿元,相当于同期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的34.2%。2007年上半年,全省89个开发区完成工业增加值385.9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6.1%,增幅比同期全省高14.3个百分点;增加值相当于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的37.2%,比2006年提高3个百分点。随着一系列促进县域经济加快发展的政策措施逐步落实到位,县域工业迅速崛起。2006年,全省61个县(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529.2亿元,占全省30%;实现利税152.3亿元,占全省27.6%。2007年上半年,全省县域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316.7亿元,占全省的份额由上年同期的27.2%提高到30.5%。
5、坚持不懈地推动企业科技进步――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出口产品持续增加
近年来,安徽省各地围绕重要骨干企业和“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集群两个重点,强力推动企业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2003年到2006年的4年间,先后安排技术创新项目1444个,累计投资203.6亿元。这些技改项目和技术创新项目的实施,使工业产出能力明显增强,技术装备水平跃上新台阶。2006年,安徽省大中型工业企业从事科研活动的科学家和工程师有3.18万人,是2002年的1.22倍;投入R&D经费32.95亿元,是2002年的5.9倍。据统计,2004-2006年间,全省开展创新活动的工业企业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36.6%,高出全国平均水平7.8个百分点,高出中部地区平均水平5个百分点。随着创新能力的不断增强,工业新产品创造的价值明显上升。2007年,安徽省规模以上工业产值中,新产品产值达到719.9亿元,是2002年的2.6倍,占总产值的比重达到9.6%。随着工业产品竞争力的提升,出口产品增速明显加快。2007年,安徽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品出口交货值603.5亿元,是2002年的4.3倍,占工业销售产值的比重由6.8%提高到7.8%。
三、进一步加快工业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当然,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当前安徽省工业经济发展水平与全国相比,特别是与发达省份相比,还存在着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规模工业企业偏少,产品市场占有率偏低,“三资”企业比重偏小,重工业尤其高耗能行业比重偏高。这些都是安徽工业企业能否持续做大做强、工业品能否迅速扩大国内外市场、节能减排能否顺利实现目标所面临的现实问题。同时,工业发展还面临着原材料价格上涨所带来的成本压力、信贷收缩所带来的融资压力。解决以上这些问题,对保持工业又好又快的发展势头,提高工业对整体经济的贡献率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我们认为下一阶段应着力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坚持工业率先发展,将工业强省战略作为跨越式发展的战略支撑点。当前安徽省经济的工业化水平比全国还低8个百分点左右。对于安徽省来说,要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缩小主要经济指标人均水平与全国的差距,发展和壮大工业、扩张经济总量则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牢固树立工业强省意识,抓住工业强省战略举措不放松,认真落实工业发展的各项规划,带动全省新一轮工业大发展,进一步强化工业对经济发展的支撑力和带动力。
其次,加快结构优化升级,把节能减排作为工业结构调整的突破口。当前,加快结构调整步伐,努力改变重耗能产业结构,提升工业集约化水平,已成为各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共同趋势。国家在加快工业结构调整方面已迈出了实质性步伐,围绕工业结构调整、节能降耗出台了许多政策和措施。而安徽省工业增长结构中重化工业比重较高,产品结构高耗能比重较大,把国家各项政策和措施落到实处,就必须妥善处理好经济总量继续扩张和单位能耗水平有效下降这一矛盾,转变以追求速度为主的粗放型增长方式,结合本省实际,制定重点行业的产业政策和发展战略,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加快推进传统产业高新技术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淘汰落后产能,优化工业结构和区域布局,大力发展出口创利型行业,加快构建更具竞争力的产业体系,以形成新的工业经济增长点。
第三,继续深化企业改革,把做大做强作为加快发展的重要抓手。近年来,安徽省传统支柱产业发展有升有降,反映出在企业兼并重组和产业结构调整中出现的一些现象值得我们深思。利用两年时间,安徽省成功实现了省内五大烟厂的兼并重组,保证了第一利税贡献行业的健康发展,不仅实现了生产能力提高,企业效益改善,而且巩固了市场,提高了烟草工业在全国的竞争地位。而同时,安徽省纺织、饮用酒等行业,经过外来企业重组后,发展状况并不尽如人意,原来具有传统竞争优势的产业出现了较大的产能萎缩。这一现象表明,产业重组应立足于本地优势企业或优势资源,才有可能产生出旺盛的生命力。因此,安徽省有必要进一步发挥政策引导作用,加大扶优扶强、兼并重组的改革力度,继续培育和组建一批具有比较优势的大企业集团,加快工业的规模化发展。
第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将企业技术进步作为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手段。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关键在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要大力发展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就业机会多的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和轻工业。大力发展信息产业,加快信息家电、软件和终端产品、汽车电子等产业基地建设;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用高新技术嫁接改造传统产业,把先进科技与传统优势产业的物质技术基础结合起来,实施大规模的技术改造和产品升级,不断提升传统产业、传统产品的技术档次和科技含量。
(来源:安徽省统计局)
• 中国角型毛巾架行业运营态势与投资潜力研究报告(2018-2023)
• 中国直接挡轴市场深度研究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2021-2023)
• 2018-2023年KTV专用触摸屏市场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 中国回流式高细度粉碎机市场深度调研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2018-2023)
• 2018-2023年中国原色瓦楞纸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发展策略预测报告
• 中国雪白深效精华液市场深度调研及战略研究报告(2018-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