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文化产业的发展正站在历史的新起点。对于一个城市而言,文化是灵魂、是城市的内在吸引力,发展文化产业有利于提升城市的综合竞争力,让城市更具魅力和品位。为更好地研究、规划和促进合肥市文化产业的发展,在总结经济普查和服务业调查等经验和广泛听取各个方面建议的基础上,合肥市统计局研究并制定了“合肥市文化产业调查方案”,合肥市委宣传部和市统计局根据方案,于2007年9月联合开展了第一次合肥市文化产业常规年度统计调查。本次调查,不仅取得了文化产业的总量规模、行业结构等大量的静态统计资料,而且进一步监测、描述合肥市文化产业发展的动态过程,力求为党政领导和相关部门谋划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一、文化产业界定
当前,国内外有关文化产业的概念界定各不相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表述为“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国家文化部在《关于支持和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表述为“文化产业是指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其特征是以产业为手段来发展文化事业,以文化为资源来进行生产经营,向社会提供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为了统一文化产业统计口径,2004年国家统计局公布我国首个《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其中定义文化产业为“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以及与这些有关的活动的集合。”
根据上述界定,文化及相关产业(下称文化产业)涉及我国现行《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02)中的80个行业类别。根据各类文化活动的特征和同质性,将全部文化产业活动划分为9大类别,分别是:(一)新闻服务、(二)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三)广播、电视、电影服务、(四)文化艺术服务、(五)网络文化服务
(六)文化休闲娱乐服务、(七)其他文化服务、(八)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生产、(九)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销售、
为满足分析研究与宏观决策的需要,又将上述9个类别划分为核心层、外围层和相关层3个层次。核心层包括(一)至(四)个大类,主要反映传统意义上的文化产业;外围层包括(五)(六)(七)3个大类,主要反映改革开放后发展起来的新兴文化产业;相关层包括(八)和(九)两个大类,主要反映相关文化服务。核心层和外围层是文化产业的主导部分,称为“文化服务”,相关层是文化产业的延伸,称为“相关文化服务”。
二、文化产业发展状况
2006年是“十一五”规划开局之年,也是合肥市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一年。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认真贯彻中央、省委、省政府的部署要求,扎实推进文化产业壮大工程,加快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优化文化产业的发展环境,合肥文化成果增多,文化产业发展步伐加快。
(一)文化产业初显规模。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进程中,合肥文化产业日益兴起,文化产业经济总量初具规模。据统计,2006年合肥市文化产业拥有固定资产原价92.5亿元,实现增加值44.63亿元,比上年净增10.15亿元;占GDP的比重达到4.2%,比上年上升0.3个百分点,分别高于全省、全国1.9个和1.7个百分点,比郑州、南京分别高0.1个和0.9个百分点,占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31.7%,比上年上升2.8个百分点。
(二)文化产业发展步伐加快。伴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需求的迅速增长,合肥市文化产业总体保持快速增长势头。2006年合肥市文化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29.5%(按现行价格计算),增速比上年加快1.2个百分点,分别快于同期全市GDP增速和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增速8.7个和11.5个百分点。
(三)文化主体产业地位突出。近几年来,合肥文化界通过大胆改革与创新,以组建产业集团为契机,不断打造产业“航母”,涌现了安徽出版集团等一批主业明确、核心突出的龙头骨干企业集团。2006年,在全市文化产业中,直接从事文化活动的“文化服务”业占绝对主导地位(包括文化产业的核心层、外围层),各行业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30.99亿元,占全部文化产业增加值的比重近七成,为69.5%,比上年增长26%;提供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生产和销售活动的“相关文化服务”业增长明显较快,各行业实现增加值13.64亿元,占全部文化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30.5%,比上年增长38.0%。
从文化产业的三个层次看,“核心层”以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化艺术为主的传统意义上的文化产业创造的增加值达到26.99亿元,占全部文化产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六成,比上年增长24.4%,在核心层中:占比重最大的类别是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实现增加值19.28亿元,占全部文化产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43.2%,比上年增长27.3%;“外围层”以网络、休闲娱乐、经纪代理、广告会展等新兴文化服务业为代表的文化产业创造的增加值为4亿元,占全部文化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9.0%,比上年增长37.7%;“相关层”以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生产、销售为主的文化产业创造的增加值达到13.64亿元,占全部文化产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30.5%,比上年增长38.0%。核心层、外围层、相关层增加值之比为60.5:9.0:30.5。核心层的份量明显突出。
(四)文化新兴行业发展迅速。近年来,在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系列文化产业政策的引导和支持下,文化产业加快了向市场化、产业化经营的战略转变,新兴文化产业获得了较快发展。在文化产业的九大类中,增速位居前三位的分别是网络文化服务、文化休闲娱乐服务、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销售,其增加值增长速度分别为39.7%、38.5%和38.5%。
三、文化产业加速发展的成因
合肥素以“三国故地,包拯家乡”的盛名享誉全国,2000多年的文明传承,为合肥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合肥又是全省的经济、政治、文化、交通中心,历史积淀与现实潮流的交汇,在各个方面体现着丰厚的文化底蕴。加之,合肥近年来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又好又快发展,为全市文化产业的发展创造了坚实的基础和广阔的市场空间。
(一)经济的持续增长,为合肥市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持久有效的支持和动力。经济增长是社会稳定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也是文化等上层建筑发展的基础。近年来合肥市经济一直保持着较高的发展速度,2001年至 2006年合肥市GDP的增长速度持续保持在15%以上,并呈逐年加快之势,经济规模持续扩大,只有经济的发达,才能有文化的昌盛,这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根据国际经验,人均GDP在1000美元――3000美元之间,人们消费需求进入物质消费需求与精神文化消费需求并重的时期。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以后,人们的物质消费需求增长将逐步趋缓,精神文化消费需求逐步占据主导位置。2006年,合肥市经济快速发展,奋力崛起,GDP增速创近10年来的新高,人均GDP近3000美元,人们精神文化消费需求迅速增长,为全市文化产业的发展增添了新的动力,文化产业成为
(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为合肥市文化产业发展创造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在新世纪之初,我们已成功实现了现代化建设的第二步战略目标,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人们的低层次需要已基本得到满足,高层次需要成为人们的现实追求。根据马斯洛的人类需求五层次理论,居民家庭的文化消费需求属于较高层次的需求,所以,文化消费需求与人民生活水平密切相关。随着城乡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消费需求会越来越旺盛。 2006年,合肥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1013元,比上年增长13.7%。增幅创近10年来的新高;农民人均纯收入为3690元,首次超过全国平均水平,比上年增长15.1%,分别高于全国、全省平均增幅4.9和2.7个百分点。根据国家发改委研究显示:城乡居民家庭文化消费支出与城乡居民家庭的纯收入高度正相关,其中,城镇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增加1元,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文化消费支出就会增加大约0.06-0.07元;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增加1元,会引起农村居民家庭文教娱乐消费需求相应增加0.10-0.19元。粗略估算,当年,因收入增加单项因素,引起的城乡居民文化消费增加约3亿元,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娱乐文化服务支出比上年增长30.7%,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了,文化产业发展的市场容量自然就会扩大。
(三)文化事业的蓬勃发展,为合肥市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营养。市委、市政府召开“改革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千人大会,以思想观念的创新来推动合肥市文化产业的发展,编制了《合肥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纲要》,使全市文化产业思路更加清晰、方向更加明确,为发展文化产业提供了有力的支持。相继有安美文化艺术中心被文化部授予国家级文化产业基地,安徽地方戏曲音像示范街在新站区挂牌成立,安徽首家出版物印刷基地――“安徽合肥出版物印刷产业基地”在合肥庐阳工业园成立;市体育中心建成投入使用,广电中心、文化艺术中心工程进展顺利,创作编排了多场文艺演出。多门类、多层次、多类型的文化产业活动,从数量、质量、多样化等方面满足群众的文化需求。文化事业的发展为文化产业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全市上下在促进文化产业发展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大胆实践,取得了明显成效。
四、当前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合肥市文化产业的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总体处于起步、探索、培育的初级发展阶段。与到2015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达到8%以上的目标――相对于这个目标,仍处起步阶段的文化产业发展任重道远。同时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与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相比,文化产业的发展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一)文化产业总体偏小,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偏低。与同是中部的长沙市和经济同级别的昆明两城市相比,合肥市文化产业规模明显偏小。2006年长沙、昆明文化产业增加值分别实现171.56亿元和84.4亿元,占GDP的比重分别是9.5%和6.1%。 从文化产业总量看,合肥市文化产业增加值44.63亿元,只相当于长沙市的26%和昆明市52.9%,文化产业绝对量远小于这两个城市;从文化产业所占比重看,我文化产业占GDP的比重为4.2%,分别比长沙市和昆明市低5.3个和1.9个百分点。因此,不论是从产业规模还是从经济总量中的相对比重来看,合肥市文化产业发展尚显不足。
(二)产业结构不够均衡,新兴文化产业实力弱小。以公有资本为主体的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和文化艺术等传统文化服务业增加值(核心层)占据了大半壁江山,而在已经处于一般竞争性和完全竞争性、国家已经向非公有资本完全放开的文化创意、网络游戏、广告会展等高科技、高附加值以及文化旅游、文化休闲娱乐、文化经纪等高成长性新兴文化服务业(外围层)方面,合肥市与文化产业发达城市长沙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从核心层、外围层、相关层增加值的比例看,合肥市为60.5:9.0:30.5,长沙为35.6:39.1:25.3,全国平均为42:18:40,合肥的三层次结构与长沙乃至全国有明显的差异。相比之下,以新兴文化服务业为代表的外围层,占有比重低于长沙30.1个百分点,增加值比长沙少63.04亿元,合肥市新兴文化产业仍处于幼稚和弱小的产业发展阶段,透视出合肥市文化产业结构不均衡、新兴产业发展空间拓展不足等问题。
(三)农村居民文化消费不足。与城镇居民高速增长的文化消费相比,合肥市农村居民的文化消费不足,增长相对缓慢。2006年合肥市农村居民人均文化教育娱乐用品及服务支出仅增长6.7%,低于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4个百分点,低于城镇居民24个百分点。
五、进一步推进文化产业发展的建议
实施文化强市战略,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是贯彻十七大精神、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是优化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战略举措;是提升城市文化品位、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必然选择。因此,以落实文化发展“十一五”规划为契机,立足实际、突出特色,推进体制改革、结构调整,塑造市场主体、实现多元投资,依靠科技进步、人才支撑,使合肥的文化产业不断增强产业创新的活力。
(一)进一步解放思想,培育文化市场主体。成熟规范的市场主体是文化市场的中坚力量,离开市场主体,市场经济就无从谈起;离开文化企业,文化产业也无从发展。要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适应合肥现代化滨湖大城市建设的需要,扎实推进文化体制改革,调动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文化建设,培育文化市场主体,尽快做大做优做强国有文化企业集团和一批民营文化龙头企业,通过机制创新和市场培育,进一步增强国有文化单位的活力,提高民营文化企业的竞争力,努力形成一批有实力、有竞争力的文化企业,涌现出一批有影响的文化企业、文化团体和文化品牌。
(二)建立广泛的投融资渠道,扩大文化产业的规模。合肥文化产业还处在发展积累阶段,需要积极引导和鼓励社会兴办文化产业,多渠道融资,加大投入,建设文化基础设施。合肥文化产业主要集中在国有企业,包括港澳台、外商投资在内的其他所有制企业比重较低,应当大力发展多种所有制文化企业,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在保证文化安全的前提下,尽可能放宽市场准入、鼓励外资和非国有投资,让中国的文化产业这块被国际上视为未经充分采掘的“金矿”,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提升合肥市文化的综合实力。
(三)利用科技创新技术,推动新兴文化产业的发展。文化产业是知识密集、信息密集、技术密集的领域,数字化、网络化已成为必然发展趋势。针对合肥市网络文化服务、文化休闲娱乐服务、广告会展等新兴文化产业比重低、较为薄弱的问题,应利用合肥是全国的科教基地和国家创新型试点市的优势,优先发展高科技文化领域,提高文化产业科技含量,推动文化产业走上以科技创新为先导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四)努力培养农村文化消费市场,提供适合农村消费能力的文化产品和服务。2006年,合肥市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为50.3%,比上年下降了2.7个百分点,预示着农村居民为满足温饱的物质消费在放缓,而文化娱乐消费在成长。因此,农村文化市场是一个潜力巨大的消费市场,要进一步提供适合广大农民消费水平的文化产品和服务,缓解居民因收入较低而产生的对文化消费的限制,大力推行大众化的文化消费模式,形成文化消费全方位、多元化的发展格局。
(五)出台文化产业扶持政策,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大力扶持文化产业发展,做好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打造文化产业发展平台,完善文化产业政策环境,开展文化产业统计,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断增强城市的文化软实力。尽快出台产业政策以及相关配套产业发展规划和指导意见,全面落实文化产业在财政税收、投融资、土地、资产处置、工商管理、价格等方面的扶持措施,营造有利于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的环境,着力引进一批国际国内知名文化产业品牌,打造一批具有重大影响力的文化产业项目,建设一批文化产业基地,开创文化产业发展新局面。
我们相信,合肥市的文化产业在党委政府的大力引导下,在市场机制的杠杆作用下,在科技发展的支撑下,合肥――“包公故里、科教基地、滨湖新城”,一定会迎来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的生动局面。
(来源:安徽省统计局)
• 中国角型毛巾架行业运营态势与投资潜力研究报告(2018-2023)
• 中国直接挡轴市场深度研究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2021-2023)
• 2018-2023年KTV专用触摸屏市场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 中国回流式高细度粉碎机市场深度调研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2018-2023)
• 2018-2023年中国原色瓦楞纸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发展策略预测报告
• 中国雪白深效精华液市场深度调研及战略研究报告(2018-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