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山西工业领域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着力推进工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和淘汰落后产能工作,全省工业经济实现生产快速增长,效益大幅提升,产业升级加快,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与中部省份比较,山西省在产业优化、创新能力、节能降耗、发展产业集群等方面确有很大活力,同时也要看到山西在结构调整方面面临的艰巨任务,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引深发展。
一、总量实现新的突破 发展呈现新的变化
2007年是实现十一五规划的关键一年,全省上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刻领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又好又快,好字优先”战略部署,在“好”字上下功夫,在“快”字上做文章,全省工业经济快速增长,经济效益明显提高,呈现出新的变化。
(一)工业生产快速增长,支撑转型崛起跨越。2007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2682.02亿元,同比增长21.0 %,高出上年2.7个百分点,超过全国平均增幅2.5个百分点。山西省工业总量在中部居第三位,在河南、湖北之后,湖南、安徽、江西之前。但增速在中部居末位(江西24.6%、安徽24.5%、湖南24.3%、河南24.2%、湖北23.6%)。
2007年中部六省工业增加值比较
|
2007年增加值(亿元) |
2007年速度(%) |
2006年速度(%) |
加速(%) | ||||
指标值 |
排序 |
指标值 |
排序 |
指标值 |
排序 |
指标值 |
排序 | |
全国 |
|
|
18.5 |
|
16.6 |
|
1.9 |
|
山西 |
2682.02 |
3 |
21.0 |
6 |
18.3 |
6 |
2.7 |
4 |
安徽 |
2364.81 |
5 |
24.5 |
2 |
22.7 |
2 |
1.8 |
5 |
江西 |
1761.67 |
6 |
24.6 |
1 |
23.4 |
1 |
1.2 |
6 |
河南 |
5438.06 |
1 |
24.2 |
4 |
20.3 |
3 |
3.9 |
2 |
湖北 |
2822.97 |
2 |
23.6 |
5 |
20.0 |
5 |
3.6 |
3 |
湖南 |
2655.97 |
4 |
24.3 |
3 |
20.1 |
4 |
4.2 |
1 |
(二)新产品、出口高增长为工业发展做出贡献。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完成新产品产值331.28亿元,同比增长35.7%,比同口径工业总产值增速高2.7个百分点。新产品产值增速在中部六省中居第三位,排在湖南(51.7%)、安徽(45.1%)之后。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出口交货值418.74亿元,同比增长48.0%,增速在中部2007年稳居首位。出口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为7.0%,拉动工业增长1.6个百分点。
2007年中部六省新产品及出口数据比较
|
新产品产值(亿元) |
出口交货值(亿元) | ||||
绝对量 |
增长 |
排序 |
绝对量 |
增长 |
排序 | |
山西 |
331.28 |
35.7 |
3 |
418.74 |
48.0 |
1 |
安徽 |
719.95 |
45.1 |
2 |
603.46 |
32.5 |
3 |
江西 |
265.09 |
30.5 |
5 |
508.89 |
41.2 |
2 |
河南 |
864.68 |
34.5 |
4 |
584.25 |
18.1 |
6 |
湖北 |
987.08 |
26.7 |
6 |
550.22 |
24.6 |
5 |
湖南 |
853.74 |
51.7 |
1 |
466.56 |
25.9 |
4 |
(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趋好,扭转了一度落后全省平均水平的局面。2007年,在全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大好形势下,山西省以私营、三资企业为代表的非公有制工业经济发展迅速,实现工业增加值1011.36亿元,占全省工业的37.71%,同比增长23.4%,增速比前三季度快2.8个百分点,高出全省平均水平2.3个百分点(前三季度比全省低0.8个百分点),扭转了一度落后全省平均水平的局面。对全省工业的贡献率达到40.8%,拉动全省工业增长8.6个百分点。特别是三资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138.79亿元,同比增长26.7%,保持了高速增长的态势。
(四)优势产业贡献突出,新兴产业表现不俗。在37个行业大类中32个行业增加值实现同比增长,其中16个行业增幅超过全省平均水平。煤炭行业实现增加值959.58亿元,同比增长18.6%;冶金行业实现增加值687.48亿元,同比增长26.1%;炼焦行业实现增加值297.08亿元,同比增长25.3%;电力行业实现增加值267.20亿元,同比增长16.6%,四大传统产业共实现增加值2211.34亿元,同比增长21.3%,占全省工业比重为82.46%,对全省工业增长贡献率达到83.07%,拉动工业经济增长17.4个百分点。新兴产业发展迅速,装备制造业实现增加值159.92亿元,同比增长27.2%,高出全省平均水平6.2个百分点,成为继四大传统产业之后第五大产业,占全省的比重达到5.96%;煤层气开采业实现增加值1.99亿元,同比增长3倍;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制造业实现增加值25.41亿元,同比增长82.0%;由于煤化工产业的发展,燃气生产和供应业发展迅速,实现增加值3.15亿元,同比增长46.3%。
二、支柱产业加快发展,经济效益不断提高
山西省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先后突破6000、7000亿元两个大关达到7825.43亿元,同比增长36.30%,增幅比上年提高12.67个百分点;实现利税突破900、1000、1100亿元三个大关达到1126.51亿元,同比增长37.76%,增幅比上年提高10.3个百分点;实现利润突破400、500亿元两个大关达到535.97亿元,同比增长44.44%,增幅比上年提高3.14个百分点。实现了利润增长高于利税增长,利税增幅高于收入增幅的良好发展局面。亏损企业亏损额32.03亿元,绝对额比前三季度减少3.62亿元,同比减亏18.88%,比上年减亏幅度提高9.49个百分点。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到190.01%,再创历史新高。
山西工业主要经济指标2007年与2006年比较
计量单位:亿元、%
年份 |
主营收入 |
利润 |
利税 |
亏损额 | ||||
绝对量 |
增长 |
绝对量 |
增长 |
绝对量 |
增长 |
绝对量 |
增长 | |
2007年 |
7825.43 |
36.30 |
535.97 |
44.44 |
1126.51 |
37.76 |
32.03 |
-18.88 |
2006年 |
5684.50 |
23.63 |
367.12 |
41.30 |
807.26 |
27.46 |
38.07 |
-9.39 |
07比06增减 |
2140.93 |
12.67 |
168.85 |
3.14 |
319.25 |
10.30 |
-6.04 |
-9.49 |
山西省37个行业大类中33个行业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有三个行业收入突破千亿元大关(比去年增加一个大类行业),煤炭产业实现主营收入2256.24亿元,同比增长31.57%;黑色冶炼及压延业实现主营收入1813.92亿元,同比增长59.20%;炼焦业实现主营收入1039.30亿元,同比增长46.37%。 22个行业盈亏相抵后盈利并实现同比增长,5个行业扭亏为盈,1个行业减亏。炼焦业实现利润50.98亿元,同比增长2.23倍,是全省利润增幅最快的大类行业;钢铁行业在太钢的带动下实现利润87.71亿元,同比增长69.61%;煤炭行业在收取煤炭可持续发展基金(3-12月煤炭可持续发展基金103亿元)基础上实现利润194.28亿元,同比增长28.01%,是利润总额最高的行业;电力行业实现利润总额66.34亿元,同比增长23.38%;装备制造业实现利润20.49亿元,同比增长43.68%;材料工业实现利润15.49亿元,同比增长3.52倍。传统产业、新兴产业利润均实现高速增长的态势。
三、注重产品优化升级,企业集团做大做强
山西经济的崛起关键在于工业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在于工业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在于工业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2007年,全省工业产业升级加快,自主创新能力提高,节能减排有了重大进展,产业集群有了新发展。与其他中部省份相比,山西省发展优势主要表现在:
(一)产业优化升级,产品链条延长。虽然全省经济增长依然以传统产业拉动为主(对全省规模以上工业贡献率达到83.25%),但传统产业注重产品结构优化升级,不断延伸产业链,增加产品附加值。煤炭产业走集约化、清洁化、多元化安全生产发展道路,产业集中度不断提高,经过煤炭行业“三大战役”,煤矿数量减至2806座 ,国有六大煤炭集团原煤产量31331.41万吨,占全省54.9 %,平朔、焦煤集团原煤产量超过7000万吨,同煤集团原煤产量超6000万吨,潞安、阳煤、晋煤集团原煤产量超3000万吨。全省洗煤产量30444.86万吨,同比增长17.7%,比原煤增幅高8.2个百分点,原煤入洗率达到到53.36%。煤炭产业走多元化发展道路,晋煤集团开发煤层气和高浓度化肥,成为经济新的增长极;潞安集团走出了循环经济发展的新路子,非煤产业大幅提升。炼焦行业提高焦炉高度,机焦比例大副提升,产量9443.18万吨,同比增长13.6%,比焦炭增幅高0.2个百分点,机焦率达到97.12%,同时提高焦化产品回收水平,焦油140.71万吨,同比增长44.9%,煤气230.
出口方面,在国家限制“两高一资”(高耗能、高污染、资源型)产品出口政策出台后,山西省出口结构有了巨大变化,在于"短腿"变长,非煤焦产品出口大幅增长。钢材取代焦炭成为山西省第一大出口商品,金属制品、手机、计算机零附件及精密加工零组件的出口也在上亿美元,标志着山西省由资源大省向新型工业基地的跨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太钢、太重、富士康等大型集团企业点亮经济转型的明灯,太钢集团成为山西省第一大出口企业,出口交货值达到146.16亿元,占全省34.9%。
(二)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名牌战略扎实推进。2006年山西规模以上工业研究开发费19.59亿元,比上年增加9.37亿元,增长91.66%。通过大幅度提高研发支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并取得显著成效。如太钢采用直接用铁水作原料和炉内直接脱磷两项自主创新技术,降低冶炼成本20%,企业荣获全国质量奖,不锈钢荣获中国名牌产品,走出国门,成为山西省最大的出口企业,效益成倍增加,已成为我国不锈钢行业名副其实的龙头老大;太重集团坚持自主创新,有三个产品获中国名牌称号(“TZ牌”油膜轴承、起重机械、减速机),研制了世界首台具有隧道功能900吨架桥机和具有世界水平的大型挖掘机(
(三)节能降耗迈出可喜一步。为了真正实现“十一五”规划全省节能减排目标,山西省委、省政府拿出“壮士断臂”的勇气,坚决淘汰高耗能产业的落后产能,钢铁行业关停淘汰落后炼铁高炉470座,产能2090万吨;电力行业关停淘汰落后小火电机组21台,产能83.65万千瓦;焦炭行业关停淘汰落后焦炉62座,产能1131万吨;水泥行业关停淘汰落后生产设备243台,产能790万吨;电石行业淘汰落后矿热炉61台,产能42.9万吨;铁合金行业关停淘汰落后矿热炉51台,产能19.5万吨。2007年,全省累计关闭生产企业600余家,关停淘汰落后设备908台(座),超额完成全年的目标任务。在淘汰落后产能的同时,全省节能降耗取得重大进展,今年前三季度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在2006年下降3.36%的基础上又下降7.54%,比上年降耗水平提高4.18个百分点。
(四)“三个企业方阵”领头羊作用突出,产业集群发展壮大。在77户方阵企业中65户工业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1406.57亿元,同比增长25.4%,高出全省工业增长4.4个百分点,对全省工业经济的贡献率60.90%,拉动全省工业增长12.8个百分点。完成新产品产值269.74亿元,占全省工业81.42%,同比增长44.3%;实现出口交货值333.06亿元,占全省79.54%,同比增长60.3%,三个方阵企业对全省工业的带动作用明显,且产业集群不断壮大。太钢集团营业收入达到1003.26亿元,同比增长87.76%;省焦煤集团、省电力公司、同煤集团收入突破300亿元大关;晋城无烟煤集团、潞安集团、阳煤集团收入超过200亿元,大企业大集团发展迅速,引领全省工业又好又快发展。
四、实现崛起的任务与重点
全省工业经济虽然保持了较快的发展态势,对全省经济的贡献率不断提高,但影响和制约工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矛盾和问题依然比较突出,将对全省经济实现崛起产生较大的影响,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并予以逐步解决。
(一)工业经济发展对传统产业依赖性过强。尽管全省近年来新型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但是目前经济增长还主要依赖传统产业的拉动,2007年,四大传统支柱产业(煤炭、冶金、炼焦、电力)增加值占全省82.67%,拉动全省工业增长17.5个百分点,产业结构集中且单一,产业链短,产品初级化(煤、焦、铁、钢)的状况没有根本好转,全省工业增加值上百亿行业只有六个,分别为煤炭、钢铁、炼焦、电力、有色、化学行业,全部为传统产业,在中部地区只比江西多一个,落后于安徽和湖南(9个),与湖北(11个)和河南(19个)差距更大,但所占比重达84.51%,且都是高耗能产业,后续产业发展小且弱,支柱产业多元化格局还没有形成,结构调整的任务还非常艰巨。粗放型、高耗能的经济增长方式仍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二)资源能源消耗严重,节能降耗的压力较大。基于全省经济结构重型化特征加剧,增长方式粗放、能源消耗较高的现状,尽管近年来在调整结构、转变发展方式上做了大量工作,节能减排工作也取得了一定成效,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虽有所下降,但仍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经济发展能耗过高的局面。高耗能行业、高耗能产品的增势依然强劲,煤炭、焦炭、冶金和电力四大传统支柱产业实现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同期增长21.3%,增幅虽比前11个月有所下降,但比全省工业增幅仍高出0.3个百分点,高耗能产品焦炭、化肥、生铁、钢、铝、发电量等分别增长13.4%、21.6%、13.4%、28.2%、41.6%、15.1%。全省全社会用电量1348.8亿千瓦时,增长22.88%,其中工业用电量1155.6亿千瓦时,增长25.25%,工业用电量增幅超过发电量增幅9.91个百分点,超过工业增长4.25个百分点。要使其真正达到节能减排,循环再利用,实现绿色增长、和谐增长,任务艰巨、刻不容缓。
(三)创新能力仍需加强,轻重工业发展差距较大。全省工业完成新产品产值331.28亿元,同比增长35.7%,保持了较高的增长态势,但与中部省份比仍有差距。从速度看山西省处在第三位,但从绝对量上比较处于第五位,仅超过江西,与其余四省差距较大,新产品产值只有湖北33.56%、河南38.31%、湖南38.80%、安徽46.01%。工业增加值总量在中部居第三位,由于增长速度居末位,致使山西省工业总量与后三个省份(湖南、安徽、江西)差距不断缩小。新产品产值率只有4.24%,不仅低于全国水平(10%左右),也低于其他五省(最低江西4.28,最高湖北10.66%)。由中国人民大学研究和编制2006年中国31省区市创新能力指数(简称“中国创新指数”),山西只有31%,居第27位。2007年,全省轻重工业分别实现工业增加值137.25亿元、2544.7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5.3%、21.3%,轻重工业之比为5.12:94.88,轻工业发展仍然落后于重工业5.9个百分点,畸重畸轻的局面依然严重。
(四)煤矿生产安全事故成为制约山西工业经济又好又快的羁绊。虽然山西省安全生产形势不断趋好,百万吨煤炭死亡率为0.74,只有全国的约50%左右,但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安全事故层出不穷,2007年全国5起重特大事故山西占两起,特别是12.5矿难,不仅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而且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生产-事故-治理不断往复,严重制约全省工业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致使全省工业发展起伏较大,2007年由1月份44.1%到年底21.0%,相差23.1个百分点,2006年起伏差16个百分点。
五、让“崛起”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展循环经济上实现突破
(一)加快高新技术应用步伐,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以十七大精神为指针,按照山西省委、省政府“四大攻坚”的战略部署,以循环经济为主要途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煤炭、焦炭、冶金、电力等统传支柱产业,加快培育煤化工、装备制造业、材料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并通过整合资源、改革重组、创新管理、调整产业、产品结构等途径方式,优化产业布局,做大产业规模,延伸产业链,促进产业间相互融合,特别是利用传统产业资金优势和人才优势参与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切实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在全省经济中比重,提高新兴行业总体技术水平和核心竞争力。山西不仅有丰富的矿产资源(煤、铁、铝、镁),还有多元的农产品资源(大枣、核桃、醋、小米、牛肉、牛奶、药材等),发展农副产品加工、医药业条件优越,加快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促进全省工业的多元化发展。
(二)增强企业创新能力,提高产品附加值
山西要想在未来竞争中占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必须提高企业创新能力。一要引进、集聚和用好一批高科技、高素质人才,培育企业自己的科技创新团队,充分调动和发挥科技人才在技术创新、研发新产品、技术改造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二要抓紧建立研发机构,并加大研发投入,不断增强企业的研发能力。以国家级技术中心为龙头,产学研相结合,建成立足行业、面向社会的行业技术开发基地,集中开发适用于全行业的共性、关键性和前瞻性的技术及设备,使之成为全省产业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的高地,用科技进步推动全省结构调整,促进产业升级,提高产品附加值,加快新型能源工业基地建设步伐。
(三)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所谓循环经济,就是把物质、能量进行梯次和闭路循环使用,在环境方面追求低污染甚至零污染排放的一种经济运行模式。它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根本变革。山西既是能源生产大省,又是能源消费大省。节能减排任务任重道远。在继续保持工业发展较快速度的同时,更加重视节能减排。为了完成“十一五”期间全省节能降耗25%目标实现,一方面继续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步伐,不断为优势企业、优势产业腾出发展空间;另一方面让企业自己加强节能的技术改造,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使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余压、余气、高炉煤气、焦炉煤气、煤矸石等充分回收利用,大力推进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集约型发展方式,加强管理,降低成本,让企业切实感受到节能减排的好处和效益。
(来源:山西省统计局)
• 中国角型毛巾架行业运营态势与投资潜力研究报告(2018-2023)
• 中国直接挡轴市场深度研究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2021-2023)
• 2018-2023年KTV专用触摸屏市场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 中国回流式高细度粉碎机市场深度调研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2018-2023)
• 2018-2023年中国原色瓦楞纸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发展策略预测报告
• 中国雪白深效精华液市场深度调研及战略研究报告(2018-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