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贸依存度,又称“外贸系数”。一般用对外贸易进出口总值在国民生产总值或国内生产总值所占比重表示,作为一国经济开放程度的重要指标,是衡量一国或地区融入经济全球化,参与国际分工程度和内部市场对外开放水平的标志之一。
在中国逐步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对外依存程度不断提高的进程中,吉林省也加快对外开放步伐,对外贸易有了较快的发展,外贸依存度有所提高,但与全国水平仍有较大差距。因此,研究经济总量和对外贸易发展的关系,并结合扩大内需和对外开放的实际效果,及时调整和完善经济发展战略和模式,提升对外贸易的质量和效益,缩小差距,实现对外贸易的跨越式发展,对于促进吉林省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吉林省对外贸易依存度发展轨迹
(一)对外贸易快速发展,起伏变化明显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经济外向度的提高,吉林省对外贸易得到长足发展。2006年,吉林省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达79.1亿美元,比1985年的5.5亿美元增加了13.4倍,年均递增13.5%,明显快于全省经济GDP10%的增长速度。对外贸易的依存度也从1985年的8.8%提高到2006年的14.5%。从增长态势上看,虽然整体呈上升之势,但运行曲线起伏很大(见下图)。
吉林省外贸依存度走势图
吉林省近20年对外贸易发展大体经历三个阶段:
1985年—1990年稳步成长阶段。对外贸易平稳增长,依存度在8—10%之间。出口依存度在5-8%之间,明显高于进口。
1991年—1997年起伏转折阶段。由于汇率、税收、利率及经济结构调整等多种因素的作用,对外贸易额增减变化起伏较大,依存度最高达36.1%,最低仅10.5%。进出口依存度逐步趋于平稳。1997年进出口依存度分别为5.21%和5.28%。
1998年—2006年 较快增长阶段。外贸依存度由10%左右最高增至18%—19%,2006年为14.5%,进口依存度开始大于出口,并持续扩大,2006年进出口依存度分别为9%和5.5%。体现了在向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经济外向度步伐的加快,受市场需求影响因素更明显的特征。从整体发展趋势上看,与全国对外贸易发展阶段的步调基本一致。
(二)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有所提升
从投资、消费、对外贸易这三驾马车对拉动吉林省国民经济发展的作用看,外贸的影响有所加强。1985年至2006年,外贸的增长速度最快,为13.5%,投资为13%,都高于GDP的平均递增速度,而消费明显滞后,只有7.8%。
而从资本形成、最终消费和外贸依存度三项相对指标看,变化也非常明显:(见下图)
外贸依存度由1985年8.8%上升至2006年的14.5%, 投资率由40.5%上升到57.9%;消费率却由72.4%下降到 43%。可见,对外贸易在吉林省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和份额都有很大提高。
二、吉林省对外贸易发展水平的定位
(一)与全国平均水平的比较
1985年全国平均外贸依存度为23.1%,吉林省为8.8%。到2006年全国为65.6%,提高近2倍,吉林省却仅为14.5%,上升不到1倍。对外贸易额占全国的比重仅为0.6%,与吉林省经济总量占全国2.2%的份额不相匹配。不但与全国平均水平差距很大,且有拉大的趋向。(见下图)
(二)与各省、市水平比较
以2004年为例,吉林省18%的外贸依存度远低于东部地区平均110.5%的水平,差距有所拉大。但高于中部地区6省平均9%和西部地区11省平均11%的水平。在东北三省中明显低于辽宁的41.4%,而高于黑龙江10.6%的水平。
(三)与国际水平比较
要正确认识对外贸易发展水平的真正地位,离不开对国际发展背景的依托。世界贸易的发展速度一直高于经济发展的速度。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至2000年,世界平均贸易依存度由35.9%提升至40.8%。其中,发展中国家为51%、中等收入国家为43.9%、发达国家38.4%,而我国为43.9%,吉林省只有10.8%,最高时也不过36.1%。
外贸依存度受GDP构成、对外贸易结构、汇率变化等多种因素影响。一般而言,加工贸易占对外贸易比重越高,会夸大实际对外市场的依赖。而汇率比价本币越被低估,会使依存度被夸大。去除上述影响,实际中国外贸依存度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与低收入国家水平相当。吉林省由于加工贸易比重远低于东部地区和全国平均水平,依存度指标被夸大的程度有限。与全国水平和东部地区的实际差距小于数字指标。但从总体上看,吉林省外贸依存度远低于国际水平,与全国平均水平和东部地区尚有不小差距,在全国属中游位置,呈现典型的中部地区的内向型经济特征,经济开放程度偏低。
三、吉林省对外贸易结构特征及不足
(一)进出口结构不平衡
吉林省对外贸易额从增长态势上快于GDP的增长速度,但进出口的比例关系阶段性变化明显。从1985年至1992年出口一直占绝对主导地位,占进出口总值的70%以上。从1993年至1997年5年间进口增长速度明显加快,使二者趋于基本平衡。而自1998年以来进口额比重开始超过出口, 2004年低谷时出口占进出口总值的比重仅为四分之一;2006年也只占37.9%。
在贸易平衡关系上,国际上还常用净出口比重(贸易差额与当年进出口总值相比)来判断,以±10%为警戒线,以内为基本平衡。以此标准衡量吉林省的贸易平衡状况。(见下图)
吉林省净出口比重变化图
从上图可见,吉林省净出口比重呈不平衡—平衡—不平衡的波动状态。1985年—1992年是出口较大形成的不平衡,1993年—2002年,虽然经历了出口小于进口的变化,但净出口比重一直都在±10%的合理区间波动,表明吉林省对外贸易是基本稳定、健康发展的。从2003年至2006年由于进口额的增加,导致2004年净出口峰值超过警戒线近4倍,贸易失衡显现对经济增长产生持续负拉动作用。
(二)外贸商品结构趋于合理,但品种不丰富
总的看来,吉林省进出口的商品分类构成呈逐步优化、层次提高的趋势。出口商品构成中,1985年—1993年这一阶段一直是农产品占主导,工业品稳步增长趋势。1985年农产品占出口商品比重为81.2%;轻工、重工产品分别占12.4%和6.4%,而到1993年农、轻、重比重已变为53 %、31.9 %、15%,达到基本平衡。1994年开始工业品出口逐渐占据更重要的地位,到1997年三者比例是27.1%、41.4%和31.5%,工业制成品占到七成以上的份额。到2006年,吉林省主要出口产品中初级产品与工业制成品的比重为21.1%和78.9%,出口商品结构更趋于合理。但主要集中在谷物、服装及汽车零配件方面,涉及品种欠丰富。而高新技术、高附加值产品比重仍然较低,限制了对外贸易效益水平的提升。
(三)一般贸易主导,加工贸易较弱
2001年吉林省外贸进出口总值31.3亿美元,其中一般贸易23亿美元,加工贸易仅4.5亿美元,其它贸易4.8亿美元,分别占73.5%、14.3%和12.2%的比重。在2006年的进出口贸易额中,上述三种贸易方式的比重是77.8%, 10.6%和11.6%,一般贸易微升,加工贸易降至最低。而且从历年的情况看,无论是进口还是出口,一般贸易都占绝对主导地位。
综合近年来的发展看,由于利用外资规模较小,吉林省在对外贸易方式上始终是一般贸易方式为主导,加工贸易相对薄弱,制约了吉林省出口份额的增加和对外贸易规模的扩展。
(四)对外贸易的市场依赖性强,存在产业风险隐患
从进口来源和出口去向看,吉林省的贸易伙伴相对集中。2001年吉林省与德国、日本、韩国三国的贸易总额为9.3亿美元、5.1亿美元和4.9亿美元,分别占29.7%、16.2%和15.7%,合计占全省贸易总额的61.6%(见下图)。从出口方向看,排在前4位的是韩国4.2亿美元、日本3.1亿美元、朝鲜1.4亿美元、马来西亚1.1亿美元,四国合计占三分之二的份额。
进口却是德国、日本占主导地位,进口9亿和1.8亿美元,二者合计占64.9%,达近三分之二的比重。
2001年主要贸易伙伴占吉林省进出口比重
2006年,外贸总额和进口额格局未变,德、日继续占据吉林省贸易伙伴领先的位置。
出口格局出现变化。吉林省对韩、美、俄、朝四国的出口比重均在12—14%之间,合计占吉林省出口总值的一半以上。进出口总额占全省的24.2%,四国几乎并驾齐驱,成为吉林省贸易伙伴的第二集团军。
总的看,吉林省的贸易市场虽有所扩展,但仍未摆脱相对集中、依赖性强的局面,存在潜在的产业风险。还需进一步在广度和深度上加快市场拓展的步伐。
(五)多元化格局已初步形成,质量和效益尚待提高
2001年,吉林省对外贸易额中,国企稍强,为16.4亿美元,外企次之,为14.3亿美元,分别占52.4%和45.7%,而其他类型企业仅占1.9%。出口额中,国企占67.9%、外企占29.3%,国企仍占主导地位。而在进口额中,外企占60.1%、国企仅占38.9%,外企占主导地位。
近几年,随着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情况逐步发生变化。2006年吉林省对外贸易额中,外企37.8亿美元,占47.8%,国企30亿美元,仅占34.1%。外企已取代国企成为吉林省外贸第一大户。出口方面,国企占33.1%,比外企28.6%的比重高出4.5个百分点,但已失去主导地位。进口方面,外企仍占近6成份额,高于国企25个百分点。
值得注意的是私企对外贸易比重明显上升,占进出口总额比重2006年达到17.6%。其中出口占全省出口总值比重为37.2%,超过国企、外企跃居首位(见下图)。基本形成外贸出口的三足鼎立,对外贸易呈多元化发展的可喜之势。但尚需扩展贸易主体,提高对外贸易的质量和效益,逐步形成“大经贸”格局。
另外,从商品贸易和服务贸易的结构关系看,世界水平为1:4。我国从1985年的1:12.5到2000年的1:7,差距呈明显缩小之势。而吉林省服务贸易还基本属空白范畴。这也反映出吉林省的对外开放程度和经济外向度无论从深度和广度方面与世界乃至全国水平的较大差距,是吉林省外贸结构中最薄弱的一环。
吉林省对外贸易虽然在商品结构合理性、方式多样性和多元化方面有一定的改善和进步,但贸易方式单一、外资规模偏小、市场相对狭窄、资源依赖性强、市场分工层次较低和多元化发展欠缺等状况,并没有得到根本的转变。必须摆脱内向型经济的制约,进一步从深度和广度方面推动对外开放与经济外向度的发展,促进经济发展潜力的释放和发挥。
四、实现吉林省对外贸易发展新突破的对策
我国今年的外贸总额将达到2.1万亿美元,增速在20%左右。将超越德国成为世界第二大贸易国。而在整个“十一五”期间,外贸增速可能达到12%至15%。到2010年中国外贸总额有可能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贸易大国。
2006年,吉林省经济总量超过4000亿元,2007年达到5226亿元。2006年前后我国已有东、中部7个省(市)的经济总量先后达到和超过了10000亿元的规模(见下表)。
从这7个省(市)经济总量由4000亿元到10000亿元的发展轨迹看,平均用了7.3年的时间。GDP平均增长约为1.5倍,而其间对外贸易额却增长了约3.7倍,影响外贸依存度增长19个百分点。
七省市GDP4000—10000亿元外贸依存度变化情况
地区 |
上海 |
江苏 |
浙江 |
山东 |
河南 |
广东 |
河北 |
实现年份 |
1999 |
1994 |
1996 |
1995 |
1997 |
1994 |
1998 |
GDP |
4188.7 |
4057.4 |
4188.5 |
4953.4 |
4079.3 |
4619.0 |
4256.01 |
进出口总额 |
3197.6 |
1013.4 |
956.1 |
1201.9 |
156.8 |
8330.0 |
350 |
依存度% |
76.3 |
25 |
22.8 |
24.3 |
3.8 |
180.3 |
8.2 |
实现年份 |
2006 |
2002 |
2004 |
2002 |
2005 |
2000 |
2005 |
GDP |
10366.4 |
10606.9 |
11648.7 |
10275.5 |
10587.4 |
10741.0 |
10086.1 |
进出口总额 |
18430 |
5818.5 |
7052.3 |
2808.8 |
954.4 |
14081.0 |
1316.6 |
依存度% |
177.8 |
54.9 |
60.5 |
27.3 |
9 |
131.1 |
13 |
广东2000年经济总量达到10000亿元时,外贸总值已达14081亿元,外贸依存度达131.1%。上海2006年经济总量达到10000亿元时,外贸总值达18430亿元,外贸依存度高达177.8%。江苏、浙江在实现10000亿元时,外贸依存度分别是54.9%和60.5%。可以看出对外贸易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是相当大的。
根据吉林省2011年实现GDP10000亿元的目标,以7省平均3.7倍对外贸易增速为对照来测算,吉林省外贸总量要达到3013亿元,以依存度增幅19个百分点测算,应为33.5%,要达到3350亿元。但由于吉林省与东部上海、广东、江苏、浙江四省市差距较大,可比性较小,综合考虑经济发展水平、结构及对外开放程度的差异和吉林省的实际,以山东、河南、河北外贸总额3倍的平均增长及外贸依存度增长5个百分点为主要参照,吉林省也应达到2000亿元(270亿美元)以上。
近年来,吉林省对外贸易发展态势强劲。吉林省2007年的对外贸易额达103亿美元。那么在今后四年的时间里,不考虑汇率变化因素,吉林省对外贸易额需达到270亿美元,年均增长28%以上。尽管吉林省对外贸易发展水平与东部差距不小,还存在一些制约因素,但是从世界贸易发展的新特点和我国外贸发展趋势,结合吉林省外贸发展的影响因素来看,这个递增幅度是有可能实现的。为此,在保持投资稳定增长,努力扩大内需,促进消费的基础上,顺应国际及我国外贸分布变化趋势,着重提高经济外向度,扩展对外经贸交流与技术合作的深度和广度,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努力扩大出口份额、实现对外贸易由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的跨越式发展,是吉林省经济发展实现10000亿元战略目标的主要对策之一。
(一)进一步加强与东北亚及周边国家的经贸合作,扩大出口规模
吉林省自然资源丰富,又是全国商品粮基地、林业和药材基地。而这些都是日本、韩国、朝鲜、蒙古、俄罗斯等周边国家经济发展所必需的重要资源,加之多年来贸易往来的良好基础,可充分利用这种地缘优势,大力发展与东北亚各国间的商品流通、边境贸易,创立创新贸易形式,从而扩大同上述国家的贸易规模,增加出口,发挥传统优势和特点,在巩固和发展同上述几个国家贸易基础上,逐渐开辟同东北亚其他国家间贸易。特别是朝鲜近年来加快了对外开放步伐,经济发展明显好转。吉林省延边、通化与朝鲜接壤,已经与朝鲜有一定规模的边境贸易,要进一步发挥这一优势,积极扩展双边贸易的规模、品种和方式。而且朝鲜劳动力价格低于我们,并且由于政治原因,只有包括中国在内的极少数国家可以对其投资,亟待大量资金和技术来发展本国经济。因此,作为近邻的吉林省应充分利用这一政治和地缘优势,加大对朝鲜和蒙古等国家的投资力度,以投资贸易带动共同贸易规模的进一步扩大,优化吉林省产业结构,促进贸易平衡。
近年来俄罗斯已成为吉林省经贸合作的主要伙伴之一,双方优势互补,要充分发挥各自特点,以能源和旅游为突破口,加强高新技术产业合作,为贸易的持续发展和扩大规模提供动力和平台。
(二)大力发展与日、韩合资的返销型和外销型企业
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目标为我们在招商引资方面提供了政策优惠。作为重要贸易伙伴的日、韩企业,其投资欲望和潜力都相当巨大。吉林省对日、韩间的贸易主要是依靠直接投资带动的,并且多数产生了对双方贸易扩大极为有利的“诱发出口效果”。同时,也有一些日、韩企业为了利用我们廉价劳动力资源,将其在中国的子公司作为加工厂将产品加工组装后再在中国销售。因此,我们要提供优惠政策,为日、韩发展返销型、外销型企业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使其产品在中国生产后再返销回其国内市场或外销到国外其他市场,扩大其“逆进口效果”。两种效果叠加,会使双方贸易额有质的飞跃,同时,对吉林省产业技术改造与升级将起到积极作用。
(三) 扩大利用外资规模,提升加工贸易水平
加工贸易在企业参与国际分工,优化出口结构,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平衡外贸关系,积累技术、人才优势等诸多方面对国民经济持续增长都有积极的作用。目前,因加工贸易区域间长期不平衡,东部沿海受土地、能源、劳动力要素成本上升的制约,国家出台了新的对东西部差别贸易的优惠政策,引导加工贸易向中西部梯度转移。我们要抓住这一契机,扩大利用外资规模,大力发展加工贸易。并对利用外资政策进行适当调整并不断完善创新引资方式,由招商引资转为选商择资、养资育资,突出主导产业招商引资。引进和发展一批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产业链长的高端加工贸易项目。特别是在某一生产领域积累了一定技术和人才优势的企业进行开发生产,并鼓励加工企业进行发展下游配套企业,引导加工贸易向深加工和延长产业链方面发展,由单体加工向设计、研发、品牌、服务等内容延伸。海关和外经贸职能部门要通力合作、密切配合,优化投资环境,帮助企业规范和提高加工贸易的管理水平。
(四)推进贸易市场多元化,引导企业直接对外投资,从长远发展角度解决贸易不平衡问题
目前,由于国内换汇成本下降,企业对外投资可以以较低成本获国外当地资源,我国一些知名企业已开始跨出国门去境外投资,加快产业国际化进程。我们也要抓住机遇,扩展新兴市场,分散风险,引导和鼓励吉林省有实力、有技术和品牌优势的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直接境外投资,充分发挥本省的产业优势,加速产业国际化和吉林省融入国际经济一体化的进程,提升吉林省对外贸易的实力和质量。汽车等支柱产业要提高自身的研发水平和创新能力,进一步提高汽车整车和零部件产品的国产化率,从而在保证质量标准和先进技术的基础上,降低成本,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扩大出口规模。 在这方面,国内奇瑞、华晨等企业已占得先机,上汽集团也已布局国际市场,为我们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进军国际市场,扩大出口规模,达到企业自身的贸易平衡,这样既可摆脱汇率变化的影响,也为企业自身持续发展,做强做大,打造企业航母,树立国际品牌,打下坚实基础。
另外,可以利用人民币升值的背景,鼓励有实力的企业集团到境外开展农业类等资源性收购,先期布局国际市场。以利缓解资源等生产要素的瓶颈制约和流动性过剩的压力,从长远角度解决贸易不平衡的问题,并争取我国在农产品国际市场的话语权,为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增加后劲。
(五)开放服务业市场,大力发展服务贸易
国际上服务贸易地位日益重要,产业转移愈发趋向于服务业。我国近年来服务贸易发展也很快,服务贸易比重提升。而对外服务贸易正是吉林省对外贸易中最薄弱的一环,但也是最具发展潜力的领域。为此,我们要积极创造条件,促进出口导向型外商服务业投资,带动吉林省对外贸易服务业的跨越式发展,进一步提升对外贸易质量,提高经济开放程度和国际化地位。
(来源:吉林省统计局)
• 中国角型毛巾架行业运营态势与投资潜力研究报告(2018-2023)
• 中国直接挡轴市场深度研究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2021-2023)
• 2018-2023年KTV专用触摸屏市场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 中国回流式高细度粉碎机市场深度调研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2018-2023)
• 2018-2023年中国原色瓦楞纸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发展策略预测报告
• 中国雪白深效精华液市场深度调研及战略研究报告(2018-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