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一步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率先全面建成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是中共江苏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提出的具体要求。为了解江苏百姓的幸福感、自豪感及对个人生活的其他感受,为幸福指数研究积累一定的数据资料,江苏省社情民意调查中心于2007年11月下旬开展了继2006年以来的第二次江苏百姓个人生活感受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江苏百姓幸福感略有上升,四成百姓认为自己已经达小康,近七成的百姓认为江苏能在全国率先全面建成高水平小康社会,近九成的百姓为自己是一个江苏人而感到自豪,百姓对个人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的评价较上年均有上升,对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各方面满意率均超六成,同时对收入和物价两方面给予了更多的关注。
本次调查是利用计算机辅助电话调查系统(CATI)进行的,调查采用配额抽样和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获取成功样本3000个,对象仍是18岁以上居住在江苏省内的公民。样本的抽取是分别按苏南、苏中、苏北三地总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比重,分配三地区的样本量,并根据2006年三地区的城市化率确定三地区城乡样本量。与2006年同样是3000个成功样本但只是分布于南京、南通、盐城三个代表性城市的调查相比,此次调查更具有代表性、均衡性和科学性。
3000个被调查者中,城镇居民占42.2%,农村居民占57.8%;男性占51.1%,女性占48.9%;从年龄构成看,18-44岁的占59.1%,45-59岁的占28.6%,60岁以上的占12.3%;从学历分布看,初中及以下的占54.3%,高中及中专的占27.0%,大专及本科的占18.2%,研究生及以上的占0.5%;从月收入水平看,850元以下的占35.3%,851-2000元的占41.7%,2001-5000元的占17.2%,5001-8000元的占2.2%,8000元以上的占1.5%。
一、江苏百姓幸福感比上年略有上升
幸福在很大程度上掌握在每个人自己的手中。尽管目前对幸福要素的研究还没有定论,但广大百姓的幸福感仍是改革目标实现程度的重要“指示器”,是了解民众情绪波动和变化的“晴雨表”,是检测社会良性运转的“预警器”。从调查情况看,江苏百姓的幸福感总体上是令人满意的,折射出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1、九成以上百姓生活幸福
一年来,虽然受到物价上涨因素的影响,但江苏百姓的幸福感仍略有上升。调查显示,有92.6%的百姓认为自己生活幸福和比较幸福,比2006年的92.1%提升了0.5个百分点。
分地区看,苏南、苏中、苏北百姓的幸福感都在九成以上,认为自己生活幸福和比较幸福的分别为92.0%、93.3%和92.8%。
分城乡看,城镇、农村居民的幸福感也都在九成以上,认为自己生活幸福和比较幸福的分别为93.8%和91.7%。
分年龄看,18-44岁、60岁以上居民的幸福感都在九成以上,认为自己生活幸福和比较幸福的分别为94.6%和92.2%;45-59岁的也接近九成,为88.9%。
分学历看,各类学历百姓的幸福感都达到或超过九成,初中及以下的为90.0%,高中及中专的为95.4%,大专及本科的为96.1%,研究生及以上的为93.3%。
分职业看,除无业失业人员(85.5%)、农民(88.3%)的幸福感略低外,其他职业人群的幸福感都在九成以上,其中,按样本占总量比重大小排列,个体户的幸福感为95.0%,企业工人为94.7%,离退休人员为95.8%,事业单位人员为98.5%,企业管理人员为94.7%,自由职业者为91.2%,在校学生为98.9%,党政机关工作人员为93.9%。
从收入情况看,个人月收入在850元以下的百姓,幸福感略低,为86.5%,其他收入层次的都在九成以上。
给幸福的具体评分,有92.2%的人打分在60分以上,只有7.8%的人打分在60分以下,这与感到不幸福的人所占比例(6.0%)基本接近。
2、幸福感偏低的原因分析
在打分不满60分的人群中,收入不够多(67.7%)、家庭不美满(20.0%)、身体不健康(14.5%)和工作不顺心(14.5%)是不幸福的主要原因,具体分析如下图:
二、江苏四成百姓认为自己已经达小康
《中共江苏省委关于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率先全面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意见》高度重视小康建设进程中的民生改善,明确提出今后五年要实现“大多数家庭达到全面小康水平”的新的要求。那么,目前有多少百姓认为自身生活已经达到小康了呢?本次调查数据显示,有40.5%的人认为已达到,有58.3%的人认为还没有达到;城镇百姓对个人生活达小康的认可(46.1%)高出农村(36.4%)近10个百分点,苏南(48.1%)、苏中(40.0%)、苏北(34.8%)三地的差异明显,青年人的认可度(45.9%)高于中年(31.0%)和老年人(36.6%);随着学历层次的增加,对自身小康的认可度也不断增加,初中及以下、高中及中专、大专及本科、研究生及以上的认可率分别为34.0%、44.8%、52.7%、60.0%;从职业分组看,在校学生、企业管理层、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的人对自身小康的认可度均达50%以上,无业失业人员和农民对自身达小康的认可度则最低,不到30%;从收入分组看,850元以下、851-2000、2001-5000、5001-8000、8000元以上的人认可度分别为23.0%、39.7%、65.6%、80.0%、86.4%,呈现出收入越高,对自身达小康的认可度越高的正相关特征;男性的认可度(38.3%)低于女性(42.8%)。
调查资料显示,收入不足(72.6%)、物价涨幅高(16.8%)、就业难(12.7%)是认为自身生活不达小康的百姓所选择的前三项主要原因,其他还有住房条件不理想和社会保障不健全等。
三、68.1%的江苏百姓认为江苏能在全国率先全面建成高水平小康社会
省委十一届三次会议明确提出"率先全面建成高水平小康社会,把江苏的明天建设得更加美好"。江苏百姓对此有何看法呢?调查显示,68.1%的江苏百姓认为江苏能在全国率先全面建成高水平小康社会,13.6%的人持否定态度,另有18.3%的人说不大清。
调查数据显示,对于江苏能否在全国率先全面建成高水平小康社会,城乡的认可度差别不大,认可江苏能率先达小康的城镇和农村居民的比例分别为68.5%和67.8%。从年龄结构看,老中青三类群体的认可率排名分别为64.0%、62.1%、71.9%,青年人的认可度相对较高。从学历层次看,初中及以下、高中及中专、大专及本科的认可度分别为62.1%、75.1%、75.5%,研究生以上则为73.3%。从职业分布看,在校学生的认可度最高,达92.0%,企业单位的工人和管理层、事业单位人员、党政机关人员、个体户的认可度都在70%以上,而自由职业者、无业失业人员、离退休人员和农民的认可度则在60%-70%之间。从收入情况看,月收入在5000-8000元的群体认可度达80%以上,月收入在851-2000元、2000-5000元及8000元以上的群体认可度都在70%-80%之间。从性别看,男性(70.7%)的认可度高于女性(65.4%)。
四、86.8% 的江苏百姓为自己是一个江苏人而感到自豪和比较自豪
如果说幸福感更多的是个体的生活体验的话,那么自豪感则更多的来自于对国家、民族、地区、集体、岗位等利益共同体的情感。这种情感往往把个人与国家、民族、地区、集体和岗位联系起来,将特有的文化气息渗入到自身的感情当中,产生出发自内心的对国家、民族、地区、集体和岗位的赞美、热爱和依恋。因此,一个地区百姓的自豪感是该地区凝聚力、向心力、辐射力的重要参照系。从调查情况看,江苏百姓的自豪感总体上是比较高的,反映了江苏百姓对江苏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的广泛认同,以及对执政成效的充分肯定。
调查显示,86.8% 的江苏百姓为自己是一个江苏人而感到自豪和比较自豪,只有6.1%的人感到不太自豪,7.1%的人回答说不清。从地区和城乡分布看,苏南苏中苏北、城镇和农村百姓的自豪度(指感到自豪和比较自豪的人所占比重)均在八成以上;从年龄和学历分布情况看,老中青各年龄层及初中及以下、高中及中专、大专及本科和研究生以上的各学历层的自豪度也均在80%以上;从职业分布看,在校学生、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和离退休人员的自豪度高达90%以上,其它各职业层的自豪度大多在80%以上,惟一低于八成的无业失业人员自豪度也达到了79.7%;从收入分布看,5001-8000元月均收入的人群自豪度高达93.8%,850元以下、850-2000、2001-5000、8000元以上的自豪度分别为81.2%、89.8%、89.6%、81.8%;从性别看,男性为87.0%,女性为86.7%。由此可见,除无业失业人员外,各种不同的群体均有超过八成的人为自己是一个江苏人而感到自豪。
五、江苏百姓对个人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的评价较上年均有上升
1、2007江苏百姓对个人经济地位的评价在中等以上(包括上等、中上等和中等,下同)的达60.1%,比上年提高了3.4个百分点,而评价为中下和下等的为37.5%,比上年降低了2.7个百分点。
分地区看,苏南(58.9%)、苏中(60.3%)、苏北(60.9%)评价在中等以上的所占比例差别不大;从城乡看,城乡居民对中等以上的认可度分别达59.0%和61.0%;从年龄结构看,18-44岁、45-59岁、60岁以上的三个年龄层对个人经济地位的认可度在中等以上的分别为64.2%、51.4%、60.7%,45-59岁的自我评价相对较低;从学历层次看,初中及以下、高中及中专、大专及本科、研究生以上这几个学历层次对中等以上的认可度分别为57.4%、62.0%、65.1%、66.6%,对个人经济地位的认可随着学历增加而递增;分职业看,企业管理者、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党政机关工作人员的认可度排名前三,分别为77.5%、72.4%、69.2%;从各收入层次看,按个人月收入为850元及以下、851-2000、2001-5000、5001-8000、8000元以上的划分,对个人经济地位的评价为中等以上的分别为45.5%、60.8%、80.4%、87.6%、81.9%,即月收入大于2000元的对个人经济地位的评价明显高于低收入群体;男(59.0%)女(61.3%)性别对个人经济地位的认可度影响不大。
2、2007年江苏百姓对个人社会地位的评价在中等以上(包括上等、中上等和中等,下同)的达71.5%,比上年提高了3.9个百分点。而评价为中下和下等的为21.0%,比上年下降了6.8个百分点。
分地区看,苏中评价在中等以上的(74.9%)高于苏北(72.4%)、苏南(68.0%);从城乡看,城乡居民对中等以上的认可度分别达70.9%和71.8%;从年龄结构看,18-44岁、45-59岁、60岁以上的三个年龄层对个人社会地位的认可度在中等以上的分别为73.4%、66.2%、73.9%,45-59岁的自我评价依然相对较低;分学历层次看,初中及以下、中专及高中、大专及本科、研究生以上这几个学历层次对中等以上的认可度分别为68.3%、73.6%、77.5%、80.0%,同样呈现出随着学历的增加而递增的趋势;从各项职业分组情况看,事业单位工作人员(84.9%)、企业管理者(84.7%)、党政机关(75.5%)工作人员的认可度排列在前三;从各收入层次看,按个人月收入为850元及以下、851-2000、2001-5000、5001-8000、8000元以上的划分,对个人社会地位的评价为中等以上的分别为62.8%、71.7%、86.8%、89.2%、84.1%,与对个人经济地位的评价大体相近;男(71.3%)女(71.5%)性别对个人社会地位的认可度影响不大。
总体而言,百姓对个人社会地位的认可普遍高于对个人经济地位的认可,说明百姓的社会地位并不是完全与经济收入、贫富程度划等号的。
六、对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各方面满意率基本超六成
个人生活方面,从个人收入情况看,64.2% 的人对个人的收入表示满意和基本满意,55.1%的人认为07年的收入有所提高了,30%的人认为持平。从住房情况看,对住房条件感到满意和基本满意的占74.2%。从工作状况看,53.7%的人对工作状况表示满意和基本满意。从业余生活看,对业余生活感到满意和基本满意的占78.7%。调查还显示,江苏百姓对个人的人际关系和家庭生活状况的满意度比较高,95.2%的人对自己的人际关系比较满意,92.3%的人对家庭生活状况比较满意。
社会生活方面,调查显示,77.5%的人对人权保障情况满意和基本满意;65%的人对社会保障情况满意和基本满意。
从未来预期看,78.9%的人对未来五年个人生活条件的预期是明显好转和好转,9.6%的人认为没有变化,百姓对未来的生活预期普遍向好,充满希望。
七、调查中反映出的主要问题
调查显示,2007年江苏百姓对生活不满意十三个方面的排序依次为:收入(24.2%)、物价(13.7%)、住房(9.7%)、就业(9.2%)、医疗(6.3%)、教育(5.4%)、交通(4.8%)、治安、环保(3.0%)、健康(2%)、婚姻(1.5%)、物业(0.5%)、绿化(0.3%)。对江苏而言,收入、物价、住房、就业应该是今后最应关注的民生问题。
不同地区、年龄、学历、职业、性别的百姓,最不满意的内容也是有差异的。排在不满意前三项的各项分组情况如下:
分地区看,苏南:收入(22.0%)、物价(15.3%)、就业(10.4%),苏中:收入(25.8%)、物价(13.7%)、就业(8.2%),苏北:收入(25.1%)、物价(12.5%)、住房(10.6%)。
分城乡看,城镇:收入(24.6%)、物价(16.9%)、住房(12.3%),农村:收入(23.9%)、物价(11.4%)、就业(8.0%)。
可见,无论地区还城乡,百姓最不满意的都是收入和物价,苏北和苏南、苏中的差异主要在住房和就业上,城乡差异也主要在住房和就业上。
从年龄看,18-44岁为收入(24.2%)、物价(13.3%)、住房(11.2%),45-59岁为收入(27.2%)、物价(14.0%)、就业(8.6%),60岁已上则为收入(17.3%)、物价(15.2%)、医疗(7.3%)。可见,除收入和物价外,年青人更关心住房问题,中年人更关心就业问题,而老年人则更关心医疗问题。
从学历看,初中及以下收入(25.0%)、物价(11.6%)、就业(8.5%),高中及中专收入(24.9%)、物价(15.9%)、住房(10.2%),大专及本科收入(20.7%)、物价(16.6%)、就业和住房(14.4%),研究生及以上交通(33.3%)、收入(26.7%)、环保和物价(20.0%),高学历层次的百姓对收入的不满意排到了交通的后面。
从职业看,企业工人、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党政机关工作人员、个体户、自由职业者、无业失业人员、农民对收入的不满意率都在20-30%以上,不满意的前三项也主要集中在收入、物价、就业、住房上,学生的前三项分别为就业、教育、收入,离退休为物价、收入和医疗。
从性别看,男性为收入(23.5%)、物价(15.5%)、住房(9.6%),女性为收入(25.0%)、物价(11.9%)、就业(10.1%)。可见除共性的收入和物价外,男性解决住房的压力更大,而女性改善就业的愿望更加迫切。
八、采取措施让百姓在建设高水平小康进程中积淀幸福与自豪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关注民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百姓生活的切身感受是政府决策的重要依据。从调查情况看,保持百姓的幸福感,提升百姓的自豪感,让江苏百姓在建设高水平小康进程中继续积淀幸福与自豪,是江苏各级党委、政府应该为之奋斗的一个战略目标。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更加注重以下方面:
一是继续贯彻富民优先的原则,坚持不懈地提高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让更多的人满意自己的收入状况。
二是切实稳定物价,特别是要千方百计保持与百姓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基本生活资料价格的稳定,化解百姓对物价上涨的不满,维护困难群体的生活质量和水平。
三是努力扩大就业,特别是针对农村、学历偏低、无业失业人员及女性等对就业感到不满意者相对集中的地区和群体,加强就业和岗前培训,拓宽就业渠道,让更多的人有稳定的工作和收入来源。
四是改善住房条件,加强廉租房建设,抑制商品房价格的过快上涨,完善住房保障制度,缓解住房供应的结构性矛盾,让更多的百姓住上满意的房子。
(来源:江苏省统计局)
• 中国角型毛巾架行业运营态势与投资潜力研究报告(2018-2023)
• 中国直接挡轴市场深度研究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2021-2023)
• 2018-2023年KTV专用触摸屏市场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 中国回流式高细度粉碎机市场深度调研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2018-2023)
• 2018-2023年中国原色瓦楞纸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发展策略预测报告
• 中国雪白深效精华液市场深度调研及战略研究报告(2018-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