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2007年辽宁省农民收入增速加快 增幅创新高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2008年2月15日   来源:国家统计局辽宁调查总队

  内容提要:2007年,辽宁农业生产获得大丰收,粮食产量创历史新高,农产品价格大幅度上涨,农村经济保持又好又快的发展势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果显著。农民收入在连续三年两位数增长的基础上又实现了快速增长,增幅达16.7%,创十年来新高。国家统计局辽宁调查总队根据全省农村住户抽样调查资料,具体分析了2007年辽宁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的主要特征、影响因素、存在问题,并对今后如何保持农民持续增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供各级党政领导及有关部门参考。

   

  2007年,全省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各项要求,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的方略,继续在宏观调控中加强农业,强化支农政策,深化农村改革,稳定粮食生产,繁荣农村经济,使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了快速增长。据国家统计局辽宁调查总队对全省1890户农村居民家庭抽样调查数据显示,2007年辽宁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773元,比上年增加683元,增长16.7%,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1%,增速明显加快,增幅创10年来新高。

   

    一、2007年辽宁农民纯收入增长的主要特征

   

  (一)农民增收步伐加快,增速创十年来新高

   

  2000年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辽宁农民收入实现快速稳定增长。2004年开始,农民增收步伐明显加快,连续四年增幅超过百分之十。2007年,辽宁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773元,比2000年的2356元翻了一翻,比上年增长16.7%,增幅创十年来新高。

   

 

当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元)

与上年比增幅(±%)

1997年

2302

7.1

1998年

2580

12.1

1999年

2501

-3

2000年

2356

-5.8

2001年

2558

8.6

2002年

2751

7.5

2003年

2934

6.7

2004年

3307

12.7

2005年

3690

11.6

2006年

4090

10.8

2007年

4773

16.7

   

  (注:与上年增幅为名义增长)

   

  (二)收入构成的四大项全面增长

   

  从农民纯收入的四项构成看,辽宁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收入、财产和转移性收入全面增长,增幅均呈两位数增长态势。

   

 

农村居民纯收入总量及构成

对农村居民增收的贡献率(%)

2007年

2006年

绝对额(+、-)

增长率(%)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4773

4090

683

16.7

100.0

1.工资性收入

1720

1500

220

14.7

32.2

2.家庭经营收入

2592

2211

381

17.3

55.8

3.转移性收入

282

238

44

18.4

6.4

4.财产性收入

179

141

38

26.5

5.6

   

  1、家庭经营收入大幅增长

   

  2007年,辽宁农民家庭经营纯收入人均2592元,比上年增加381元,增长17.3%。同上年比,增加额提高334元,增长速度快15.1个百分点。

   

  家庭经营收入中,一、二产业收入大幅增长,三产业收入与上年持平。农民家庭经营第一产业纯收入人均实现2246元,比上年增加361元,增长19.1%。其中,种植业收入人均1603元,比上年增加170元,增长11.9%;牧业收入人均588元,比上年增加156元,增长36.2%。家庭经营第二产业纯收入人均为79元,比上年增加22元,增长38.2%。家庭经营第三产业纯收入人均为267元,基本与上年持平。

   

  2、工资性收入稳定增长

   

  2007年,辽宁农民工资性收入人均1720元,比上年增加220元,增长14.7%。其中,外出从业得到收入增幅最大,人均490元,比上年增加87元,增长21.7%;农民从本地企业得到的收入增加额最多,人均831元,比上年增加111元,增长15.3%;从非企业组织得到的收入也有所增长,人均399元,比上年增加22元,增长5.9%。

   

  3、财产性和转移性收入有较大增长

   

  2007年,辽宁农民财产性纯收入人均179元,比上年增加38元,增长26.5%。其中,土地征用补偿收入人均24元,比上年增长49.7%。转移性纯收入人均282元,比上年增加44元,增长18.4%。其中,离退休金、养老金人均98元,比上年增加11元,增长12.6%;粮食直接补贴收入人均78元,比上年增加27元,增长51.3%。

   

  (三)全省十四个市农民收入均实现大幅增长

   

  2007年,全省十四个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均呈大幅增长态势,增幅均在10%以上。其中,大连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369元,位居各市之首,比上年增加1385元,增长19.8%;阜新市2006年因遭受特大旱灾导致农民收入下降,2007年为恢复性增长,增幅高达44.7%,位居14个市增幅之首。

   

200714个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变化情况

   

 

2006年

2007年

 

绝对值(元)

绝对值(元)

增额(元)

增幅(%)

沈阳市

5712

6806

1094

19.2

大连市

6984

8369

1385

19.8

鞍山市

5282

6125

843

16.0

抚顺市

4160

4850

690

16.6

本溪市

4455

5198

743

16.7

丹东市

4650

5543

893

19.2

锦州市

4165

5048

883

21.2

营口市

5001

5791

790

15.8

阜新市

2852

4128

1276

44.7

辽阳市

4600

5425

825

17.9

铁岭市

4222

5048

826

19.6

朝阳市

3365

4130

765

22.7

盘锦市

5711

6391

680

11.9

葫芦岛市

3650

4313

663

18.2

   

    二、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分析

   

  (一)家庭经营收入的快速增长是农民增收主要因素

   

  2007年,在产量和价格的双重作用下,农民家庭经营收入实现快速增长,对纯收入增长的贡献率为55.8%。

   

  1、粮食产量创历史新高,为农民种植业增收奠定坚实基础

   

  2007年,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粮食生产,进一步加大对种粮农民的补贴力度,同时,由于粮食市场价格持续攀升的影响,调动了农民粮食生产的积极性,加之气候条件适宜等有利因素的共同作用,全省粮食生产在连续三年丰收的基础上,再创历史新高。据调查资料显示,2007年辽宁粮食产量达1835万吨,比上年增加110万吨,增长6.4%,粮食增产可使全省农民人均增收90元。

   

  2、粮食等种植业产品价格持续走高,对种植业收入增加构成支撑

   

  受国际、国内粮食市场价格大幅上扬的影响,2007年,辽宁种植业产品生产者价格高开高走,全年上涨12.1%。农民平均每出售一公斤玉米的价格由上年的1.05元提高到1.27元,上涨21%。农民从出售种植业产品中由于价格提高人均获利225元。

   

  3、猪、禽等畜牧业产品价格强力上扬,对牧业收入产生明显拉动作用

   

  2007年,受生猪市场供求状况的影响,辽宁生猪、家禽生产者价格全年呈现大幅飙升的走势。与上年比,价格总水平上涨43.3%和29.6%,从而在较大程度上带动了农民牧业收入的大幅增加。调查数据显示,2007年,农民平均每出售一公斤生猪和家禽的价格分别由上年的8.75元和6.04元提高到13.3元和7.62元,上涨52%和26%。农民从出售畜牧业产品中由于价格提高人均获利545元。

   

  另外,农民家庭经营第二产业收入较快增长,也为农民增收做出贡献。

   

  (二)工资性收入稳定增长是拉动农民收入上升的重要因素

   

  2007年,农民工资性收入保持了持续稳定增长势头,对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2.2%,已成为农民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

   

  1、外出务工规模扩大,外出从业收入增势强劲

   

  随着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和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断加大,给农民外出务工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2007年,辽宁各级政府加大了对农民外出务工的引导和技能培训,并有计划性地、有针对性地组织农民外出务工,加之农民外出务工的环境不断优化,促进农民外出务工人数不断增加,规模逐步扩大。据抽样调查,2007年辽宁农民外出务工人数比上年增加4.8%,务工时间比上年增加8.5%,务工报酬提高10.3%,农村劳务输出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全年农民外出务工收入在上年增长23.7%的基础上又增长21.7%,增加额比上年提高10元。对农民增收产生了直接的拉动作用,已成为农民收入新的增长点。

   

  2、本乡地域内劳动所得大幅增长,带动本地企业收入增长

   

  目前,农民家庭农业生产模式发生明显变化,正逐步向市场化迈进。2007年,农民从本地企业得到的831元收入中有533为本乡地域内得到的收入,比上年增加的111元中有97元是本乡地域内从事劳务增加的。

   

  3、村干部和乡村教师报酬提高,促使非企业组织得到收入稳定增长

   

  2007年,国家再次提高村干部和乡村教师工资使他们的收入有所增加,带动非企业组织得到收入稳定增长。农村干部和教师工资人均分别比上年增加6元和12元,增长2.8%和12.9%。带动农民从非企业组织中得到收入增长5.9%。

   

  (三)财产性和转移性收入较大增长是农民增收的补充因素

   

  1、实施各项惠农政策,使转移性收入稳定增长

   

  近年来,辽宁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对粮食实行的直补政策,加大了省财政对农业的支持力度,加之国家今年又提高了退休养老金标准,使得辽宁农民今年转移性收入大幅度增加。2007年,辽宁农民转移性纯收入人均实现282元,比上年增加44元,增长18.4%。其中,粮食直接补贴收入人均78元,比上年增加27元,增长51.3%;农民得到的退休和养老金也有较大幅度的增长,人均达到98元,比上年增加11元,增长12.6%。

   

  2、落实各项利民政策,使财产性收入大幅增长

   

  由于积极落实“征地补偿”等各项利民政策,使农民财产性收入有较大幅度增长。2007年,辽宁农民财产性纯收入人均179元,比上年增加38元,增长26.5%。其中,农民土地征用补偿收入人均24元,比上年增长49.7%。

   

    三、影响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几个问题

   

  虽然2007年辽宁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快速增长,但通过对其收入的来源及结构进行分析,不难发现,收入结构不够优化、农民生产成本加大、地区收入差异较大的问题仍然存在,确保农民持续增收的难度还较大。

   

  (一)工资性比重相对偏低,收入结构仍需进一步优化

   

  尽管与自身相比,辽宁农民外出务工规模逐年扩大,收入不断增加,2007年辽宁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占纯收入比重的已达36%,对收入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2.2%,家庭经营收入占纯收入比重的54.3%。工资性收入比重偏低的现状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辽宁大量农村劳动力仍集中在第一产业从业,导致收入结构偏重于第一产业,收入来源单一、收入渠道狭窄的问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从而制约了农民收入的快速增长。

   

  (二)生产成本加大,间接制约农民增收

   

  大力发展家庭经营中的种植业和畜牧业生产对保持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仍然至关重要。但种植业和畜牧业生产成本的大幅度上升间接制约了农民收入的增长。2007年,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全面上涨,比上年上涨14.2%,涨幅与农产品价格上涨16.6%几乎相近,生产价格带来的农民收入增长相当一部分被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吃掉。受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等因素影响,2007年全省农民家庭经营第一产业生产费用比上年增加471元,增长22.9%。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较大幅度上涨,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农产品价格上涨给农民带来的好处和收入增加。

   

  (三)地区间收入差异较大,不平衡性矛盾突出

   

  自然灾害频发,生态环境失衡,水土流失严重的辽西地区农民收入一直处于全省低水平徘徊状态,与全省其他地区农民收入差距较大。2007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最高的大连市为8369元,最低的阜新市为4128元,二者差距为4241元。2007年,辽西地区的葫芦岛、朝阳、阜新三市农民收入分别为4313元、4130元和4128元,与全省平均水平比分别相差460元、643元和645元。全省地区间收入不平衡矛盾仍然比较突出。

   

    四、几点建议

   

  当前,辽宁经济发展进入新一轮增长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进入崭新的阶段,农民收入增长进入加速期。如何在农业发展新阶段保持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应着力以下几方面工作。

   

  1、大力发展劳务经济,提高农民工资性收入比重

   

  积极培植农民收入的新增长点,进一步优化农民收入结构,加速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各级政府要把握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这一有利契机,大力开发劳务市场,通过政策引导积极鼓励农民外出务工;要建立长效培训机制,大力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和专业技能,引导农民更新观念,提高他们外出从业的内在动力;要进一步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和特色经济,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产品加工业,广开门路吸纳农民工就业。

   

  2、抑制生产资料价格上涨,降低农业生产成本

   

  各级政府应采取有效措施控制流通环节中过多的不必要的经营环节,降低流通成本。要健全农业生产资料营销网络,减少农业生产资料营销成本,并直接将农资经营网点延伸到农村、农户家中或者田间地头,为农民购买农业生产资料提供便利条件;要继续加强农业生产资料市场的监控,有效控制价格上涨,加大打假力度,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提高农业生产资料补贴标准,标准提高与价格上涨同步。

   

  3、调整家庭经营收入结构,提高畜牧业收入比重

   

  在保证粮食生产安全前提下,大力发展林牧渔业生产,发展高科技含量产品及高附加值产品的生产。尤其要大力发展畜牧业养殖,认真做好动物疫情的防疫工作,加强畜禽标准化养殖小区建设,加快畜牧生产的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和产业化步伐,引导畜产品养殖向优势产区集中,提高畜牧业收入所占比重,拉动农民收入增长。

   

  4、加大财政支持力度,缩小地区间农民收入差异

   

  各级财政资金要更多地向落后地区倾斜,在农业生产发展和农业基础设施上加大对辽西地区投入。要针对辽西地区自然环境,大力发展抗灾农业、生态农业、节水农业以及非农产业业,夯实农民增收基础;要大力发展贫困地区劳务输出,扩宽农民增收渠道。结合新农村建设,金融部门在信贷资金上要全力向辽西地区倾斜,通过上项目,扩大再生产增加农民收入。逐步缩小地区间农民收入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