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作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决定,社会和谐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江苏及各省辖市在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同时,始终坚持把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与发展经济同等重要的一项工作,努力实现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通过对各地社会发展水平进行定量评价,监测社会发展进程,揭示社会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和矛盾,可有效促进各地区社会、经济协调发展。
今年是江苏省开展全省社会发展水平评价工作的第十个年头。十年间,扬州市社会发展水平有了长足的进步。2004年,扬州社会发展工作率先实现了苏中第一;2005年,扬州社会发展工作取得骄人成绩,实现了历史性突破,社会发展整体水平不但领先于苏中,还跨越长江,超越了镇江;2006年,全省扬州社会发展水平评估结果揭晓,扬州市综合指数排位第五,继续保持了苏中第一、超越镇江的良好态势。
2006年全省发展指数:108.1,其中:人口素质指数20.6,生活质量指数27.7,社会结构指数17.4,公益事业指数24.2,社会保护指数18.2。
各市综合指数:1、苏州市157.5;2、无锡市146.62;3、南京市146.52;4、常州市118.81;5、扬州市108.51;6、镇江市103.27;7、南通市98.97;8、泰州市91.25;9、盐城市70.57;10、徐州市68.97;11、连云港市66.12;12、淮安市57.84;13、宿迁市51.96。
2006年经过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扬州经济平稳快速发展,社会事业在一个历史高位上稳步上升。市委、市政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注重经济和社会事业统筹发展,在经济发展不断取得新跨越的同时,进一步强化公共服务,组织实施了一批影响大、服务功能强、深受群众欢迎的社会事业项目和为民办实事工程,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经济和社会发展“瘸腿”现象大大改善。从2006年社会发展评价结果整体水平上看,扬州社会发展综合水平指数(反映各地社会发展整体水平)为108.51,位列全省第五,仅次于苏州市、无锡市、南京市和常州市。通过扎实有效地推进“全面达小康,建设新扬州”工作,扬州在经济发展快速推进的同时,和谐扬州建设卓有成效,社会发展率先实现并保持了苏中第一、超越镇江。
一、总体情况
2006年扬州社会发展工作整体进展良好,从内部5大领域深入分析,与镇江、南通、泰州相比,有些领域较好,有些领域波动较大,有些领域还存在差距。从扬州市2005、2006两年的评价结果来看,2006年,在全省排位上升的指标有8项,与上年排位持平的指标有12项,排位下降的指标有14项。相关指标排位在全省及苏中排位有升有降,但总体来说,各主要指标的统计绝对值与2005年相比,都有了不同程度的进步。尤其令人欣喜的是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最高最低收入户差异倍数得分排位保持全省第一,人口出生率、城镇居民人均建筑面积、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城镇登记失业率等几个指标进步明显,在全省属于领先位置。值得重视的几个指标是:统计绝对值下降的指标有两个,一是孕产妇死亡率由2005年的8.83/10万人上升到2006年的14.89/10万人,位次相应由全省第3位降到全省第10位;二是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统计绝对值由2005年的68.8%下降为2006年的68.4%,位次由全省第4下降为全省第5。统计值绝对值持平而全省排位下降的指标有两个,一是空气质量指数,两年来统计绝对值都是86.8,但位次由2005年的第6位下降为第8位;二是农村自来水普及率,两年来统计绝对值均为95.7%,位次由2005年的全省第9下降为全省第11。排位比较靠后的指标还有传染病发病率、恩格尔系数、城市人均道路面积、刑事犯罪嫌疑人中青少年所占比重、万人刑事案件立案数和十万人意外死亡人数。扬州的妇幼保健、疾病预防和爱国卫生、安全、生态城市建设、节能减排工作与兄弟城市存在一定差距。
二、人口素质领域较上年平稳进步
苏中三市中南通市在人口质量领域一直处于领先地位。虽然从总的人口素质指数看,2006年扬州市由2005年的第七位上升为2006年的第六位并且在排位上超越镇江,但与南通相比,指数差距一直有逐步扩大的迹象(2004年相差2.04,2005年为4.38,2006年扩大到6.9)。人口素质领域的7项指标统计绝对值与2005年相比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幅,各项工作均有进展,其中有两项指标全省排位较2005年上升(人口出生率和五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尤其是人口出生率这个指标升位明显,由2005年的全省第10上升为第3,人口素质指数排位的进步主要得益于此;两项指标持平(平均预期寿命和万人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三项指标下降(传染病发病率、孕产妇死亡率和初中毕业生升学率),其中孕产妇死亡率达14.89/10万人,由上年的全省第3位下降为第10位;而传染病发病率指标排位自2004年以来一直在低位徘徊,今年更下降了1位。
三、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
近年来,扬州推进了一批文化、教育、卫生、体育、旅游项目的实施,城市布局进一步优化,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在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公共服务需求的同时,进一步扩大了扬州的影响这些社会公共服务和公共事业设施,也进一步完善和丰富了扬州的人居品牌、人文品牌和投资品牌。扬州将推进社会事业和改革开放的环境结合起来,不仅仅提升了投资环境,也为扬州老百姓接受新鲜事物提供了便利,为生活质量领域的各项指标提供了广阔的上升空间。
从生活质量指数看,这两年苏中三市及镇江在全省的排位未发生变动,扬州的总的生活质量在全省仍然位居中游――第7位,各单项指标绝对值略超上年但排位变动值不大,与镇江、南通、泰州三市大体相当。“城镇居民人均建筑面积”继续在高位上发展,由2005年的全省第4上升为全省第2,这主要得益于扬州房地产市场健康运行,房地产开发项目如期完成,同时加大面向中低收入阶层的限价商品房供应,2006年完成30万平方米建设。
城镇居民人均文化娱乐支出也有了较大进步,年增长167.2元,增幅全省第四;单项指数排位由全省第9增至全省第6。城市居民家庭的文化娱乐服务消费主要包括旅游、健身等文娱消费。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稳步提高,人们在满足物质需求的同时,更加渴望追求精神享受,读书看报、旅游、健身等休闲娱乐活动已逐渐被扬州广大居民所接受。但与排位、增幅第一的南京相比,扬州的人均文化娱乐支出总量只有南京市的一半,年增量是南京市的58%。
四、社会结构优化水平较高,整体水平高于南通和泰州,与镇江大致相当
从社会结构指数看,苏中三市的指数排位都有一定的下降,虽然扬州仍然位居苏中第一,但值得重视的是指数降幅超过南通、泰州,与镇江的排位也发生倒置。
从单项指标来看,四市中镇江市城镇人口占比最高,人口年龄结构最为合理。根据两年来数据对比,扬州人口负担系数呈现统计绝对值增加,排名下降的趋势,而同期南通、镇江、泰州三市的统计绝对值却呈现下降趋势。根据人口负担系数的含义:人口中非劳动年龄人数与劳动年龄人数之比,反映了人口年龄结构合理程度。扬州目前60岁以上老龄人口达65.77万人,老年人口系数为14.5%。根据研究预测,2005年后将出现为期10年的老年人口高速发展期。到2010年,扬州老年人口将达到81.54万人,80岁以上的高龄人口将达到9.65万人。老龄化的动因主要有生育率的下降、死亡率下降和预期寿命的提高。要努力解决人口负担系数问题,必须从两方面着手,一是努力降低人口出生率,维持低生育水平;二是妥善解决老龄化问题,完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加快发展老年服务事业,同时继续鼓励和支持家庭养老,倡导个人的自我养老准备,走政府、社会、家庭和个人相结合的养老保障道路等。
五、公益事业全面发展,整体水平提升较快
从公益事业领域的整体发展水平来看,扬州市公益事业整体与2005年相比有了长足的进步,公益事业指数排位由2005年全省的第5位跃升为2006年的第3位,与苏中、镇江相比优势扩大,苏中率先的优势明显。
单项指标中发展势头最好的是“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这个指标,由2005年的10.26提升为2006年的17.61,位次也由全省第3跃升为全省第1。这主要得益于这几年扬州在打造“人文、生态、宜居”的城市特色方面陆续实施的历史街区保护与利用工程、文化名城解读工程、文化博览城建设工程、绿杨城郭新扬州工程、城市文明建设工程等五大工程。尤其是2006年,扬州顺利实施古城保护利用、运河文化公园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推进环境综合整治、村镇建设,人居环境得到显著改善,扬州城市建设实现了新的跨越,荣获了“联合国人居奖”。全年共新建、拓宽改造道路22.48公里,总面积达62.7万平方米,养护维护道路面积19.4万平方米,疏通下水道326公里,道路挖掘恢复率100%,市政设施完好率87%。积极推进“绿杨城郭”新扬州建设,市区新增改造绿化面积127.32万平方米。
同时扬州全面实施文化扬州战略,历史文化名城的特色进一步彰显。2006年新增全国重点文保单位6处,扬剧等7个项目被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进一步推动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各县市区均新建或改扩建图书馆、文化馆并建成对外开放,乡镇文化站和“农家书屋”工程全面启动,新建乡镇文化站18个,“农家书屋”50个。体现在指标体系中即是“万人拥有县级以上公共文化机构数”的排位上升。
六、社会保护成绩突出,人民安居乐业,充分享有改革、发展、稳定的成果
2006年,扬州坚持把促进就业作为建设小康社会的第一目标,和谐社会的第一要求,努力形成优惠政策驱动、政府购岗促动、城乡统筹互动、就业培训推动的就业新格局,着力解决民生之本,扩大就业再就业,取得明显成效,城镇登记失业率由2005年的3.7%下降为2006年的3.1%,排位由全省第9一跃为第2。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奋斗目标之一。扬州在“全面达小康、建设新扬州”的奋斗历程中,始终把全民共建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放在首要位置。反映在指标体系中最突出的就是“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最高最低收入户差异倍数”这个指标,两年来都保持了全省排位第一的好成绩,差异倍数一直保持全省最低。
值得注意的是“刑事犯罪嫌疑人中青少年所占比重”这个指标,2003年为46.6,2004年为46,2005年为36.5,2006年为13.1,结合2003、2004、2005年的评价结果,可以看到扬州在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防止未成年人犯罪、法治扬州建设上面下了大功夫,取得了好成绩,统计绝对值有了明显进步。但综合全省及苏中各市的结果来看,全省各省辖市都加大了对未成年人的教育、帮助力度。而扬州的统计值虽然降幅明显,但降幅缓于其他省辖市,排名亦由2005年的第5降至2006年的第9。一方面,扬州的成绩值得肯定,另一方面,扬州的法治建设、未成年人保护工作任重而道远。
• 中国角型毛巾架行业运营态势与投资潜力研究报告(2018-2023)
• 中国直接挡轴市场深度研究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2021-2023)
• 2018-2023年KTV专用触摸屏市场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 中国回流式高细度粉碎机市场深度调研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2018-2023)
• 2018-2023年中国原色瓦楞纸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发展策略预测报告
• 中国雪白深效精华液市场深度调研及战略研究报告(2018-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