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南京工业经济质效并举 重点板块有效推进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2008年2月3日   来源:中国统计信息网

  2007年南京市工业战线紧密结合“十一五”发展规划、抓住“跨江发展”的战略机遇,破解难题,创新思路,全市工业生产保持较快增长,经济效益持续提高。

   

  今年以来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下同)总量稳定增长,全市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5791.55亿元,比上年增长22.3%。其中,轻工业加快步伐,全年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886.16亿元,增长24.5%;重工业健康前行,完成4905.38亿元,增长21.9%。

   

  在工业生产保持较快增长的同时,南京市经济效益也出现喜人景象。2007年全市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822.12亿元,比上年增长20.9%,实现利税总额612.01亿元,增长47.9%,其中盈亏相抵后的利润总额为369.26亿元,增长69.4%。

   

    一、工业经济质效并举健康运行

   

  梳理2007年工业经济运行情况,总体呈现出如下特点:

   

  1、股份合作制企业发展最快,股份制企业获利最丰

   

  2007年全市各种所有制工业经济协同发展,在各种登记注册类型企业中股份合作制企业在南京市工业中所占比重虽较小,但在各种经济类型企业中表现不俗,累计实现工业总产值22.81亿元,与上年相比,增速高达51.2%,快于全市28.9个百分点。而股份制企业则是2007年获利最丰、利润增速最快的经济类型,全年实现利润总额为193.96亿元,比上年增长158.9%,拉动全市利润增长54.6个百分点,对全市的贡献度达78.7%。

   

  2、企业研发力度加大,创新能力增强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将“更加注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的战略举措之一。而作为企业来说,创新能力关系到新产品的开发和原有产品的改进改型、升级换代问题,关系到企业产品市场的认可度,与企业的生存息息相关。2007年,作为企业产品升级、技术革新的直接反映的新产品产值出现逐季攀升的喜人景象。全市工业累计完成新产品产值770.14亿元,增速由一季度40.8%、上半年的43.2%、一至三季度的45.2%逐季攀升至全年度的46.1%,比同口径工业总产值增速快23.8个百分点。

   

  3、盈利大户护航工业,全年支撑有力

   

  工业经济的发展跟大户企业的有着“唇齿相依”的关系。2007年,南京市大户企业对全市工业经济贡献良多,全年盈利超1000万元的企业达304家,占全市企业比重为14.5%,304家企业累计实现利润总额365.22亿元,占全市比重为98.9%。其中,45家企业盈利超亿元,7家企业盈利超过10亿元。盈利超10亿元的企业全年累计盈利196.62亿元,占全市工业利润总额的比重超过半成达53.2%,与上年相比,增长1.9倍。仅此7家企业对全市利润的贡献度为62.1%,拉动全市利润增长43.1个百分点。

   

  4、支柱产业平稳发展,实现利润翻番

   

  2007年占工业经济总量68.8%的四大支柱产业保持平稳发展态势,全年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3984.60亿元,增长21.7%;完成主营业务收入4052.14亿元,增长20.7%;实现利税总额357.99亿元,增长1.7倍,其中盈亏相抵后的利润总额为235.07亿元,是去年的两倍。电子、石化、钢铁、汽车四大产业分别完成工业总产值1369.40亿元,增长23.6%、1858.76亿元,增长18.5%、557.98亿元,增长32.0%、198.46亿元,增长14.0%,分别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313.33亿元,增长22.6%、1961.43亿元,增长16.5%、576.12亿元,增长36.0%、201.25亿元,增长12.3%。

   

  5、产业链不断壮大,聚集度持续提升

   

  作为南京市倾心打造的平板显示、集成电路、光伏、通信装备等十大产业链正以蓬勃的势头带动全市工业经济的发展。目前,十大产业链正千方百计外引内培,以各自的方式加速形成。比如汽车产业吸引近百家零部件企业纷纷落户江宁、溧水;光伏产业链核心企业中电光伏在美国纳斯达克成功上市,募集外资壮大规模。2007年全市十大产业链累计实现工业总产值4007.35亿元,增长22.2%,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69.2%;完成新产品产值645.91亿元,增长50.1%,占比为83.9%。在销售保持较快增长的同时,十大产业链在2007年效益方面也交了一份比较令人满意的“答卷”,全年完成主营业务收入4091.41亿元,增长19.9%,占全市的比重为70.3%;实现利税总额407.61亿元,增长67.6%,比全市平均水平高19.7个百分点。产业链的壮大说明南京市产业之间的关联度增强,更加有利于南京市“发展现代产业体系”,促进工业由大变强,加快实现“两个率先”和“富民强市”的目标。

   

  6、“跨江发展”战略有效推进,江南江北工业联动发展

   

  2007年是市委、市政府全面实施跨江发展战略、江南江北联动发展、共同繁荣的起始年。江北工业得益于“跨江发展”战略的有效推进,各项指标全面“开花”遥遥领先于江南工业。江北工业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769.07亿元,比上年增长26.2%,比江南工业快5.5个百分点;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836.58亿元亿元,增长26.7%,比江南工业快8.3个百分点;完成利税总额259.71亿元,增长81.7%,比江南工业快51.6个百分点。

   

    二、内外因助推工业较快发展

   

  2007年全市工业经济在健康的轨道稳定运行,究其原因主要有三点:

   

  其一是主要工业品保持较快稳步增长。在全市统计的225种主要工业产品中,近六成产品累计产量比上年增长。其中,增长1倍以上的产品有16个,增长50%~100%的有16个,增长20%~50%的有27个。增长较快的主要工业产品是:电子类产品中中的显示器、光缆产量分别为617.28万台,72.22万芯千米,分别增长42.2%、37.4%;石化类产品中的化学农药原药、煤油产量分别达到2.32万吨、141.03万吨,分别增长112.0%、42.5%;汽车类的铁路客车、改装汽车0.05万辆、0.78万辆,分别增长100.0%、66.6%。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国家对环境保护日益重视,南京市相关专用设备产品产量快速增长,2007年全市环境保护专用设备产量440套,比2006年增长53.3%。

   

  其二是工业品价格提升助推工业快速发展。抽样调查的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南京市工业品出厂价格一路上行,至年底已经达全年最高点101.55。分行业看,全市36个行业大类中,有66.7%的行业出厂价格比上年增长,5个行业出现10.0%以上的涨幅。其中,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价格指数上涨5.2%,食品制造业增长8.0%,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大涨16.2%。工业品出厂价格的提升有效的打开企业获利空间。

   

  其三是有效投入增长使工业发展内生动力。2007年全市工业完成固定资产投入930.60亿元,增长27.0%,快于全市平均水平。在国家对投资宏观调控的大环境下,南京市仍然确保工业投入尤其是重点项目投入的有效增长,有力促进了全市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三、存在问题不容忽视

   

  在全年工业经济保持较好发展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目前工业经济正面临着一些发展“瓶颈”,影响并制约着2008年工业快速发展的步伐。

   

  1、两项资金占用较高。2007年南京市工业两项资金的占用一直居高不下,截至12月末,全市工业应收帐款净额582.17亿元,比2006年末增长21.8%,产成品库存182.16亿元,增长12.8%。全年两项资金合计764.33亿元,占流动资产平均余额的比重为37.1%,高于上年1.3个百分点。两项资金过度占用对企业流动资金周转不利。尤其是2008年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后,一些小企业融资渠道变窄,甚至会面临无款可贷的尴尬境地,流动资金更是趋紧,对企业的生产经营产生了不小的压力。

   

  2、生产资料价格上行增加企业生产成本。从抽样调查的数据我们看到,2007年南京市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指数比去年上涨3.9%,比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高出2.4个百分点,刷新年内记录。从两指数的“剪刀差”可以看到,南京市工业企业正面临严峻考验,上游产品价格大幅上扬给下游产品带来的成本压力,必然将使南京市相关企业生产成本增加,盈利减少,尤其是部分企业的购销甚至存在价格倒挂现象,对提高全市工业经济效益极为不利。

   

  3、宏观调控力度加大增加企业生存压力。2007年以来,国家为保证经济发展的健康发展,出台了一系列宏观调控的政策、措施。比如:年初至今央行连续加息和调高存款准备金率,而且根据央行预计2008年还将加息1-2次,这些直接增加企业的运营成本。同时,国家为了实现工业产品出口结构的优化,先后分三次下调部分产品的出口退税率,特别限制资源性产品出口,对南京市工业品出口产生了一定的冲击。南京市79.6%的企业有出口业务,出口产品产值占销售产值的两成以上,部分出口微利或者限制出口的产品或转销国内增加国内市场的竞争,或减少产量降低存货,这都会对南京市工业的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

   

  2008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战略部署的第一年,也是实施“十一五”规划承上启下的一年。作为政府部门要把握宏观调控的力度,出台有前瞻性的政策措施为工业发展“保驾护航”;作为企业来说,要坚持市场多元化战略,加大自主创新投入,积极化解各种不利因素,在产品质量上下功夫,争取更大的市场份额。展望2008年,无论是宏观层面还是微观层面看,南京市工业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的基本态势不会改变,工业经济将进一步向又好又快的方向深入发展。

   

  (来源:江苏省统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