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甘肃省不断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尤其是十六大以来,甘肃经济社会步入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2006年甘肃省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4.64:45.82:39.54,生产总值突破2000亿元,达到2276.7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达到8757元,超过1000美元。伴随着经济的大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甘肃省就业状况逐步好转,2006年甘肃省就业人员达到1401.36万人,三次产业就业人员结构为63.23:14.79:21.98。但从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发展演变规律看,甘肃省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之间还存在着十分突出的矛盾,一产的就业比例明显偏高。认真分析研究甘肃省产业结构、就业结构的相互关系,对于优化甘肃省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制定科学、合理、有效的产业政策和就业政策,保持甘肃省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科学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
一、甘肃省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发展演变情况
(一)产业结构发展演变情况
1990年以来,甘肃省三次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第一产业比重不断下降,由1990年的26.38%下降到2006年的14.64%,下降11.74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稳中有升,由1990年的40.50%提高到2006年的45.82%,提高5.32个百分点,1990-1999年,第二产业比重高于第一产业、第三产业比重,2000-2003年低于第三产业比重,2003年以来再次处于领先位置,2006年高于第一产业31.18个百分点,高于第三产业6.28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有所上升,1990-2003年比重从33.12%提高到42.14%,随后有所下降,2006年为39.54%,总体上有所上升。
图1 1990-2006年甘肃三次产业结构演变趋势
(二)就业结构发展演变情况
1990年以来,伴随着经济的大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甘肃省就业状况逐步好转,就业结构不断优化。第一产业对劳动力的需求总量最大,且呈逐年下降趋势,由1990年的69.59%下降到2006年的63.23%,下降幅度近7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对劳动力的需求总量相对较小,所占比重有所上升。从1990年的14.42%上升到1997年最高的20.16%,随后缓慢下降到2006年的14.79%。第三产业对劳动力的需求总量相对较小,但比重呈逐年上升趋势,由1990年的15.99%上升到2006年的21.98%,提高近6个百分点,并且从1999年开始比重超过第二产业就业人员比重。从总体上看,甘肃省第一产业就业比重过大,第二、三产业就业比重相对较小,就业结构演变相对滞后于经济结构演变,从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发展演变规律看,甘肃省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还很不协调,就业的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
图2 1990-2006年甘肃三次产业就业结构演变趋势
二、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相互关系分析
(一)产业结构对就业结构的影响分析
1、相关度分析。将某次产业就业结构比重作为被解释变量Yi,相应的产业结构比重作为解释变量Xi,利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对三次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两个变量进行一元回归分析。
(1)第一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呈中度的相关关系。通过SPSS对第一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进行相关分析得到相关系数为0.76,二者呈中度相关关系。
回归方程:Y1=41.86+0.98X1
从回归方程可知,第一产业GDP结构比重每提高1%,可使第一产业就业结构比重提高0.98个百分点,对就业变动有比较强的影响力;但从回归方程的截距项41.86来看,甘肃省第一产业吸纳劳动力的起点是很低的,农业生产对劳动力的素质要求不高,同时也说明第一产业存在较多的富裕劳动力,吸纳就业人员的空间十分狭窄。
(2)第二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呈低度的相关关系。通过分析得到相关系数为0.33,说明第二产业GDP的增长对就业的拉动作用非常有限,第二产业就业空间趋于饱和。
(3)第三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相关系数为0.83,呈高度相关关系。回归方程为:Y3=-3.5+0.61X3
从回归方程可知,第三产业GDP结构比重每提高1%,可使第三产业就业结构比重提高0.61个百分点,对就业变动有较强的影响力;回归方程截距项为-3.5,说明甘肃省第三产业吸纳劳动力的起点相对高一些,对劳动力素质有一定的要求。所以,甘肃省应将发展第三产业作为解决就业的主要突破口。
2、就业弹性分析。一般认为,就业弹性是指就业人员增长率与经济增长率之间的比率。其计算公式是:
就业弹性=就业人员增长率/GDP增长率
即经济增长每变化一个百分点所对应的就业数量变化的百分比。就业弹性为零,说明经济增长对就业无拉动作用;就业弹性为正时,经济增长对就业具有拉动效应;就业弹性为负时,经济增长对就业形成两种效应,当经济增长为正,就业增长为负时,经济增长对就业有"挤出"效应;当经济增长为负,就业增长为正时,经济增长对就业具有"吸入"效应。
(1)总就业弹性较低。总就业弹性整体上呈现下降趋势,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能力非常有限,2006年总就业弹性仅为0.06。
(2)各产业吸纳劳动力的程度各不相同。1990年以来,第一产业就业弹性整体上呈现下降趋势,由1990年的1.84下降到2006年的0.01,说明农业对就业的拉动作用微乎其微,农业劳动力已无增长空间。
第二产业就业弹性呈下降趋势,1999年出现负值,2006年降至0.11,吸纳就业能力逐步减弱。这一时期,甘肃省国有企业逐步推行现代企业制度、实行下岗分流等改革措施,就业人数下降,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第二产业经济增长加速。
第三产业就业弹性有升有降,近几年呈上升趋势。就业弹性由1990年的0.04提高到1995年的1.15,随后下降,近年呈逐步上升趋势,2006年为0.19。甘肃省第三产业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对劳动力的吸引能力很强,发展潜力巨大。
(二)就业结构对产业结构的影响分析:结构偏离度分析
反映就业结构对产业结构的影响,一般用结构偏离度来分析。
结构偏离度=(产业结构比重/就业结构比重)-1
当结构偏离度等于0时,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关系完全协调。
第一产业结构偏离度基本上呈上升趋势,其绝对值由1990年0.62上升到2006年的0.77,上升0.15个百分点,说明甘肃省第一产业就业结构和产业结构的不协调性逐步在强化。
第二产业结构偏离度呈先降后升趋势。由1990年的1.81下降到1998年的1.09,随后逐步上升,2006年达到2.10,说明甘肃省第二产业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极不协调,并有加剧趋势。
第三产业结构偏离度基本呈下降趋势,由1990年的1.07下降到2006年的0.80,说明甘肃省第三产业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不协调性得到改善,但还需继续努力。
三、调整优化结构的几点建议
从总体上看,甘肃省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很不协调,就业的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通过分析,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吸纳劳动力的空间和能力已经十分有限,并且在第一产业还存在着大量的富裕劳动力,对就业形成新的巨大的压力。无论从就业弹性,还是从与就业的相关度分析可以看出,甘肃省第三产业的就业空间和吸纳劳动力的能力潜力十分广阔。因此我们建议,要充分利用好甘肃省人力资源优势,加大教育培训力度,增强就业能力;要在立足发展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使其成为解决甘肃省就业问题的主要切入点和突破口。
(一)积极培育新型农民,着力增强农民就业能力。甘肃省第一产业比重为14.64%,第一产业劳动力比重还有下降的空间,短期内第一产业劳动力占优势的就业格局还难以根本改变。为了最大限度地消化农业剩余劳动力,应当在产业政策、公共服务、科技、资金、教育培训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着力打造"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能带动群众共同致富"的新型农民,鼓励他们积极发展特色农业,实现其在第一产业就业,帮助另一部分有一技之长的农民尽可能多地到二、三产业就业。
(二)着力发展第二产业中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进一步提高第二产业的就业比重。第二产业中的建筑业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特别是建筑企业中绝大部分是农民工,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提供了主要的工作岗位,但在近几年的发展过程中安全生产事故、歧视农民工、拖欠农民工工资等现象时有发生。因此,政府部门要积极引导建筑行业健康发展,大力开展建筑行业农民工引导性培训,规范农民工用工制度,改善生产生活环境,按时足额发放农民工工资,切实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工业发展方面,在继续做大做强甘肃省传统优势产业的同时,要立足甘肃省资源优势,重视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纺织业、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等产业,提高对劳动力的吸收能力。
(三)加快发展第三产业,使其成为吸纳劳动力就业的主渠道。在甘肃省第一、二产业吸纳劳动力能力十分有限的情况下,要千方百计动员各方面的力量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特别要鼓励和支持中小企业、个体、私营企业进入第三产业,并在税收、金融等政策上给予优惠扶持,发挥第三产业在吸纳劳动力就业方面的独特优势;合理开发利用甘肃省丰富的教育、文化、自然旅游和特色餐饮业等资源,重点培育信息、金融、保险、现代物流业,使第三产业不仅成为甘肃省支柱产业,也成为吸纳劳动力就业的主要阵地。
(四)以人为本,深化劳动就业体制改革,规范就业市场。按照城乡统筹发展的要求,创建合理、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完善劳动就业网络建设、社会三级保障线建设和就业信息公布等体系,并利用体系内的劳动监察机制,确立公平竞争原则,保障劳动者均有平等的就业权,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建立平等的劳动合同,保障劳动者有平等的劳动技能培训机会。
(来源:甘肃省统计局)
• 中国角型毛巾架行业运营态势与投资潜力研究报告(2018-2023)
• 中国直接挡轴市场深度研究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2021-2023)
• 2018-2023年KTV专用触摸屏市场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 中国回流式高细度粉碎机市场深度调研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2018-2023)
• 2018-2023年中国原色瓦楞纸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发展策略预测报告
• 中国雪白深效精华液市场深度调研及战略研究报告(2018-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