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自主创新,是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是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力支撑。近年来,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逐步实施及“863”等科技计划的逐步完成,高新技术产业已成为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为摸清吉林省现阶段高新技术产业科技创新的真实水平,更好贯彻王珉书记强调的“要把科技创新内容纳入全省发展指标体系,建立统计评价和通报制度”的指示精神,我们对全省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创新活动进行了全面调查和数据汇总。旨在充分发挥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对振兴老工业基地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把吉林省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创新上来,为增强吉林省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吉林,实现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制定全面的科技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战略提供重要保障。
一、吉林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通过火炬计划和高新技术产业百亿工程的实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建设和发展,吉林省高新技术开发及产业化进程进入快速发展期。以光电子、软件、显示技术为代表的信息产业成长迅速,生物技术、新材料、现代中药等新兴产业领域发展势头强劲,应用先进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步伐不断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对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日趋明显。吉林省目前已经基本形成了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先进制造技术、新材料、现代农业和环保及资源综合利用六大领域为支撑的高新技术产业群体;培育了液晶显示器、基因工程新药、现代中药、热缩材料和玉米深加工等新的经济增长点。截止到2006年底,全省认定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119户,产值200.6亿元,利税39亿元,年平均增长均在30%以上。
吉林省相继创建的长春、吉林2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延吉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已开始拉动全省国民经济增长。高新区内生物医药、计算机软件、光电技术、新材料、汽车工程五大领域人才、资金的快速集聚,研发力量的不断强化,新技术、新产品的大量涌现为全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供了创新人才和技术支撑。高新区内创办了生物制造园、软件产业园、大学科技园、海外学人创业园等功能园区。众多科技园区和产业基地的建成对全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发挥了重要的示范、催化、辐射和带头作用。目前,吉林省的机械加工、农产品加工、医药企业中,已有近百户与区内、科研单位结成了科研生产联合体,建立了多种形式的研发科技改革机构。有近百户国有企业、乡镇企业与区内高新技术企业形成技术合作和股份制关系,共同开发、生产新产品,扩大生产规模,提高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
吉林省拥有由中科院长春光机所与物理研究所、应化所、地理所、卫生部长春生物研究所等100多家市级以上科研单位;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长春理工大学等高等院校40多所;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共有科技活动机构119个,企业科研机构66个;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29.8万人。每万人中科学家、工程师人数为473人,居全国第5位;每百万人口发表的科技论文比全国水平高31.1%,居全国第7位。全省共有中国工程院院士和中国科学院院士41人。全省已建成集成光电子、汽车动态模拟、应用光学、超硬材料等30多个国家、部委重点实验室和开放实验室以及46个中试基地,组建了玉米深加工、汽车材料、应用化学、特种工程塑料等国家、省级工程研究中心和技术开发中心,形成具有吉林省特色的高新技术科研基地。
二、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创新活动发展现状及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开展创新活动的高新技术企业比重较高,大中型企业创新意识相对更强
2006年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共有119户,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3.7%。其中有创新活动的企业为78户,占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的65.5%,同比高于全部规模以上企业有创新活动企业比重44.6个百分点。其中4户大型高新技术企业全部开展创新活动;31户中型企业中有27户开展创新活动,占中型高新技术企业数的87.1%,同比高于全部规模以上中型企业创新比重40.4个百分点;小型企业有47户开展创新活动,占小型高新技术企业数的56%,同比高于全部规模以上小型开展创新活动企业比重39.2个百分点。可见,高新技术企业规模越大,创新意识相对越强。详见表1。
表1: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开展创新活动情况
指 标 名 称 |
全部企业数 (个) |
| ||
有创新活动企业数(个) |
占全部企业数比重(%) | |||
总计 |
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 |
3250 |
678 |
20.9 |
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 |
119 |
78 |
65.5 | |
高新技术企业占全部 规模以上企业比重(%) |
3.7 |
11.5 |
+44.6 | |
其中: 大型 |
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 |
42 |
32 |
76.2 |
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 |
4 |
4 |
100 | |
高新技术企业占全部 规模以上企业比重(%) |
9.5 |
12.5 |
+23.8 | |
中型 |
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 |
362 |
169 |
46.7 |
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 |
31 |
27 |
87.1 | |
高新技术企业占全部 规模以上企业比重(%) |
8.6 |
16.0 |
+40.4 | |
小型 |
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 |
2846 |
477 |
16.8 |
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 |
84 |
47 |
56.0 | |
高新技术企业占全部 规模以上企业比重(%) |
3.0 |
9.9 |
+39.2 |
(二)高新技术企业更重视R&D活动费用支出,但创新费用来源比较单一
高新技术企业的特点突出在企业注重产品的研究与发展,真正提高企业竞争力和保障经济持续发展的关键是企业对研究开发活动的持续经费投入。2006年底,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产品销售收入将近164亿元,占全省规模以上企业产品销售收入总额的3.8%;创新费用投入超过4亿元,占高新技术企业产品销售收入的2.5%,同比高于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创新费用比重1.3个百分点。其中,创新费用中用于R&D活动的达到2.7亿元,占创新费用总额的66.3%,同比高于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24.6个百分点。可见,高新技术企业更加注重产品质量到产品创新和研发的过程,立足于从创新的实验发展的研究成果做起,为高新技术的产业化奠定坚实的基础。详见图1。
图1:高新技术企业各项创新费用占产品销售收入比重情况 单位:%
然而,全部高新技术企业创新费用中,有89.2%来源于企业资金,将近10%来源于政府资金和金融机构贷款,来源于减免税等政策的不到1%;并且大型企业创新费用对企业资金的依赖性更强,来源于企业资金的创新费用达到95.4%,其他均来自政府资金;同时各种规模高新技术企业目前几乎没有吸收来源于风险投资、国外资金等其他渠道的投资。创新费用来源在全部规模以上企业中表现单一。详见表2。
表2:各项创新费用占全部创新费用来源比重情况
单位:%
指 标 名 称 |
政府资金 |
减免税 |
企业 资金 |
金融机构贷款 |
吸收风险投资 |
国外 资金 |
其他 | |
规模 |
范 围 | |||||||
总计 |
规模以上企业 |
2.15 |
1.05 |
88.87 |
7.36 |
0.003 |
0.08 |
0.49 |
高新技术企业 |
6.99 |
0.89 |
89.25 |
2.76 |
- |
- |
0.11 | |
其中: 大型 |
规模以上企业 |
1.08 |
0.44 |
90.28 |
8.12 |
- |
- |
0.08 |
高新技术企业 |
4.59 |
- |
95.41 |
- |
- |
- |
- | |
中型 |
规模以上企业 |
5.68 |
3.84 |
83.72 |
5.89 |
- |
0.14 |
0.74 |
高新技术企业 |
10.19 |
3.01 |
82.57 |
3.82 |
- |
- |
0.41 | |
小型 |
规模以上企业 |
5.41 |
2.50 |
84.82 |
4.44 |
0.019 |
0.16 |
0.36 |
高新技术企业 |
7.24 |
0.28 |
87.42 |
5.07 |
- |
- |
- |
(三)创新活动研发主体仍以企业自主研发为主,产学研相结合的自主创新进程有待进一步提速
在74户有产品创新活动的企业中,有53户的创新产品由本企业自主研发,占创新活动企业数的71.6%;由企业与科研院所和高校合作研发的共占17.6%。工艺创新活动的各项研发主体所占比重基本保持同一趋势。在65户有工艺创新活动的高新技术企业中,有43户企业进行自主研发,占工艺创新活动总数的66.2%;与科研院所和高校合作研发的共占23.1%。详见图2。
图2:高新技术企业创新活动研发主体构成比例情况 单位:%
注:内环为产品创新活动研发主体情况;外环为工艺创新活动研发主体情况。
目前,高新技术企业创新活动的研发主体仍以企业自主研发为主,但在与国外机关机构及与其他企业合作等方式的研发所占比重很小。因而,创新活动的研发主体发展有待进一步多元化。尤其大中型企业与高校及科研院所合作研发的项目很少,相对小型企业而言,大中型高新技术企业应进一步增强合作意识,继续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详见表3。
表3:不同规模高新技术企业创新活动研发主体构成比例情况
单位:%
指标名称 |
企业自主研发 |
企业集团研发 |
与其他企业合作研发 |
与科研院所合作研发 |
与高校合作研发 |
与国外有关机构合作研发 |
其他 | |
规模 |
创新活 动类型 | |||||||
大型 |
产品创新 |
100 |
- |
- |
- |
- |
- |
- |
工艺创新 |
66.7 |
- |
- |
- |
33.3 |
- |
- | |
中型 |
产品创新 |
66.7 |
11.1 |
3.7 |
3.7 |
11.1 |
3.7 |
- |
工艺创新 |
66.7 |
4.8 |
4.7 |
14.3 |
9.5 |
- |
- | |
小型 |
产品创新 |
72.1 |
- |
4.6 |
13.9 |
7.0 |
- |
2.3 |
工艺创新 |
65.9 |
2.5 |
4.9 |
14.6 |
7.3 |
2.4 |
2.4 |
(四)高新技术企业已成为自主创新活动的主体,但中小型企业的原始创新水平需要加速提升
在高新技术企业的创新活动中,原始创新比重最大,在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活动中分别占到44.5%和40.3%;大大高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原始创新企业数的比重。集成创新企业比重分别为18.5%和16.8%;消化吸收创新企业数比重分别为22.7%和16.8%,均高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集成创新和消化吸收创新的企业数比重。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高新技术企业已开始成为自主创新活动的主体。详见图3。
图3:高新技术企业各种创新类型所占比重情况 单位:%
虽然高新技术企业已经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自主创新中领跑,但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的创新类型结构并不占明显优势,中型企业的消化吸收能力不强,小型企业的原始创新能力有待加强。详见表4。
表4:不同规模创新类型的高新技术企业所占比重情况
单位:%
指 标 名 称 |
产 品 创 新 |
工 艺 创 新 | |||||
规模 |
范 围 |
原始创新 |
集成创新 |
消化吸收 |
原始创新 |
集成创新 |
消化吸收 |
大型 |
规模以上企业 |
57.1 |
50 |
54.8 |
47.6 |
42.9 |
50 |
高新技术企业 |
100 |
100 |
75 |
50 |
50 |
50 | |
中型 |
规模以上企业 |
21.3 |
17.1 |
23.8 |
15.2 |
10.5 |
16.9 |
高新技术企业 |
54.8 |
19.3 |
12.9 |
51.6 |
19.3 |
3.2 | |
小型 |
规模以上企业 |
7.8 |
5.1 |
9.6 |
4.6 |
3.1 |
6.4 |
高新技术企业 |
38.1 |
14.3 |
23.8 |
35.7 |
14.3 |
20.2 |
(五)高新技术企业自主知识产权及保护意识较强,但创新产出成果的国际竞争力较弱
高新技术产品的多少,尤其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的多少,是高新技术企业创新能力的重要体现之一。在全部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中拥有自主知识品牌的企业有90户,占总数的75.6%;申请专利和注册商标的企业分别有50户和67户,分别占总数的42%和56.3%;进行技术秘密内部保护的企业有49户,占总数的41.2%;开展内部R&D的企业有74户,占总数的62.2%。高新技术企业在自主品牌建设及知识产权保护方面意识的增强,体现了高新技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在不断提高。详见图4。
图4:进行自主知识产权保护及相关活动的高新技术企业比重情况 单位:%
2006年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的新产品销售收入为32.2亿元,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总额的3.7%。其中按创新产出的新颖性分,属于国内新型的新产品销售收入占到66%,属于企业新型的占到29.7%,而属于国际新型的仅占4.3%。其中,大型企业的国内新产品销售收入比重达到98.8%,中型企业达到66.2%,暴露出吉林省大中型高新技术企业的创新活动的新颖性结构尚不合理,国际竞争力较弱,因而高新技术企业的自主创新与国际接轨已迫在眉睫。详见表5。
表5:高新技术企业不同新颖性产品销售收入所占比重情况
单位:%
指标名称 |
国际新 |
国内新 |
企业新 |
总 计 |
4.3 |
66.0 |
29.7 |
其中:大型 |
- |
98.8 |
1.2 |
中型 |
7.5 |
66.2 |
26.3 |
小型 |
4.0 |
42.7 |
53.3 |
三、加快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的对策建议
增强高新技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必须继续以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为主线,认真实施“十一五”科技发展计划,全面实施科教兴省战略,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提高科技持续创新能力,紧紧围绕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可持续发展这一主线,重点围绕推进汽车、石化、电子、医药、农产品深加工行业的产业发展,开展电子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先进制造、高效生态农业、中药现代化、生态环保等领域原创性科技攻关研究,为吉林省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的科技动力,实现以科技促进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
(一)充分发挥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在自主创新中的作用
当前长春、吉林国家级高新区及延边省级高新区的建设正步入一个新的阶段。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要坚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把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作为根本任务;坚持深化体制改革,加强软环境建设,培育有国际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企业;坚持走集约化发展道路,合理和节约使用土地与其它资源。继续优化发展环境,大力推进自主创新,为创建一流的科技园区而努力。
(二)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提高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
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上,最重要的是要集中优势资源,壮大优势产业,寻求重点突破,形成主导产业;围绕装备制造业升级,重点发展相关高新技术产业,提升装备制造业的技术含量;还要注重培育增长性战略产业,形成有前途的新兴产业;淘汰无竞争力的行业。依托城市主导产业和老工业基地的基础,延伸产业链,不断发展新兴产业,建立新型工业基地。要在带动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上有所突破。通过结构性调整,提高整个高新技术产业的竞争力。
(三)要努力创造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和环境
一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以服务国家目标和调动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出发点,以促进全社会科技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为重点,以建立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为突破口,全面推进创新型吉林建设进程。二是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通过完善法律和加强执法,扩大宣传教育,把知识产权保护工作落实到各个环节,努力营造鼓励科技人员创新的社会环境。三是注重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加快各类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的培养,创造条件吸引留学人员回国服务。四是继续增加科技创新投入。加快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为科学技术取得重大突破提供保障。
(四)重点解决具有战略性、前沿性和前瞻性的高新技术问题
增强高新技术特别是战略性高新技术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力争在一些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关键技术领域取得突破,并在吉林省有相对优势或战略必争的关键高新技术领域实现技术的跨越发展,实现从重点跟踪到突出跨越的战略转变。为实施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提供高科技支撑。 重点掌握一批能在数年后形成产业、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高新技术;培育一批高新技术产业生长点,带动吉林省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形成吉林省高新技术产业的群体优势和局部强势;造就一批从事高新技术研究开发及产业化的创新和创业人才。
一是攻克支撑吉林省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关键技术。为加速吉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进程,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重点攻克一批未来五到十年内的关键技术和建立具有重大应用价值的系统。
二是发展以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为目标的生物、农业及医药关键技术。集中研究农业、医药等领域中的关键技术,大幅提高生物技术领域整体研究水平和开发能力。
三是掌握以提高产业竞争力为目标的新材料和先进制造关键技术。利用吉林省资源、环境特点和自身所具有的技术特色与优势,按照国家安全及经济发展对新材料的重大需求,重点发展医药、磁悬浮列车、信息存取等所需的新材料和纳米材料与技术。
四是突破以社会可持续发展为宗旨的资源、环保和能源关键技术。实施能源多元化发展战略,形成有中国特色的人、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道路。结合吉林省日益严重的资源紧缺和环境污染的局面,重点研究开发后续能源和发展环境污染防治技术、风能利用技术等。
(来源:吉林省统计局)
• 中国角型毛巾架行业运营态势与投资潜力研究报告(2018-2023)
• 中国直接挡轴市场深度研究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2021-2023)
• 2018-2023年KTV专用触摸屏市场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 中国回流式高细度粉碎机市场深度调研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2018-2023)
• 2018-2023年中国原色瓦楞纸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发展策略预测报告
• 中国雪白深效精华液市场深度调研及战略研究报告(2018-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