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江苏农业经济结构的现状与对策分析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2008年1月4日   来源:中国统计信息网

加强基础地位 深化结构调整

 

――江苏农业经济结构的现状与对策分析

   

  农业经济结构调整是当前经济发展的主题之一。加强农业经济结构调整,是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举措。近年来,在全省上下共同努力下,江苏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已取得明显成效,特别是在加快设施园艺步伐,发展高效农业,优化产品结构,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水平,优化组织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优化市场结构,促进农产品销售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对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农民增收农村全面小康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看到成绩的同时,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受市场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江苏农业经济结构调整还不到位,仍存在粮食作物比重过大,养殖业比重偏低,畜牧业规模养殖比重增长较缓,农业资源利用结构不合理等问题,须予以重视与解决。

   

    一、现状

   

  (一)农林牧渔业产值结构中,农业比重较大,养殖业比重偏低

   

  2003年以来,江苏农林牧渔业产值中农业产值(现价,下同)始终稳定在50%以上,牧业产值总量虽然逐年增长,但比重始终徘徊在23%左右,并从2004年开始呈现逐年下降趋势,2006年比重只有21.1%。渔业产值总量也是逐年增长,但比重始终徘徊在19%左右,全省养殖业产值比重由2003年的42.5%下降至2006年的40.4%,未能达到省政府要求的50%以上的目标。如图1:

   

1 2003-2006年农业产值构成

 

 

  (二)种植业结构中,粮食比重增长较快,缩粮扩经任重道远

   

  从产值结构看,粮食作物以较快的速度逐年增长,从2003年的367亿元增长到2006年的576亿元,三年累计增长209亿元,年均增长16.2%,比重由37.4%上升到41.4%。经济作物虽也逐年增长,但增速低于粮食,2003年614.4亿元,2006年813.9亿元,三年累计增长199.5亿元,年均增长9.8%,比重则由62.6%,下降至58.6%。

   

  从面积结构看,粮食作物面积持续增长,由2003年的6989.2万亩,增长到2006年的7477.6万亩,累计增加488.4万亩,年均增长2.3%,比重始终保持在60%以上,并由2003年的60.7%增长到2006年的65.5%,2007年粮食面积再创新高,比重将超过70%。经济作物面积则呈逐年下降的趋势,由2003年的4376.3万亩,下降到2006年的3840.4万亩,减少1095.7万亩,年均减少4.3%,比重由38%下降到33.6%。缩粮扩经、发展高效农业任重道远。

   

  (三)畜牧业生产结构中,规模养殖稳步推进,但比重仍然偏低

   

  2003年全省生猪规模养殖(饲养50头以上户,下同)存栏量和出栏量为209.8万头和416.6万头,2006年达到302.7万头和554.9万头,分别增加92.9万头和138.3万头,年均增长13%和10%。2003年家禽规模养殖(饲养500只以上户,下同)存栏量和出栏量为12733.2万只和26581.3万只,2006年达到14815.7万只和29817.7万只,分别增加2082.5万只和3236.4万只,年均增长5.2%和3.9%。虽然生猪规模养殖量年年增加,比重逐年扩大,但总体上看增长速度较慢,比重仍然偏低。家禽稍好,2006年规模养殖量比重达到50%以上。

   

  (四)农业资源利用结构不合理,化肥农药施用量居高,影响农业生态环境建设

   

  2003年以来江苏化肥施用量一直居高不下,平均每年近340万吨(折纯量,下同)亩均耕地施用量47公斤,远远高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农药施用量平均每年近10万吨,亩均耕地1.3公斤,所有农资消耗均呈逐年增长趋势。相对的是有机肥使用量普遍不足,绿肥种植面积连续多年下降,2007年全省仅有25.2万亩,比2003年减少35.1万亩,下降58.2%,许多地区秸秆仍作为燃料或在田间焚毁,损失了其中的碳、氮和大部分硫,使之不能直接归还于土壤。化肥过度使用,使肥料品种结构不合理,氮含量过大,磷、钾相对较少,锌、硼、铁和硫、钙、镁等微量营养元素更加缺乏,土地营养结构遭到破坏,增加投肥量的效果逐年下降。农药使用量较大,许多农作物农药残留超标,不仅影响农产品质量,还造成一些地区农村环境污染。

   

    二、原因

   

  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出现上述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一)粮食比较效益稳步提高

   

  几年来粮食价格持续走高,加之政府为了稳定粮食面积,出台了很多扶持政策,特别是取消农业税、提高粮食保护价、粮食直补和良种补贴、制定农资最高限价等措施,使种粮效益明显提高,加之种粮人工花费相对较少,节余时间可以外出打零工补贴家用,农民种粮积极性较高。而棉花等经济作物价格虽然也有较大幅度上扬,但由于劳动时间长,人工费较大,比较效益不如粮食,所以粮食作物比重一直居高,缩粮扩经政策执行效果不佳。

   

  (二)生猪生产徘徊不前

   

  生猪生产在江苏牧业生产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全省牧业产值比重较低,与生猪生产徘徊不前密切相关。几年来,江苏生猪饲养量基本呈逐年下降趋势,2006年仅有4800多万头,比2003年减少197万头,平均每年减少66万头,生猪产值从2005年以来连续减少,2006年201亿元,比2004年累计减少46亿元。在牧业其它品种基本增长的情况下,由于生猪下降,导致整个牧业产值增长缓慢,比重逐年下降。

   

  影响生猪生产的主要因素:一是养猪比较效益低。虽然生猪价格处于相对高位,特别是今年价格上涨幅度很大,但由于粮食价格偏高,导致养殖成本上升,难以激发农户的养猪积极性。同时在农民收入中非农收入逐步增加的情况下,农民在计算生猪效益时不仅要看猪粮价格比,而且更多的是将养猪效益与务工收入相比。以收益较高的2005年为例,散养生猪每头售价742.9元,扣除物质与服务费用614.6元,获利128.3元,而外出打工月收入可达千多元,在面临更多的选择时,农民选择不养猪或少养猪,一些以前的养猪专业村也变成了无猪村。二是养猪疾病风险大。除市场风险外,农民最担心的是养猪的疫病风险。如去年夏季包括江苏在内的全国许多地方爆发猪高热病,大量生猪因此死亡,农民损失惨重,严重打击农民养猪的积极性。家禽受“禽流感”疾病的影响,2005年对全省牧业生产的产值影响9亿元左右,增加值影响3亿元左右,占牧业产值和增加值比重都在1.5%左右,受此影响2006年全省家禽出栏量和存栏量均比上年有所下降。三是养猪传统有所改变。新一代农民大多住着新楼房,嫌养猪污染环境赚钱不多,不愿饲养。农村青壮夫妻外出打工越来越多,留守老人们除了守家和照顾小孩外,无力养猪。苏南、苏中等地的一些地方政府为改善农村环境,限制农民零星养猪。

   

  (三)长期习惯和省时省力促使农民使用化肥、农药越来越多

   

  长期以来,化肥对提高种植业生产水平特别是提高粮棉油产量发挥了巨大作用。据有关资料,80年代初粮食总产中约有1/3是施用化肥获得的,90年代以来,化肥仍是农产品产量稳定增长的重要因素。因此,许多农民都对增加化肥来提高农作物产量寄以厚望,甚至认为只要有了化肥,就有了粮食。同时,实行农村土地承包责任制以来,农业生产基本上是以一家一户为单位进行,有机肥堆集、人工除草、治虫费时费力,而化肥、农药随处可买,使用时既方便又省时省力,加之农民外出打工时间增多,从事农业生产的时间越来越少,直接使用化肥农药普遍成为农民首选。

   

    三、对策

   

  新时期,我国农业经济结构调整的背景较过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即农产品供求关系由供不应求转向总量基本平衡和阶段性、结构性、地区性的相对过剩。农业生产由资源约束型转变为资源和市场双重约束型;农产品的供给结构不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农业结构问题突出;农业增产不增收,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国民经济结构中,制造业所占份额上升,农业所占份额相应下降,服务业所占比例也在开始大幅增加。在这样复杂的背景下,政府必须转换角色,积极发挥引导、服务和调控作用,为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

   

  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必须面向市场,依靠科技,优化品种,提高质量,增加效益,使农民增产增收,快速致富。具体需要做到“两个提高”和“三个加强”。

   

  (一)进一步提高畜牧业规模养殖水平

   

  针对当前畜牧业发展的新形势,必须进一步采取综合措施,扩大畜牧业生产,保障城乡居民猪肉和副食品稳定供应。一是扩大生猪生产。全面落实“菜篮子”市长负责制,认真落实国务院、省政府有关促进生猪发展的各项政策,加大对生猪生产的扶持力度,建立和完善能繁殖母猪补贴制度,推进能繁殖母猪保险工作,完善生猪良种繁育体系,逐步建立保障生猪生产稳定发展的长效机制,调动农民养猪积极性。二是稳步推进规模养殖。充分考虑区域特色优势、规模基础、技术条件和资金实力等多种因素,因势利导,因地制宜,采取多种有效形式推进规模养殖。学习河南、山东等地经验,以龙头企业为重点,提高集约化养殖水平,以规模养殖小区为重点,提高商品化基地建设水平,以专业大户为重点,提高中小规模养殖发展水平。充分利用国家对生猪生产的扶持政策,在全省各地扶持建立一批大中型养殖场,重点提高全省生猪规模养殖水平。三是加强动物防疫。建立和完善全省畜禽疫病防治服务体系,注重发挥科技服务功能。坚持以预防为主,强化免疫,控制动物疫情。各级政府和卫生防疫部门,要严格疫情监测和报告制度,及时掌握猪瘟、口蹄疫、禽流感等重大疫情发展趋势,及时指导农民有效的防疫抗病。加强畜产品检验检疫,加强兽药、饲料、添加剂生产和监督,确保畜禽生产安全。

   

  (二)进一步提高设施园艺发展水平

   

  紧紧抓住全省丘陵山区开发和沿海开发等有利时机,以设施园艺为主要手段,推进高效蔬菜、花卉苗木、应时水果、食用菌、茶叶等园艺产业发展,发展高效农业,增加农民收入。重点发展温室、大棚,积极发展大中棚蔬菜,加快发展大棚樱桃、反季节鲜食草莓等应时水果,加快病老茶、果村更新步伐,积极发展喷滴灌设施。淮北地区重点发展标准化节能型日光温室、竹木大中棚,鼓励发展钢架或钢架和竹木混建温室大棚,生产较耐贮运的茄果、瓜(果)类蔬菜、反季节鲜切花、草莓、食用菌等园艺产品;沿江、苏南地区重点发展钢架大棚,鼓励发展智能温室、连栋大棚,重点生产不耐贮运的叶菜、高档蔬菜、高档盆花、鲜花、应时水果等;沿海地区以沿海特色蔬菜为重点,不断打造大棚西瓜、番茄等专业特色瓜果蔬菜生产基地;丘陵山区利用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应时鲜果、花卉苗木、草食畜禽、茶叶生产,加大观光农开发力度。

   

  (三)加强农业产业化经营

   

  坚持以工业化思路改造农业,以市场经济的理念发展农业,以现代管理方式经营农业,推进以工带农、以工改农、以工补农,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加快农产品产业化升级,加大农产品专业市建设,拓宽流通渠道,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一是强化龙头企业带动。大力扶持180家省级龙头企业和28家国家级龙头企业产业升级,重点发展产业关联度大、市场竞争力强、辐射带动面广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营销龙头企业和外向型出口龙头企业,建立完善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增强龙头企业对当地农产品资源的消化能力、对产业发展的引导能力和对农户的带动能力,规避农业生产风险。二是发挥农村专业合作组织作用。围绕优势特色产业,大力发展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重点的各类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进一步提升发展层次,扩大合作组织规模,发挥合作组织引导、协调和管理职能。积极推广“公司(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农户”一体化经营模式,增强现代农业发展活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三是积极培育市场。建立健全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培养和开拓优质农产品市场,引导健康消费,促进农产品大流通。要着力建设大中型批发市场、专业市场和大型物流企业主导的农产品快速通道,大力发展以农业龙头企业为首的一体化流通渠道,稳步提高农产品运销大户为主的传统流通渠道,逐步改造面向普通大众的农贸市场渠道。四是逐步完善利益分配机制。正确处理龙头企业与农户相互依存、相互发展的利益关系,积极探索和推广“合作办场、承包经营、风险共担、让利于民”的办法,建立合理利益机制,保证农业产业化健康运行和持续发展。

   

  (四)加强农产品出口拉动

   

  几年来江苏农产品出口逐年上升,去年达到13.82亿美元,5年翻了一番,位次上升到全国第6位,有力地促进了全省农业经济发展。要继续加大农产品出口力度,加快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全面推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一是加强农产品出口基地建设,抓好重点农副产品的出口。按照区域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经营产业化、营销品牌化、服务社会化、管理法制化的要求,充分利用地区基础优势,建立和发展农产品出口基地。围绕优化品种和提高加工水平,提高农副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不断增强产品国际市场竞争力。实行农产品出口基地建设补助机制,重点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按照国际市场标准,加强质量安全控制,实施品种品质改良,形成安全、优质、稳定、充足的出口农产品原料来源。二是解决绿色壁垒问题,疏通农产品出口渠道。高度重视绿色壁垒问题,将其作为各级政府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一件大事来抓。加强调查研究,认真分析农产品出口受阻的原因,积极寻找破解绿色壁垒的有效办法和途径。从自身出发,积极查找农产品生产过程中存在的漏洞,大力实施农业标准化和全程质量控制,积极引导农产品生产者和经营者按标准组织生产、加工和销售,从农资供应、种植养殖、产品收购、加工、储运、包装以及出口通关检验等各个环节实行安全监控和质量管理,努力提高农产品质量。积极调整出口贸易的地理方向,拓展出口渠道和空间,避开苛刻的贸易壁垒,扩大向发展中国家和其他对技术标准要求较低的发达国家的出口,延长产品的生命周期,降低市场风险。建立健全农产品出口“反壁垒”工作机制,召集专门人才,成立专家组,深入研究WTO规则和各类国际标准,掌握WTO有关技术壁垒协议,了解贸易伙伴国的法规、技术标准以及合格评审程序,搜集分析国际农产品贸易动态信息,为出口企业及时提供贸易上的技术咨询、改进建议,向政府提供政策建议和反壁垒对策,形成“政府+专家+企业”的农产品出口反壁垒机制,及时为企业提供帮助和支持。三是扩大出口企业规模,提高开拓国际市场能力。据调查,目前全省有出口业绩的企业有940家,其中50万美元以下的多达566家,占了60%,1000万美元以上的只有33家。江苏农产品要扩大出口,还需要集中整合企业力量,发挥集团优势,形成规模效应。还要鼓励和支持企业走出去,到国际市场上去促销、去获取信息、去结交客户,进一步开拓国际市场。

   

  (五)加强生态循环农业发展

   

  遵循“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合理利用农业生产条件,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一是实施化肥、农药减量工程。进一步扩大测土配方施肥的覆盖面,引导农民施用配方肥,减少化肥的投入总量。采取农业、物理、生物等综合防治手段,积极推进病虫害专业化服务组织建设,提高农药利用率,减少化学农药用量。严格农业投入品管理,进一步健全农药、兽(渔)药、肥料、饲料及饲料添加剂等农业投入品质量监管制度,对国家明令禁止的在农业生产中坚决不允许使用,对限用的根据范围合理使用。二是实施畜禽养殖安全排放工程。在太湖等重点水体周边地区严格控制规模养殖场建设。加强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积极推广集中养殖、集中治理。大力推广应用干湿分离、农牧结合、沼气发酵等综合治理技术。鼓励、扶持大型畜禽养殖场通过大型沼气工程、有机肥生产、沼渣沼液还田等技术,提高畜禽粪便的综合利用率。三是实施秸秆综合利用工程。引导和组织农民通过机械化秸秆粉碎还田、留高茬还田、覆盖还田、秸秆气化等多种途径,实现秸秆综合利用,减少秸秆焚烧带来的污染。

   

  (来源:江苏省统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