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吉林省农产品加工业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是体制创新、结构升级、总量扩张和质量提升的重要转折期。目前,吉林省农产品加工业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规模,形成了一批优势产业,一些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但是,与农产品加工业发达的沿海地区相比,在整体水平、规模总量、结构层次、技术水平、竞争能力等方面,还存在一定差距。这种差距如不加以控制和逐步缩小,将从整体上影响吉林经济的发展。因此,在“十一五”时期乃至更长一个时期,应制定有效的战略措施,加快推进吉林省农产品加工业向精深领域发展。
一、吉林省农产品加工业的现状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吉林省的农产品加工业,无论是加工规模、加工技术还是结构层次都有了长足的发展,具备了进一步提升加工档次,发展精深加工的良好基础。
(一)规模扩张比较迅速,主导产业基本形成
吉林省是全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世界著名的黄金玉米带。2006年,全省粮食总产量达到544亿斤,比上年增长5.4%;其中,玉米产量近400亿斤,占粮食总产量的70%以上。这已是连续4年获得大丰收,连续3年创历史最好水平。依托丰富的农产品资源,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是吉林省加快经济发展,优化产业结构,振兴老工业基地的重要举措。从总体上判断,吉林省农产品加工业正处于规模扩张和提高质量的阶段,农产品加工业已经初具规模。到2006年末,全省已有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261户,从业人员达66675人,农产品加工业销售收入完成1256亿元,增长25.6%。实现增加值216亿元,比上年增长29%。成为全省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和领跑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
(二)龙头企业快速成长,集聚发展初步显现
目前,全省已经培育了5个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集群:依托玉米资源优势,培育以大成、天景等企业为代表的玉米加工型企业集群;依托大豆资源优势,培育以吉粮、裕龙等企业为代表的大豆加工型企业集群;依托畜禽资源优势,培育以皓月、华正等企业为代表的畜禽业加工型企业集群;依托长白山自然资源优势,培育以敖东、东宝等企业为代表的中药、特产品加工型企业集群;依托环境优势,培育以德春米业、春光米业等为代表的绿色食品加工型企业集群。五大企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对全省国民经济发展起到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 现在,吉林省的优势资源正不断地向优势产业集中,优势产业不断向优势区域集聚,形成了具有吉林特色的农产品加工集群和龙头企业带动型的生产基地。
(三)装备技术有所提高,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近年来吉林省农产品加工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形成了以食品工业为主的新型支柱产业;同时,逐步形成了较强的农产品加工科研优势。目前,全省有20多个科研机构、10余所院校从事农产品加工研究,并在粮油和特色农产品加工方面形成了一定的技术优势,形成联合开发,合作攻关等“产加研一体化”发展格局。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相继问世,科技已成为龙头企业加速发展、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支撑。“十五”期间,吉林省农产品加工科技有了新的突破,取得了一系列的新产品和新成果。据统计,仅食品工业有39个新产品通过省级鉴定,有23个科研成果获得了省科技进步奖;特别是在玉米加工和牛肉嫩化技术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同时,通过引进国外农产品加工先进技术和设备,经过消化吸收再创新,工艺技术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在大豆和玉米深加工研究开发方面居国内领先地位。以玉米加工为主的长春大成集团,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企业发展的根本动力,加大科研开发资金的投入。通过广泛开展企业和院校联合攻关、自主开发和科技成果的引进、消化吸收,提高了企业科技创新水平,增强了企业研发能力,已经成为世界上技术领先、规模效益领先的玉米深加工大型企业。目前采用的微生物发酵等高新技术,生产出生产酒精、赖氨酸、玉米甘油、味素等玉米精深加工产品,研发出的燃料酒精、玉米蛋白等技术,居国内领先水平。其中,玉米醇蛋白技术填补国内空白,维生素C、赖氨酸等产品享誉国内外。
(四)辐射带动日益显现,经济社会实现双赢
吉林省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明显的带动作用。据统计,2006年全省农产品加工企业,通过订单形式,建立种植基地3300万亩,直接带动农户290万户,安置农村剩余劳动力60万人,带动农民增收32亿元。农产品加工业比较发达的德惠市, 德大的经济收入占县域比例的40%左右,最高峰时占国税收入的73%,将整个德惠市的经济拉动起来;四平市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34%,成为地方经济的重要支撑。
二、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吉林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势头较好,已经奠定了较强的发展基础。但是,同发达地区比较起来,依然显得发展不足,在某些方面还存在着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总量依然偏小,规模化水平低
据有关部门统计,2006年吉林省农产品加工企业不足1300家,相当于山东省的3.5%。全年销售亿元以上的龙头企业只有30家,相当于山东省的4.6%。全省农产品加工业产值1256亿元,相当于山东省的20.94%。从目前全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比较好的地区看,大规模化、技术含量高、精加工度深、竞争力强的龙头企业,大都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而东北地区,特别是吉林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显得规模不够,总量不足,结构层次偏低,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当地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
1、企业规模较小,制约了加工业的发展
目前,吉林省有大米加工企业1000多家,日加工稻谷200吨以上的企业只有6家,有500多家企业日加工稻谷30吨以下,粗放型小作坊的米厂在吉林省遍地开花。其中许多企业受资金、技术等因素的影响,工艺设备落后,加工层次低,产品质量差,竞争力和新产品开发能力弱。从大豆加工看,像吉林德大这类大豆加工的大型龙头企业数量较少,而大多数大豆加工企业规模都比较小,一些传统的豆制品企业,也只是小作坊式的加工。
2、企业技术装备落后,限制了产品的更新换代
在吉林省农产品加工企业中,企业技术和装备水平呈两极分化态势。一方面,像德大、长春大成等少数大型现代化农产品加工企业,生产技术和装备水平己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如德大新上的4条大豆制油生产线,日处理能力在1000吨以上。另一方面,绝大多数农产品加工企业生产技术工艺却比较简单,有相当一部分企业的设备还是20世纪80年代制造的。
3、民营企业家缺乏人才,经营管理队伍不健全
同沿海发达地区相比,吉林省农产品加工产业的主要差距在于龙头企业,而龙头企业的主要差距在于企业家,突出表现为吉林省领办优秀企业的人才资源严重不足。迄今为止,尚未形成大批富有创业精神和敢闯敢试的民营企业家阶层。少数实力雄厚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德大、长春大成等龙头型大型企业,不是国有控股型就是外资型企业,而像辽宁富虹这类实力雄厚的民营农产品加工企业少之又少。这说明吉林省农产品加工企业中的民营企业家队伍尚未形成,还没有真正形成符合现代市场条件下的经营管理层。
(二)精深加工度不高,产业链条较短
我国农产品加工层次较低,粗加工为主的企业和产品是普遍现象,对于吉林省来说,这个问题更加突出。分品种来看,稻米加工业一般是粗加工产品较多,而精深加工较少,产业链条相对较短。而在一些稻谷加工发达的国家,如美国和日本,稻米深加工产品已经超过350种,加工业对稻谷资源的增值率已达1:4甚至1:5。而吉林省的多数稻谷加工企业,绝大部分仅限于普通大米和精洁米等初级产品加工,稻谷精深加工转化能力低。目前,吉林省精深加工的稻米产品不到10种,稻谷加工业对稻谷资源的增值率仅为1:1左右。加工转化率低,一方面降低了产品的潜在价值,造成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不利于提高加工业的技术水平,产业链条难以延长。
目前,吉林省玉米加工产品有近200种,其中精深加工产品只有近40种,粗加工和精深加工的比例为5:1左右,玉米加工量仅为玉米产量的10%左右,许多加工企业只能生产普通淀粉、酒精等单一产品,很多市场前景较好的精深加工产品,如聚乳酸等,仍然处于探索和研发阶段,还没有实现工业化生产。而世界发达国家玉米加工的产品高达2000余种,精加工比例达90%以上,精加工量占玉米产量的20%左右。吉林省玉米精深加工不足,意味着玉米加工产业的链条不够长,综合利用率不高。
(三)资金严重匮乏,融资渠道狭窄
农产品加工业属于劳动和资金密集型产业,其资金周转特点比较突出。一是原料收购资金占用量大。对于粮食加工企业来说,一般原料成本占销售收入的95%以上。二是资金需求时间集中。农产品加工企业是全年加工,因此要求原料均衡供应。但是,北方玉米是一年一季,集中收获,每年10月至第二年5个月是收购旺季。为了保证生产,加工企业必须在旺季筹集足够的资金,把全年一手包办加工的原料收购上来,否则就会面临原料短缺的风险。这就意味着加工企业比其他企业要多筹集储备6个月原料所需的资金和承担由此产生的利息损失。例如,德大集团2004年仅用在粮食原料收购上的资金就达20亿元,相当于该集团公司当年销售收入33.8亿元的60%。
农产品加工企业的资金需求特点,决定了需求生产资金量大和时间集中,但是,企业融资渠道狭窄,资金融入不足,企业贷款难的矛盾比较突出,也是不争的事实。
(四)特色不突出,缺乏知名品牌
受加工技术不足的影响,吉林省农产品加工产品的知名品牌不多,更缺乏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力的名优品牌,导致农产品加工产品的出口和销售缺乏品牌支撑效应。主要是在农产品加工产业方面,没有形成区域特色品牌,产品定位不突出,传统产品多、特色品牌少,中低档产品多、名优产品少,初级产品多、精深加工和终端产品少。
(五)区域发展不平衡,原料生产不配套
吉林省农产品加工业区域内不平衡现象比较突出,特别是集中产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不足,导致全省区域内部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失衡。目前,一些发展较好的农产品加工业大多集中在交通便利的城市周边或经济条件较好的地区,而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大多是一些规模小、加工挡次低、科技含量不足、市场竞争力较弱的中小型企业。不仅如此,原料生产和加工需求相脱节的问题还普遍存在,两者之间没有建立起真正的产业链条,农产品加工业和农业生产基本在两个领域进行。由于广大农户耕地分散,相互协调困难,连片规模种植在许多地区不易实现,只能实行分散种植,千家万户分散的农业生产所能提供的加工原料,在数量、品种、品质、规格等方面远远不能适应农产品加工业的需求,因而农产品质量无法标准化。产业间没有形成有机的联系,还没有建立起“从田间到餐桌”的紧密联系,贸工农一体化发展格局没有完全形成,农产品加工业和农业紧密结合的整体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从种植、收购、储存和销售等环节,普遍存在混杂问题,难以满足企业的规模化加工要求。同时,由于农产品原料供给不稳定,农民收益预期时间短,虽然他们与龙头企业签订了收购合同,但往往卖给出高价者的违约现象比较普遍,加工企业往往很被动。据德大公司反映,2006年以前,合同履约率一般在60%~70%,最高为86%。一到收购季节,各企业都抢收农产品加工原料,一些加工原料不足的企业,有时被迫中断加工或者是四处寻求加工原料,影响了企业的正常生产。
(六)缺乏扶持政策,无法享受优惠
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给发展以农产品加工为主的地方经济提供了很好的宏观环境和政策支持。但是,目前还没有一项关于发展和支持东北地区农产品加工业的专项规划,特别是关于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专项财政政策、金融政策、税收政策等目前还没有有效的宏观政策加以改善和解决。
一是现行的所得税政策影响企业发展。目前,企业所得税减免只惠及国家级龙头企业,而这些企业在吉林省农产品加工业中寥寥无几覆盖面太窄。不少省级龙头企业对当地发展农业产业化、带动农民增收效果显著,却得不到企业所得税优惠。
二是国债支持缺乏稳定性。据部分农产品加工企业反映,部分国债项目变化较大,影响着企业的生产部署,甚至产生负面引导效应,使企业投资面临一定的风险。
三是民营企业承受一些隐形所有制歧视。尽管国家大政方针已明令取消企业的所有制歧视,但实际上依然是国有企业优先,民营企业靠后。
三、发展农产品加工业面临的宏观环境
吉林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必须深入分析所处的宏观环境,把握发展所能获得的机遇,及时有效地应对挑战。
(一)发展面临的机遇
1、“十一五”期间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已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多样化进程已经显现。目前,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达2000美元,城市恩格尔系数为35.8%,农村恩格尔系数为43.0%。这就预示着未来5年甚至更长一个时期,随着经济发展和收入水平的提高,我国城乡居民食物消费结构,进入了快速变化阶段。这对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宏观环境极为有利。
2、迅速扩张的消费需求,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提供了市场。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城乡居民对农产品加工产品的消费需求不断增长和升级,加上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的提高和对外贸易的发展,必将对农产品加工品形成更大的市场需求。作为原料丰富而且具有一定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基础的吉林省,将获得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前景。
3、优惠政策扶持力度加大,为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支持。近年来,国家对发展粮食精深加工业给予了高度重视,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的扶持政策。2004年的中央文件将支持主产区粮食精深加工转化,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措施之一。2005年的中央文件进一步提出:“重点支持粮食主产区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为支持粮食加工业、特别是粮食精深加工业,国家四部委都制定了专门政策,将发展稻谷精深加工业作为重点之一,
4、国家加快新农村建设,将给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广大农村地区通过新农村建设,可以不断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形成对农产品加工产品的需求。同时,新农村建设要求加快农村产业化发展,也为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业发展提供了契机和空间。
5、国际农产品加工业大型化、跨国化、国际性特点突出,为吉林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提供了有利契机。据有关部门数据显示,2005年全球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已高达27000亿美元,其中,美国5000亿美元,欧洲3000亿~4000亿美元,日本2500亿美元。并且这一数字还在增加。目前,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已经位居世界工业各行业的前列。国际农产品加工业的加速发展,为吉林省发展起点高、科技含量高的精深加工业,以及为这些国际知名企业进行配套生产,提供了宝贵的机遇。
(二)发展面临的挑战
吉林省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也面临着一些不利条件,特别是在开放的条件下,有很多的国际大企业集团公司进入中国,纷纷抢占国内有限的市场,使得吉林省的农产品加工业面临更加严峻的考验和挑战。
1、国外农产品大集团大举进入中国,对国内同类企业,特别是吉林省的农产品加工业形成强大的竞争压力。随着我国经济全方位融入全球经济,农产品加工业国内市场国际化的趋势更加明显,未来竞争将更加激烈。目前,全球食品企业的50强,已经有30强进入中国。这些跨国食品企业凭借其在资金、技术、市场管理等方面的优势,以技术密集型的优质产品为主打入国内农产品加工产品市场,并在国内市场上占据了较大份额。
2、世界贸易组织反补贴协定,对吉林省大豆等农产品精深加工支持政策的约束。近几年部分国家对我国发起反补贴行动,标志着我国依靠“非市场经济地位”任意补贴国内产业的时期结束了。特别是国家支持东北振兴的投资补助、减免所得税、贷款贴息等一些补贴政策,可能受到其他WTO成员的反补贴威胁。
3、沿海发达地区农产品加工业的迅速发展,加剧了国内市场竞争,给吉林省同类产业发展带来不利局面。由于吉林省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加工技术和加工水平落后,总体发展水平不高,同其他地区相比没有明显优势。而山东、广东和浙江等沿海省份的农产品加工业,不但规模大、数量多,而且加工精度深、技术含量大、产品链条长、附加值高。他们的农产品加工业靠近国际市场,能够及时获得加工需要的大批低价原料,生产加工成本相对较低,因而形成了较大的产品价格优势,具备了较强的市场竞争能力。
4、可持续发展面临考验,产业发展约束加大。从经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水平来看,吉林省目前在全国处于中游水平。未来生态环境保护和发展环境友好型社会,都将对吉林省农产品加工业规模扩张和结构调整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因此,如何处理加工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是未来吉林省面临的一大挑战。
5、土地等资源短缺和价格上涨,形成了较大的瓶颈制约。一是土地资源可供量不足。能够用于发展工业和生产用地的土地面积严重不足;二是国家加强了土地资源的管理力度。土地可供量的减少和严控,必然抬高可开发建设用地的供给价格,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因此将受到土地供给总量和价格高涨的双重约束;三是水资源总量和水质型短缺并存。四是由于能源、交通、原料等中间品价格持续上涨,导致工业生产中间投入增加,加工成本上升,经济效益下降。
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政策建议
大力发展吉林省农产品加工业,需要采取多方面的政策措施。
(一)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提供有助于发展的保障条件。
一是加大专项支持规模,扩大支持范围。政府应该在现有专项支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基础上,加大支持规模总量,扩大支持范围;二是加大财政支持力度,以财政出资为主,加大对农产品加工、包装、保鲜、储藏、运输、分级检验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三是扩大融资渠道,消除企业发展瓶颈。政府应根据农产品加工业自身的特点和产业政策,实现信贷资金的合理配置,在信贷结构上向有优势的农产品加工业倾斜;四是提供更加优惠税收政策,为企业发展创造有利环境。为了加快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政府可以通过税收优惠政策实现宏观调控。
(二)加强市场流通建设,确保原料供给稳定畅通
为了继续加大对农产品流通设施的支持力度,把农产品流通设施作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基础设施,采取相应的政策给予扶持。要采取多种形式,鼓励社会民间资本投资农产品流通设施建设。支持符合条件的股份制农产品流通企业发行股票并上市经营。有关银行要继续加大对农产品批发市场、储藏、运销、物流、配送、连锁经营等流通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积极安排贷款项目,在资金上给予倾斜。适当安排一部分财政投资用于补助基础设施建设,对于国家支持的项目,地方政府要积极安排配套资金。要整顿农产品批发市场的收费,降低过高的收费标准,取消各种不合理收费。
(三)加快企业人才培养,不断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加快吉林省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当务之急必须尽快培养一批懂技术、善管理、会经营的企业家人才队伍。一是要率先构建创新体系,培养一大批高层次的创新人才,提高本地区的综合创新能力;二是要大力推进中等职业教育,提高一般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质,重点培养具备一定专业技术素质的劳动者群体。
(四)完善质量标准体系,提高产品质量安全
建立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促进产品质量安全技术创新,规范市场准入制度,完善质量认证体系,加强执法监督体系的建设,是吉林省推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重要一环。
(五)实施品牌带动战略,提高市场竞争能力。
农产品的质量关系到消费者的身心健康,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更加关注农产品的质量与安全,对品牌产品的认知度越来越高。要通过实施品牌战略,开发品牌产品,拓宽市场渠道,努力打造农产品领域的品牌产品,提升吉林农产品在国内外的竞争力,提高农产品加工业的附加值。
(来源:国家统计局吉林调查总队)
• 中国角型毛巾架行业运营态势与投资潜力研究报告(2018-2023)
• 中国直接挡轴市场深度研究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2021-2023)
• 2018-2023年KTV专用触摸屏市场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 中国回流式高细度粉碎机市场深度调研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2018-2023)
• 2018-2023年中国原色瓦楞纸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发展策略预测报告
• 中国雪白深效精华液市场深度调研及战略研究报告(2018-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