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江西企业技术创新日趋活跃 研发绩效稳步提高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2007年12月12日   来源:江西省统计局

  为了解工业企业自主创新活动的开展情况,反映江西省实施科技强省战略的进程,按照国家的部署,我们对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开展了企业技术创新专项调查,共涉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979家。调查结果显示,江西省企业的技术创新已经走上了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相结合的道路,科技水平不断提高,企业不断发展壮大,企业技术创新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但研发机构不健全,研发效率不高,产学研不够紧密等问题制约着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进一步提高。本文以此次调查资料为基础,对江西省工业企业技术创新状况进行分析,揭示企业技术创新活动中值得关注的问题,并提出进一步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的建议。

   

    一、企业创新活动的现状和特点

   

  近年来,全省工业企业创新活动渐趋活跃,创新费用稳步增长,创新产出效果显著,研发主体地位突出,创新水平明显提高。

   

  1、企业开展创新的活跃度增强,大型企业创新活跃度高于中小企业。调查资料显示,全省被调查的企业中开展了创新活动的企业为48.3%,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19.5个百分点。其中,有产品创新或工艺创新的企业分别占全部调查企业的40.2%和42.7%,兼有产品和工艺创新的企业占有创新活动企业总数的71.7%。从企业规模来看,大型工业企业创新活动活跃度明显高于中小型企业。大型企业开展技术创新企业的比重最高,达到94.3%,中型企业次之,为52.8%,小型企业最低,仅占41.2%。由此可见,工业企业开展创新活动与企业的经济实力密切相关。不容忽视的是,开展创新活动的小型工业企业虽然比重较低,但总体数量巨大,小型工业企业依然是江西省企业开展创新活动的一支重要生力军。

   

  2、企业自主研发主体地位突出,研发形式灵活多样。企业尽管规模大小不一,创新类型各异,企业自身或企业集团内部的资源仍然是企业开展创新活动的主要技术支撑。在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中,由本企业和本企业集团研发的分别占78.7%和70.6%,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4个百分点和0.7个百分点。在产品创新活动中,自主研发的大、中、小型企业所占比重分别为76.7%、73.4%和69.9%;大中型企业在产品创新中更注重本企业自主研发,而小型企业宽广的视野和多样的产品研发形式则弥补了其自主研发能力上的弱势。在工艺创新活动中,自主研发的大、中、小型企业所占比重分别为57.6%、63.9%和66.5%,小型企业工艺创新研发能力强于大中型企业。分行业看,制造业企业的创新活动主要依靠企业自身力量完成,自主研发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的企业分别占79.7%和74.9%,而采矿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供应业企业自主研发的比重相对较低,非制造业工业企业的创新活动主要依靠合作或委托方式完成。

   

  3、科技投入力度继续加大,技术装备水平明显提高。2006年,全省工业企业创新费用为74.6亿元。其中R&D为32.0亿元,占创新费用总支出的比重为42.9%,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0.9个百分点。大型企业已成为技术创新活动的主导力量,强大的资金后盾对整个工业企业的科技投入起到了很强的支撑作用。大中型工业企业R&D支出投入70.6亿元,占全部企业投入总量的93.3%,其中R&D支出27.5亿元,占全部企业R&D支出的95.9%。R&D支出投向主要集中在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和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这两个行业的R&D达9.3亿元,占工业企业的63.4%。形成这一格局的原因主要是受近年来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加快及汽车消费扩张拉动的影响,相关企业纷纷加大技术完善力度,以增加产能。

   

  4、企业自筹资金成为主导,多元化投资体系逐渐形成。2006年,全省工业企业创新经费投入保持高速增长,总额达到74.6亿元,占主营业务收入的2.5%,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0.6个百分点。随着企业自主创新意识的不断提高,企业自筹经费能力不断增强,在政府资金的引导下,创新费用的投入主要依靠企业自身力量来实现。在工业企业创新费用中,企业资金占到80.8%,而来自政府资金和金融机构贷款分别仅为5.4%和3.0%。尽管在各类企业的创新费用中,自筹资金均占到绝对地位,但大、中、小型企业所占份额还是存在较大差异。大型企业由于自身资金力量相对雄厚,自筹资金占创新费用的比重高出全省平均水平1.2个百分点;而小型企业在创新费用来源上较多的依赖金融机构贷款,金融机构贷款占创新费用的比重高出全省平均水平2.2个百分点。

   

  5、企业创新活动产出效果显著,研发绩效提高。2006年,全省工业企业实现新产品销售收入443.6亿元,占主营业务收入的14.8%,高出全国平均水平2.1个百分点。大型企业创新活动成效远远强过中小型企业,大、中、小型企业分别实现新产品销售收入332.8亿元、54.4亿元和56.5亿元,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分别为21.7%、5.5%和12.0%。新产品销售收入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其中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和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居新产品销售收入前三甲,其总和占全省新产品销售收入总量的七成以上,是创造新产品销售收入的主力行业。

   

  6、企业知识产权的重视度提高,自主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增强。近年来,全省工业企业在积极开展创新活动的同时,也更加重视对自主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这为企业在今后发展创新中获取更大收益奠定了坚实基础。2004-2006年间,在全省工业企业中,注册了商标的企业占32.4%,申请了专利的企业占13.4%,对技术秘密在内部进行自我保护的企业占36.0%,分别高于全国平均水平8.0%,4.6%和15.3%。2006年末,拥有自主品牌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占51.1%,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6.3个百分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所占比重随企业规模由小到大依次递增,申请了专利和拥有自主品牌的小型企业所占比重分别为7.4%和47.3%,中型企业所占比重分别为15.9%和52.4%,而大型企业所占比重分别达68.6%和88.6%。由此来看,大型工业企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相对较强。

   

    二、企业创新中值得关注的几个问题

   

  近几年来,尽管江西省企业技术创新活动发展势头良好,但创新活动仍存在许多值得关注和需要解决的问题。

   

  1、技术创新活动开展得不够广泛。全省979家被调查的企业中,有51.7%的企业没有技术创新活动,大、中、小型企业中未开展创新活动的企业所占比重分别为5.7%、47.2%和58.8%,与企业规模成反比,小型企业的创新活动有待加强,否则这些企业在日益激烈的企业竞争中将难以生存和发展。

   

  2、企业创新研发机构尚未建立健全。调查结果显示:2006年,全省仅有20.1%的工业企业拥有创新研发机构,大中型工业企业也仅占29.6%。在企业的创新研发机构中,还有部分机构属于“三无”机构(无经常性研究开发任务、无稳定经费来源、无一定测试条件),处于任务不饱满或者无法承担研究任务的状态,使机构形同虚设。这严重地限制了企业的技术进步,制约着企业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和企业的发展后劲。

   

  3、企业创新研发活动处于较低水平。在当今的国际环境下,技术依赖远比资金依赖、市场依赖更加深刻和难以摆脱。自主创新能力作为一项核心竞争力,是国内、省内大多数科技型企业的“软肋”,研发和自主创新能力薄弱,大量引进技术,消化吸收不够等问题突出。近几年来,江西省企业创新研发投入虽然保持较高增长速度,但创新研发R&D投入强度仍处于较低水平,国际上普遍认为,R&D投入强度在5%以上的企业才具有市场竞争力。2006年,全省企业R&D投入强度仅为0.7%,多数企业的行业技术开发与技术创新能力不足,缺乏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很难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4、企业竞争能力不足,创新成果科技含量水平较低。了解新产品是否具有一定的科技含量,明确其是否在市场上具有足够的竞争力,是对创新成效的最终检验。技术创新是企业增强竞争力的根本,只有加强技术创新才能促进企业不断发展。在江西省工业企业中,拥有国际、国内和企业新产品的企业占工业企业的比重分别为5.3%、25.6%和40.2%,三者实现的新产品销售收入占新产品销售收入总额的2.2%,39.8%和58.0%。可见,全省大部分工业企业开展的创新活动仍处在较低层次,企业开发的新产品的新颖度还是局限在国内与企业级水平,具有较高科技含量的国际新产品数量相对较少,缺乏国际竞争力,具有高科技含量和高附加值的新产品开发能力普遍较弱。目前主要通过追随和效仿市场上类似的产品来获取经济效益。

   

  5、产学研等横向合作程度不高。调查显示,江西省企业的技术创新并没有充分利用高校、科研院所等外部资源,对这些资源利用程度不高。江西省企业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合作研发的产品创新活动不足,没有充分利用这些优质的研发资源。2004-2006年,全省工业企业中仅有7.9%和3.3%的企业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共同进行新产品开发活动,7.9%和2.9%的企业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共同进行工艺创新活动,产学研结合有待进一步加强。

   

  6、政策对企业创新的影响力度偏弱。政府虽然制定出台了较多鼓励企业创新的政策,但政策对企业创新的影响力度偏弱。政府激励创新的相关政策对企业开展创新活动的影响程度普遍偏低,企业家认为对其开展创新活动影响较低的五项政策依次为:企业相关科研设备加快折旧的政策,免征技术转让、开发的营业税的政策,开发区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减免的政策,技术开发费用计入成本的政策,技术开发费加大抵扣所得税的政策。认为以上政策没有起到太大作用的企业家所占比重分别为55.4%、54.7%、51.8%、44.9%和34.8%。其原因主要集中在“不知道此政策”、“此政策吸引力不强”或是“政策办理手续繁杂”。与此同时,2006年企业获得政府对企业创新的减免税和政策性贷款仅占创新经费的5.5%。

   

    三、进一步增强企业创新能力的几点建议

   

  1、加强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加快技术创新发展进程。“让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已成为学术界、政府和企业的共识,但只有建立了“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企业才能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的经济组织,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企业。真正的企业才会成为真正的决策主体和投资主体,并为了追求利润和应对市场竞争压力,积极主动地去进行技术创新。因此,继续加强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特别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已成为推进企业技术创新的关键因素。

   

  2、加大政府扶持力度,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政策上、资金上支持。企业创新具有“高投入、高风险、高效益”的特点,因此,各级政府要发挥积极的推动作用,营造企业科技自主创新的良好环境,要将制定的一整套创新优惠政策落实到位。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对企业创新筹资提供优惠政策,加快培育科技创新的资金市场,调动和引导社会资金,多渠道、多方式增加对企业研发活动的投入,尽快实现研发费用与经济效益的同步增长。

   

  3、加大企业R&D投入,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一个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的研究开发能力。企业的研究开发能力关键在于财力和人力的投入。一方面,政府有关部门要充分发挥引导、扶持作用,通过完善政策法规等手段营造有利于加大企业技术开发资金投入的环境;通过财政、税收和政府采购等手段引导和鼓励企业主动增加科技投入,进而优化企业生产能力与科技资源的配置关系;通过鼓励由企业承担政府部门科技项目来促进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另一方面,企业必须把推动自主创新摆在提高竞争力的突出位置。对于企业而言,建立自主创新机制,既是市场竞争的需要,也是行业发展的要求。企业应以市场为导向,直接参与技术研发,加大投资力度,把政府作用与市场机制有机的结合起来,尽快形成更加完善、高效的技术创新体系,搭建更为快捷和开放的技术创新平台。

   

  4、以企业为主体,建立产学研合作的创新机制。多年来,江西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对自主创新起到了较大的推动作用,但由于高校和科研院所长期非市场化,科学家和工程师的课题研究偏离生产实际,使得江西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在自主创新中的作用与发达省份相比存在很大的差距。为此,要尽快建立产学研合作的创新机制,政府应为产学研合作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引导企业主动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开展合作,同时应鼓励双方研究人员的交流与合作研究,从而使企业在合作过程中,逐步掌握先进的技术与管理方法,逐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与核心竞争力。

   

  5、实施人才开发战略,培育技术创新的动力。优先开发人力资源是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进行技术创新的基础性工程。企业必须以强烈的人才意识,全新的人才观念,长远的育才战略,真诚的聚才方式,完善的激励机制,尽快形成培养人才、留住人才、吸引人才、用好人才的机制,建立一个公平的业绩评估体系,培育出一支数量稳定、素质较高的与企业发展相适宜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队伍。一是要大力引进一批专业技术水平高、组织能力强的技术带头人和复合型人才,鼓励他们以自己的成果参股、入股或领办高新技术企业;二是有计划地培养和造就大批懂科技、善经营、熟悉国际惯例、有较强的参与国际技术经济活动能力的科技型企业家队伍;三是改革分配制度,完善人才激励机制,把人力资本投资与物质资本投资放在同等位置,参与企业剩余价值分配;四是合理配置和使用人才,追求人力资源效益的最大化。

   

  6、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是通过消化吸收国外技术,达到掌握引进技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目的。江西省在这方面差距较大,企业过分依赖对设备等硬件的引进,而对引进后技术的消化吸收不足,在引进基础上的创新则做得更少。江西省作为经济欠发达省份,消化吸收再创新对提升科技整体水平,增强科技竞争能力来得更快、更直接,效果也更好,而且同样可以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因此,在消化吸收再创新过程中,必须妥善处理好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创新的关系,要克服重引进、轻消化吸收的现象。引进不是目的,目的在于创新。在科技资金使用上要优化结构,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要不断提高技术软件的开发、技术创新信息的收集与整理等无形资产上的投入比例,降低购置设备、仪器等有形资产的投入,加大对引进后技术的消化吸收。充分利用省外国外先进技术资源,依托重大工程项目,培育自主创新能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不断提高企业竞争力,把“江西制造”变成“江西创造”,促进江西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来源:江西省统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