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海南城镇居民收入分配状况分析与预测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2007年12月4日   来源:中国统计信息网

  收入分配是整体国民经济运行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其运行状况良好与否,不仅影响整体国民经济能否稳健快速的发展,而且也直接关系到各种生产要素的投入,特别是其中居民辛勤的体力和脑力投入是否得到公平合理的回报,只有合理的回报才能激发居民积极协同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热情,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所以居民收入分配问题是社会各界都关注的问题。

   

  由于我国现行的社会经济结构分为农村和城市两大板块的结构,简称二元结构,所以居民收入分配也分为农村和城镇两个体系。农村居民的收入向来都比城镇居民低,所以长期以来都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关注,并采取得力的政策措施给予扶持。城镇居民的收入分配,改革开放前是“吃大锅饭”的平均主义为主的收入分配形式,居民的收入状况彼此之间都比较了解,所以也没有引起人们多大的关注。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走上市场经济轨道后,国民经济大发展,居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收入分配也打破了“大锅饭”的方式,在按劳取酬的大原则下,居民收入来源渠道多样化,高低收入差距也开始拉大,城镇居民收入分配的状况也逐渐引起党和政府及社会的加大关注。特别是中央提出加快城镇化建设的决定后,城镇人口比例迅速扩大,城镇居民的收入分配状况更进一步引起各级政府的关注。

   

  海南城镇居民的收入分配状况如何?应是我省社会各界都关注的问题。现就海南建省以来,城镇居民收入分配的现状,历史痕迹,收入来源结构,高低差距等进行如下分析;并对收入增长趋势和差距走向进行预测,针对收入差距的问题提出相关看法和建议供参考。

   

    一、建省以来海南城镇居民收入分配的现状及历史痕迹

   

  1988年海南建省,建省前的1987年海南城镇居民的人均年可支配收入为986元,19年后的2006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为9395元,是1987年的9.53倍,年平均递增12.3%(按可比口径计算,下同),削除物价增长因素后,年平均实际递增5.3%。同时期全国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1987年为1002元,2006年为11759元,2006年为1987年的11.73倍,年平均递增13.84%,削除物价增长因素后,实际年递增6.96%。可见海南建省以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虽然得到了较快的提高,但还是稍低于全国的收入水平。作为全国最大经济特区的海南,为什么会出现人均收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呢?这与海南的整体经济发展状况是有关联的。笔者认为主要有两大原因,其一是建省前海南的经济基础较差,特别是能源和交通的基础设施较差,此前还受过“汽车事件”的冲击,底气不足;其二是建省后深受“房地产泡沫”的冲击,也就是造成海南经济发展水平及城镇居民收入稍低于全国水平的主要原因。这可从建省以来各年度海南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环比增长速度表现出来。(见下表)

   

建省以来海南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及环比增长速度表

   

年份

可支配收入(元)

环比增长速度(%)

年份

可支配收入(元)

环比增长速度(%)

年份

可支配收入(元)

环比增长速度(%)

1987

986

1994

3920

27.6

2001

5839

9.0

1988

1196

21.3

1995

4770

21.7

2002

6823

12.1

1989

1367

14.3

1996

4926

3.3

2003

7259

6.4

1990

1650

20.7

1997

4850

-1.5

2004

7736

6.6

1991

1799

9.0

1998

4853

0.1

2005

8124

8.7

1992

2318

28.8

1999

5338

10

2006

9395

11.2

1993

3072

32.5

2000

5358

0.4

 

 

 

   

  注:02年比01年、05年比04年、06年比05年的环比增长速度为按可比口径计算

   

  从上表的环比增长速度我们看到,建省初期城镇居民的人均收入增幅逐年振荡走高,1993年达到最高为32.5%,1994年起逐年回落,1997年落到最低为-1.5%,出现负增长,往后振荡由低向高逐渐稳步增长。这体现出建省初期,由于特区优惠政策的吸引和拉动,各种资金由各渠道大量投入海南,且主要是投入房地产开发项目,拉动了相关行业的跟风,扩大了就业面,也提高了就业者劳动报酬,居民家庭收入自然也得到相应提高,所以此时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幅度最高。九十年代中期,房地产泡沫开始破裂,大量的资金被套,影响了全省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转,也影响了城镇居民的收入水平,所以此时期我省城镇居民生活收入增长幅度最低,还出现了负增长。进入新世纪后,海南经济开始好转,城镇居民的收入水平也稳步增长。

   

    二、城镇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程度的分析

   

  以上是建省以来海南城镇居民人均收入总体趋势的分析。现在我们再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高低不等距七分组来比较各收入层次建省以来的收入增长及差距的情况。以1987年为基数,2006年为报告期列表比较如下:

   

建省以来海南城镇居民按高低收入不等距七分组各组收入增长情况表

   

项 目

全省

平均

10%最低收入户

10%低收入户

20%中等偏下收入户

20%中等收入户

20%中等偏上收入户

10%高收入户

10%最高收入户

人均收入额(元)

1987年

986

477

596

737

888

1055

1307

2402

2006年

9395

2776

4389

6065

8655

12172

16835

25810

2006年为1987年的倍数

9.53

5.82

7.36

8.23

9.75

11.54

12.88

10.77

年均递增(%)

12.3

9.71

11.08

11.73

12.73

13.74

14.40

13.33

   

  注:表里收入数据以当期现价计算。

   

  从上表数据我们看到各阶层收入增长速度按倍数大小的排列顺序是高收入户、中等偏高收入户、最高收入户、中等收入户、中等偏下收入户、低收入户、最低收入户。可看到收入分配的增长趋势是向高收入户倾斜的。

   

  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大小是否在合理的范围内,是当前各级党政领导和社会各界都关注的问题,关系到社会的稳定与和谐。我省城镇居民收入高低差距的历史和现状情况如何?以上分析只是对不同收入阶层自建省以来收入增幅大小进行了比较分析,要了解不同收入水平差距的大小,只有以同一年度不同收入水平的分组收入进行比较,才能直接反映出各年度不同收入层次居民收入水平差距的大小。考虑到建省19年来各年度的分组收入数据量较大,所以下面我们只以1990、1995、2000和2006(代替2005)年四个年度的城镇居民收入数据分别代表建省以后各个时期的城镇居民不等距七分组的人均收入水平与各自本年度全省平均水平进行比较,以观察建省以来城镇居民各时段收入差距及走势,列表如下:

   

不等距七分组城镇居民人均收入水平比较表

  单位:元

年份

项 目

10%最低收入户

10%低收入户

20%中等偏下收入户

20%中等收入户

20%中等偏上收入户

10%高收入户

10%最高收入户

年全省人均收入

1990

人均收入水平

749

1089

1269

1485

1851

2227

3040

1650

占全省人均收入水平比例

0.45

0.66

0.77

0.90

1.12

1.44

1.84

1

1995

人均收入水平

2055

2548

3388

4447

5895

7553

9878

4770

占全省人均收入水平比例

0.43

0.53

0.71

0.93

1.24

1.58

2.07

1

2000

人均收入水平

1966

2745

3535

4825

6650

9207

13740

5358

占全省人均收入水平比例

0.37

0.51

0.66

0.90

1.24

1.71

2.56

1

2006

人均收入水平

2776

4389

6065

8655

12172

16835

25870

9395

占全省人均收入水平比例

0.30

0.47

0.65

0.92

1.30

1.79

2.75

1

   

  从上表数据我们看到建省初期到2006年我省城镇居民人均收入水平逐渐向高低二头拉大差距的趋向相当明显。如最高收入组占全省当年平均水平的比例从1990年的1.84增长到2006年的2.75;而最低收入组却从1990年的0.45缩小到2006年的0.30。

   

  再从各年度最高和高低收入组人均收入水平走势图来观察高低收入差距及走势。见下图

   

 

   

  从上图看到随着时间的向前推移,高低收入户的收入差距越拉越大,1987年10%最高收入户是10%最低收入户的5.04倍,到2006年增加到9.32倍。这就对我们提出了各年度里居民收入整体综合差距有多大,其合理性程度如何的问题。

   

  居民收入差距程度的测定有多种方法,目前国际上和国内通常使用基尼系数来测定,一般认为基尼系数小于0.2时,收入分配是相当平均,0.2―0.3的区间为比较平均,0.3―0.4为相对合理,0.4―0.5为两极分化,0.5以上是进入极端不平等。那我们就使用基尼系数来测定我省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状况。但计算基尼系数的各年度统计资料要有相对统一的指标含义和相关的人口及收入分组资料。由于年代的变迁,指标含义的差别和相关分组资料收集难度大,所以现只计算1996―2006年各年度的我省城镇居民人均收入的基尼系数,用以测探我省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程度大小的参考。计算结果如下表:

   

19962006年海南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差距基尼系数表

   

年份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基尼系数

0.22

0.26

0.26

0.29

0.33

0.31

0.36

0.34

0.33

0.34

0.34

   

  从以上的计算结果我们看到;1996―1999年我省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差距的基尼系数是在0.2―0.3的比较平均的区间内波动,进入新世纪后提升到0.3―0.4的区间波动,也就是说我省城镇居民收入差距虽然逐年加大,如果只放在城镇居民这个箱体里而不是放在全社会的范围里测定,目前我省城镇居民的收入差距还是处于相对合理的区间内。

   

    三、城镇居民收入差距拉大主次因素分析

   

  现行城镇住户统计调查方案设定城镇居民的收入来源由四大项组成,即:工薪收入、经营净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在这四大项来源中,各项对造成收入差距的影响程度如何?通过计算四项来源的贡献率和集中率就可得到大致的答案。

   

  (一)贡献率。这里所讲的贡献率是指我省城镇居民某报告期的收入对某基期收入的总增长额度中,四大项收入来源的增长额各占总体收入增长额比重的大小。从上表的基尼系数变动的轨迹我们看到我省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基尼系数从相对平均区间进入比较合理的区间的时间界线是1999年,为了使所计算的贡献率有较大的参考价值,现就以1999年为基期,2006年为报告期分别计算我省城镇居民四大项收入来源的贡献率并加以比较。

   

2006年比1999年分组贡献率计算表(各组分开单独计算)

  计算单位:元

项 目

10%最低收入户

10%低收入户

20%中等偏下收入户

20%中等收入户

20%中等偏上收入户

10%高收入户

10%最高收入户

总体平均

工薪收入

1999年收入额

1754

1955

3179

3726

5445

6045

6681

3967

2006年收入额

1603

2710

4523

5906

9637

13145

19652

6954

2006年比1999年增长额

-151

755

1344

2180

4192

7100

12971

2987

贡献率(%)

-25

48

56

51

63

71

80

64

经营净收入

1999年收入额

-

139

48

205

92

-

-

86

2006年收入额

534

585

596

1034

717

319

1372

727

2006年比1999年增长额

534

446

548

829

625

319

1372

641

贡献率(%)

87

28

22

20

9

3

8

13

财产性收入

1999年收入额

12

22

115

80

93

4

337

90

2006年收入额

53

88

128

237

226

671

591

231

2006年比1999年增长额

41

66

13

157

133

667

254

141

贡献率(%)

7

4

1

4

2

7

2

3

转移性收入

1999年收入额

508

847

640

976

698

2164

5476

1242

2006年收入额

695

1167

1142

2048

2424

4020

7187

2169

2006年比1999年增长额

187

320

502

1072

1726

1856

1711

927

贡献率(%)

31

20

21

25

26

19

10

20

合计

1999年收入额

2274

2963

3982

4987

6328

8213

12494

5385

2006年收入额

2886

4550

6389

9225

13004

18155

28802

10081

2006年比1999年增长额

612

1587

2407

4238

6676

9942

16308

4696

   

  从计算的结果看,我省城镇居民人均收入2006年比1999年增长额的贡献率有如下特点:①全省总体平均收入中,四大项收入来源的贡献率最高的是工薪收入,占64%;其次是转移性收入,占20%;第三第四位分别是经营净收入和财产性收入,分别占13%和3%。②各分组工薪收入对本组的贡献率,除了最低收入组出现负数外,其余六组工薪收入贡献率在本组内都是最高的,且基本按收入越高组工薪收入贡献率越高,收入越低组工薪收入贡献率越低的趋势分布。如最高收入组的工薪收入贡献率达80%,高收入组为71%,而低收入组为48%,最低收入组则为负值。可明显地看出来,拉大我省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主要因素是工薪收入。③转移性收入的贡献率在全省平均数的排序上是第二位。从各分组转移性收入占本组贡献率的大小看,最低收入组为31%,最高收入组为10%,其余各组大小差别不是太明显。因为我们这里计算的贡献率是分组单独计算,同项之间没有直接可比性,但从中我们也看观察到转移性收入(养老金为主)的分配对总体收入差距有一定平控作用。④经营净收入的贡献率在总体平均数的排次上属第三位,其有一个明显的特征,就是最低收入组的经营净收入贡献率,在本组内所占的比重最大,达87%,与工薪收入在本组内的贡献率为负值形成反差。说明最低收入组的收入增长主要靠个体经营收入来拉动,也说明个体经营收入对总体收入差距有一定的平控作用。⑤财产性收入在总体平均数中的贡献率最小,只有3%,现时其对总体收入差距的走向影响不大,但其增长速度较快,随着时间的变动,影响会逐渐加大。

   

  (二)集中率。基尼系数反映的是总体收入差距的程度,集中率反映的是构成总体收入来源各项在本项内各组收入差距的程度,某项集中率越高,则该项收入在各组间的差距就越大,反之则越小。现就1999年和2006年我省城镇居民收入来源各分项的集中率计算结果列表如下:

   

海南城镇居民1999年和2006年收入来源分项集中率

   

项目

工薪收入

经营性收入

财产性收入

转移性收入

1999年各项集中率

0.225

-0.023

0.264

0.371

2006年各项集中率

0.359

0.085

0.379

0.353

   

  从上表集中率的数据中我们看到2006年我们省城镇居民各项收入来源的集中率除经营净收入较低外,其余三项都在相对较高的区间。1999年则是工薪收入、财产性收入较低,转移性收入相对较高,经营净收入则出现负值。出现负值是因为该年度经营净收入向低收入户大倾斜所至。由于出现负值,所以2006年和1999年经营净收入的集中率不可比。其余三项的比较结果如下:①财产性收入2006年集中率比1999年高出0.115,说明该项收入差距拉大,但由于其收入在总体中的比重较小,所以对总体的收入差距变动影响不大。②转移性收入二个年度的集中率都较大,说明其对二个年度总体收入差距拉大有一定的影响,但2006年的转移性收入集中率还是比1999年小0.018,所以从动态的观点看,其对2006年比1999年总体收入差距的拉大又起到了一定的制约作用。③工薪收入集中率1999年为0.225,2006年为0.359,2006年比1999年增大了0.134,且工薪收入在总体收入构成中比重最大,1999年为0.74,2006年为0.69,所以工薪收入差距的增大是构成我省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差距拉大的主要原因。

   

  以上通过对1999年和2006年贡献率和集中率的比较分析,得出共同的结论,即拉大我省城镇居民总体人均收入差距的主要因素是工薪收入。

   

    四、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基尼系数的预测

   

  预测的目的是对今后若干年内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基尼系数的可能走向提供参考。预测的依据是我省城镇居民1996年至2006年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基尼系数的实际数值。

   

  (一)居民可支配收入的预测。根据1996年至2006年我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随时间变动的散点图分布走势逞上升的直线走向,宜利用一元直线回归方程或一阶自回归方程对往后各年份的人均可支配收入进行预测,现采用一阶自回归方程 =a+bXt-1进行预测。根据已知数据计算得方程的参数a=-416.23,b=1.14。正式回归方程为 =-416.23+1.14Xt-1 。考虑到预测的时间越远,预测数据参考价值越低,所以只预测到2010年为止。预测数据列表如下:

   

海南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测表

  计算单位:元

年 份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2010年

按1996年价计算

10000

10943

12014

13230

按2006年价计算

10250

11217

12314

13561

   

  (二)居民收入差距基尼系数的预测。从往年基尼系数与相对应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构成的散点图的分布走势看,具有双曲线的趋势走向,笔者采用了双曲线回归方程进行变量代换化为线性回归方程对2007年至2010年的城镇居民收入差距基尼系数进行了预测,预测结果2007年至2010年的基尼系数分别为:0.38、0.40、0.42、0.43。明显有所偏高。再用指数平滑法进行预测,预测结果往后的基尼系数都在0.34这个平台上滑动。可见两种预测结果都各有不足之处。估计往后的基尼系数很可能在二种预测结果的中间线上波动,前提是现有城镇居民的收入分配模式不变。

   

    五、问题和建议

   

  (一)从以上的分析和预测结果我们看到,自建省以来我省城镇居民人均收入水平在受到房地产泡沫经济的影响较大的情况下还是取得了较快的增长。但收入增长的同时,收入差距也在不断的拉大。目前我省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差距的基尼系数为0.34,还是处在相对合理的区间,但这是放在城镇居民收入这个箱体里计算得出的结论,如果放在全社会的整体空间里计算,也就是将城乡居民人均收入作为总体来计算,得出的结论就可能有较大的变化。目前我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2.89倍,差距如此大,且农村人口比重大,若将城乡人均收入合并起来计算基尼系数很可能大于0.4。也就是从全社会的角度看人均收入差距有进入“两极分化”的可能性。(注:因笔者的工作职责范围在城镇住户调查,不掌握农村居民人均收入的相关资料,无法对城乡居民的人均收入差距基尼系数进行计算。)

   

  居民收入差距如进一步拉大,特别是进入“两极分化”以上区间,就可能会影响社会的和谐与安定,进而影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所以如何扭转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应是当前各级党政领导都应关注的问题,也就是落实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所提到的“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的重要任务之一。扭转城镇居民收入差距扩大趋势要采取的措施概括起来讲无非三条:①创造就业机会和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及支付保障机制,使中等收入阶层的人数比重进一步加大;②采取得力措施扶持低收入群体收入水平的提高;③适度调节高收入阶层收入过快增长的势头。此三条国家目前已出台配套了相关的政策和措施,今后还会配套和完善相关的政策措施。关键是如何贯彻落实这些政策措施,因为有些政策措施具体贯彻落实的难度较大。如扶持低收入阶层国家就出台了最低工资制度,省政府也出台了相关的最低工资标准,但有些企业或雇主为了加大利润收入而千方百计压低员工和被雇者的工资收入。特别是在我国目前劳力较充裕的情况下,那些低技术或无技术要求的岗位,员工工资很可能达不到最低工资的标准,因为这些企业和雇主不会担心找不到人干活,所以压低工资待遇员工们也无可奈何。政府有关部门要出面解决却找不到证据,因为连打工的协议或合同都没签。所以只有国家和省政府的低保工资规定和标准是不够的,建议各级政府,特别是基层各级政府应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制定出得力的贯彻落实措施,使最低工资保障线和国家出台的其他扭转居民收入差距的政策法规得到较好的落实。

   

  (二)各级政府要像扶持农村低收入群体一样加大对城镇低收入群体的扶持力度。也许有人认为当前我省居民收入差距较大主要是农村居民收入比城镇居民低,要缩小居民收入差距,要扶持的低收入阶层主要是农村的低收入阶层,至于对城镇低收入阶层的扶持无关紧要,甚至认为扶持城镇低收入阶层可能还会加大城乡收入差距。如有这种认识是不正确的。因为要提高农村低收入居民的收入水平,除政府和社会要直接大力扶持外,最根本解决问题的方法是提高农村的生产力和生产效率,要提高农村生产效率就要改变当前农村现行小农经济分散经营的模式,逐步推进规模化、产业化的生产经营方式,也就是耕地要逐步向种田能手和农业集团公司流转,就意味着部分农民要放弃对耕地的经营权。放弃耕地经营权的农民最好的去向是进城务工和创业,且大部分人进城初期是从事薪水不高的务工。如果进城务工的工资过低,对农民没有吸引力,农民就不愿弃地进城,仍继续从事分散的小农经济经营方式,农业的规模化、产业化就难于实现,也难于以较快的速度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所以从辨证与发展的观点看,扶持城镇居民低收入阶层(包括进城务工的农民工)也是对农村低收入阶层的扶持。且进城打工的农民工得到了比在家务农高的收入,就会安下心来继续在城市谋生和发展。且会将在城里挣得的收入扣除本身生活费用后的盈余款邮寄回仍留在农村的亲人,进而提高农村亲人的生活水平。所以不论从长期还是短期看,扶持城镇居民低收入阶层(含农民工)都起到了促进农民生活水平提高的作用。所以建议各级基层政府及社会各界在大力扶持农村低收入阶层的同时,不要忽视了对城镇低收入阶层的扶持,这样也有利于促进城市化的进程。

   

  (来源:国家统计局海南调查总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