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随着天津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日益深化,国民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利益关系和利益格局在不断调整,收入分配格局发生了明显变化,在居民收入稳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改善的同时,出现的收入差距不断扩大、贫富两极分化问题日益凸现,已经成为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本文在对收入分配理论进行简要阐述的基础上,从国民经济总量、收入分配个人比重、主要行业分配率变化三个方面深入分析了天津市五年来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变化,从企业事业机关、各种经济类型等不同角度分析了从业人员劳动报酬增长情况以及与同期GDP增长的适应情况。基于上述分析剖析了初次分配中劳动者报酬比重偏低且持续下降、行业间收入差距和企业内部收入差距日益突出、居民收入差距呈扩大趋势、劳动力市场供需矛盾间接影响收入分配等问题及原因所在,并与北京、上海就分配率、从业人员收入增长情况、居民收入差距等方面进行了对比分析。最后针对优化国民收入分配结构、控制收入差距、促进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提出了努力构建“橄榄型”收入分配结构、提高劳动者报酬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加快企业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加强宏观调控、理顺分配关系、打破行业垄断、缩小收入差距等对策建议,仅供各级领导参考。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将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作为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六大任务之一。指出: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逐步提高扶贫标准和最低工资标准,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逐步扭转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趋势。
因此,深入研究天津市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积极调整收入分配政策,理顺分配关系,对于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对天津市近年来的收入分配状况、职工收入增长状况进行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深入剖析了目前收入分配中存在的问题,并对进一步优化收入分配结构,缩小收入差距,促进职工收入与经济增长协调发展提出思考和建议。
一、收入分配的理论阐述
收入分配不仅反映了社会再生产的过程和结果,而且对各种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和经济的发展有明显的导向作用。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能够激发人们的积极性,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促进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也有利于从根本上保持社会稳定,为改革和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但如果分配问题处理不好,则会造成分配关系不协调,分配秩序混乱,收入差距不断扩大,两极分化日趋严重等问题,从而影响社会稳定和国民经济的良性循环。
理论上讲,国民收入的分配具有两种分配形式,一是初次分配,二是再分配。
初次分配是根据各生产要素对收入形成(劳动成果)的贡献大小进行的分配,即按“等量贡献获取等量报酬”的原则,让市场机制自动完成对劳动成果的定价和收入分配,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市场竞争所带来的高效率,是最为基础性的分配关系。主要用于解决货币资本的所有者与人力资本的所有者之间的利益分配问题,不仅数额大,而且涉及面广。因此,国民收入初次分配的公平性是整个社会收入分配公平性的基础。
再分配则是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的基础上,政府依赖财政、税收等再分配杠杆对初次分配后的国民收入进行的分配。主要是面向全社会的宏观性调节,用于解决社会意义上的不公平。
因此,国民收入分配应以初次分配的公平与效率的统一为主,以政府再分配的公平与效率的统一为辅,实现国民收入分配的效率与公平的有机统一,从而达到平衡社会总体利益格局,促进社会和谐和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
衡量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公平与否的首要指标是分配率,即劳动者报酬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劳动者报酬总额占GDP的比重越高,则说明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越公平。市场经济成熟国家,分配率普遍都在54%-65%之间,以2000年为例,美国分配率为58.31%,德国为53.84%,英国为55.27%。2006年,天津市的分配率仅为31.74%。
二、天津市收入分配格局和职工收入增长的实证分析
(一)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变化
1、国民经济总量不断实现新突破
进入新世纪以来,全市在努力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工作思路指导下,国民经济进入一个高速增长的新阶段,经济总量不断实现新突破,经济增长质量稳步提高。 2001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为1919.09亿元,2006年达到4359.15亿元,五年间国民经济总量翻了一番,年均增长速度达到14.5%。人均GDP由2001年的19141元提高到41163元,年均增长13.3%。
2、收入分配个人比重持续下降
从GDP初次分配角度看,劳动者报酬是劳动者从事生产活动所获得的全部报酬,为个人所得;生产税净额是政府对生产单位征收的各种税、附加费和规费,扣除政府对生产单位的生产补贴后形成,为政府所得;固定资产折旧是企业内部对生产活动中所消耗的固定资产提取的折旧价值,是生产中的转移价值;营业盈余是企业的经营利润,折旧和盈余两部分为企业所得。
地区生产总值项目构成
单位:%
年份 |
劳动者报酬 (个人所得) |
生产税净额 (政府所得) |
固定资 产折旧 |
营业盈余 |
固定资产折旧+营业盈余(企业所得) |
2001年 |
40.36 |
20.17 |
16.06 |
23.41 |
39.47 |
2002年 |
38.83 |
19.39 |
16.68 |
25.1 |
41.78 |
2003年 |
34.61 |
20.75 |
17.32 |
27.32 |
44.64 |
2004年 |
33.76 |
18.38 |
15.55 |
32.31 |
47.86 |
2005年 |
31.5 |
19.67 |
13.95 |
34.88 |
48.83 |
2006年 |
31.74 |
13.65 |
17.78 |
36.83 |
54.61 |
天津市五年来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变化呈现以下趋势:
一是个人所得比重持续下降。五年来,天津市国民经济总量快速增长,经济质量稳步提高,但同期国民收入分配率,即劳动者报酬在全部地区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却持续下降,2006年为31.74%,比2001年的40.36%下降了8.62个百分点,年平均下降1.72个百分点。
二是政府所得比重呈现震荡下降态势。五年中,政府收入占全部国民收入分配比重由2001年的20.17%经历了反复下降反弹后,震荡降低到2006年的13.65%,下降了6.52个百分点。
三是企业所得比重加速提升。五年来,随着天津市企业改革不断深化,企业经济效益显著提高,企业收入占全部GDP比重呈现明显的加速提升趋势。由2001年的39.47%迅速提升至2006年的54.61%,五年提升了15.14个百分点,年均提升3.03个百分点。其中固定资产折旧比重从2001年的16.06%经过一轮起伏震荡后提高到2006年的17.78%,提高了1.72个百分点,作为企业经营利润的营业盈余在GDP中比重从2001年的23.41%一路提升到2006年的36.83%,五年中提升了13.42个百分点,年均提升2.68个百分点。但其中地方企业与中央企业所得相差甚远。以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为例,2001年全部利润总额中中央企业占18.8%,地方企业占81.2%,到2006年中央企业利润总额在全部利润总额中比重已提高到46.7%,提高了27.9个百分点,地方企业所占比重下降到53.3%。五年中,中央企业利润总额年均增长速度达到56.2%,地方企业年均增长19.7%,低于中央企业36.5个百分点。上述数据表明,国民收入分配中企业所得部分中央企业所得增长较快,本市地方企业所得增长较慢,从而直接影响了地方企业扩大再生产能力的提高。
从国民收入分配构成看,政府、企业、个人三者之间利益格局由2001年的20.17:39.47:40.36演变为2006年的13.65:54.61:31.74,政府和个人收入比重下降的同时企业收入特别是中央企业收入比重迅速提升,在三者分配结构中的地位已大大高于政府和个人,出现一头沉的局面。这反映了天津市近年来在分配格局上采取的调控政策存在向企业倾斜的趋势,虽然有助于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和企业的发展壮大,但另一方面,初次分配中劳动者报酬所占比重偏低使大部分工薪阶层难以分享经济增长的成果,同时分配率迅速降低也意味着国民收入分配的公平性降低,必将导致收入差距加大和贫富两极分化;政府收入比重的下降也必将会影响整个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事业的发展。
3、主要行业分配率变化
从产业分配结构看,天津市第二产业分配率明显低于第三产业。2006年,第二产业分配率为26.8%,第三产业为34.3%,二产低于三产7.5个百分点,低于全市4.9个百分点。说明第二产业劳动者报酬占增加值比重偏低,收入分配公平性较低,劳动者分享经济发展成果少。
第二产业中行业分配率差异较大。其中工业分配率由2001年的30%下降到2006年的24.9%,下降了5.1个百分点;建筑业由70.9%下降到49.3%,下降了21.6个百分点。2006年,工业分配率低于建筑业24.4个百分点。
第三产业中其他服务业收入分配公平性较好,房地产业最差。2006年,金融保险业的分配率为25.5%,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为25.4%,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为23.2%,最低的是房地产业仅为13.7%,除此之外的其他服务业分配率为58.2%。
主要行业分配率变化情况
单位:%
行业 |
2006年 |
2001年 |
变化 |
全市 |
31.7 |
40.4 |
-8.7 |
第一产业 |
97.8 |
89.8 |
8.0 |
第二产业 |
26.8 |
33.8 |
-7.0 |
#工业 |
24.9 |
30.0 |
-5.1 |
#建筑业 |
49.3 |
70.9 |
-21.6 |
第三产业 |
34.3 |
43 |
-8.7 |
#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 |
23.2 |
28.8 |
-5.6 |
#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 |
25.4 |
28.8 |
-3.4 |
#金融保险业 |
25.5 |
27.5 |
-2.0 |
#房地产业 |
13.7 |
12.3 |
1.4 |
(二)从业人员收入增长状况
1、劳动报酬增长速度低于同期GDP增长速度
五年来,市委、市政府始终将增加职工收入作为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大事来抓,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宏观调控,理顺分配关系,职工收入保持稳步增长,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理念,为构建和谐社会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全市城镇单位从业人员劳动报酬总额由2001年的277.56亿元增加到2006年的530.29亿元,增长近一倍,年均增长13.8%。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年均增长12.5%,但仍低于同期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速度2个百分点。
从平均水平看,2006年,全市城镇单位从业人员人均劳动报酬27628元,比2001年的14242元接近翻了一番,年均增长14.2%。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年均增长12.8%,低于同期人均GDP年均增长速度0.5个百分点。
2、企业分配制度改革不断深化,职工收入稳步增长
国民收入分配中企业收入比重的提升为从业人员劳动报酬增长奠定了物质基础。随着全市经济运行质量显著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稳步提升,企业收入在全部地区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迅速提升,不但增强了企业自我生存和发展能力,而且为企业单位从业人员劳动报酬的稳步增长提供了物质基础。
政府对企业收入分配宏观调控方式的逐步转变为企业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不断深化提供了有利环境。工资指导线、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最低工资标准、清偿工资拖欠、从业人员劳动报酬总额目标管理、经营者考核与职工收入增长挂钩等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的宏观调控措施日益增强,对企业的收入分配发挥着重要的引导和调节作用。基本确立了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资本、技术、经营管理等各种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收入分配新格局,初步形成了“市场机制调节、企业自主分配、职工民主参与、政府监控指导”的企业工资分配体制。
企业单位职工收入实现稳步增长。全市企业单位从业人员人均劳动报酬由2001年的13951元增加到2006年的27265元,增加了13314元,年均增长速度达到14.3%,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年均增长12.9%。
3、机关事业单位职工收入增长速度低于企业单位
五年来,天津市先后四次出台增资政策,提高了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的职务工资、工作津贴、岗位责任奖、年终一次性奖励等标准,有力保证了机关事业单位从业人员劳动报酬的稳步增长。2006年,机关事业单位从业人员人均劳动报酬达到28783元,比2001年的15183元提高了13600元,年均增长13.6%。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年均增长12.3%,但与企业单位收入增长速度相比,低于企业单位0.6个百分点。
4、各种经济类型单位从业人员收入格局发生明显变化
五年来,国有经济单位从业人员劳动报酬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人均劳动报酬由2001年的14823元增加到2006年的29135元,增加了14312元,年均增长速度达到14.5%,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年均递增13.1%,仅低于同期人均GDP增长速度0.2个百分点,基本与天津市经济保持了同步协调发展。同期,集体经济单位人均劳动报酬由2001年的8159元增加到2006年的17752元,年均增长16.8%,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年均递增15.4%。以三资企业和股份制企业为主的其他经济单位人均劳动报酬水平,由2001年的15263元增加到2006年的27081元,增加了11818元,年均增长速度为12.2%,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年均递增10.9%。
经过五年的增长,各种经济类型单位从业人员收入发生很大变化。从增量看,国有经济单位五年中的增量高于集体经济4719元,高于其他经济2494元;从扣除物价因素后实际收入年均递增速度看,国有经济高于其他经济2.2个百分点;从人均劳动报酬水平看,2001年时国有经济低于其他经济440元,到2006年,国有经济已超出其他经济2054元。五年来,全市从业人员收入水平保持稳步增长应该说国有经济单位贡献最大。
分经济类型从业人员劳动报酬增长情况
单位:元、%
|
2006年 |
2001年 |
年均增长 (货币) |
年均增长 (实际) |
国有经济 |
29135 |
14823 |
14.5 |
13.1 |
集体经济 |
17752 |
8159 |
16.8 |
15.4 |
其他经济 |
27081 |
15263 |
12.2 |
10.9 |
#三资企业 |
27763 |
15669 |
12.1 |
10.8 |
#股份企业 |
36161 |
17290 |
15.9 |
14.5 |
值得关注的是,其他经济中各种类型单位的从业人员收入增长速度不平衡。其中股份制企业始终保持领先地位,2001年时股份制企业人均劳动报酬水平就高于国有经济2467元,高于三资企业1621元,五年中年均增长速度达到15.9%,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年均递增14.5%,高于国有经济1.4个百分点,高于三资企业3.7个百分点,高于同期人均GDP增长速度1.2个百分点。经过五年来在高水平上的快速增长,2006年股份制企业人均劳动报酬水平与其他经济单位的差距进一步加大,已经高于国有经济7026元,高于三资企业8398元。但同期三资企业从业人员收入增长令人堪忧。2001年时,三资企业人均劳动报酬高于国有经济846元,到2006年,反低于国有经济1372元,与股份制企业的差距也越来越大。扣除物价因素后实际收入年均递增速度仅为10.8%,是各种经济类型单位中增长最慢的,低于同期人均GDP增长速度2.5个百分点,使三资企业职工未能充分分享经济发展带来的成果。
(三)存在的问题
1、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劳动者报酬比重偏低且持续下降
国民收入初次分配的公平性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础。初次分配中的严重不公平完全期待于再分配来调整是不可能实现的。近年来,天津市国民收入分配中企业特别是中央企业所得过多,本市地方企业所得甚少,政府所得亦有所下降,个人所得比重偏低且迅速下降,分配率五年下降了8.6个百分点,2006年仅为31.7%,远远低于成熟市场经济国家和地区54%至65%的正常水平。
2、行业间收入差距问题日益突出
五年来,各行业从业人员的收入水平都在逐步提高,但由于基数水平参差不齐,增长速度又各不相同,导致行业间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2001年人均劳动报酬最高的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与最低的其他行业之比为1.97:1,2006年行业收入水平最高的是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最低的是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两者之比为3.62:1,行业间收入差距扩大近一倍,并仍有继续扩大的趋势。
五年来,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人均收入水平年均增长24.5%,金融保险业年均增长22.6%。这些垄断性行业凭借垄断地位获取高额利润,并通过多种形式转化为职工个人的高收入和高福利,这种现象反映出国民收入初次分配过程中对垄断行业收入增长制约机制的缺失。
党政机关和社会团体等主要承担社会公共事务管理、提供非竞争性社会公共产品的行业,主要得利于政策性收益,从业人员劳动报酬增长由政府直接管理,同时还享有较为完善的社会保障,职业稳定性好,成为经济增长中最大的受益者,也是构成中等收入阶层的稳定群体。
直接参与激烈市场竞争的行业职工收入增长幅度相对较小,如从业人员较多的制造业五年的年均增速只有13.8%。2006年,人均收入水平最低的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人均劳动报酬仅相当于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的27.6%,相当于金融保险业的29.8%。
3、企业内部收入差距问题日益突出
随着近年来企业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逐步实施了经营者年薪制、股权激励等按要素分配办法。但由于改革进程中合理的企业内部分配利益约束机制尚未完善,同时,政府对企业工资分配的监管缺乏法律依据和有效手段,使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收入分配缺乏法规、政策的规范和引导,给部分企业高管人员借机谋取私利提供了有利机会。不论企业经营状况和职工收入增长情况如何,企业经营者的年薪收入一般与普通职工相差10倍以上,有的甚至相差几十倍,使企业内部收入差距愈加悬殊,矛盾日益突出。
4、居民收入差距扩大趋势日益突出
据城镇住户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按收入水平五等分组看,五年来,低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8%,中等偏下收入组年均增长9.8%,中等收入组年均增长9.7%,中等偏上收入组年均增长10.1%,高收入组年均增长9.5%。从各组增长速度看,低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速度偏低,必将呈现“富者愈富,穷者愈穷”的现象。
从收入差距看,2006年,低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相当于全市平均水平的43.65%,这个水平比2001年又下降了2.08个百分点。2006年,高收入组与最低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为4.56:1,与2001年的4.40:1相比,差距又加大了0.16个百分点。也就是说,不同收入组之间的收入差距在继续扩大。
5、劳动力市场供需矛盾间接影响收入分配
天津市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的状况在短期内还难以改变,虽然由此产生的劳动力价格低廉成为天津市竞争国际市场的一大优势,但同时也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就业压力大,造成部分用人单位压低劳动者报酬,人为扭曲了货币资本所有者与人力资本所有者之间的关系,影响了资本利益与劳动利益关系的平衡,从而影响了国民收入初次分配的公平性。
(四)与北京、上海的对比分析
1、分配率变化比较
2001年,京津沪三市的分配率排位依次是北京41.43%、天津40.36%、上海37.13%,天津市低于北京1.07个百分点,高于上海3.23个百分点。五年来,三市在国民经济发展的同时分配率变化呈现不同走势。北京的劳动者报酬占国民收入分配中比重一路攀升,五年提高了3个百分点,2006年达到44.43%;上海的分配率在小幅震荡中略有回落,2006年为36.24%,五年回落了0.89个百分点;天津分配率呈现迅速下降态势,五年下降了8.62个百分点,2006年低至31.74%。天津市的分配率水平从2001年排在中间,下降为2006年低于北京12.69个百分点,低于上海4.5个百分点。
2、从业人员收入增长情况比较
从从业人员劳动报酬总额增长情况看:五年来,北京市从业人员劳动报酬总额扣除物价因素后年均增长18.5%,高于同期GDP年均增长速度6.3个百分点;上海市年均增长16.2%,高于同期GDP年均增长速度4个百分点;天津市从业人员劳动报酬总额年均增长速度为12.5%,低于同期GDP年均增长速度2个百分点。
天津市从业人员人均劳动报酬水平与北京的差距仍在继续加大,与上海的差距有所缩小。2006年,天津市人均劳动报酬相当于北京的69.6%,比2001年的74.2%又下降了4.6个百分点;相当于上海的88.1%,比2001年的68.2%提升了19.9个百分点。
3、居民收入差距比较
据城镇住户抽样调查结果显示:2006年收入水平五等分组中高收入户与低收入户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北京为3.74:1,上海为4.78:1,天津市为4.56:1。天津市居民收入差距大于北京0.82个百分点,小于上海0.22个百分点。
上述对比分析可见,天津市的劳动者报酬在国民收入分配中比重偏低,不但远远低于市场经济国家的水平,而且低于国内同为直辖市的北京、上海;天津市从业人员劳动报酬总额增长最慢,且低于同期GDP增长速度;人均劳动报酬与人均GDP协调增长情况北京市最好,天津市次之,上海最差;天津市城镇居民收入差距大于北京、小于上海。从国民收入分配总体情况看,北京市分配率最高,从业人员劳动报酬增长最快,与经济发展协调增长,人们更多地享受到经济发展的成果,居民收入差距最小。
三、几点思考与建议
国民收入初次分配的公平性是整个社会收入分配公平性的基础,只有优化收入分配结构,通过初次分配平衡了资本利益与劳动利益的关系,才能从全局平衡社会总体利益格局,将收入差距控制在适当的水平,进而促进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
1、努力构建“橄榄型”收入分配结构
中等收入者处在富裕阶层和贫困阶层之间,能起到缓冲社会矛盾的作用,是社会的“稳定器”。中等收入者占主体的社会结构,抵御各种风险的能力会大大增强。世界发达国家经验表明,在美国和日本遇到同样的经济危机时,美国的商场一片萧条,而日本则相对稳定,其原因就在于日本相当庞大的中等收入群体对稳定市场和经济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天津市应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十七大精神,着力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切实保障最低收入群体的基本生活,调节过高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缩小收入差距,努力构建经济学上所推崇的“橄榄型”收入分配结构,形成“两头小、不悬殊,中间大、分层次”的新分配格局,促进和谐社会建设。此外,庞大的中等收入阶层还是稳定的消费群体,有利于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增长。
2、逐步提高劳动者报酬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
完全依赖国民收入再分配的补充调节作用来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的公平问题是不可能的,必须高度重视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的公平问题,逐步提高劳动者报酬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协调资本利益与劳动利益的平衡关系,建立公平、合作的劳资关系,从根本上解决国民收入分配的公平问题,树立“藏富于民”的现代公共财政理念,提高劳动者报酬,缩小不同群体收入差距。
3、加快企业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完善按要素分配制度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分配原则是坚持按劳动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逐步完善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即按要素分配原则。天津市应围绕企业发展为中心,加快适应现代企业制度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引导企业建立分配形式灵活、激励手段多样的薪酬制度,使不同就业身份人员的收入在企业内部都具有合理性、公正性,在企业外部具有市场竞争性。此外,继续完善企业经营者分配制度,将经营者收入与其责任、业绩和风险挂钩,与职工工资增长挂钩,将短期激励和长期激励相结合。建立有效的约束机制,加强对经营者收入分配的民主监督、增加分配的透明度。
4、加强宏观调控,理顺分配关系
加强对企业职工收入分配的宏观调控,充分发挥工资指导线、劳动力市场价位、人工成本信息等对工资水平的引导作用,继续推动工资集体协商的开展,加强目标考核、欠薪监督及各项政策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等,逐步完善“市场机制调节、企业自主分配、职工民主参与、政府监控指导”的收入分配格局。
5、打破行业垄断,缩小收入差距
一是通过放宽市场准入等手段,打破不必要的行政垄断和市场垄断,强化公平竞争,最大限度地消除垄断行业利用其垄断地位获得的垄断利润。二是加强对垄断行业收入分配的管理和调控,规范垄断收益的分配,采取切实措施限制收入水平过高的垄断性企业工资水平的过快增长,促进其工资水平与市场价位逐步接轨。三是深化税制改革,通过调整不同行业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等税率,对垄断行业征收资源税、补偿税等特殊税种,将垄断行业获取的超额利润转移为国家所有,从而对垄断行业过高收入进行合理调节,促使不同行业间职工收入水平保持合理差距。
(来源:天津市统计局)
• 中国角型毛巾架行业运营态势与投资潜力研究报告(2018-2023)
• 中国直接挡轴市场深度研究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2021-2023)
• 2018-2023年KTV专用触摸屏市场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 中国回流式高细度粉碎机市场深度调研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2018-2023)
• 2018-2023年中国原色瓦楞纸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发展策略预测报告
• 中国雪白深效精华液市场深度调研及战略研究报告(2018-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