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山东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工业经济发展,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各项宏观调控政策,创新发展思路,着力调整产业和产品结构,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省工业经济运行整体状况良好,呈现出结构逐步完善、生产平稳增长、质量稳步提高的良好格局。今年前三季度,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9782.1亿元,同比增长21.2%;实现利润总额2575.9亿元,增长31.1%;实现利税总额4065.9亿元,增长28.3%;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到244.2,比上年同期提高23.6点。
亮点一:所有制结构呈多元化发展
随着扶持非公有经济改革措施的不断实施,山东非公有经济发展迅猛,活力增强,已成为工业经济增长的主体力量。前三季度,全省规模以上非公有企业达到30455家,比年初增加2502家,公有和非公有的资产比例也由年初的51.9:48.1调整为目前的49.7:50.3。前三季度,规模以上非公有工业实现增加值6302.9亿元,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64.4%,比重比年初提高6.1个百分点,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长16.7个百分点。实现利润总额1483.7亿元,增长42.8 %,增幅比规模以上工业高11.7个百分点,占规模以上工业的57.6%,对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利润增长的贡献率为72.7%。
在非公有工业中,“三资”及私营企业表现突出,成为推动山东工业经济增长的生力军。前三季度,全省规模以上“三资”企业达到5479家,比年初增加233家,实现增加值1907.1亿元,增长24.1%,增速比规模以上工业高2.9个百分点,总量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19.5%,比重比年初提高0.5个百分点。“三资”企业促进了全省外向型经济的蓬勃发展,拓展了工业经济发展的空间,提升了经济的国际化水平。
前三季度规模以上私营工业实现增加值2811.4亿元,增长30.5%,增幅列各经济类型之首,比规模以上工业高9.3个百分点。私营工业在生产快速发展的同时,效益水平也得到迅速提升。前三季度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0431.0亿元、利润715.7亿元、利税1103.6亿元,增幅均在40%以上,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利润、利税分别增长11.3和10.7个百分点。
亮点二:产业结构明显升级
1、轻重工业协调发展,重工业生产增长仍快于轻工业。前三季度,全省规模以上轻工业完成增加值3340.4亿元,增长19.3%,增幅比前八个月提高0.1个百分点;重工业完成增加值6441.7亿元,增长22.2%,增幅比前八个月降低0.2个百分点。但重工业生产增速比轻工业仍快2.9个百分点。
分行业看,39个行业大类中有38个生产同比均呈增势(有色金属矿采选业同比减少5.7%),有7个行业生产同比增长在30%以上,有9个行业增长在25%-30%之间。其中,属先进制造业的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两大行业增速分别达到36.7%和35.4%;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电器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等行业增速也都保持在25%以上。
2、装备制造业保持强劲增势,所占比重不断提高。今年来作为提升制造业水平、调整产品结构中坚力量的装备制造业持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的势头,所占比重不断提高。前三季度,全省装备制造业实现增加值2433.2亿元,增长27.9%。总量占规模以上工业的24.9%,比年初提高2.1个百分点。增幅分别比规模以上工业、制造业高6.8和4.3个百分点,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长6.9个百分点。
3、高新技术产业持续增长,发展不断加快。近年来,山东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重点支持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化学新材料等领域的骨干企业做大做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不断加快。前三季度,全省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达到6644家,比年初增加427家,完成产值 10567.9亿元,增长35.8%,增速比规模以上工业高5.5个百分点,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28.2%,比年初和上半年分别提高2.0和1.2个百分点。
分市地看,日照、东营、莱芜三市增速列前三位,增幅均在50%以上;青岛、烟台、淄博三市的高新产值位居前列,总量均达千亿元以上。
4、改造提升传统行业成效显现,集约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轻工、纺织服装、化工、机械、建材、冶金是山东重点发展的六大传统行业。前三季度,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7944.9亿元,同比增长32.1%;实现利润1761.6亿元,增长47.2%;实现利税2711.3亿元,增长41.5%,增幅分别比规模以上工业高1.3、16.1和13.2个百分点。
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传统产业的集约性增强,规模效应明显。前三季度,山东六大传统行业中的大中型企业达到2291家,其中大型企业227家,中型企业2064家,同比分别增加5家和116家,占规模以上工业大、中型的比重分别为69.6%和70.5%。资产利税率达到13.2%,同比提高1.7个百分点。
5、十大高耗能行业增速回落,比重缩小。前三季度,全省十大高耗能行业累计实现增加值4626.8亿元,增长18.7%,增速比上年同期、上半年分别回落2.5和 0.2个百分点,低于全省平均水平2.5个百分点;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为47.3%,分别比上半年、上年同期回落0.4和2.1个百分点。
十大高耗能行业中,有7个行业增加值增速同比呈回落趋势,其中,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同比分别回落5.4、2.4和0.9个百分点,分列降幅前三位。
十大高耗能行业生产增速回落的同时,其效益增速也呈明显下降态势。前三季度,山东十大高耗能行业实现利润1392.6亿元,增长21.9%,比全省平均水平低9.2个百分点,增幅同比回落14.7个百分点,比二季度回落0.5个百分点。其中,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中的水泥制造行业增长8.2%,增幅同比回落65.5个百分点;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业中的炼钢增长12.6%,铁合金冶炼增长1.5%,增幅分别回落37.1和71.7个百分点;有色金属冶炼及加工业增长12.8%,增幅回落 57.5个百分点;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增长18.8%,增幅回落4.1个百分点。
亮点三:产品结构日趋优化
1、新产品所占比重有所提高。由于各地产业、产品结构调整力度不断增强,使新产品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不断提高。前三季度,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新产品产值2485.7亿元,增长24.8%,占总产值的比重比上半年提高0.1个百分点。新产品产值达到10亿元以上的企业有35家,海尔集团公司、海信集团有限公司、鸿富泰精密电子(烟台)有限公司、中国重型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四家企业新产品产值均达到了百亿元以上。
2、装备制造业产品高速增长。前三季度,山东装备制造业产品中,光缆增长1.2倍,公路汽车增长1.1倍,金属成形机床增长66.3%,数控机床增长43.7%,环境保护专用设备增长41.8%;电子通信及家电产品中,打印机增长77.1%,集成电路增长62.5%,微型电子计算机增长50.3%。
3、十一大“双高”产品生产得到有效控制,大部分产品产量增速回落明显。前三季度,在十一大“双高”产品中,生铁、粗钢、氧化铝、水泥、造纸、烧碱等大多数主要耗能产品产量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增速明显回落。生铁累计产量3631.0万吨,同比增长17.7%,增速同比回落11.1个百分点;粗钢累计产量3186.1万吨,增长18.5%,增速回落0.8个百分点;氧化铝累计产量463.6万吨,增长1.0倍,增速回落10.6个百分点;水泥累计产量13091.7万吨,增长6.1%,增速回落16.1个百分点。机制纸及纸板累计产量1168.7万吨,增长15.8%,增速回落3.4个百分点;烧碱累计产量251.1万吨,增长14.5%,增速回落1.0个百分点。
亮点四:工业品出口结构不断优化
近年来山东出口产品的结构不断优化,高技术、高附加值行业出口增长明显;高耗能、高污染及资源消耗型产品出口得到遏制。前三季度,山东装备制造业产品出口有较大增长,交货值总量、增速均呈上升态势。前三季度,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出口交货值4098.4亿元,增长24.7%,占规模以上工业销售产值的11.1%,比上半年提高0.2个百分点。其中,装备制造业实现出口交货值1429.3亿元,增长38.6%,增幅比全省平均水平高13.9个百分点,占其销售产值的15.0%,比上年同期、今年上半年分别提高0.3和0.7个百分点。装备制造业中,出口交货值占其销售产值比重列前三位的是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和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比重分别为43.8%、25.3%和11.6%。
在装备制造业出口增长的同时,耗能行业出口在逐步放缓。分行业看,造纸及纸制品业出口收入增长25.7%,增幅同比下降69.6个百分点;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出口由上年同期增长5.4%,滑落到同比下降30.9%;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出口增长35.4%,增幅下降16.3个百分点;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增长20.9%,增幅下降11.5个百分点;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增长38.1%,增幅下降3.5个百分点。
(来源:山东省统计局)
• 中国角型毛巾架行业运营态势与投资潜力研究报告(2018-2023)
• 中国直接挡轴市场深度研究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2021-2023)
• 2018-2023年KTV专用触摸屏市场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 中国回流式高细度粉碎机市场深度调研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2018-2023)
• 2018-2023年中国原色瓦楞纸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发展策略预测报告
• 中国雪白深效精华液市场深度调研及战略研究报告(2018-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