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前三季度山东农民收入呈现加快增长态势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2007年10月17日   来源:中国统计信息网

  今年以来,山东各地认真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部署,不断深化农村各项改革,以发展现代农业为重点,以促进农民增收为主线,努力克服各种自然灾害影响,稳定粮田面积和粮食产量,稳步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受农林牧渔等产品市场价格效应影响,农民收入呈现加快增长态势。

   

    一、1-3季度农民现金收入增长特点

   

  据农村住户抽样调查,1-3季度,山东农民人均现金收入4498.1元,比上年同期增加627.0元,增长16.2%。其中:人均工资性收入1480.3元,增长18.5%;家庭经营收入2730.8元,增长14.3%;财产性收入102.8元,增长17.0%;转移性收入184.2元,增长27.6%。工资性收入仍是农民增收的主要动力,农产品价格因素对农民增收的作用凸显,第一产业现金收入的增速加快,特别是来自畜牧业收入明显增加

   

  1、工资性收入增长18.5%。1-3季度,农村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为1480.3元,比上年同期增加231.1元,增长18.5%。其中,农民人均在本乡地域内劳动得到的收入为841.3元,增长21.0%;人均乡外务工收入为440.4元,增长21.9%。农民工资性收入增加额中,有63.2%来自于在本乡地域劳动所得。

   

  2、农民家庭经营收入增长14.3%。农民家庭经营收入包括农村居民从第一产业获得的收入和家庭经营二、三产业收入。1-3季度,农民家庭经营人均收入为2730.8元,同比增加341.1元,增长14.3%。其中,农村居民人均从第一产业获得的现金收入为2066.1元,增长16.8%。在第一产业收入中,农村居民人均从种植业得到的现金收入1229.5元,增长9.9%;从牧业得到的现金收入762.9元,增长31.4%。农民家庭经营收入增长额中,53.5%来自于畜牧业现金收入的增长。

   

  农村居民人均从家庭经营第二产业得到的现金收入为217.5元,增长10.4%;第三产业现金收入为447.2元,增长5.4%。

   

  3、财产性收入增长17.0%。1-3季度,农村居民人均财产性收入为102.8元,增加15元,增长17.0%。主要是集体分配股息和红利、土地征用补偿、转让承包土地经营权等收入增长较多,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34.6%、10.1%、55.3%。

   

  4、转移性收入增长27.6%。1-3季度农村居民人均转移性收入为184.2元,增加40元,增长27.6 %。主要是由于家庭非常住人口寄回和带回、农村亲友赠送、离退休养老金、粮食直补等收入有较大幅度增长。

   

    二、促进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分析

   

  1、工资性收入仍然是带动农民增收的主要动力。近年来,山东省委省政府通过建立和完善城乡统一的就业制度和就业服务,通过启动“阳光工程”、“农村劳动力技能就业计划”等措施,农民工进城就业的各种限制正在被逐步取消,农民外出务工热情高涨,农村非农就业劳动力增加,促使农民工资性收入继续保持快速增长。

   

  一是“阳光培训”工程提高了劳动者的就业能力。今年阳光培训工程以提高培训和转移就业质量为核心,加大了对全省优势培训基地的支持力度,大力推行“定向”、“订单”和联合培训,确保受训农民有一技之长。新型农民培训在大幅度增加财政资金规模的同时,新设立了农民创业培训工程,重点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合作经济组织领办人开展集中专业培训,切实提高其经营管理水平和领办能力。

   

  二是县域经济发展拓宽了劳动者的就业渠道。近年来,山东各地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关于大力发展县域经济,繁荣发展制造业、服务业和民营经济的决策部署,抓住全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机遇,积极应对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和产业结构调整,坚持农村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并举,实现了农村经济增长与扩大就业的良性互动。全省县域经济吸纳了70%以上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现代服务业和制造业劳动力需求数量连续多年持续上升,为农村劳动力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因此,带动农民在本土地域内的劳动收入实现较快增长。

   

  三是工价上涨提升了劳动者的收入水平。随着经济发展和区域之间用工竞争加剧,劳动力市场价格明显提高,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工资水平上涨10%以上,对农民增收产生了直接的拉动作用。

   

  2、农产品价格上涨是推动农民现金收入增加的重要因素。 农产品价格的变化对农业经济结构和农产品结构的调整有着直接的影响,价格作为经济杠杆在农业生产中发挥着极大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农民收入的增长。1-3季度,全省农产品价格指数为111.8,比去年同期扩大了9.7个百分点,保持了坚挺的态势,使广大农民获得了较好的农业生产收益。从主要农产品品种来看,种植业和渔业价格稳定增长,分别为107.0和104.4;林产品价格大幅上涨,达117.0;畜产品价格持续高位攀升,从一季度的117.3,升到二季度的120.4,再到三季度的121.7,三个季度扩大了4.4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扩大了23.2个百分点。

   

  粮食品种中玉米价格涨幅最大,生产价格指数为117.8。6月份农村集贸市场玉米价格为1.55元/公斤,小麦价格为1.45元/公斤,玉米价格首次超过小麦价格。随着我国部分省区玉米深加工业发展,工业用玉米需求增势强劲,有些省份已经供不应求,新的供求形势导致玉米价格持续上涨。近年来玉米价格持续在高位运行,种植玉米收益高,发展前景看好,农民种植积极性高涨,山东玉米种植面积呈连年扩大态势,由此带动了农民种植业收入增长。油料、薯类生产价格同比增幅均在10%以上,其生产的规模和效益逐步提高,对农民收入的支持力度明显增强。由于涨价因素,1-3季度农民出售小麦、玉米比上年同期人均多收入68.1元。

   

  2007年是畜牧业的“黄金年”。从政策层面看,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畜牧业生产,出台了一系列带有强制性的硬性政策措施,为畜牧业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从效益角度看,畜牧业生产呈现出“量少价高效益好”的局面。1-3季度,畜牧业生产价格上涨21.7%,其中生猪价格上涨34.5%、活羊价格上涨15.4%、活牛价格上涨10.5%、肉禽价格上涨16.7%、禽蛋价格上涨17.1%。尤其是生猪产业是近期人们关注、关心最多的产业。自4月份生猪及猪肉价格快速上涨开始,一直持续到8月份达到最高峰,活猪和猪肉价格分别由9.2元/公斤和14.6元/公斤,上涨到13.7元/公斤和23.4元/公斤,上涨48.9%和60.3%。这次生猪、猪肉价格持续上涨,养猪收益显著提高,上半年生猪头均净增利润260余元。至8月初,猪粮比价高达8.5:1,在饲养成本增加的情况下,每头猪净利润仍达600元左右。由于涨价因素,1-3季度农民出售肉猪及猪肉、禽、蛋比上年同期人均多收入173.3元。

   

  3、惠农政策贯彻落实是促进农民增收的强力支撑。为更好地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确保各项涉农补贴资金准确、及时、足额地发放到农民手中,自2006年4月起,全省推行了“齐鲁惠农一本通”,将粮食直补资金、柴油化肥等农资补贴、农机补贴、良种补贴、能繁母猪补贴、库区移民后期扶持资金、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计划生育奖励扶助资金等各类财政涉农补贴资金,通过全省农村信用社营业网络直接支付到为农户开立的“齐鲁惠农一本通”账户上。截至今年6月末,全省已发放“齐鲁惠农一本通”2000余万本,累计代发各类支农补贴52.5亿元。

   

  今年山东继续在较富裕地区的乡村和村干部等重点对象中坚持组织好现行农保的投保续保工作。截至6月底,全省现行农保基金积累73亿元,居全国第三位,已经有68万人领取养老金。自去年底开始推进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工作以来,到6月底,全省已有48个市县(区)开展了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工作,参保农民达63万人,积累保险基金24.5亿元。山东还把年人均纯收入低于800元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纳入保障范围,实现应保尽保;并在此基础上,继续完善政策、健全机制、规范管理,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逐步提高保障水平,稳定、持久、有效地解决全省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

   

  4、持续健康发展的非农产业成为农民增收的亮点。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鼓励扩大就业和发展农产品加工业,鼓励支持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突破菏泽,带动西部”、“突破烟台,带动东部”等重大战略措施,有力地促进了乡镇企业持续平稳发展。目前山东实施的围绕促进中小企业成长“一条主线”,实施小企业培育、中小企业成长、特色产业提升“三项计划”的发展战略,极大地调动了发展乡镇企业的积极性,有力地促进了县域经济的发展。1-3季度山东规模以上农副食品加工业增加值达865 亿元,同比增加163.7亿元,增长15.2%。

   

  随着全省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稳步推进,服务业等第三产业成为党委政府引导发展的重点和各地投资发展的热点。农民投资第三产业特别是农村旅游服务业的越来越多,以观光、旅游、度假和农村流通业为主要内容的新型农村服务业方兴未艾,发展迅速。市民利用周末和“黄金周”到郊区及周边地区农村“吃农家饭,住农家院,观自然景,享田园乐”成为许多市民喜爱的一种休闲度假方式,不仅带动了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而且促进了农民非农产业收入的快速增长。1-3季度山东农民人均从非农产业获得的现金收入为2432元,同比增加329.3元,增长15.7%。

   

    三、当前制约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

   

  1、农资价格普涨抑制农民收入的增加。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相继出台了农村税费改革、农业税减免直至免征和粮食直补等惠农政策。在这些政策的激励下,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高涨,农民收入增幅明显提高。但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持续上涨,却给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带来较大影响。部分抵减了惠农政策给农民的实惠,制约了农民投入积极性的提高。据调查,1-3季度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上涨6.3%,比上年同期扩大4.0个百分点。分项目看,十大类价格全线上涨:农用工具、饲料、产品畜、半机械化农具、机械化农具、化学肥料、农药及农药械、农用机油、其他农业生产资料、农业生产服务价格分别上涨5.2%、10.8%、33.8%、1.3%、2.9%、2.1%、0.8%、6.3%、3.0%、20.5%。农资价格上涨,即有国际市场变化的影响和煤电油生产成本的提高,也存在着农资流通体制和价格调节方式的问题。农资供应链环节太多,层层加价,农资价格调控手段缺乏,面对绝大部分放开的农资,没有有效干预调节手段。

   

  2、信息闭塞为农村市场发展带来风险。当前,在农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农民最需要的公共服务是信息和科技,而这些很多地方政府都难以提供,反映出一些基层政府对市场信息心中无数。猪肉今年大幅涨价,源于去年许多地方养猪农户大面积亏损,由于没有一种机制来分担风险,所有的风险都由农民自己承担,许多人不敢再继续养猪,这导致生猪供应量的骤然减少,造成目前许多地方饱受肉价上涨之苦。信息不对称也是农产品价格大起大落的根源,更是农民最大的风险所在。倘若农民提前能够了解到相关市场信息,依据这种信息来指导自己的种植和养殖选择,那么,他们既能最大限度地规避风险,也基本上能够实现利润的最大化。比如前年养猪户增多的时候,倘若一部分农户把握住这一信息,就有可能主动退出转而进行其他投资,以规避风险。目前却缺少这样一种信息收集和传播机制,本来就分散的农户处于一种孤立的状态,各自凭借自己的经验和对市场的感觉来决定种植和养殖的品种,无形中增大了其市场经营的风险程度。

   

  3、自然灾害给农民增收造成一定影响。总体来看,今年山东农业气候条件比较适宜,但局部地区自然灾害发生较重,损失较大。去年秋冬播期间,全省平均降雨比历年同期偏少60%,致使部分地块因干旱无法播种小麦;受强冷空气和黄海气旋共同影响,渤海湾、莱州湾出现较强温带风暴潮袭击,造成威海、烟台、东营、潍坊、滨州五市23个县(市、区)上百万亩农作物受灾; 受副热带高压和冷空气影响,山东自9月下旬中期以来持续多雨寡照,造成农田过湿,秋收作物不能及时收获晾晒,部分地区玉米和棉花等发生霉烂,产量和品质受到一定的损失。同时,水果产量和品质及蔬菜生长也受到较大影响。

   

  针对以上问题,各地要抓住国家对农业政策倾斜的机遇,加大对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和维修的资金投入,进一步搞好农田水利建设,提高防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当前重点抓好秋收农作物田间管理和病虫害防治工作,保持目前秋收作物长势良好的局面,为农民收入的快速增长打好基础;以市场为导向,积极引导农民搞好秋冬农业种植,认真落实优质专用小麦良种补贴政策,及时做好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的调剂供应;抓住生猪价格回升、政策扶持生猪发展的大好时机,及时做好生猪的填栏、补栏、品种改良步伐、秋防免疫工作,确保生猪生产的各项政策以最快的速度落实到户,见到实效。同时,加大农资打假力度,全面整顿农资市场,稳定农资价格,突出抓好种子、农药、化肥等重要生产资料的监控,坚决制止和打击哄抬物价、制假售假行为,切实维护好农民利益。

   

  (来源:国家统计局山东调查总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