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六大以来,湖南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统筹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达到预期目标。实施科教兴湘、人才强省战略初见成效。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不断完善,疾病预防和医疗救助服务能力提高。社会科学、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艺体育事业繁荣发展,文化产业异军突起,一批知名品牌逐步形成。
一、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达到预期目标
近几年来,全省人口总量继续保持了较低增长。2006年末,全省总人口为6768.1万人,比2002年末增加139.6万人。其中,城镇人口2619.93万人,增加498.81万人;乡村人口4148.17万人,下降359.21万人。65岁以上老年人口为601.68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8.89%,比2002年末提高0.53 个百分点。人口出生率为11.92‰,比2002年提高0.36个千分点;死亡率为6.73‰,下降0.03个千分点;自然增长率为5.19‰,提高0.33个千分点。2006年,全省发放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金4956.36万元、独生子女死亡伤残扶助金218.16万元,共有86242名奖励扶助对象受益。全省首批启动了30个县、乡计生服务所(站)建设。
二、创新型湖南建设加速推进
1、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态势良好。通过加大扶持力度,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发挥专业园区的集聚优势,全省高新技术产业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进一步提高。2003-2006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1762.39亿元,年均增长24.9%;销售收入5683.88亿元,年均增长25.7%。其中,2006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597.49亿元,增长26.3%,对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11.78%,拉动全省经济增长1.44个百分点。2007年上半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增加值338.68亿元,同比增长32.9%,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11.59%。
2、科技投入力度加大。通过积极建立和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逐步形成多元化、多渠道、高效益的科技投入体系。2006年末,全省科技活动人员13.02万人,比2002年增加2.63万人。全年科技活动经费支出132.60亿元,比2002年增加62.7亿元。2003-2006年,全省累计投入R&D经费165.26亿元,年均增长19.6%。其中,2006年投入R&D经费53.61亿元,增长20.4%。R&D经费投入强度为0.71%,比2002年提高0.11个百分点。
3、科技成果不断涌现。党的十六大以来,湖南坚持把增强自主创新作为发展的主导战略,走具有湖南特色的自主创新之路。2003-2006年,全省共取得各类科技成果3801项。其中,74项获得国家级科技奖励,获奖成果居全国前列。2006年,全省专利申请量10249件,比上年增长17%。其中,反映自主创新能力、科技含量较高的发明专利申请量3578件,位居全国第9位,中部地区第1位。
三、教育强省战略成效显著
1、基础教育得到加强,“普九”目标实现。2006年,全省普通小学招生78.57万人,在校学生429.31万人,毕业生71.63万人,小学学龄儿童净入学率99.5%,比2002年提高1.9个百分点;初中学校共招生72.72万人,在校学生248.91万人,毕业生116.23万人,初中3年巩固率91.6%,比2002年提高4.5个百分点;九年义务教育完成率93.5%,比2002年提高14.9个百分点。为巩固“普九”成果,全省坚持以政府“两免一补”资助为主,社会捐资助学为辅的方针,建立完善了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学生的救助体系。2006年,全省各级财政共安排义务教育“两免一补”资金5.5亿元。其中,中央财政安排2.8亿元,省级财政安排1.5亿元。2007年春季全省中小学有342.87万人次从中受益,基本解决了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因贫辍学问题。
2、高中阶段教育稳步发展,为经济建设输送了大量中等技术人才。2006年末,全省有普通高中800所,全年招生49.0万人,比2002年增加10.7万人,增长27.9%;在校学生135.7万人,增加44.2万人,增长48.4%;毕业生37.8万人,增长101.5%。有职业中学、技工学校634所,招生26.3万人,在校生59.9万人,毕业生15.9万人,分别比2002年增加10.9万人、30.0万人和 8.3万人。职业中学和技工学校已发展成为全省国民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的组成部分。2003-2006年累计为社会输送了49.2万毕业生。
3、高等教育步入大众化发展阶段。2006年,全省普通高校共招生26.38万人,在校生81.95万人,毕业生18.75万人;研究生招生13260人,在学研究生38711人,毕业生7329人。每万人口中普通高校在校学生数由2002年的63.2人上升到2006年的121.1人。用国际比较通用的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临界指标为毛入学率达到15%以上的标准衡量,2006年,湖南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到18.8%,比2002年提高2.4个百分点,表明全省高等教育已在大众化阶段继续加快发展。
4、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和寄宿制学校建设扎实推进。2005年,省政府将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作列入为民办“八件实事”之一,当年完成改造危房面积268.
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欣欣向荣
1、文化艺术硕果累累。党的十六大以来,湖南木偶剧《石三伢子》获第二届全国木偶皮影比赛金奖,舞剧《边城》获第二届全国舞台美术展览会金奖,花鼓戏《沥沥太阳雨》获第九届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入选作品奖,省昆剧团新创剧目《湘水郎中》参加第三届中国昆曲艺术节,获得银奖第一名。2006年,全省成功举办了“湖南艺术节”,充分体现了弘扬时代主旋律和发展艺术多样化的创作导向,推出了一批优秀剧目和艺术人才;举办了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大型交响合唱音乐会;与上海文广局、上海木偶剧团及长征沿途文化部门和单位联合举办“重走长征路,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爱心义演活动;承办了以展现20世纪30至50年代苏联社会生活、记录中苏友谊为主旨的大型文艺展览《太阳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辉煌》。
2、基层文化工作有声有色。2003年,全省开始实施的“基层文化扶持工程”在完善基层文化设施,活跃基层文化生活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2004年,在大湘西地区实施的湘西地区文化基础设施工程投资近亿元,为湘西地区每个乡镇新建、改造1个建筑面积
3、动漫产业发展领先全国。2006年,全省年产原创动漫3万分钟,居全国第一位。在上海召开的2006年中国动画学会年会上公布动画产量排名前十位的企业中,湖南宏梦卡通传播以年产动画10585分钟获得第一名,成为原创动画年产量唯一超过1万分钟的企业,并在国产动画业界获得 “四个第一”(原创动画节目年产量全国排名第一、获得广电总局“优秀动画片”推荐数量第一、动画节目播出规模全国第一、动画节目产生的效益全国第一)。《虹猫蓝兔七侠传》、《奇奇颗颗历险记》、《花枝的故事》、《虹猫蓝兔小幽默》、《虹猫蓝兔总动员》等由宏梦卡通原创的动画节目被国家广电总局评为“优秀动画片”向全国推荐。
4、广播影视湘军声名远播。党的十六大以来,全省深化广播影视体制改革,整合内部资源,优化资源配置,加大资源开发力度,推进集团化运作,广播影视业经营效益每年上一个大台阶。湖南广电集团广告收入由2002年的2.98亿元,增加到2005的11亿元,2006年突破14亿元,总资产达到95亿元。在央视发布的2005-2006年《中国电视台品牌建设与管理创新分析报告》中,湖南卫视的品牌竞争力排名全国所有卫视第四,仅次于央视一套、三套和五套。中国传媒投资年会2006年第二次将湖南卫视评为“最具投资价值的媒体”。“2006年中国500个最具价值品牌排行榜”对湖南卫视的品牌评估是30.65亿元。全国十大品牌栏目评选中,《超级女声》排第三位,品牌价值被中国社科院评估为18亿元。
5、新闻出版事业全面发展。2006年,全省共出版图书4163种,27946万册;报纸61种,10.35亿份;期刊244种,9975万册。全省新闻出版业已实现了从单一的纸质媒体向纸、磁、光、电、网多媒体发展,逐步形成了图书、报纸、期刊、音像、电子、网络等门类齐全,编辑、印刷、发行、供销、科研、贸易等各环节相互配套的体系,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新闻出版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五、卫生事业不断进步
1、医疗卫生机构、人员稳定。2006年末,全省拥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4082个(不含诊所、卫生所、医务室、社区卫生服务站及村卫生室),拥有床位总数16.7万张,比2002年增加1.6万张;卫生工作人员23.4万人,增加0.3万人。其中,执业医师及执业助理医师8.05万人,注册护士5.53万人。
2、疾病预防控制能力增强。党的十六大以来,全省进一步加大疾病预防控制力度,重大传染病、地方病得到有效控制。2003年,夺取了防治非典的重大胜利,全省没有原发病例,没有发生二代病例和医护人员感染。2004年初,对禽流感疫点提前介入,严密监控,实现了“疫情不扩散,人员不感染”的目标。2005年,成功救治一例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例。全省建立了政府领导、多部门合作和全社会参与的艾滋病防控体系,艾滋病疫情监测和控制力度不断加大。积极实施结核病控制项目,建立783个乡镇卫生院的结核病查痰点。建立和完善血吸虫病预防控制网络,急性血吸虫病得到有效控制,发病人数逐年下降。2004年发病数下降到119例,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少的一年。近两年发病数继续下降,2005年仅发病57例,2006年报告急性血吸虫病34例。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从
3、农村卫生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进展顺利。2006年,全省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县(市)43个,比上年增加29个县(市);覆盖农村人口2463.45万人,增加1551.23万人;参加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1857.2万人,增加1262.43万人。2006年,全省农村自来水普及率由2002的53.6%提高到54.0%;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由2002年的51.4%上升为54.8%;农村人畜粪便无害化处理率由2002年的23.1%增加到26.7%。新建、改造乡镇卫生院611所,超额完成目标任务。
4、妇幼保健工作取得新成效。2006年,全省婴儿死亡率由2002年的16.3‰下降到10.9‰,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由2002年的20.4‰下降到14.1‰,孕产妇死亡率由2002年的46.85/10万下降到34.59/10万。构成婴儿主要死因的新生儿窒息、5岁以下儿童肺炎、腹泻的死亡率逐年降低。
六、体育事业再上新台阶
1、竞技体育凸现精品效益。全省制定了竞技体育“精品工程”战略,实施“发挥重点优势,确保重点项目,实现重点突破”和“科技兴体”的工作方针,精心培养后备人才和拔尖人才,优先发展“女、小、轻、巧、水”特色项目,取得了可喜成绩。2003年,第五届全国城市运动会,湖南运动员夺得19枚金牌、17枚银牌、12枚铜牌,奖牌总数居全国第5位。2004年,雅典奥运会,湖南运动员获得2银1铜,被国家体育总局授予奥运会贡献奖。2005年,湖南运动员夺取6项世界冠军,1项亚洲冠军,36项全国冠军。其中,在东亚运动会上获得4枚金牌;在第十届全国运动会上获得13枚金牌,名列十运会金牌榜第10位。2006年,第十五届亚运会,湖南10名运动员在整个比赛中获得11金4银,超过上届釜山亚运会7枚金牌的成绩。
2、群众体育保持全国先进水平。湖南按照《全民健身计划纲要》要求,颁布实施了《湖南省全民健身条例》,群众性体育进一步普及,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同步协调发展。2006年,围绕“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持续开展全民健身周活动,全省参加全民健身活动2400万人次。为改善人民群众体育健身条件,国家投资和省级配套资金1.4亿元,在全省建成了570处较大规模的健身路径,完成了10批全民健身工程。
3、体育产业开发形成良好格局。目前,湖南体育产业初步形成了以体育本体产业为基础、多业并举的发展格局。大力发展体育旅游,推出了“健康加油站”、“体育一日游”等项目。“芙蓉王”冠名湖南体育代表团,长丰集团冠名湖南举重队,湖南电信冠名湖南羽毛球队等,为强势企业与体育湘军搭建了双赢平台。全省从事体育经营活动的实体7000多个,形成了一定的产业规模。《体坛周报》发展到3报6刊,被树立为全省文化产业的先进典型,受到中宣部高度评价,周发行量保持在300万份以上,成为全国体育报刊中的佼佼者。体育彩票发行突飞猛进,已经成为体育产业中的支柱产业。足球、篮球、龙舟、登山等体育竞赛市场十分活跃,为做好市场化的体育经营奠定了基础。
• 中国角型毛巾架行业运营态势与投资潜力研究报告(2018-2023)
• 中国直接挡轴市场深度研究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2021-2023)
• 2018-2023年KTV专用触摸屏市场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 中国回流式高细度粉碎机市场深度调研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2018-2023)
• 2018-2023年中国原色瓦楞纸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发展策略预测报告
• 中国雪白深效精华液市场深度调研及战略研究报告(2018-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