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云南粮食综合产能稳步提高 单产波动攀升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2007年9月29日   来源:中国统计信息网

  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加大了对“三农”的扶持力度,中央连续出台了4个中央一号文件及一系列支农扶农惠农政策,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热情,激活了农村经济市场。全省各级党委和政府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和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统筹城乡发展,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云南省粮食生产年年丰收,创历史最高水平,为农民增产增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十六大以来云南省粮食生产取得的辉煌业绩

   

  (一)全省种植业结构调整成效明显

   

  2003年以来,云南农村经济在“稳定粮食面积和巩固传统优势产业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具有云南特色的天然药物、蔬菜、花卉、香料等新兴特色产业”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的指引下,开始了新一轮种植业结构的调整。通过几年的调整,2006年全省粮食播种面积达到6404.5万亩,经济作物播种面积3159.9万亩,比2002年分别增长了2.6%和27.5%,经济作物播种面积的增速明显高于粮食作物。全省粮经作物的种植比重由2002年的71.6:28.4调整为67:33。

   

  在粮食作物中,优质粮食品种显著增加,稻谷、玉米的良种覆盖率达95%以上,各种专用粮、饲料粮、优质大豆、优质薯类和荞麦等名特优粮食产品比过去有了长足发展。

   

  在经济作物中,烟、糖、茶、胶等传统优势产业巩固提高,绿色食品、蔬菜、马铃薯、花卉、天然药物、水果、咖啡等新兴产业得到了大力推广和迅速发展,油料作物的种植规模屡创新高,促进了云南种植业由数量增长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

   

  (二)全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提高

   

  十六大以来,云南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呈上升的趋势。2002年,全省全年粮食播种面积为6240.87万亩,总产量为1424.74万吨。经过五年的发展, 到2006年,云南省全年粮食播种面积扩大到6404.5万亩,总产量达到1542.21万吨。2006年与2002年相比,全省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增加了163.63万亩,增长幅度为2.6%,平均年增长0.65% ;粮食总产量增加117.47万吨,增长幅度为8.2%,平均年增长2.0%。

   

十六大以来云南省粮食生产情况统计表

   

 

播种面积

(万亩)

平均亩产

(公斤)

总产量

(万吨)

人均占有量

(公斤/人)

2002

6240.9

228.29

1427.74

329

2003

6102.6

241.05

1471.01

336

2004

6237.7

242.00

1509.50

342

2005

6380.9

237.42

1514.93

340

2006

6404.5

240.80

1542.21

344

   

  (三)全省粮食单产在波动中攀升

   

  十六大以来,云南的粮食单产水平不断提高,总体的发展在上下波动中呈现不断攀升的趋势。全省综合平均亩产水平在1999年创历史最好水平后,一度开始回落。但十六以来,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农业科技革命的不断兴起,科学种田不断深入人心,全省粮食生产科技含量不断增加,农民积极关注科学种田,经过几年的徘徊和蓄势待发,全省的综合平均亩产水平2003、2004连续两年再上新台阶,2003达到241.05公斤、2004年达到242公斤,刷新了1999年240.42公斤的历史最高记录。2005年云南省遇到了强“倒春寒”和春夏干旱等较为严重的自然灾害,农业气象条件不利于农作物的生长,综合平均亩产有所下降, 2006年得到恢复,2006年综合平均亩产达到240.8公斤

   

  (四)十六大以来全省人均粮食生产量稳步提高

   

  1995年,云南省人均粮食占有量仅为298公斤,经过多年的努力,克服了人口增长对粮食生产造成的巨大压力,到2002年上升到329公斤。十六大以来,在各级领导和全省人民的共同努力下,2006年人均粮食占有量提高到344公斤,比2002年提高了15公斤/人,全省城乡居民的“米袋子”问题得到极大的改善。云南省的粮食生产从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为农业结构调整,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和畜牧业奠定了牢固基础。

   

    二、云南省粮食生产连续增产的原因

   

  (一)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农业,惠农政策为粮食生产保驾护航

   

  全省上下始终把“三农”工作作为重中之重,进一步稳定和完善以家庭经营为主,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将农业发展摆在了更为突出的位置,为我农业和农村经济不断发展提供了根本保证。五年来上下齐心抓落实,稳面积、提单产、优结构、增效益,尤其是2004年开始全面取消了农业税,政府还相继制定了“粮食直补和良种补贴”、“购买大中型农机补贴”、“柴油等生产资料增支补贴”等一系列支农惠农的政策措施,确保了农业生产者的经济利益。

   

  (二)切实加大了财政对农业的投入力度

   

  十六大以来,财政对农业的直接投资逐年都有增加,实施“粮食直补”、“良种补贴”、“柴油、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的增支补贴”及“购买大中型农机补贴” 等政策及时有效地得到贯彻落实。财政投入力度的加大,为新农村建设的稳步推进、为农业持续快速发展、为粮食增产、农民增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三)农业基础设施得到进一步加强

   

  十六大以来,全省水利基本建设进展迅速,兴建了一大批大中型水库和一大批“五小”工程。2002年,全省水利水电建设投资额仅为49.4亿元,到2006年,投资额增加到73.5亿元,增长24.1亿元,增幅达到49%。其中2006年水利基本建设投资32.5亿元,比2002年增加4.8亿元,增17%。2006年底全省水库总蓄水量达104.36亿立方米,比2002年增长10.3亿立方米,增11%;有效灌溉面积累计达到2253.6万亩,而2002年仅为2163.15万亩,4年净增有效灌溉面积90.45万亩,全省水利化程度达到35.8%。

   

  (四)农业科研成果和技术推广力度加大,优质粮食品种生产快速发展

   

  十六大以来,云南全面启动了转基因安全监管、植物新品种保护和野生植物保护等工作。生态农业、沃土工程、配方施肥、农业标准化、绿色无公害产品等技术的转变和创新,使云南省农业的科技支撑不断增强。四年来重大农业技术的推广项目累计完成面积近6500万亩,新选育农作物品种141个,主要农作物和畜禽良种覆盖率逐年提高。2006年全省优质稻面积795万亩;优质专用玉米800万亩;优质专用小麦面积270万亩;专用型马铃薯面积300万亩。在品种上,滇中优质稻、滇西专用小麦、滇东北专用玉米、加工型马铃薯等为云南粮食生产闯出了一条优质粮油产业的新路子。粮油生产不断向优化品质、优化区域布局方面发展,使云南省粮生产逐步走上了规模化生产的专业化、现代化之路。

   

  (来源:国家统计局云南调查总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