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是城市经济和农村经济的结合部,在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处于重要的战略地位。近年来,山西省各地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统筹城乡协调发展作为实现山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举措来抓,加大政策、科技扶持力度,强化政府服务,扩大县(市、区)经济社会发展自主权,创新管理方法与模式,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有力地支撑了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与矛盾,需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加以解决。
一、县域经济发展态势良好
据最新统计资料显示,2006年山西省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社会事业发展步伐明显加快。
1、发展势头强劲,综合实力不断增强
2006年,山西省114个农业县(市、区)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达到1560.70亿元,比上年增加459.42亿元,增长41.7%,占全省的份额由上年的64.8%提高到73.6%,其中投资额超过20亿元的县(市、区)有25个,比上年增加11个。随着一批工业和基础设施项目的相继建成与投产,为县域经济持续发展注入了活力,全省县域经济保持了持续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2006年山西省114个农业县(市、区) 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230.53亿元,比上年增加705.25亿元,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份额由上年的84.3%提高到89%,其中有26个县(市、区)地区生产总值超过50亿元,比上年增加5个。在国民经济较快增长的推动下,在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加的支撑下,在一系列扩大消费政策的刺激下,山西省县域经济消费品市场日趋繁荣。2006年全省114个农业县(市、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323.19亿元,比上年增加175.60亿元,增长15.3%,占全省的份额由上年的81%提高到82%,平均每个农业县(市、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11.61亿元,比上年增加1.53亿元,增长15.2%。
2、财政收入快速增长,居民收入较快增加
2006年随着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山西县域经济财政收入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的良好态势。2006年山西省114个农业县(市、区)财政总收入达到601.40亿元,比上年增加142.64亿元,增长31.1%,有44个县(市、区)财政收入超过5亿元,比上年增加9个。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211.79亿元,比上年增加87.09亿元,增长69.8%。在岗职工平均工资达到15568元,比上年增加2329元,增长17.6%。有6个县(市、区)在岗职工人均工资超过20000元,比上年增加4个。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120元,比上年增加246.9元,增长8.6%,其中国定贫困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658元,比上年增加73元,增长4.6%;省定贫困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601元,比上年增加187元,增长7.8%。
3、工业化进程加快,产业结构得到优化
2006年,山西114个农业县(市、区)工业增加值2169.94亿元,比上年增加440.68亿元,工业增加值占全省县域经济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由上年的49.1%提升到51.3%,对县域经济增加额的贡献率达到62.5%。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促进了产业结构得到优化。2006年山西省县域经济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7.8:56.3:35.9调整为7:57.8:35.2,一产比重下降0.8个百分点,二产比重提高1.5个百分点,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4、基础设施、城区建设取得新成果
2006年山西农村的交通、通讯等事业继续发展,建成区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逐步形成了一个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体系,推动了县域经济的纵深发展。2006年山西省114个农业县(市、区)公路密度达到
5、农村社会保障事业方兴未艾
2006年,山西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步伐大大加快,各县(市、区)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在农村养老保险基金、农村低保体系、农村医疗保险基金保障制度建设方面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覆盖面不断扩大。2006年山西省114个农业县(市、区)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为61.21万人,比上年增加 32.41万人,增长112.5 %; 参加农村合作医疗的人数为1275.05万人,比上年增加513.81万人,增长67.5%; 参加农村养老保险的人数为137.93万人,比上年增加12.9万人,增长10.3 %。
二、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受自然资源、经济发展基础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目前县域经济发展中还存在不少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总体实力弱,发展水平低。从县域经济发展规模看,山西的平均规模小,市场竞争力弱。2006年,山西省114个农业县(市、区) 县均地区生产总值为37.11亿元,相当于全国县域经济地区生产总值平均水平的67.6%,地区生产总值达到全国县域经济平均水平的县(市、区)只有23个;县均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9亿元,相当于全国县域经济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平均水平的82.6%,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超过2亿元的县仅有39个。从人均水平看,2006年山西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仅为3180.9元, 相当于全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水平的88.7%;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1.3万元,仅达到全国县域经济地区生产总值人均水平。
2、发展不平衡。近年来,山西县域经济总体呈加快发展的良好态势,但受经济发展基础、区位、资源、交通设施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县(市、区)间发展不平衡的状况仍然较为突出。县域主要经济指标增速相差幅度较大,如财政收入增速高低相差241.3个百分点,城镇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增速高低相差56.5个百分点,农民人均收入增速高低相差79.3个百分点。
3、县级财政收支矛盾突出。2006年,山西省114个农业县(市、区)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为446.85亿元,而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仅为211.79亿元,收支相抵财政赤字235.06亿元。可见,目前山西省的大多数县(市)要依靠中央、省、市财政转移支付才能维持正常运转。眼下县(市、区)普遍面临着必须主要依靠自身努力消化许多刚性财政支出的压力,特别是为改变落后面貌,又必须改善基础设施,优化发展环境,建立开发区,提供更多公共产品,等等,必然增大财政支出,这在一定程度上更加剧了县级财政收支失衡的矛盾。
4、产业结构仍需进一步优化。2006年山西省114个农业县(市、区)三次产业增加值结构比为7:57.8:35.2,呈现二、三、一的格局。第二产业较高,第三产业较弱,其中一、二、三产业与全省平均水平比,一产高1.2个百分点,三产低1.2个百分点。
从农业内部结构看, 2006年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和农业服务业增加值占农业增加值的比重分别为65.1%、3.4%、27.8%、0.6%和3.1%。种植业所占比重居高不下的结构,不仅制约着山西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加,而且也直接影响到“三农”问题的解决。
5、特色经济不突出。经济结构雷同,农业所占比重偏大。现阶段县域经济绝大部分还是靠大农业来带动经济发展,农业面临诸多压力与挑战,农产品消费市场竞争加剧。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农产品的消费要求也日益提高,这必然导致产品间的竞争加剧。这种竞争加剧不仅仅体现在价格的竞争上,更为明显地体现在质量的竞争上。卫生、营养、健康能满足新的消费理念的食品将大受消费者青睐。另一方面来自国外农产品竞争的压力增大。由于人多地少、而且缺乏足够的财力对农业进行大规模的补贴,因此在国际农产品竞争上也处于劣势。产品、产业结构的趋同矛盾又未得到根本解决,传统农业和工业在多数县仍占主导地位。而新的特色产品、优势产业不多,表现为优质农产品偏少,高附加值产品少,缺乏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和品牌。
三、几点对策建议
县域经济的发展是一个涉及到结构调整、农业产业化、工业化、城镇化、基础设施改善、企业改制、市场环境建设、政府职能转变以及思想观念解放等的经济社会问题。而加快地区发展,缩小地区差距,推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基本实现现代化的一项艰巨的任务。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我们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培育壮大特色经济,着力打造县域经济的比较优势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区域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县域经济更是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从山西县(市、区)内部看,都同时具备比较优势和比较劣势;而从县(市、区)外部看,区域之间的竞争与协作也是同时存在的。特色不浓、结构趋同,竞争的压力将更大,发展的阻力也更多。解决这个问题,各县(市、区)要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找准特色。依据各自的区位、自然和资源禀赋条件,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确定主导产业,实行重点开发,在资源优势中培育地方特色,在传统产品中筛选优势品牌,打造特色产业和名牌产品。并依托市场开发特色经济和优势产业,充分发挥土地、劳动力等资源优势,采取更灵活的方式联合、引进新资源,走竞争中合作发展的道路。另外提倡培育发展特色经济,坚持一业为主,多元互补,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着力提高品质,扩大规模。进一步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2、稳步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进程
实践表明,凡是县域经济发展好的地方,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工作也走在前面。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是县域经济的发展主题和方向。发展县域经济来推动工业化、城镇化是工业化和城镇化的一大特点。相反工业化、城镇化建设,对县域经济会起到辐射带动作用。加快推进城镇化,要重视和加强城镇化发展的科学规划。要努力拓宽筹资渠道,加大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并按照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改革户籍制度、用工制度和土地使用制度等,消除一切不利于城镇发展的政策性障碍,健全城镇居住、公共服务、社区服务等功能,为城镇化建设营造一个宽松的发展环境。
3、增强开放意识,加快县域经济开放步伐
要进一步增强开放意识,坚持实施开放先导战略,以扩大招商引资为核心,以改善环境为着力点,促进山西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一是加速内外开放。拿出最好的项目招商引资,以资源换技术,以产权换资金,以存量换增量。积极创新网络招商、产业链招商等招商引资方式,精心组织参加投洽会和各类专场招商活动,扩大招商引资规模。二是要打好“中部牌”、“优势牌”、“特色牌”,积极主动承接沿海地区和周边大城市的产业转移,注重引进一些技术档次高、成长性好、环保和有利于提升本地产业链的大企业和大项目。三是抓好开发区和工业园区的建设,使之成为各县(市、区)现代制造业的聚集区、循环经济示范区和财源增长区。
4、优化发展环境,转变政府职能
当前,各县(市、区)仍要把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当作经济发展的头等大事来抓。除继续优化发展硬环境外,要务求在优化发展软环境上取得实效。切实创建“服务型”政府,转变工作作风,想企业之所想,急企业之所急,忧企业之所忧,雷厉风行地解决企业亟待需解决的问题,最大限度地实现审批畅通和办事高效;在服务上,要由单一搞审批办手续向搞好产业指导、信息咨询和市场体系的健全完善等方面拓展;不断健全行政效能评估监督制度,从源头治理,从机制入手,坚决清除一切不利于环境发展的障碍。坚决打击在市场竞争中出现的一些欺行霸市、强买强卖、制假售假、走私贩私、坑蒙拐骗等丑恶现象。强化政府维护社会公共秩序、提供社会公共产品、执行宏观调控政策和保护弱势群体利益的职能。
5、多予少取,加大资金扶持力度
一是进一步完善省以下财政转移支付制度,进一步加大对县级财政一般性转移支付力度。二是不断拓宽筹资渠道,加大对农村社会公共事业的投入。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快各县(市)信用担保中心建设步伐,争取更多的金融资金支持;另一方面,要敏锐把握国家实施“中部崛起”战略的机遇,积极争取国家有关扶持资金支持。同时,还要引导农民通过“一事一议”的办法,对直接受益的公益设施投工投劳,重点抓好农村道路、饮水、电网改造、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三是加强对产业发展的协调和支持。通过制定产业政策,加强协调指导,支持各类优势企业进入县(市、区)发展特色产业。对县域经济支柱产业、特色产业项目给予专项支持。加强对中小企业发展的产业指导和技术服务。四是加强全省土地计划指标的合理调配,尽可能将土地计划指标向发展县域经济工业倾斜。
(来源:国家统计局山西调查总队)
• 中国角型毛巾架行业运营态势与投资潜力研究报告(2018-2023)
• 中国直接挡轴市场深度研究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2021-2023)
• 2018-2023年KTV专用触摸屏市场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 中国回流式高细度粉碎机市场深度调研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2018-2023)
• 2018-2023年中国原色瓦楞纸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发展策略预测报告
• 中国雪白深效精华液市场深度调研及战略研究报告(2018-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