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长三角地区作为我国对外开放的窗口和前沿,经济总量一路高歌猛进,目前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最快的地区之一。作为国民经济重要构成部分的工业在其间得到长足的发展,为“中国制造”在世界的份额做出了卓著的贡献。
南京是长三角区域中心城市之一,历史悠久,工业基础稳固,早在2003年市委、市政府就提出“发展工业是第一方略”,将工业提升到全市经济发展“第一方略”的战略高度,旨在推进南京的综合经济实力更上一台阶。江苏省根据南京的特有城市禀赋,明确了南京建设“五个中心”的城市定位。而“五个中心”之一则是将南京建设成长三角先进制造业中心。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南京制造业发展不能仅局限于自身的小环境,而应该放到更大的区域中进行比对,在比较中了解自身的弱点和劣势所在,才能扬长避短,健康、快速、协调发展。本文利用长三角16城市2006年度的制造业数据,阐述了南京制造业现状、在长三角中的地位和作用,并采用区位商的分析方法对南京制造业行业的优劣势进行了对比分析,旨在为相关部门制定产业结构政策调整提供参考依据。
一、南京制造业发展现状
2006年,南京制造业(规模以上工业,下同)工业企业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4568.12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97.3%;实现增加值932.24亿元,占比为95.8%;2006年全市制造业累计完成主营业务收入4592.36亿元,占比为97.4%;实现利税总额389.31亿元,占比为95.4%,其中盈亏相抵后的利润总额为205.64亿元,占比为97.4%。
(一)企业单位构成状况
南京的工业企业主要以制造业为主,截至2006年末,南京拥有制造业工业企业1829家,占全市工业企业数的96.8%。从行业分布来看,在全市36个工业行业大类中,有30个行业属于制造业,其中有8大行业的企业单位数均超过100家。8大行业分别为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金属制品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累计拥有单位数1137家,占全部制造业单位总数的62.3%。
(二)企业规模状况
从企业总规模看,2006年南京制造业企业资产总计规模达3309.78亿元,占全市工业总资产的93.0%,户均资产为1.81亿元,比全市平均少0.07亿元。其中,资产超过10亿元的有54家,占全部制造业企业单位数的比重为3.0%,拥有总资产2171.57亿元,占制造业企业的总资产比重为65.6%;5亿元-10亿元的企业有37家,占比为2.0%,总资产257.76亿元,比重为7.8%;1亿元-5亿元的企业有248家,比重为13.6%,总资产490.38亿元,比重为14.8%。
从企业规模分类看,南京制造业共有大中型企业246家,占全市制造业的比重为13.4%。其中,大型企业31家,占比为1.7%,国有及国有控股的大型企业单位数达18家。
(三)经济类型构成状况
南京制造业主要以内资企业为主。2006年,全市1829家制造业企业中,内资企业1281家,占全市制造业企业总数的70.0%;港澳台资企业为227家,占全市制造业单位总数12.4%;外资为321家,占全市单位总数17.6%。内资企业中,国有、集体、股份合作、股份制、其它企业5类经济类型的企业单位数分别为79家、105家、22家、936家、139家,占全市制造业企业单位总数的比重分别为4.3%、5.7%、1.2%、51.2%、7.6%。
(四)从业人员状况
2006年全市制造业吸纳就业人数达53.40万人,占全部工业就业人数的95.6%。
分企业来看,5000人以上的单位有8家,就业总人数达6.54万人,占制造业企业总人数的12.2%,其中超万人以上的企业数有3家;1000人-5000人的单位有69家,就业总人数达14.92万人,比重为27.9%;500人-1000人的单位有124家,总人数8.65万人,比重为16.2%。
分行业来看,5万人以上的行业有4个,1-5万的行业有10个,5000人-1万人的行业有8个,5000人以下的行业有8个。
二、南京制造业在长三角城市中主要指标排名情况
南京作为长三角中心城市之一,其制造业的发展有一定的优势,我们从投入、产出、运行质量三个方面选取重要指标与其他15城市进行了排名比较。
(一)要素投入
我们选取资本投入和劳动力投入两个指标来反映要素投入的数量,其中用资产总计反映资本投入的数量,用全部从业人员年平均人数反映劳动力投入的数量。
2006年南京制造业总资产3309.78亿元,位于上海(16263.20亿元)、苏州(9407.38亿元)、杭州(5138.02亿元)、无锡(5032.11亿元)、宁波(4658.79亿元)之后列第6位,占长三角16城市总资产(58679.75亿元)的5.6%。
2006年南京制造业吸纳就业人数53.40万人,位于上海(262.76万人)、苏州(237.62万人)、宁波(157.97万人)、杭州(110.82万人)、无锡(110.60万人)、嘉兴(85.31万人)、绍兴(75.09万人)、台州(69.41万人)、常州(64.93万人)、南通(56.34万人)之后列11位。
(二)产出总量
我们选用工业总产值和利税总额作为衡量产出总量的重要指标进行比对。
2006年南京制造业完成工业总产值4568.12亿元,占长三角制造业总量(74840.66亿元)的6.1%,排第六位。工业总产值排名前五位的城市分别为上海(17820.92亿元)、苏州(12314.99亿元)、无锡(7020.99亿元)、杭州(6584.93亿元)、宁波(5773.37亿元),其总产值占长三角制造业总量的比重分别为23.8%、16.5%、9.4%、8.8%、7.7%。
2006年长三角16城市制造业共实现利税总额为5850.77亿元,南京实现389.31亿元,占比为6.7%,比总产值比重高0.6个百分点。上海、苏州、无锡、杭州、宁波五市的利税总额分别为1665.47亿元、759.36亿元、553.79亿元、487.31亿元、478.75亿元,所占比重为28.5%、13.0%、9.5%、8.3%、8.2%,上海、无锡、宁波三市的利税比重高于其产值所占比重。
(三)运行质量
我们选用每百元资产实现利税和人均利润作为衡量经济运行的质量。
2006年南京制造业每百元资产实现利税11.76元,居南通(14.99元)、台州(13.90元)、湖州(11.82元)之后列第4位,高于16城市的平均水平1.79元,说明南京资产的获利能力较高。
人均利润一定程度反映了劳动力投入的绩效,从16城市的数据资料分析,2006年南京制造业人均利润3.85万元/人,在长三角城市中名列前茅,仅次于上海市(3.94万元/人)列第二位,高于16城市平均水平1.30万元/人。
从以上三个方面比对数据我们可以看出,目前南京的制造业在运行质量上存在一定的优势。但在要素投入和经济规模上南京虽然处于长三角16个城市的中上水平,但其经济总量与长三角城市中的“第一梯队”上海、苏州两市的总量差距较大。
三、南京制造业行业区位商比较分析
无论是200多年前经济学上提出了比较优势理论,还是最近备受推崇的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迈克尔?波特推出的竞争优势的学说,到我国著名的经济学家林毅夫关于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分析,其核心都表明一个地区或者国家必须要有自身的相对优势,才能在区域经济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地区经济提升的动力源。这也是
(一)区位商分析法
目前,在区域经济分析中比较通行的是采用区位商(locationquotient,LQ)来衡量区域分工优势。由于各个城市在资源禀赋方面的差别非常显著,因此直接进行绝对数额的比较不能反映一个地区的相对优势所在。而区位商是作为一种集群识别方法,它通过测定各行业(产业部门)在特定区域的相对集中程度和专业化优势,间接反映区域经济的联系和发展方向,从而可以明确产业或者部门在区域经济中的优势地位和薄弱环节,为相关部门制定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依据。
其计算公式为:
其中:LQij表明第i个地区的第j行业的区位商,Lij第i地区的第j行业的指标值。n=(1,2,3......,16) ,m=(1,2,3......,30)
LQ值表明该行业在区域中的专业化程度和比较优势。一般说来,LQ越大说明其专业化程度越高,比较优势越大,LQ越小说明其专业化程度越低,比较优势不明显。在选取主导产业时一般以LQ>1,表明j产业在该地区专业化程度超过平均水平,属于地区专业化行业,该产业或其产品具有比较优势。LQ=1时,表明该地区j产业的专业化水平与区域平均水平相当。LQ<1,说明专业化水平低于区域平均水平。LQ<0时,说明该产业在区域中的劣势明显。
本文选用行业主营业务收入作为分析指标,对16个城市的制造业行业区位商进行分析比较。
(二)南京制造业内部行业区位商比较
根据主营业务收入计算的区位商显示,2006年南京在长三角十六城市中有5个行业的LQ值超过长三角地区平均水平,分别为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烟草制品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居首位的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区位商值达2.97,其余依次为2.8、2.72、1.37、1.21;非金属矿物制品业达长三角平均水平。南京制造业内各行业LQ见下表:
南京制造业分行业LQ
行业名称 |
LQ |
行业名称 |
LQ |
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 |
2.97 |
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 |
0.58 |
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 |
2.80 |
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制 |
0.56 |
烟草制品业 |
2.72 |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
0.55 |
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
1.37 |
通用设备制造业 |
0.54 |
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
1.21 |
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 |
0.50 |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
1.00 |
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 |
0.47 |
食品制造业 |
0.94 |
金属制品业 |
0.47 |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
0.89 |
塑料制品业 |
0.41 |
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
0.88 |
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 |
0.38 |
橡胶制品业 |
0.87 |
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 |
0.26 |
饮料制造业 |
0.84 |
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造业 |
0.23 |
专用设备制造业 |
0.75 |
造纸及纸制品业 |
0.20 |
农副食品加工业 |
0.71 |
家具制造业 |
0.16 |
医药制造业 |
0.69 |
纺织业 |
0.11 |
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 |
0.66 |
化学纤维制造业 |
0.06 |
从上表中我们可以看出少数行业LQ较小,比如家具制造业、纺织业、化学纤维制造业LQ分别仅为0.16、0.11、0.06,说明其在长三角区域同行业竞争中处于缺乏比较优势,整体行业无法与其他城市同行业参与竞争。
(三)南京优势行业与长三角城市同行业的比较分析
从横向上看,南京LQ值排名前五位的行业在长三角16个城市中优势非常明显,排名均列前三甲。
南京优势行业LQ在长三角排名情况
名称 |
上海 |
南京 |
苏州 |
无锡 |
常州 |
镇江 |
南通 |
扬州 |
泰州 |
杭州 |
宁波 |
嘉兴 |
湖州 |
绍兴 |
舟山 |
台州 |
南京排名 |
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 |
1.51 |
2.97 |
0.11 |
0.22 |
0.15 |
0.39 |
0.15 |
0.25 |
2.05 |
0.19 |
4.11 |
0.20 |
0.00 |
0.02 |
0.19 |
0.00 |
2 |
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 |
0.88 |
2.80 |
0.70 |
1.00 |
1.52 |
2.15 |
1.22 |
1.01 |
1.33 |
0.78 |
0.65 |
0.76 |
0.57 |
0.78 |
0.11 |
0.35 |
1 |
烟草制品业 |
1.89 |
2.72 |
0.00 |
0.00 |
0.00 |
0.00 |
0.09 |
0.00 |
0.00 |
2.83 |
1.49 |
0.00 |
0.00 |
0.00 |
0.00 |
0.00 |
2 |
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
1.38 |
1.37 |
2.05 |
0.83 |
0.38 |
0.15 |
0.28 |
0.23 |
0.07 |
0.94 |
0.34 |
0.26 |
0.18 |
0.05 |
0.01 |
0.10 |
3 |
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
1.14 |
1.21 |
1.16 |
2.43 |
1.70 |
0.37 |
0.33 |
0.44 |
0.77 |
0.42 |
0.51 |
0.27 |
0.95 |
0.14 |
0.01 |
0.04 |
3 |
南京LQ值排名前五位的行业中,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居长三角各城市同行业首位,其LQ比列第2位的镇江市(2.15)高出0.65。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2.97)、烟草制品业(2.72)的LQ均位列第2,分别比位居第一位的宁波市(4.11)、杭州市(2.83)低1.14和0.11;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1.37)、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1.21)两大行业居第三位,其LQ比居首位的苏州市(2.05)、无锡市(2.43)低0.68和1.22。
(四)南京与先进城市行业的比较分析
我们选择制造业生产总量超过南京的上海、苏州、无锡、杭州、宁波五大城市作比较。
从优势行业的数量上看,南京的优势行业均不及这5个城市。其中,优势行业最多的是杭州,数量达16个,其次为宁波,有15个行业的LQ值超过1;上海市有11个行业在长三角区域中有比较优势,苏州和无锡的数量相等,均为7个行业。在优势行业个数上,南京与高居首位的杭州少11个。
从六大城市行业LQ排名上看,制造业30个大行业中南京仅有1个行业居其他五城市同行业之首, 4个行业排名第二位,6个行业排名第三位。其中,排名前5位的行业均为在长三角地区居较大优势的行业。从六大城市行业LQ排名中我们看到,南京制造业30大行业产出总量中,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和通用设备制造业两大行业分列第7、8位,其2006年主营业务收入占制造业总量的6.7%,但两大行业LQ值分别为0.55、0.54,均处于六大城市同行业排名末位。这说明这些行业虽然在市内处于领先水平,但在区域竞争中缺乏比较优势,专业化程度也远远低于长三角平均水平及先进城市的行业发展水平。
六大城市制造业分行业区位商
名称 |
上海 |
南京 |
苏州 |
无锡 |
杭州 |
宁波 |
南京排名 |
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 |
0.88 |
2.80 |
0.70 |
1.00 |
0.78 |
0.65 |
1 |
烟草制品业 |
1.89 |
2.72 |
0.00 |
0.00 |
2.83 |
1.49 |
2 |
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 |
1.51 |
2.97 |
0.11 |
0.22 |
0.19 |
4.11 |
2 |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
0.92 |
1.00 |
0.69 |
0.75 |
1.19 |
0.52 |
2 |
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
1.14 |
1.21 |
1.16 |
2.43 |
0.42 |
0.51 |
2 |
农副食品加工业 |
0.65 |
0.71 |
0.81 |
0.26 |
0.55 |
1.22 |
3 |
食品制造业 |
1.87 |
0.94 |
0.57 |
0.54 |
1.81 |
0.58 |
3 |
饮料制造业 |
0.90 |
0.84 |
0.19 |
0.08 |
4.99 |
0.44 |
3 |
医药制造业 |
0.97 |
0.69 |
0.45 |
0.54 |
0.92 |
0.16 |
3 |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
1.74 |
0.89 |
0.34 |
0.71 |
1.02 |
0.80 |
3 |
通信设备、计算机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
1.38 |
1.37 |
2.05 |
0.83 |
0.94 |
0.34 |
3 |
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 |
0.63 |
0.66 |
1.10 |
0.87 |
0.90 |
1.07 |
4 |
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 |
0.55 |
0.50 |
0.54 |
0.14 |
2.03 |
0.22 |
4 |
橡胶制品业 |
1.00 |
0.87 |
1.03 |
0.76 |
2.02 |
0.38 |
4 |
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
0.66 |
0.88 |
0.95 |
1.57 |
0.59 |
2.02 |
4 |
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 |
0.78 |
0.38 |
0.23 |
0.26 |
1.15 |
1.65 |
4 |
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 |
0.77 |
0.26 |
0.64 |
0.00 |
0.11 |
4.01 |
4 |
纺织业 |
0.22 |
0.11 |
1.11 |
1.10 |
1.11 |
0.86 |
5 |
家具制造业 |
1.32 |
0.16 |
0.90 |
0.03 |
1.51 |
0.80 |
5 |
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 |
1.05 |
0.58 |
0.77 |
0.14 |
0.82 |
2.77 |
5 |
专用设备制造业 |
0.94 |
0.75 |
0.91 |
1.10 |
0.52 |
1.19 |
5 |
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 |
1.01 |
0.47 |
1.92 |
0.33 |
1.03 |
0.95 |
5 |
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造业 |
0.71 |
0.23 |
0.44 |
0.29 |
0.68 |
0.29 |
6 |
造纸及纸制品业 |
0.56 |
0.20 |
1.39 |
0.42 |
2.33 |
1.16 |
6 |
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制 |
1.50 |
0.56 |
0.65 |
0.88 |
1.19 |
1.30 |
6 |
化学纤维制造业 |
0.09 |
0.06 |
0.83 |
1.79 |
2.36 |
0.90 |
6 |
塑料制品业 |
0.84 |
0.41 |
0.87 |
0.93 |
0.96 |
1.40 |
6 |
金属制品业 |
0.97 |
0.47 |
0.60 |
1.40 |
1.01 |
1.12 |
6 |
通用设备制造业 |
1.18 |
0.54 |
0.65 |
0.79 |
1.01 |
1.22 |
6 |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
0.92 |
0.55 |
0.86 |
1.12 |
0.91 |
1.50 |
6 |
四、南京制造业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近几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南京的制造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针对工业发展的各项战略举措,2004年出台了《南京工业产业布局规划》,第一次从提升南京工业国际竞争力的战略高度,明确了工业发展的总体思路、发展方向和发展重点,规划了以“轴”为产业布局脉络,以“圈层”为产业发展梯度,以“组团”为产业集聚载体的“两轴三圈多组团”工业布局体系。这样的空间资源整合,大大提高了南京市工业经济的组织程度,载体建设迎来了新一轮高潮。目前正通过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思路,向长三角制造业中心迈进。但是,发展的道路必然是螺旋式曲折上升的过程,因此,随之而来的诸多内部制约和外部挑战也逐渐显现。
(一)产业趋同现象不容忽视
长三角地区内部制造业“趋同化”问题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尤其是在产业部门趋同的条件下,各地产业升级有可能导致产品的同质化。从经济总量上排位在南京前面的5个城市的城市分行业资料来看,各个城市的主导行业虽然由于各自城市的资源禀赋的不同,而有一定的差别,但是主要集中于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品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等行业。这种选择固然是市场竞争的必然性,但是未来产业的发展如果忽视地区间的合理分工和自主创新,势必会带来新一轮制造业趋同问题。南京作为重化工城市,石化、钢铁等支柱产业是高能耗、高物耗的行业,这也给未来的环境承载提出了新的挑战。
(二)制造业过度依赖于少数重点行业
南京支柱行业的集中度比较高,南京前五大行业的2006年工业总产值累计达3135.30亿元,占全市制造业总量的比重达68.6%,位于上海(56.8%)、苏州(63.5%)、常州(56.5%)、杭州(45.9%)、宁波(47.5%)五市之前,在六大城市排名第一。虽然支柱产业的集中度加大,行业的聚集效应明显,但也容易产生“成亦萧何、败亦萧何”的局面。以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品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三大行业2002年以来的增加值率为例,由于市场因素的影响,2006三大行业中除了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增加值率不是五年最低,其余两大行业均为五年来的新低,严重影响着全市的工业增加值率水平。尤其是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更是成唯一一个巨额亏损的行业,导致全市亏损额急剧上升。可见制造业的发展过度的依赖重点行业的发展,容易产生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不利局面。
五年来三大行业增加值率对比情况表
单位:%
行业名称 |
2002年 |
2003年 |
2004年 |
2005年 |
2006年 |
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 |
17.3 |
19.0 |
10.1 |
5.2 |
4.7 |
化学原料及化学品制造业 |
20.7 |
22.3 |
26.9 |
20.3 |
19.0 |
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
22.0 |
27.7 |
27.2 |
22.2 |
22.6 |
(三)工业品出口面临新的挑战与壁垒
目前,长三角制造业的出口与内销已经形成了三七开的局面,苏州的出口交货值已经达销售产值的四成,工业品的出口对地区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大。2006年南京累计出口交货值达959.21亿元,占制造业销售产值的比重为21.0%。从与长三角16城市对比看,南京出口交货值占销售产值的比重排名靠后,仅高于镇江、泰州、扬州等市,也不及长三角的平均水平。
今年以来,人民币升值、出口退税率下调的“冲击波”对南京的工业品出口都产生了不小的影响。而且,新的《加工贸易限制类商品目录》施行后,南京居出口第三大行业的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受到影响更大,涉限商品将实行保证金台账实转管理的制度使相关企业的 “银根”收紧,影响了企业资金的周转。
(四)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亟待提升
制造业的出路在创新,企业的出路在创新。越来越多的企业已经意识到没有技术创新企业将举步维艰,难以为继。同样,南京制造业也面临着技术创新难题。新产品产值指标一定程度反映了企业的技术创新和新品研制的状况,南京在这一指标上与其他先进城市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2006年末,南京制造业共实现新产品产值510.59亿元,新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率仅为11.2%,与上海市相比低9.7个百分点。分行业看,南京制造业30个行业中仅有11个行业的新产品产值率高于全市平均水平,比重为36.7%。如果制造业不加强技术创新,求新求变,即使规模做得再大,路也会越走越窄,在区域中缺乏比较优势,丧失竞争力。
五、南京制造业发展的建议
目前,全国不少地区和城市纷纷大力发展制造业。广东省要求东莞成为“在国内外有影响的现代制造业名城”;南昌市委市政府发文决心建设成“生产基地型和创新型相结合的现代制造业基地”;北京市委认为现代制造业仍是“北京经济发展的重点方向”。越来越多的城市,比如东北的沈阳,华中的武汉,也都纷纷推出相关措施,努力打造现代制造业,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强心剂”。在如此强大的制造业发展潮流中,将工业作为发展第一方略的南京如何选择自己的制造业发展道路,对今后全市经济的影响,以及在长三角区域中的地位和作用至关重要。
(一)倾力打造服务、务实型政府,创立良好的市场秩序和环境
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政府作用与计划经济时期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政府的职能也发生了质的变化。当前南京各级政府部门要尽力完善在土地、房产、税收等方面的制度和立法工作,为企业创造平等竞争的机会,让政府成为市场经济秩序的维持者,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便利。相关部门要提供资源开发所必需的物品与服务,支持基础研究、新兴产业开发,做企业发展过程中的“排雷兵”,为南京制造业的发展打造一流的硬、软件环境。而作为政府部门,只有通过自身的职能的转变和政府本身的改革,才能形成廉洁、高效的政府作风,提高外资投资的热情,让南京成为外资向往的热土。
(二)加快十大产业链建设,放大产业链“葡萄串”效应
目前,南京正倾力打造的平板显示、集成电路、通信、光伏、风力发电设备、轨道交通等十大产业链,提出了产业链的发展重点,明确了空间发展布局和目标。所有的产业链产生的效应几乎都是双向的,产业链对于投资的“磁铁效应”就体现在当龙头企业的落户时也“领”来了供应商及链条上的相关产业的进入,这是正方向的“葡萄串”式的放大效应,因而带来了配套产业的繁荣;而产业链自身的发展与完善也形成了对世界知名企业的吸引力,同时更会引来高水准的研发机构的关注和设立。建议相关部门要加强政策倾斜力度和引导力度,增加有效投入,加强政府资源的配置,让十大产业链蓄势前行,并带动上下游企业联动发展。
(三)加快技术创新步伐,全面提升南京制造业竞争力
弥补南京在长三角优势行业较少的缺憾就要尽快培育更多的具有竞争性的行业,而提升竞争力的关键在于技术创新。各级政府部门要加大基础科学的研发投入和科技人才的培养,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在重点产业、重大领域、重点企业、自主品牌、创新环境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同时,做好院校和企业的“联姻人”角色,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制造业企业要围绕着自主创新和自主品牌经营,特别是在现有生产条件下的产品创新和工艺改造,提高企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占有份额。
(四)大力扶持中小企业与民营企业
市场经济的发展已让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崭露头角,在制造业行业中逐渐由“跑龙套”到经济发展舞台中占据一定的地位。各级政府要从战略的高度认识中小企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主动出台相关的政策为其“搭台唱戏”。逐步完善中小企业的发展环境,建立中小企业扶植机制,为中小企业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同时,要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实现资本的双向流动,这不仅有助于避开地方政府的产品进入壁垒,也能有效缓解南京能源、原材料和环境的压力。
(五)搭建高技能人才的开发、引进和培养平台
长三角地区作为中国最重要的制造业基地之一,制造业企业大量聚集,但人才和技术瓶颈制约着该区域制造业的升级进程,同样的制约因素也影响着南京制造业的发展步伐。目前,南京的制造业人才培养明显不足,尤其是高级“蓝领”不能满足制造业发展的需求。政府部门要对基层创新型人才、各个行业的“排头兵”出台相关的激励机制,激发企业基层人员钻研技术、革新技术。南京相关部门要尽早启动高技能人才培养机制,加大对技能型人才的开发和引进。要充分利用南京大专院校云集的优势,引导大专院校尤其是职业院校设立顺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课程,培育出更多的技能型人才。
“潮起正是扬帆时”,在各级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进一步解放思想,抢抓机遇,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的步伐,南京作为有着厚实工业基础、浓郁人文气息的大都市,其制造业必将快步向长三角先进制造业中心的目标迈进,必将为江苏以及长三角区域经济的繁荣做出更大的贡献。
(来源:江苏省统计局)
• 中国角型毛巾架行业运营态势与投资潜力研究报告(2018-2023)
• 中国直接挡轴市场深度研究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2021-2023)
• 2018-2023年KTV专用触摸屏市场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 中国回流式高细度粉碎机市场深度调研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2018-2023)
• 2018-2023年中国原色瓦楞纸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发展策略预测报告
• 中国雪白深效精华液市场深度调研及战略研究报告(2018-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