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六大以来,云南各族人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在国家西部大开发宏观政策的拉动下,随着富民强省、建设和谐开放云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不断推进,云南省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城镇居民收入不断增长,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十六大以来的五年,是城镇居民收入增长较快的五年,是生活水平明显提高的五年,也是城镇居民得到实惠最多的五年。
一、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万元大关,收入构成变化明显
据云南总队的调查资料显示,2002年云南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7240.62元,通过五年的发展,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逐年增长,2006年,云南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万元大关,达到10069.89元,比2002年增长39.07%。连续四年保持较快增幅,年均递增8.59%。与此同时,工薪收入、经营净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均有大幅增长,收入格局已由从前的依靠工资为主向着多元化格局转变。
十六大以来云南城镇居民收入及构成表
项目 |
绝对数 |
占家庭总收入比重 | ||||
2002年 (元) |
2006年 (元) |
增幅 (%) |
2002年 (%) |
2006年 (%) |
构成变动增减百分点 | |
工薪收入 |
5446.87 |
6881.39 |
26.34 |
70.83 |
63.43 |
-7.4 |
经营净收入 |
279.04 |
536.72 |
92.35 |
3.63 |
4.95 |
1.32 |
财产性收入 |
70.85 |
467.25 |
559.49 |
0.92 |
4.31 |
3.39 |
转移性收入 |
1893.72 |
2962.74 |
56.45 |
24.62 |
27.31 |
2.69 |
(一)工薪收入稳步增长。2006年云南省城镇居民人均工薪收入6881.39元,比2002年的5446.87元增加了1434.52元,增长26.34%,年均增长6.02%。比重由2002年的70.83%下降到2006年的63.43%,下降7.4个百分点。其原因一方面是城镇居民就业观念发生变化,就业渠道不断拓宽,另一方面是国有企业改制增效,外资、合资企业成为择业新宠。
(二)非公经济的发展推动城镇居民家庭经营性净收入迅速增长。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国有企业改革的推进,城镇居民家庭中个体劳动者逐年增加,可支配收入中经营收入增长明显。数据显示,2006年,云南省城镇居民人均经营净收入536.72元,比2002年增长92.35%,年均增长17.77%。经营净收入的比重由2002年的3.63%上升到2006年的4.95%,增加1.32个百分点。
(三)资本市场和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加速城镇居民财产性收入快速增长。随着我国资本市场和金融市场的健康快速发展,人们的投资渠道拓宽,理财意识增强,致使财产性收入成倍增长。2006年,云南城镇居民家庭人均财产性收入467.25元,比2002年增长5.6倍,年均增长60.25%。其中,股息与红利收入增长6.6倍、出租房屋收入增长6.4倍、其他财产性收入增长1.0倍。财产性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比重由2002年的0.92%上升到2006年的4.31%,增加3.39个百分点。
(四)各级政府努力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成效显著,使转移性收入大幅度增加。党的十六大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四年间云南两次提高了低收入家庭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最低工资标准、失业金标准和离退休人员的离退休金标准,使低收入家庭的转移性收入迅速增长。调查资料显示,2006年,云南省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养老金和离退休金2438.67元,比2002年的1574.53元增长了54.88%;人均捐赠收入、赡养收入分别比2002年增长54.57%和42.71%;人均社会救济收入和失业保险收入分别比2002年增长1.72倍和20.86%,其中:低收入家庭社会救济收入同比增长2.56倍;失业保险也从无到有。从而拉动城镇居民人均转移性收入由2002年的1893.72元上升到2006年的2962.74元,增长56.45%,年均增长11.84%,其在家庭总收入中的比重也由24.62%上升到27.31%,增加2.69个百分点。表明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云南各级党政领导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十六大精神,切实关心低收入群体的生活,出台的一系列惠民政策收效明显,使低收入家庭得到了实惠,也能分享到社会进步和改革发展带来的成果。
二、十六大以来云南城镇居民生活变化的四大亮点
(一)居民消费热情高涨,消费结构日趋多样化
十六大以来,随着云南宏观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城镇居民收入快速增加,人们对未来预期收入增加普遍看好,使云南省城镇居民的消费热情不断高涨。调查资料显示,2006年云南省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已达7379.81元,比2002年的5828.06元增长了26.63%,年均增长6.08%。同时居民的消费观念也在不断的调整和转变中,八大类消费支出在稳步增长的同时,消费结构日趋多样化(详见附表)。
十六大以来云南城镇居民消费支出及构成表
项目 |
绝对数 |
占家庭总消费支出比重 | ||||
2002年 (元) |
2006年 (元) |
增幅 (%) |
2002年 (%) |
2006年 (%) |
构成增减 变动百分点 | |
食品 |
2423.43 |
3102.46 |
28.02 |
41.58 |
42.04 |
0.46 |
衣着 |
539.58 |
745.08 |
38.09 |
9.26 |
10.10 |
0.84 |
家庭设备用品 |
311.48 |
335.14 |
7.60 |
5.34 |
4.54 |
-0.8 |
医疗保健 |
466.17 |
600.08 |
28.73 |
8.0 |
8.13 |
0.13 |
交通和通讯 |
623.87 |
1076.93 |
72.62 |
10.7 |
14.59 |
3.89 |
教育文化娱乐服务 |
855.00 |
754.69 |
-11.73 |
14.67 |
10.22 |
-4.45 |
居住 |
437.69 |
585.35 |
33.74 |
7.51 |
7.93 |
0.42 |
杂项商品及服务 |
170.84 |
180.07 |
5.40 |
2.94 |
2.45 |
-0.49 |
1、食品消费追求营养、科学、绿色和方便快捷。随着居民收入的不断增加,云南城镇居民食品消费从高脂肪、高热量的生活习惯,向营养、科学、绿色转变。糕点、奶及奶制品、肉禽蛋水产品和干鲜瓜果消费在食品消费支出中所占的比重逐年提高。2006年云南省城镇居民糕点、奶及奶制品、肉禽蛋水产品和干鲜瓜果消费983.61元,比2002年增长10.74%,其中干鲜瓜果支出增长29.81%、肉禽蛋水产品支出增长8.65%、奶及奶制品增长4.35%、人均在外用餐支出增长44.85%。
2、衣着类消费走向时尚、品牌和个性化。近年来,云南城镇居民衣着消费普遍以中高档为主,追求服装的品牌、名牌消费,对于款式也追求新潮、时尚和个性化。2006年城镇居民人均衣着支出745.08元,比2002年增长38.09%,年均增长8.40%。人均服装消费数量由2002年5.6件上升到2006年的5.86件,且档次提高,上千元一件的服装成为人们追求时尚的价值体现。
3、服务性消费成为新的增长点。随着居民消费观念的转变,服务性消费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2006年云南城镇居民服务性消费支出为2077.65元,比2002年的1660.81元增长了25.1%。服务性消费占消费总支出的比例上升到28.15%,服务性消费支出持续增长,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
(二)人均住房面积不断增加,配套设施更趋完善
2006年底,云南城镇居民人均住房总建筑面积达
1、从房屋产权看,有近九成的城镇居民家庭拥有了自己的住房。自推行住宅市场化转轨以来,居民购房热情不减,住房私有化率逐年提高,至2006年底,有89.37%的城镇居民家庭圆了住房梦,比2002年增加了1.99个百分点。而且,在收入不断增长的同时,居民对住房的品味要求也越来越高,2006年拥有单元配套住房的城镇居民家庭达75.06%,而普通楼房、平房及其它住房仅占24.94%。
2、居住条件更加舒适,设施不断完善。到2006年底,云南城镇居民72.02%的家庭拥有两居室以上的住房;57.16%的家庭对住房进行了装修;95.1%的家庭使用安全、卫生的自来水;67.94%的居民家庭有独立的厕所浴室;70.46%的家庭使用管道煤气和液化石油气等能源,19.41%的家庭计算机接入了互联网;有线电视普及率达100%。
(三)主要消费品升级换代速度加快,家用汽车拥有量迅猛增长
随着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不断增长,居民的消费总体水平也在快速攀升,居民家庭耐用消费品的升级换代速度加快。2006年底,云南城镇居民家庭成套家具、洗衣机、彩色电视机、电冰箱、影碟机等已经基本普及,每百户拥有量分别达到77.24套、94.3台、125.89台、81.07台、82.99台,目前已进入更新换代阶段,质量和性能更优的产品开始进入家庭。数码照相机、消毒碗柜、微波炉、洗碗机、健身器材等新型产品以较快速度进入寻常百姓家庭。2006年云南省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拥有家用电脑32.36台、摄像机3.33台、钢琴2.43架、空调1.16台、移动电话153.86部、健身器材4.15套,拥有量比2002年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就连以前绝大多数居民不敢想、不敢问津的轿车也逐步进入普通家庭,家用汽车的消费热潮已经悄然兴起,2006年云南省平均每百户城镇居民家庭已经拥有汽车8.67辆,比2002年增加了7.02辆,增长4.3倍。汽车消费的迅猛增长成为十六大以来城镇居民消费的一大亮点。
(四)旅游、健身保健、美容美体等享受型消费再为居民生活增添亮点
城镇居民在追求物质享受的同时,更加注重自己的身体、精神和文化素养的提高。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将更多的收入用于旅游消费,2006年城镇居民人均旅游消费支出333.60元,比2002年增长2.1倍,其中人均团体旅游费用129.6元,同比增长56.58%;2006年云南城镇居民平均每人用于医疗保健方面的支出达600.08元,比2002年增长28.73%,其中,购买保健器具和滋补保健品的支出分别比2002年增长4.5倍和1.4倍;用于健身等消费同比增长47.38%;美容美体成为城镇居民提升生活质量的象征。资料显示,2006年城镇居民人均用于美容美体的支出比2002年增长86.47%。
三、城镇居民生活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总体上看,党的十六大以来云南省城镇居民生活水平逐年提高,总体达到小康水平,但城镇居民生活中存在的问题仍不容忽视。
(一)低收入家庭收入增长缓慢,收入差距扩大
云南城镇居民收入不断增长,消费水平明显提高,但也有许多不如意的问题。一是不同收入阶层收入差距呈逐步扩大态势。调查数据显示,2006年5%更低收入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2369.97元,比2002年增长3.66%,这一增幅低于全省39.07%的平均水平,更低于5%更高收入家庭72.25%的速度。2002年5%更低收入家庭和5%更高低收入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相差14297.24元,两者收入之比为1:7.25(以低收入家庭收入为1,下同),2006年5%更低收入家庭和5%更高收入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相差26194.79,二者收入之比扩大到1:12.05。二是高收入家庭和低收入家庭的消费方式明显不同。高收入家庭消费以享受型为主,而低收入家庭仍以最基本的吃住为主。2006年5%更低收入家庭食品消费支出占家庭消费支出的55.55%,5%更高收入家庭仅为30.44%。
(二)云南城镇居民收入、消费与全国平均水平差距逐年扩大
从收入水平看,2002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702.80元,云南为7240.44元,在31省区中排第10位,可支配收入比全国平均水平少462.36元,云南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相当于全国水平的94%;2006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759.45元,云南为10069.89元,在31省区中排第14位,可支配收入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扩大到1689.56元,云南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仅相当于全国水平的85.63%。由此看出,云南城镇居民收入水平纵向比较提高很快,但横向比较则差距明显。
从消费支出看,2002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6029.88元,云南为5828.06元,在31省区中排第9位,消费支出比全国平均水平少201.82元,云南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相当于全国水平的96.65%;2006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8696.55元,云南为7379.81元,在31省区中排第16位,消费支出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扩大到1316.74元,云南城镇居民消费支出仅相当于全国水平的84.86%。表明,云南城镇居民的生活质量与全国的差距亦呈扩大态势。
四、进一步提高城镇居民生活质量,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的建议
(一)建立正常增资机制,加强企业职工增资的调节和控制力度,努力提高居民工薪收入
工薪收入是城镇居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工薪收入的增长是支撑居民收入增长的主要动力。目前,工薪收入水平低也是云南城镇居民收入与全国平均水平差距较大的主要原因。提高云南省城镇居民收入水平,缩小差距的关键是提高城镇居民的工薪收入水平,一是通过有关法规的完善、企业工资增长指导线、最低工资标准、加大劳动保护条例的监管与执法等措施,有效地维护企业员工的利益,提高企业职工、特别是生产一线职工的收入水平;二是大力发展经济,增强提高职工工资收入的物质保证。要落实科学发展观,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促进企业提高科学技术水平、管理水平和生产效率,进一步增加企业盈利,建立职工工资分配的正常增长机制。制定控制企业高层领导人的收入标准,努力缩小其与一般员工的收入差距。
(二)增加就业岗位,保障居民生活来源的稳定性
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也伴随着相当大的就业压力。各级党政领导应把扩大就业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强化政府促进就业的职能,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努力发展就业容量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企业。同时,有关部门一方面要加大再就业培训力度,提高从业人员的职业技能,积极健全劳动力市场机制,促进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另一方面要完善对困难群众的就业援助制度,基本保证每个城镇居民家庭和失地无业农民家庭中至少有一个人有比较稳定的就业岗位,提高就业率。
(三)健全合理调节收入分配体系,进一步完善收入分配制度
完善收入分配制度,首先要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坚持各种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收入分配,资产、文化、能力、劳动时间等多种要素充分发挥作用;其次要在经济增长的同时,提高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职工的工资水平,同时,建立健全国有企事业单位就业者收入分配规则和监管调节机制,全面增加城镇就业者的收入水平,并由此使中等收入群体比例明显增加;再者,要在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建立、健全利益均衡、利益表达、利益分配的三大机制,让全社会每个成员共享改革成果,健全收入分配调节体系,要有效调节过高收入,规范个人收入分配秩序,逐步建立除个人收入所得税、高消费群体消费税外的其他税收机制,如继承税等,并强化对收入分配结果的监管和个人收入信息体系的建设,以逐渐完善收入分配制度。
(四)完善社会福利制度,建立健全对低收入群体和弱势群体的社会救助制度
近年来,云南各级党委政府对城镇居民实行基本统一的社会福利制度取得较好的成效,特别是养老保险、失业保险等福利措施使绝大多数城镇居民的生活得到了有效保障,最低生活保障线的建立和实施更是充分体现了社会对低收入群体的有效救助和关爱。今后,社会福利制度要进一步完善,并使全社会的居民都可以享有平等的社会福利和困难援助。要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确定合理的保障标准和方式,进一步完善城镇职工的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基本医疗保险等制度,扩大失业保险的覆盖范围,采取多种形式使保险资金的征缴运营工作规范、有效、落到实处,并增加财政的社会保障投入,做实个人账户,增强社会统筹和调节能力;强化二次分配,建立健全社会救助体系,包括对残疾人的救助、对低收入群体的救助、对失地农民的救助和对进城务工人员的救助等,加大对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财政转移力度,努力从根本上解决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并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收入水平的增加情况,适时提高救助标准(最低生活保障线、最低工资标准等),从而有效地解决城市贫困问题,并使其中的绝大部分贫困家庭向小康生活水平迈进,促进社会的安定与和谐。
(五)制定针对不同收入群体的消费政策,满足各层次居民的消费需求
云南现阶段城镇居民的消费特点:一是低收入居民家庭有较高的消费倾向,但受收入限制,他们的消费主要集中在食品等基本生活需求方面,无力满足更高层次的消费需求;二是中等收入居民家庭基本消费需求已满足,而受住房、医疗、教育预期支出加大影响,现期消费不足。因此,针对不同的消费特点,应制定不同的消费政策,对于低收入居民家庭应当努力增加他们的收入,对教育、医疗、住房进行适当补助,提高消费水平;对于中等收入居民家庭,应进一步完善各项社会保障措施,提高消费信心;对于高收入家庭,应创造相应的消费和投资环境,促进消费。
(来源:国家统计局云南调查总队)
• 中国角型毛巾架行业运营态势与投资潜力研究报告(2018-2023)
• 中国直接挡轴市场深度研究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2021-2023)
• 2018-2023年KTV专用触摸屏市场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 中国回流式高细度粉碎机市场深度调研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2018-2023)
• 2018-2023年中国原色瓦楞纸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发展策略预测报告
• 中国雪白深效精华液市场深度调研及战略研究报告(2018-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