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农副产品、日用工业品以及生产资料为主的商品交易市场,是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商贸流通领域出现的一种新型商业形式。近年来,福建省大力打造以连接产销、协调供需、平抑物价、引导生产的商品交易市场,形成了一批成交规模上亿元、效益好、辐射面广的大中型商品交易市场,广泛分布在生产、生活等各个领域,有力促进了大商业、大流通、大市场格局的形成,对引导和带动全省商品交易市场发展,发挥市场的功能起到了良好的示范效应。
一、福建省商品交易市场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福建省商品交易市场的建设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上世纪80年代初期以小商品市场建设为标志的初创阶段,在这一阶段,商品交易市场建设主要以零售市场为主,主要是满足本地消费者需求,规模和范围都较小,经营范围包括农副产品、服装和日用百货等;第二阶段是上世纪90年代,按照建设大市场、搞活大流通、发展大贸易的基本思路,不断推进市场建设步伐,商品交易市场进入快速发展阶段,重点培育和建设了一批辐射范围广、影响力大的商品市场,经营业务逐步开始向专业化方向发展,经营方式也由零售逐步转向以批发为主;第三阶段是新世纪以来,商品市场建设逐步进入调整、完善和提高期,交易市场数量不断增加,市场间竞争日趋激烈,许多市场逐步走向规范化和现代化,经营规模日益扩大,市场成交额不断攀升,经营方式也趋于成熟,既有辐射力较强的专业市场,也有品种门类齐全的综合性市场,并崛起了一批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具有一定知名度的重点骨干市场。至2007年上半年,全省拥有各类年成交上亿元的商品交易市场129个,摊位总数达 3.7 万个,营业面积达615.
(一)市场体系门类齐全,专业化倾向日趋明显
经过多年的发展,福建省已初步形成了一个门类齐全、配套完善、特色鲜明、互为依托、共同发展的市场体系,基本覆盖了工业原材料、日用消费品、农副产品和生产要素等各类商品。到2007年上半年,全省以批发经营为主的亿元市场有38个,以零售经营为主的亿元市场有 91个。其中,综合市场 68 个,专业市场61个。商品交易市场的专业化发展趋势日益明显,专业亿元市场中,尤以建材装饰材料市场数量居多,占近四分之一;纺织品服装鞋帽市场、电子市场、小商品市场、机动车市场、金属材料市场、水产品市场也占相当数量。
(二)营业面积逐年递增,经营环境明显改观
随着市场规模的持续扩大,一批大型商品交易市场开始重视和追求品牌效应,逐步加大硬件设施的投资和改造力度,努力改善经营环境,提高市场的竞争力和知名度,在市场建设和经营管理上均实现了较大的飞跃。全省亿元市场平均营业面积达4.
随着市场建设和改造力度的加快,全省涌现出越来越多规模大、功能齐全、配套完善的大型交易市场。如中国茶都——安溪茶叶批发市场,以市场化运作,高起点规划,高速度建设,先后投资5亿多元,从4.
(三)交易商品种类繁多,辐射功能不断增强
近年来,福建省亿元市场经营范围不断扩大,涉及商品种类丰富,生活资料涵盖了食品饮料烟酒、纺织品、服装鞋帽、农副产品、蔬菜、水果、粮油等商品,生产资料涵盖了金属材料、机动车、木材、纺织原料等商品。2007年1―7月,全省亿元市场共成交食品、饮料、烟酒类商品208.1亿元,占总成交额的比重达43.5 %;成交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商品 100 亿元,占总成交额的20.9 %;其它成交额较大的商品还有建筑装潢材料类、金属材料类、木材及制品类、机电产品及设备类等。随着各类专业市场的发展壮大,其对区域经济的辐射功能也进一步增强,辐射范围越来越广。市场的发展,使众多商家由散兵游勇成为“集团军”,既降低了经营成本,又享受到规模经营的辐射力带来的“共生”效应,不仅为闽货找到销路,还吸纳更多的各地产品,丰富本地市场供应,加速商品流通和城乡经济的繁荣活跃。石狮服装城2005年一期工程已投资2亿多元,现还将进行二期建设,完工后将可提供6200个标准商铺,有望发展成为全国服装采购中心,全球服装业的航母。专业市场经营特色明显,特别是纺织品服装鞋帽市场、小商品市场和农业生产资料市场纷纷通过专业特色经营,扩大商品交易辐射面,实现了成交额成倍增长。如石狮服装城,不仅吸引石狮和晋江的服装企业,外省和港澳台的同行也纷至沓来, 2006年实现成交额21.35亿元,占全省亿元市场纺织品服装鞋帽市场成交额的18.7%;福州特艺城以寿山石和黄金工艺品吸引来自全国乃至世界各地商客,成交额由30多亿增加到70多亿;闽西粮油饲料城商品交易辐射周边各地,开业仅半年多就实现成交额6.12亿元。
(四)经营规模不断壮大,骨干作用日益显著
亿元市场交易规模的不断扩大,对全省商品流通业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2004年全省亿元市场年成交额仅278.4 亿元,占全社会商品销售额8%,到2007年这一比重上升到9%。福州万象城购物中心总投资5亿元,总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迎来全国十强百货连锁企业深圳天虹商场、美国“奇乐儿”儿童乐园、福建中博电讯、厦门音乐厨房餐饮等众多知名品牌企业入驻;宝龙城市广场,占地107亩,总建筑面积达22万平方米,设置5个楼层,实用6层,引进了康城百货、家乐福、时代华纳和从多知名百货、家居、家电,以及肯德基、麦当劳、必胜客等主力店。商品交易市场的壮大发展,对提升福州整体品质、集聚人气,带动行业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位于厦门市莲前东路的“瑞景商业广场”,总建筑面积8.
(五)区域分布相对集中,城区市场份额较大
从区域分布看,商品交易市场的数量及规模与各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密切相关,亿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场相对集中于经济较为发达的中心城区。2007年上半年,亿元市场数量居前三位的分别是福州、泉州和厦门,分别为53个、17个和10个,成交额分别是247亿元、46.7亿元和30.0亿元,占全省亿元市场总成交额的59.9%、11.3 %和 7.3 %。三明、南平、宁德和龙岩等地区近年来也依托本地资源优势,培育和发展了一批市场群,但受基础条件及辐射范围等方面的限制,上规模的市场数量相对较少,4个市的亿元市场数量及总成交额仅占全省的 19%和9.1%。
二、商品交易市场建设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福建省亿元市场发展虽然成绩卓著,但在市场建设和发展中也面临一些问题:
(一)区域经济制约市场发展
区域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商品交易市场的发展,商品交易市场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增强区域经济的活力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福建省有些地方商品交易市场发展较为缓慢,带动区域经济的能力有限,因此也制约了区域经济的发展。从亿元市场分布看,全省仍有近一半县(市、区)没有大中型市场,多数县市只有县城所在地有一至两个规模较小、成交额较小的农贸市场;专业市场的分布则更加不平衡,全省仅17个县(市、区)有上规模的专业市场,山区县(市)基本没有专业市场;同是边贸区的县(市),全省只有福鼎市有上亿元的闽浙边贸商城市场。
(二)市场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
全省亿元市场中,目前仍有相当多的市场与传统集市差别不大,场内人声鼎沸,卫生环境较差,商品包装简陋,货物杂乱堆放,摊位细小零散,交易起点低,缺乏现代商品交易市场应有的规范与效率。近年来,各类超市、便民店、专卖店、仓储式商店及购物中心等新型商业发展很快,它们创造的购物环境越来越成为百姓购物的首选去处,这对亿元市场的发展提出了很大挑战。亿元市场环境如不及时改善,必将束缚其自身的发展。
(三)大部分市场商品仍以简单、初级、低档为主
目前,虽然已有相当一部分亿元市场由露天经营改为封闭式经营,但设施仍较简陋,条件较差,缺少必要的综合配套措施,入场经营的大多以小商、小贩及城乡个体经营户为主,经营的商品多以低档的、初级的农产品为主,经营服务水平相对落后,而且存贮条件等装备落后,产品质量不高,不能满足消费者对方便、快捷的需要。从福建省亿元市场经营的种类看,经营农副产品和纺织品服装鞋帽类商品的摊位居多,但由于这些商品的附加值较低,平均每个已出租摊位的年成交额分别仅115.3 和 122.8 万元,只及汽车类摊位成交额的一半。
(四)市场关联度小,管理水平、信息化水平不高
从市场间的关联度分析,福建省市场间基本无紧密关联关系,即沟通联系不紧,各市场自我组织,各自发展,辐射带动能力较小,对外交流少。市场内的交易和结算方式仍比较原始,主要采取一对一的谈判交易和现金交易等摊位式交易方式,其统一结算、信息传递、价格形成、运输、保管、包装、加工、配送等辅助功能欠缺。许多市场对摊位的租赁急功近利,相当一批交易市场对进驻的商家不进行资质审查,造成进货渠道混乱、商品质量良莠不齐。市场管理水平不高,经营粗放,许多管理者缺乏经营意识,市场管理仅限于做卫生和处理一些消费者与商家的争议等。而对如何提高市场竞争力缺乏思考,加之这些市场整体环境不尽如人意,制约了亿元市场的进一步发展。
三、发展商品交易市场的建议
(一)为做大做强寻找更多的支撑点
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引进外资,与外商强强联合,走中外联合开发市场之路;二是通过资本运营、收购、兼并、重组的方式,扩大企业规模;三是针对目前一些市场产权关系不明晰的问题,加快理顺产权关系,构建大型交易集团;四是根据各地产品资源、交通、地理等特点,进行市场资源的优化组合和重新布局,从而增强市场竞争力,为进一步做大做强寻找更多的支撑点。
(二)采取“集群化”的发展方式
由于福建省商品交易市场起步低,以摊位式的组织形式为主,缺乏规范化管理,难以适应现代物流与规范市场秩序的要求,因此,要积极引导市场采取“集群化”的发展方式,向周边地区辐射、渗透,针对不同区域的环境、文化、历史背景等,因地制宜,使之相互对接,连锁经营,把众多产权分散的同类经营的商户用网络纽带连接起来,采用物流技术及网络信息,集中管理、统一采购、配送,通过降低物流成本,减少中间环节费用来提高产品竞争力。
(三)加强农产品产地市场与销地市场建设
由于农产品生产和流通的特殊性,主要表现为农产品供求弹性小、价格调节生产的滞后性等,导致农产品的产量与价格的波动,既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又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农产品流通的障碍是造成我国“三农”问题的原因之一,也进一步拉大了城乡居民的差距。因此,以农产品交易市场为中心,通过各种经营主体的培育,形成市场竞争机制,实现农产品流通,增加农民收入。一方面采取以交易市场为龙头,向生产领域延伸,推行订单农业,将生产基地、加工企业及储存、保鲜、运输等环节连成一体,把家庭经营的农户与运输商通过合同关系形成协约一体化;另一方面向批发、零售和消费领域延伸,将批发、拍卖、零售、直销、运送等环节连为一体,实现流通的一体化,走“产销一体”、“以销促产”的经营之路。
(四)提高市场的物业管理水平
商品交易市场已成为人们购买生产生活用品的主要场所,在流通领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由于目前市场内的流通主体分散,大都以单体经营为主,且规模小,经营思想、交易行为还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造成了市场经营者的道德水平良莠不齐,尤其在目前市场管理还不规范的情况下,容易造成一些假冒伪劣商品混入,因此要下大力气对市场进行规范和治理,提升市场建设和管理的水平和层次。同时,要加大市场立法和执法力度,强化市场监管职能。有关部门要切实加强对市场的监管力度,依法管市;严格把好进入市场的产品质量关,净化市场,对无照经营、掺杂使假、假冒伪劣、骗买骗卖、少斤短两等违法行为,要坚决予以打击,促使市场交易公平、合理、规范。
(来源:国家统计局福建调查总队)
• 中国角型毛巾架行业运营态势与投资潜力研究报告(2018-2023)
• 中国直接挡轴市场深度研究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2021-2023)
• 2018-2023年KTV专用触摸屏市场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 中国回流式高细度粉碎机市场深度调研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2018-2023)
• 2018-2023年中国原色瓦楞纸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发展策略预测报告
• 中国雪白深效精华液市场深度调研及战略研究报告(2018-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