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量不足、结构不优,历来是制约吉林省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国内外经济发展的实践证明,投资结构的调整是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优化经济结构的重要手段,是现阶段推进结构调整向纵深发展的着力点。2005年初,省委、省政府面对老工业基地长期积累的矛盾和问题,提出了扩大投资、优化结构、促进经济快速发展的战略决策。两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省上下以科学的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紧紧抓住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机遇,坚持在扩大投资总量的同时,大力优化投资结构,加快重大项目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全省投资总量由2004年的1171.6亿元增加到2006年的2804.30亿元,迈上了发展中最重要的一个台阶。民间外企投资、支柱优势特色产业投资领先增长,投资结构呈现积极变化。目前值得注意的主要问题是投资结构性矛盾仍较突出,外延扩张型项目投资多、内涵效益型项目投资少,高新技术产业和附加值高的精深加工项目少,特别是缺少具有较强带动作用的超大型项目等等。今后吉林省投资工作的重点,应在保持投资总量持续稳定增长的前提下,积极调整优化投资结构,加快重大项目建设,提高投资效益。
一、投资结构变化特点
(一)投资主体呈现多元化,民间投资成为主导力量
1.民间投资步入最快发展时期。随着投资体制改革的深入和一系列鼓励民间投资政策措施的落实,吉林省以股份制经济、个体私营经济、港澳台和外商投资经济为主体的民间投资呈现持续快速增长态势。2006年,全省民间投资完成1697.38亿元,比上年增长82.6%,高于同期全省投资增幅27个百分点和国有经济投资增幅57.4个百分点;比2004年增长2倍,比2000年增长5倍。2005年和2006年民间投资的贡献率高达59.5%和76.6%,分别比2004年提高6个和23.1个百分点;国有投资的贡献率则由2004年的46.5%下降到2006年的23.4%。表明吉林省投资增长机制已经从政府主导转变为企业自主选择,投资的市场化程度明显提高,风险降低。
民间投资增长情况
2.投资主体多元化格局已经形成。随着民间投资持续快速增长,投资主体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国有经济投资比重由2000年的50.8%下降到38.5%,民间投资比重则由2000年的43.9%上升到60.5%。多种经济类型的民间投资竞相发展,其中有限责任公司、股份制经济、个体私营经济、港澳台和外商投资经济领先增长,占据主导地位。
投资主体构成变化情况(%)
(二)产业投资结构趋于优化,呈现四大显著特点
近两年,吉林省在扩大投资总量的同时,立足于本省资源优势,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围绕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目标及国家和吉林省产业政策,大力优化资金投向,投资结构的调整呈现了积极的变化。
1.产业投向以工业为主,农业投资增长明显加快
从三次产业投资结构看,重点围绕吉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战略,加大了工业项目建设,工业投资呈现超前增长态势。2006年,全省工业投资完成1395.92亿元,比2004年增加897.40亿元,年均增长67.3%,高出同期全社会投资增幅12.6个百分点,是近年来增长最快的。在中央各项惠农政策的推动下,农业投资一改多年以来低迷状态,出现高速增长态势,2006年完成投资157.0亿元,比上年增长44.8%,增幅比2004年高38.9个百分点,实现了新农村建设的良好开端。第三产业完成投资1259.94亿元,与2004年比较年均增长60%。三次产业投资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第一产业投资比重由2004年的6.2%下降到2006年的4.4%;第二产业投资比重由2004年的44.6%上升到50.7%,其中工业投资比重由42.5%上升到49.8%;第三产业投资比重由2004年的49.2%下降到44.9%。这一变化表明了吉林省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
三次产业投资变化情况
2.行业投向以制造业、基础设施为主,向传统支柱、优势特色产业聚集
立足于吉林省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围绕调整改造老工业基地和推进工业化进程、培育和壮大制造业产业群,突出了制造业项目建设。2006年,全省制造业完成投资1189.22亿元,比2004年增长1.4倍;占全省投资的比重由2004年的32.5%上升到2006年的36.9%,上升了4.4个百分点。
为改善吉林省的经济生活环境,投入了大量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2005—2006年,全省交通运输、邮电通讯业,城市公共交通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等基础设施行业,共完成投资925.51亿元,占全省投资的20.1%,相当于2001—2004年基础设施投资总和的1.2倍。两年中,全省制造业、基础设施建设共完成投资2600.43亿元,占全省投资的56.5%,居主导地位。
重点围绕提高产业、产品竞争力和培育壮大新经济增长点,加大了传统支柱产业、优势特色产业投资。2006年,用于汽车、石化、农产品加工等三大支柱产业的投资共完成429.48亿元,占全省投资的15.3%,比2004年增长63.9%;医药、光电子信息等优势产业投资共完成68.15亿元,占全省投资的2.4%,比2004年增长28.2%;能源、冶金、建材、纺织、旅游等特色产业投资完成435.58亿元,占全省投资的15.6%,比2004年增长1.1倍。支柱、优势、特色产业投资占全省投资的33.3%,投资结构调整初见成效。
支柱、优势和特色产业投资变化情况
3.棚户区改造全面推进,房地产开发投资进入快速增长期
近几年,随着住房体制改革的深化和一系列刺激住房消费政策的落实。特别是近两年随着“国六条”政策措施的落实和棚户区改造工程的全面推进,吉林省房地产市场总体呈现快速健康发展态势,无论是开发投资还是商品房的销售,都迎来最快发展时期。2006年全省房地产开发投资310.16亿元,比2004年增长90.9%,年均增长38.2%,高于同期全国增幅16.8个百分点。2006年初,省政府提出了着力解决民生问题、加快推进棚户区改造、三年内完成城市1500万平方米棚户区改造任务,各地、各部门积极落实,到年末全省共拆迁城市棚户区950万平方米,回迁率达到81.97%,带动全省住宅投资高速增长。全年住宅投资完成241.48亿元,比2005年增长66.8%,增幅比2005年提高49.2个百分点,与2000年比较增长5倍。随着房地产开发投资的高速增长,商品房施工面积、竣工面积和销售面积也大幅增加,市场供需两旺。2006年施工面积达2846.72万平方米,比2004年增长84.5%,比2000年增长2.6倍。其中住宅施工面积为2385.15万平方米,比2004年增长1倍,比2000年增长3倍;商品房竣工面积934.85万平方米,比2000年增长1.5倍;销售面积974.91万平方米,比2000年增长2.2倍,其中住宅销售面积879.24万平方米,增长2.3倍。
(三)重点项目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对全省投资的带动作用明显增强
“十五”以来,吉林省高度重视和组织建设重大项目,先后争取老工业基地专项国债项目79个,谋划和组织实施了二十大重点工程和百项重点工程,滚动开发了500项亿元以上重大项目,带动一大批重大项目实施和建成投产。2006年,吉林省施工项目中亿元以上项目765个,比2004年增长94.2%;完成投资1090.72亿元,占全省城镇以上投资的比重为46.1%,比2004年增长98.3%,对全省投资增长的贡献率达22.7%。其中,以总投资123亿元的一汽PQ35平台项目、总投资25.4亿元的吉林化纤集团15万吨纶纤维、总投资34亿元的吉林油田勘探开发工程、总投资26.8亿元的大唐珲春发电工程、总投资32.5亿元的通钢130万吨热轧超薄带钢等项目为代表的10亿元以上项目53个,完成投资342.31亿元,占全省亿元以上项目投资的31.4%。到2006年末,已相继有226个亿元以上项目建成投产,有效地扩大了投资规模,在促进吉林省经济增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2006年城镇亿元以上项目构成情况
(四)区域投资协调发展,重点产业投资呈现区域集群特点
1.各地区投资协调发展
投资总量小、经济欠发达地区领先增长,后发优势明显。长春、吉林两市在投资高基数上仍保持较快增长态势,投资总量占全省投资额近六成。
各地区投资增长情况
2006年各地区投资构成情况
2.重点产业投资呈现区域集群特点
各地区按照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依托各自的资源优势、产业基础和骨干企业,加大了支柱、特色、优势产业投资。从吉林省五大支柱产业、五大优势特色产业投资地区分布情况看,呈现出产业集群特点,如集中度最高的汽车产业投资主要集中在长春市,2006年占全省该行业投资的76.9%;石化产业投资主要集中在吉林、松原两市,占全省该行业投资的75.4%;农产品加工业投资主要集中在吉林市,占全省该行业投资的30.3%;医药工业投资主要集中在长春、通化两市,分别占26.7%、20.4%;光电子业投资主要集中在长春市,占59.2%;冶金工业投资主要集中在吉林、通化两市,分别占32.3%和32.3%。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缺少具有较强带动作用的超大型项目
近两年吉林省施工项目中,亿元以上项目不少,但10亿元以上的项目仅有64个,计划总投资仅占全省城镇项目计划总投资的24.9%;百亿元以上的项目只有1个,计划总投资仅占2.4%。与吉林省相近的黑龙江百亿元以上项目5个、内蒙16个、安徽11个、福建7个;2007年上半年天津百亿元以上项目5个,计划总投资占全部项目的20.7%,目前引进的计划总投资超千亿的欧州空客和计划总投资286亿元的100万吨燃料乙烯两个项目的投资,就相当于2006年全市投资额的71%。
(二)外延型扩张项目投资较多,内涵效益型项目投资不足
2006年全省增量投资中新建项目投资新增540.76亿元,扩建项目为200亿元。二者占新增投资比重高达74.1%;改建项目新增投资为180.62亿元,占新增投资比重只有18.1%,外延投资扩大,说明在主观上不仅投资主体“喜新厌旧”的思维强烈,重增量轻存量,而且还反映出作为政府在宏观引导、政策支持上对内涵式发展也存在着认识不够或措施不得力的倾向。全省技术改造投资2006年比上年增长37.5%,比全省城镇投资低18.1个百分点,今年上半年增速加快,比上年同期增长41.2%,但仍比城镇投资低3.9个百分点。
(三)工业投资的资源化明显,高新技术和高附加值的精深加工工业投资比重低
在工业投资中,吉林省长期沿袭的资源化、重型化投资格局依然没有彻底打破。2006年城镇工业投资中,吉林省重工业投资完成886.37亿元,占75.5%。在重工业内部,采矿业、非金属矿物制品、黑色有色金属的压延加工、石油加工及炼焦、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等资源性行业投入较大,分别占14.3%、7.7%、4.0%、0.7%、8.2%。这些行业大部分属于资源型的能耗较高的工业行业,对节能降耗是个冲击。从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看,在低收入阶段,社会投资的重心在能源、原材料等投资大、周期长、附加值低、见效慢的基础产业方面。随着低收入向中、高收入阶段的演变,产业结构不断呈现高度化的态势,社会投资的重心逐渐转向附加值较高的加工工业。近几年,吉林省投资重心虽然已向加工工业转移,但比重依然较低。2006年,吉林省城镇投资中用于服装、医药、电气机械、电子及通信设备、计算机等高新技术、高附加值加工工业投资为89.62亿元,仅占全部工业投资的7.6%。特别是个别地方追求投资总量的扩张,盲目招商引资,萝卜快了不洗泥,引进承接了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产业转移淘汰的高耗能、高资源消耗、高环境污染项目,一些小的低水平重复性建设项目依然存在,影响了投资效益。今年1—6月城镇以上国家严控的“两高一资”行业项目近150个;500万元以下小项目715个,完成投资比上年同期增长56.7%,高于城镇投资增幅11.6个百分点。
(四)第三产业投资比重呈下降趋势,发展明显滞后
2006年,吉林省第三产业投资比重为38.3%,比2004年低5.8个百分点,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8个百分点。同时,第三产业内部投资结构也不尽合理,交通邮电、商贸餐饮住宿等传统服务业投资比重过高,占20%以上;金融保险业、邮电通讯业、网络信息和知识产业等现代服务业投资仅占8%。今年1—6月城镇投资中,第三产业比重为38.6%,比全国平均水平低7.2个百分点。从增长速度看,第三产业投资比去年同期增长44.6%,比城镇投资增幅低0.5个百分点。其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投资增长4.6%,信息技术、计算机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业、教育行业投资呈下降趋势。第三产业投资增长相对缓慢,与今年初国务院关于加快服务业发展的决策相悖,不利于加快第三产业发展。
(五)农村农户投资增长滞后,农民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作用不足
2006年,全国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占全社会投资比重为14.9%,吉林省为3.5%,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1.4个百分点。同时,吉林省农户投资绝对量为98.2亿元,在东北三省中与辽宁(147.38亿元)、黑龙江(182.00亿元)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这说明吉林省固定资产投资的城乡差距较大,全社会对农村投资重视程度不够。
在2006年1000亿元的全省投资增量中,农村地域项目投资增量占近20%,其增量为190.68亿元,超过农村投资占全省全部投资15%的比重, 而农户投资则下降4.5%。今年上半年,农户投资增长28%,仍滞后于城镇投资增速17个百分点,不利于加快新农村建设。
三、调整优化投资结构的几点建议
(一)举全省之力,切实抓好重大项目建设。要重点围绕吉林省的汽车、石化等支柱、优势、特色产业,谋划、储备和建设一批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的重大项目。特别要注意谋划、储备、引进超大型项目,带动吉林省中小项目配套和集群发展,提高产业的层次水平和竞争实力。
(二)转变投资增长方式,提高投资质量和效益。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化是21世纪企业技术进步的方向和市场竞争的制高点,同时也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在项目选择和资金投向上,要突出技术改造项目,把支柱、优势产业作为重点,加大技术改造投入,用高新技术投入改造传统产业,以增量带存量,推进结构调整。要加强高新技术领域的投资,加快建设技术含量高的项目,培育新的带动作用大的高新技术产业和技术含量高、市场潜力大的产品,增强发展优势。要坚决制止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严格控制 “两高一资”(高耗能、高环境污染、资源消耗)项目投资,加大低投入、高产出、节能、节水、节材、节地和资源综合利用项目的投入,提高投资质量和效益。
(三)产业投资要围绕省政府确定的新型工业、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基础支撑和民生富民五大板块,重点推进三百个重大项目建设。五大板块体现了优化结构和增强经济发展后劲,是重大项目的支撑平台,体现了强基础、调结构、增效益的发展目标,要重点推进,抓好谋划,在投资政策、资金等方面,要重点倾斜,确保早日建成投产,发挥效益。
(四)区域投资要立足于区域优势、坚持合理分工与全面协调发展的原则,以培育全省核心增长极、中心城市率先发展、支柱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发展、强化区域产业优势为目标,加大中部投资和区域中心城市投入,以中部、区域中心城市、重点产业投资集聚区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发展,形成全面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五)进一步深化体制改革,促进社会投资快速增长。要大力促进民间投资,进一步完善市场准入标准,开放投资领域,鼓励和支持民营经济进入国有垄断程度较高的行业,提高行业竞争水平,建立起投资自主增长的内生机制。要继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准确把握国际、国内产业转移的规律和特点,充分发挥吉林比较优势,选准承接点,利用支柱、优势和特色产业承接配套产业,利用资源优势承接精深加工产业。特别是着力引进战略投资者,同时充分发挥国内外中小投资者在吉林省扩大投资和产业集聚中的作用,推动吉林省投资的持续增长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来源:吉林省统计局)
• 中国角型毛巾架行业运营态势与投资潜力研究报告(2018-2023)
• 中国直接挡轴市场深度研究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2021-2023)
• 2018-2023年KTV专用触摸屏市场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 中国回流式高细度粉碎机市场深度调研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2018-2023)
• 2018-2023年中国原色瓦楞纸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发展策略预测报告
• 中国雪白深效精华液市场深度调研及战略研究报告(2018-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