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培育新型农民是甘肃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的关键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2007年9月6日   来源:中国统计信息网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键是提高农民的素质,培养造就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一、目前甘肃省贫困地区劳动力的素质

   

  (一)贫困地区劳动力素质仍以小学、初中文化为主

   

  2006年贫困地区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劳动力占9.63%,初中文化程度的劳动力占33.11%,小学文化程度的占33.92%,文盲、半文盲比例占23.33%。劳动力素质整体有所提高,但小学文化和初中文化的劳动力仍占贫困地区劳动力的三分之二,也就是说贫乏的劳动力在治理贫困的地区。

   

  (二)“留守村妇”劳动力素质低,难当新农村建设重任

   

  农民文化程度是农村劳动力素质的重要衡量标准。当前甘肃省占70%的农民平均受教育程度不足6年,其中贫困地区57.25%的劳动力文化程度在小学以下,而妇女劳动力为70.35%,比全省贫困地区高13.1个百分点。可见,在家务农的劳动力均以小学文化程度为主,整体素质偏低,仍属于体力型和传统经验型农民。尤其是在大量青壮年男劳力外出打工的情况下,大批文化素质低的“留守村妇”不具备现代化生产对劳动者的初级技术要求,更远远低于国际农业劳动人口接近或达到高中的总体水平。

   

  今天的教育水平决定着明天的科学技术水平,也决定了后天的经济发展水平。目前“留守村妇”的这种文化状况,即使她们付出了辛勤的汗水,也难以得到应有的回报和担负起教育下一代的重任。

   

  (三)劳动力产业分布与文化结构不对称

   

  从劳动力产业间的分布看,甘肃省贫困地区劳动力81.95%分布在第一产业,8.9%的劳动力分布在第二产业,9.14%的劳动力分布在第三产业。在一、二、三产业中,分别拥有小学及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劳动力为62.30%、37.69%、31.11%;分别拥有初中文化程度的劳动力为29.84%、50.87%、45.28%;分别拥有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劳动力为7.81%、11.44%、23.62%。也就是说一产集聚了大量的低素质的劳动力,二、三产业集聚了较高学历的劳动力,尤其是第三产业。一、二、三产业劳动力呈正三角形分布,小学、初、高中以上文化结构呈倒三角形分布。

   

  (四)农民低素质造成了低收入

   

  从2006年农村住户调查资料看,劳动力文化程度与农民增收呈正相关。劳动力素质越高,农民收入越高,具有高中学历收入在2500元以上的劳动力占收入分组的72%,具有中专以上学历收入在2500元以上的劳动力占收入分组的77%。也就是说低素质劳动力严重影响了农业内部潜力的挖掘和综合效益的提高,阻碍了农民自主创新的能力和产业结构的优化。

   

    二、导致贫困地区农民整体素质偏低的主要原因

   

  当前贫困地区农民整体素质偏低的问题,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需要依靠各方面的合力来加以解决。

   

  (一)内因

   

  大多数农民尤其是偏僻落后地区的农民自我发展意识差,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相当一部分农民只看中眼前利益,轻视文化知识和科学技术的学习,倾向于“搭便车”,认为学习技术耽误生产,上学还得花钱,搞生产多少能挣点钱,投入主要集中在短期能见效的生产要素上,如化肥、农药等。年龄偏大的农民,只会沿袭传统种植办法,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既想致富,又不敢担风险,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等、要、靠”思想。同时,由于文化素质低,导致农民即使想学科学技术知识也没有基础,严重阻碍了农民文化科技素质的提高。

   

  (二)外因

   

  1、居住条件差导致对外联系受限、信息不畅。不少农民居住分散,交通不便,信息不灵,经济活动半径小,造成其商品交换、社会交往、信息互通等显现出盲目性、局限性、封闭性。

   

  2、教育与农民脱节。目前,农村的基础教育只把升学看作是办学的唯一目的,把升学率作为考核学校、教师的唯一标准,忽视了文化素质的培养,从而使教育的功能局限在升学上,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脱节。据统计,甘肃省贫困地区每年有高、初中毕业生30多万人,其中高考、中考后落榜的有18万多人,其中贫困家庭有5万多人,因不能升入高一级学校而回到农村。他们未接受职业技能培训就直接成为“新的旧式农民”。

   

  3、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有名无实。一则很多地方对农民职业教育及培训缺乏足够的认识和重视,培训内容不能把握农村和农民的脉搏,不适应农民发展需要,与农民所思、所盼、所求相去甚远,收效甚微,导致农民“盼致富,无思路;想致富,无技术;求致富,无门路”的尴尬;二来投入不足,增加了农民接受培训的难度。

   

  4、文化事业与农民“绝缘”。早在“六五”时期,国家就提出“县县有图书馆、文化馆,乡乡有文化站”的目标,但甘肃省至今仍未实现。当前,一些基层农村文化生活单调、匮乏、落后,各种文艺活动基本停止了,乡村文化活动一无场所、二无图书,不少农民一年到头看不到一份报纸,不少地方的农民群众一年到头难以看上一部优秀的电影、一台好戏。一些农村赌博盛行,农民们把赌博当“娱乐”,赌资巨大,赌博成风。同时也出现了诚信缺失、欺骗欺诈、道德失范等现象,这使得社会风气更加复杂化。部分农民由于不懂法而造成的违法事件时有发生,更不懂得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三、培育新型农民的对策

   

  2006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新型农民”的内涵丰富,并且随着科技进步、先进文化发展,其内涵和要求还将随之提高。现阶段新型农民的具体要求是:“有文化”要求农民能说会写、自主自强、崇尚科学、诚信友爱、知法守法;“懂技术”要求农民具有较高的技术素质,至少要熟练掌握一至多项生产技能和技巧;“会经营”要求农民具有一定的经营和管理能力,能合理配置人、财、物和土地等资源,组织生产和参与市场活动,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农民为本,以农民为主体。决不能仅仅把农民看作是城市帮扶的对象,应着眼于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广大农民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把建设新农村办成一件“得民心、顺民意”的德政工程。

   

  (一)健全农村教育体系,加强农村基础教育

   

  农村教育是农民学科学、学技术,实现职业转化的文化基础。要着力普及和巩固农村九年制义务教育,建立和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进一步改善农村办学条件,推进农村义务教育综合改革,提高教育质量;整合资源,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提高支持补助标准,加快建立政府扶助、多元办学、面向市场、开放运行的教育培训机制;加强与教育、劳动、广电等部门的密切合作、构建农民远程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实现农民教育发展的新跨越。只有农民整体素质提高了,才能转变农村旧风陋习,加快科学技术在农村的运用。

   

  (二)加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造就一代新型农民

   

  以适用、实用技术培训为主,多渠道提高农民的科技致富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结合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新农村的要求,加大信息技术、清洁生产技术等的培训力度,促进科学种田、科学养殖;结合农时季节,邀请农业专家、产业致富带头人、“土专家”、“田间秀才”等,开展灵活多样的专门技术培训,提供各种种养加信息,传授致富经验,使农民一看就懂,一学就会,一用就能致富;扩大“阳光工程”实施规模,增强农民转移就业的能力。

   

  (三)积极发展农村职业教育

   

  一是以农业科技推广为重点,广泛开展宣传教育,让农民懂得接受职业教育的重要性,重视职业技能的培养。 二是加大推行农村两后生教育。今年4月份甘肃省部分贫困地区实施对未升学的初中毕业生和高中生毕业生,根据就业意向自愿选择专业,结合本地经济发展和产业实际情况,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免费参加高中一年半,初中二年的职业教育,掌握1~2门实用技术,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使农村后备劳动力资源具有较高的科技文化素质。三是政府加大扶持力度,引导各级各类公办、民办学校采取厂校挂钩、合作办学等多种形式解决培训设施,编写实用教材,培养师资力量,引起全社会对职业教育的重视。这样将极大地促使农村人口资源向人力资源转变,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人才支撑。四是职业教育要把传统方式与现代方式有机衔接起来,注意长短结合、远近结合、点面结合,普及性培训与系统性培训结合、理论培训与技能培训相结合。内容要通俗易懂,农民易看、易学、易掌握。

   

  (四)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用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满足农民的精神生活需求

   

  要进一步增加对农村文化发展的投入,加强县文化馆、图书馆和乡镇文化站、村文化室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继续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和农村电影放映工程,进一步健全“文化下乡”制度,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要大力推进“一乡一品”特色文化建设,广泛开展群众喜闻乐见、寓教于乐的多种形式的文体活动,丰富活跃农民的业余文化生活。

   

  (来源:甘肃省统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