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浙江117家开发区(园区)积极应对宏观调控政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创新发展理念,注重引资质量,提升产业发展水平,经济产出快速增长,产业聚集效应明显,在税收、吸引外资、对外贸易等方面对当地经济的贡献份额不断扩大,开发区(园区)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但由于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和清理整顿的惯性影响,土地制约因素日益突出,投资力度和招商引资进程减缓,如何进一步拓展开发区(园区)发展空间成为全省开发区(园区)最大的困扰。
一、上半年全省开发区(园区)建设发展特点
统计监测显示:1-6月,全省新入园企业2484家,其中外资企业506家;新增投产企业1358家;实际完成总投资1147.1亿元(其中基础设施建设投入125.8亿元),历年累计实际完成总投资12668.4亿元;实际到位外资26.1亿美元,占全省实际到位外资的53%;实现工业增加值1342.2亿元,增长40.4%,占全省全部工业的33.2%;每亩土地实现收入72.9万元,比上年增加14.1万元;实现利税总额594.5亿元,增长50%,其中税收246.1亿元,增长46.2%,占全省财政地方一般预算总收入的28.3%;接待游客数124.8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7亿元。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一)大项目加速聚集,高新技术产业不断壮大,投资领域逐渐向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转移
1-6月,全省开发区(园区)引进外资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506家,累计达到8293家,其中注册资本在1000万美元以上的项目167个,累计达到664个。引进高新技术企业71家,累计达到1769家,并引进和建设了一批企业研发中心。目前,开发区(园区)已经积聚了一批涉及电子信息、生物技术、新材料、光机电一体化和环境保护等领域的高技术产业群。从开发区(园区)入园企业投资领域来看,资金开始更多地流向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制造业中引进项目主要有计算机及其他设备制造业、电子信息技术、绿色能源开发、节能产品制造和机械设备制造等。伴随着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开发区(园区)内生产性服务业投资明显加快,主要引进项目有产品检测中心、计算机服务业、软件业、物流等交通运输业及金融业等,这对优化开发区(园区)经济结构、降低生产成本起到了积极作用。
(二)加大已入园项目技改力度,提高新引进项目入园门槛,节能降耗取得实效,开发区(园区)土地集约利用效率进一步提升
开发区(园区)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积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鼓励原有入园企业通过技改提升实力,把能耗作为新入园项目重要测评指标;严格坚持建设项目用地指标“双控”制度,不断提高投资强度系数和工业用地容积率,集聚利用土地资源,建立完善的集约用地考评机制,集约利用成效明显。如温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根据企业不同的发展阶段和经济实力,对企业进行细分,分门别类制订技改计划。统计监测显示:上半年,开发区(园区)入园企业创造利润348.4亿元,增长52.8%;工业企业用水量8.6亿吨,增长2%,工业企业用电量203.3亿千瓦时,增长24%,均远低于工业产出指标增幅;万元增加值电耗1514.6万千瓦时,比上年同期下降11.3%,其中杭州、宁波、温州、湖州、舟山和丽水下降水平均在11%以上。
(三)对外贸易趋重“绿色”,出口商品结构进一步优化
近年来,浙江开发区(园区)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明显提高,出口规模持续扩大。上半年,全省开发区(园区)实现进出口总额385.5亿美元,其中出口228.3亿美元,进口157.2亿美元,三者分别占2006年的67.1%、59.1%和83.7%。从浙江开发区(园区)出口产品来看,延续了从2006年就出现的高新技术产品和机械类产品出口高于传统纺织服装类产品出口的现象,清洁型、资源节约型产品出口呈现不断上升趋势,上半年开发区(园区)出口额较大的产品主要以电子通信产品、电子信息、精密机械、设备制造等为主。根据全国投入产出表计算结果表明,这些产品出口增加对能源需求增加的影响较小,单位产品的直接和间接能源消耗较低,开发区(园区)的出口商品结构正在逐步优化。
(四)开发区(园区)以不到1%的面积创造了约40%的GDP,对当地经济的主导作用进一步增强
开发区(园区)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地方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对外开放程度,并有力地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至2007年6月底,全省开发区(园区)以全省陆地面积的0.9%,创造了全省约40%以上的GDP,开发区的经济主力军优势十分明显。
从工业产出看,工业增加值占全省工业增加值的33.2%。上半年,全省开发区(园区)实现工业增加值1342.2亿元,增长40.4%,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43.1%,比上年提高2.2个百分点;占全省全部工业比重比上年提高2.7个百分点。
从税收看,上交税收占全省财政地方一般预算收入的28.3%。上半年,全省开发区(园区)创利税594.5亿元,增长50%,其中上交税收246.1亿元,增长46.2%。
从引进外资看,实际到位外资占全省53%。上半年,新引进外资项目506个,其中注册资本在1000万美元以上的外资项目167个;上半年合同外资和实际到位外资分别为43.9亿美元和26.1亿美元,新引进外资项目、合同利用外资和实际到位外资分别占全省34.8%、51.8%和53.0%;合同利用外资历年累计和实际到位外资历年累计分别为606.9亿美元和310亿美元。从11市看,宁波继续保持吸引外资“老大”位置,无论是引进外资项目数和实际到位外资均是第一;“外资短腿”的温州,今年吸引外资力度较大,实际到位外资达8132.8万美元,是上年同期的3.6倍(详见下表)。
上半年各市开发区(园区)引进外资情况表
地区 |
实际到位外资(万美元) |
杭州 |
59536.9 |
宁波 |
73853.4 |
温州 |
8132.8 |
嘉兴 |
37883.1 |
湖州 |
33285.8 |
绍兴 |
34335.0 |
金华 |
10084.9 |
衢州 |
307.8 |
舟山 |
700.0 |
台州 |
3045.0 |
丽水 |
195.0 |
合计 |
261359.8 |
(五)突出发展特色,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加强特殊经济功能区资源整合,和谐开发区建设稳步推进
2006年,在原有的杭州出口加工区和嘉兴出口加工区的基础上,新批准设立了宁波出口加工区、宁波保税物流园区和浙江慈溪出口加工区,拓展了物流功能,拉动对外贸易的大幅增长,促进了加工区所在开发区、周边开发区(园区)及辐射范围内相关贸易产业的发展。同时,推动港区联动,如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启用“虚拟空港”,企业货物装车后从虚拟空港起飞,直抵浦东机场登机出口,在48-72小时内运抵世界各地。这些特殊经济区的设立,标志着浙江对外开放迈向更高层次,促进现代制造业与物流配套,整合资源,提高效能,推动开发区(园区)从单一的经济功能区向综合产业园区转变,形成综合性产业增长带。同时,开发区(园区)始终把优化投资软环境作为增创优势的关键措施,不断完善投资管理服务机制,建立符合国际惯例的服务体系,提升开发区(园区)的竞争实力。目前,开发区(园区)已不仅仅是个单纯的经济功能区,涵盖许多社会事务,包括社会保障制度、人才机制、征地农民的安置、进城务工人员的管理与服务、新经济组织管理、防台抢险及基层组织建立选举等领域,各项社会事业获得了健康发展。
二、开发区(园区)发展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上半年,全省开发区建设发展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增幅较低
上半年,全省开发区(园区)开发建设进程保持稳步发展势头,1-6月在建土地面积147.1平方公里,增长22.4%;但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增幅较低,基础设施建设投入125.8亿元,仅增长1.2%。
(二)招商引资速度放缓
上半年全省开发区(园区)可供开发的土地日益减少,征地难度加大、征地周期拉长、安置补偿费不断上涨,使得有限的可开发土地供应更趋紧张,影响引进项目“落地”进程,引进项目数比上年同期有所下降。1-6月,全省开发区(园区)新引进项目2484个,下降5.9%,仅占上年全年的25.7%。
(三)规模小、发展档次低等问题仍然存在
一些开发区(园区)开发建设起步相对较晚的地区,部分开发区(园区)存在引进项目规模小、发展档次低等问题,个别开发区(园区)甚至成为其他地区淘汰产业的转移基地,尤其是衢州、丽水等欠发达地区表现相对比较突出。
(四)节能减排工作依然严峻
上半年开发区(园区)节能工作虽然取得一定成效,在全省全部工业万元增加值电耗、水耗“双上升”的背景下,开发区(园区)万元工业增加值电耗水平有所下降,但万元工业增加值水耗却是不降反升,尤其是温州和金华两市开发区(园区)万元工业增加值水耗较高。上半年,全省开发区(园区)万元工业增加值水耗64.3万吨,比上年同期增长43.9%,其中宁波市下降幅度较大,达23.7%,湖州和舟山分别下降了18.3%和18.6%,而金华比上年同期增长46.3%,温州则增长3倍多。
三、提升浙江开发区(园区)发展的两方面建议
下半年,开发区(园区)经济运行的宏观环境总体较好,有利因素占主导地位,开发建设和经济发展的机遇大于挑战,整体经济将继续保持稳定快速增长的良好势头。但还需继续优化投资环境,提高经济运行质量,进一步增强经济发展活力和创新增长能力,在更深层次、更广领域、更高水平上实现既好又快的发展。
(一)各级政府部门,需要加快完善有关开发区(园区)法律法规,引导开发区(园区)全面向产业集群发展
一是加快完善开发区(园区)法律法规进程。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壮大,浙江开发区(园区)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在全国开发区中名列前茅,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被商务部评为中国最佳的5个国家级开发区之一。但迄今为止,关于开发区(园区)方面尚无一部全国性的法律法规,较多的是一些地方政府出台的管理办法,各自在实践中探索研究开发建设模式;开发区(园区)的管理职能和权限不确定,有时造成职能交叉、重叠的情况,影响工作效率。清理整顿后,浙江开发区(园区)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法律法规的完善显得更为迫切。
二是改变一些开发区唯“大企业”不招的理念。在调研中发现,一些开发区(园区)招商理念转变为“招商选资”,但存在唯大企业不招、认为只有大项目才能推动开发区(园区)的大发展、只有大项目才能实现区域经济迅速腾飞的认识误区。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波特在《国家竞争优势》中强调指出,一个公司的许多竞争优势不是由公司内部决定的,而是来自公司之外,即来源于公司所在的地域和产业集群。招商引资时,应根据地方产业特色,发展产业集群,引进大项目不仅要符合国家产业目录,更重要的是要符合开发区(园区)的产业特色,能与原有产业集群具有内在关联性,才能充分发挥“小资本大集聚、小企业大协作、小产品大市场、小产业大规模”的区域规模优势,切实提升整体竞争力。
三是加强指导,促进开发区之间差异化发展与协同合作。政府部门对各类开发区应实行分类指导,根据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进行部署。按照杭州湾产业带、甬台温产业带和金衢丽沿高速产业带发展规划,因地制宜,综合考虑开发区(园区)所在区域的自然资源、要素禀赋条件、资源和环境的承受能力、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潜力和区位优势等因素,按照区域比较优势原则,明确开发区(园区)各自的定位。目前,开发区(园区)正在重新修订发展规划,有关部门要站在战略高度,立足长远发展,指导各开发区确定各自优先发展的主导产业,避免开发区之间同质化竞争,实现差异发展和错位发展。另外,加强区域合作,鼓励经济发达地区、有先发优势的开发区与经济欠发达地区开发区的合作,建立长效合作机制,实现跨地区资源整合、人才互动、经验交流、功能互补,促进全省开发区(园区)整体发展水平的提升。
(二)全省各地的开发区,要进一步创新建设发展,保护被征地农民的利益,大力发展社会事业,提升开发区(园区)综合实力
一是创新开发理念。从去年开始,国务院及有关部门连续下达了一批加强土地宏观调控的文件和规定,重点在于遏制工业用地低成本过度扩张势头,扭转地区之间恶性竞争和大量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的发生。因此,在近期内,土地指标紧张是摆在各开发区(园区)面前的既成事实,开发区(园区)要转变开发建设理念,大力实行土地存量挖潜,进行零地招商,继续实行“腾笼换鸟”措施,引进占地少、产出效率高的优质项目。
二是切实做好征地过程中的农民安置问题。在征地过程中,要严格按照有关安置补偿政策,建立合理的征地补偿标准,多渠道补偿安置被征地农民,将被征地农民统一纳入社会保障体系,切实保护农民利益。加强被征地农民的培训工作,提高其综合劳动技能和整体素质,拓宽就业道路,真正让被征地农民融入到开发区(园区)的建设发展中,共享开发区(园区)建设发展成果。
三是加强规划,建立与母城良性互动机制。全省大部分开发区(园区)选址在城郊,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开发区(园区)都成为新城区,与母城的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开发区(园区)与母城之间要建立起相互促进、良性循环的互动机制。要根据母城不同发展时期的发展战略和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及时调整修编发展规划,实现开发区(园区)与母城之间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四是大力促进社会事业发展。目前,开发区(园区)不再是单一的开发、工业经济发展功能,已发展成为一个综合性的功能区块。因此,在加强土地开发建设和经济发展的同时,要进一步完善社会服务功能,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要大力开展素质教育,在巩固原有年培训10万人次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发展职业教育,根据入园企业的产业特点,推出劳动技能的入门、提高等培训课程。倡导开发区(园区)区域文化,建立健全卫生医疗服务等。
(来源:国家统计局浙江调查总队)
• 中国角型毛巾架行业运营态势与投资潜力研究报告(2018-2023)
• 中国直接挡轴市场深度研究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2021-2023)
• 2018-2023年KTV专用触摸屏市场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 中国回流式高细度粉碎机市场深度调研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2018-2023)
• 2018-2023年中国原色瓦楞纸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发展策略预测报告
• 中国雪白深效精华液市场深度调研及战略研究报告(2018-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