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山西省委、省政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开拓创新,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全省城市群建设,全省城市经济、社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一、山西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2006年,山西以城市为中心的发展战略,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产业结构更趋合理,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基础设施建设速度加快,城市环境进一步改善,居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科教文卫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一)城市规模扩大,城市化水平有所提高。2006年底,全省11个地级市建成区面积578平方公里。全省非农业人口1047.3万人,占全省人口的比重为31.2%。市区人口在100万人以上的城市有太原市和大同市,11个地级市市区人口923.65万人,比上年增加21.23万人,各城市市区人口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
(二)城市经济快速增长,产业结构更趋合理。伴随着人口向城市集中,尤其是向大城市集中以及城市区域的扩大,国民经济中的各种生产要素向更高层次变革。城市化引起的这种变革突出表现在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迅速发展,城市第一经济效率即城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的不断增长等方面。
2006年,全省11个地级市市区的地区生产总值(当年价格)2083.14亿元,较上年增长10.6%,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同样保持较快增长速度,达到2.26万元,比上年增长8.1%。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地区生产总值占三次产业的比重为98.0%。其中,第二产业增加值1010.04亿元,比上年增长72.88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1031.78亿元,比上年增长126.11亿元,增幅分别为7.8%、13.9%。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占三次产业的比重为99.4%。经济运行质量显著提高。工业生产快速增长,总体经济效益水平继续提高。2006年,11个地级市市区的地方财政一般预算内收入163.64亿元,同比增长35.7%,占全省比重49.2%。11个地级市市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2425.70亿元,比上年增长17.4%;实现利润196.64亿元,比上年增长121.8%。从各市市区的发展速度上看,有太原、阳泉、长治、晋城、朔州、晋中、忻州、临汾、吕梁等9个市的地区生产总值都以两位数的速度增长。
(三)固定资产投资较快增长,基础设施建设加快
2006年11个地级市市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986.66亿元,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896.53亿元,城镇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额169.33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7.5%、18%、11.8%。全年新增固定资产645.10亿元,比上年增长68.1%。
2006年,在城市规模扩大的同时,城市的基础服务设施和环境保护建设速度也在加快。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各市政府在城市多元化建设方面出台了一系列举措,继续深化投融资改革,拓宽融资渠道,融资规模明显增大,有力地推动了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2006年,11个地级市市区建设维护资金支出为55.24亿元,比上年增加14.6%。年末实有铺装道路面积6129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6.1%。排水管道总长度
(四)人民生活继续提高,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
城镇居民收入继续快速增长,总体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2006年,11个地级市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359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12.2%。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支出7502元,比上年增长13.0% ,总体上呈现平稳增长态势,消费继续向旅游、教育等领域倾斜。
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11个地级市市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83.46万人,比上年增长50.72万人。养老保险方面,基本实现了确保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养老金水平逐年提高;与此同时,不断加强制度建设,社会统筹与个人帐户相结合的基本制度模式已经确立,覆盖范围持续扩大,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46.18万人,比上年增长13.22万人。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已保人数达到35.53万人。社会福利事业稳步发展,社会福利院204个,比上年增加18个,社会福利院床位数达到7835张。
(五)科教卫生事业蓬勃发展,文化产业日益繁荣
全省各地级市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十分重视各项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科技事业进一步发展。2006年,全省11个地级市市区各类专业技术人员55.34万人,比上年增加5.65万人。全年科技三项费用18992万元,比上年增长26.4%;科学和教育支出320962万元,比上年增加63472万元,增幅为24.7%。医疗卫生事业健康发展。2006年,全省11个地级市市区拥有医院、卫生院759个,比上年增长14个;拥有医生数3.22万人,比上年增长2814人。文化事业日益繁荣。2006年末,全省11个市市区剧场、影剧院达45个,比上年增长2.3%,公共图书馆图书总藏量550.3万册,比上年增长5.2%,平均每百人公共图书馆藏书60册,比上年增长3.6%。网络信息内容产业继续保持旺盛发展势头。年末固定电话用户数达到430.63万户,比上年增加27.09万户,移动电话用户数达到534.96万户,比上年增加82.19万户;互联网发展迅速,互联网用户数达到101.72万户,比上年增加8.42万户。
(六)生态保护进一步加强,城市环境有所好转
城市环境保护意识逐步增强。2006年,全省城市环境空气质量有所改善。11个地级市环境空气质量达二级以上的天数累计平均达246天,比上年增长8.7%。阳泉、长治等8个城市环境空气质量明显好转。全省综合污染指数由轻到重依次排序为:长治、朔州、晋城、太原、阳泉、大同、运城、临汾、晋中、吕梁、忻州。2006年全省污染源治理投资82.83亿元,比上年增长66.9%。全省烟尘控制区总面积达609.90平方公里,比上年增长3.5%。工业废水排放达标量和工业烟尘去除量分别为30568万吨、1390万吨,分别比上年增长7.1%、12.7%。同时,各级政府提出建立节约型社会,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保证资源和环境的合理开发利用,以实现城市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城市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山西城市经济社会各方面发展速度明显加快,但发展过程中仍存在一些深层次的问题。
(一)城镇化总体水平仍然偏低,城市规模普遍较小。2006年山西城镇化水平为31.2%,与全国城镇化水平43.9% 相比,低于全国12.7个百分点。造成城镇化总水平大城市还不够大,中小城市规模普遍偏小,城市的聚积功能和辐射功能不强。
山西的城市化水平落后于全国水平,深层次的问题表现在:人均占有财富和享有公共资源少。省会太原市作为人口数量与经济总量都比较大的城市,在与发达省份的省会城市相比,在城市竞争力上仍面临着严重的挑战。
(二)产业结构调整较慢,第三产业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全省11个地级市市区三次产业增加值的比例由2005年的2.1:49.8:48.1调整为2006年的2.0:48.5:49.5,第一产业仅下降了0.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下降了1.3个百分点。按照国际城市化程度标准,城市化程度高的城市,其第三产业从业人数一般高于第二产业。而山西11个地级市市区的第二产业劳动者的比重为52.1%,高于第三产业的比重47.3%。所以,山西加快城市化,必须加大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促进第三产业的较快发展。
(三)失业人数增加。伴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2006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员数全省11个地级市市区115203人,比上年增加了17.8%。失业人员的增加,成为影响城镇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因素。
(四)城市建设和管理不同步,重建设轻管理。城市管理应与城市建设同步进行,促进城市经济、社会、环境、秩序的协调发展,促进山西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随着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目前山西城市管理显得相对滞后,其主要表现在:重视新项目建设,轻视已有设施的管理和维修;重视城市干道设施建设,忽视街巷和社区设施的管理;重视街景形象工程建设,忽视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出行、停车等秩序的规范管理。
三、加快城市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树立科学的城市发展理念,促进城市协调发展。山西经济的快速增长对资源、环境的压力日益加大。因此,加快城市发展首先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更加注重城市发展的统筹兼顾,做到城乡协调、区域协调、经济社会协调、人与自然和谐的发展,从而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相协调。
(二)以城市发展为中心,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全面落实“四、四、三、三”发展战略。目前在支撑山西城市发展的产业中,传统产业仍占多数,在当前国家宏观调控,特别是能源、运输日益紧张的局面下,绝不能靠大量占用土地,盲目铺摊子的外延式发展,必须加快工业和城市发展的转型,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城市发展思路,走新型工业化和城市发展道路,要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改变工业高耗能、高污染的现状。减少污染,美化环境,建设绿色优美城市。在山西今后的城市发展中,要重点改造“四大”传统产业,即对煤炭产业、焦炭产业、地方电力、冶金行业进行现代化改造,降低能耗,提高竞争力;优先扶持“四大”新的支柱产业,即煤化工产业、新材料产业、机械装备产业和旅游产业;充分利用其优势,扩大规模,逐步形成影响力;在具体实施中继续打好“三大”战役,通过关小,改中,上大三大战役的具体措施使山西企业形成年产值在50亿元,100亿元,200-500亿元“三个”方阵的联合舰队,带动山西城市经济全面发展。
(三)全面推进与突出重点,选择科学的战略发展模式。在山西城市化模式选择上,要结合山西经济结构的特点,继续坚持“壮大区域中心城市,大力发展中小城市,积极发展小城镇”的“三头并进”方针。同时,要突出重点,重点在山西实施城市“都市圈”战略,首先优先发展省会太原市,使之成为中部城市规模较大的全国性区域中心城市。第二,加快发展以太原为龙头,以各中心城市为核心的中心城市群建设步伐。要进一步加强区域内经济协调和分工定位,发展特色经济,形成经济互补的城市群。
(四)重视城市规划,提高城市功能。城市规划是城市建设与发展的根本,对发展经济、产业结构调整和城市布局具有超前性、指导性。在城市建设中,由于自然资源、区域条件、历史发展、文化环境等方面的差异,决定了在一定区域内各个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路径的差异。因此,城市规划要考虑到社会经济发展的近期和远期目标,大、中、小城市建设要与所在区域的城乡协调发展,发挥比较优势,增强城市的辐射功能。特别是山西中心城市的发展规划一定要坚持法制化规范化,减少人为因素,使城市建设有计划,有步骤,健康发展。
(五)解放思想,增强产业集聚和支撑。山西在加快城市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相对步伐较慢。因此,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是山西城市发展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同时,通过解放思想,加大力度。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依托自身的资源优势和交通区位优势,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速产业集聚,形成产业支撑,促进城市特色经济的发展,提高城市经济实力,带动城乡经济的持续发展,以加快城市化步伐。
(六)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城市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把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更好地落实到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城市管理等各个方面。坚持以人为本,重视社会事业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居民素质和文明程度,实现城市和人的全面和谐发展。重视生态环境,因地制宜,增加水域面积、植树造林、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协调经济、社会、环境和生态效益,走良性循环发展之路,促进山西城市群的可持续发展,共同推动山西城市化进程。
(来源:国家统计局山西调查总队)
• 中国角型毛巾架行业运营态势与投资潜力研究报告(2018-2023)
• 中国直接挡轴市场深度研究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2021-2023)
• 2018-2023年KTV专用触摸屏市场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 中国回流式高细度粉碎机市场深度调研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2018-2023)
• 2018-2023年中国原色瓦楞纸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发展策略预测报告
• 中国雪白深效精华液市场深度调研及战略研究报告(2018-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