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是我国企业中资产优良、治理结构较为先进、财务制度较为透明的企业群体。自1993年9月安徽省首家上市企业以来,全省已有一批具有一定规模与实力,在行业中具有一定地位的国有企业纷纷改制上市,这部分企业通过在证券市场的融资与再融资,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企业融资渠道,实现了企业资源优化配置,对企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安徽省上市公司运作已日趋规范,企业规模不断扩大,经营成效显著增强,已成为安徽省招商引资的现实载体,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近几年安徽省的上市公司已形成“发行一批、申报一批、培育一批”的良性循环的公司。但这些公司同时也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需要认真研究,加以解决。
一、上市公司的基本概况
截至2006年底,安徽共有上市公司46家。
按控股情况分,国有控股企业为37家,占所有上市公司的80.4%,集体控股企业为2家,私人控股企业为7家。
按主营行业分,工业企业为39家,其中制造业37家,采矿业1家,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1家;建筑业2家;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2家;批发零售2家;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1家。
二、上市公司的经营状况
1、运营规模逐步扩大,资本扩张能力增强
全省上市公司紧紧依托其资本和机制优势,通过购并、合资、控股、参股等多种形式,盘活存量资产,不断扩大企业资产运营规模,实力稳步增强。截止去年末,全省上市公司资产总额达1634.1亿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21%。其中,国有控股企业资产总额为1534.7亿元,占全部企业资产总额93.9%,同比增长20.9%;集体控股企业资产总额为13.3亿元,同比增长1.2%;私人控股企业资产总额为86.1亿元,同比增长28.4%。全省上市公司固定资产为1025.1亿元,累计对外投资为53.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3.3%、7.8%。全省46家上市公司中有九成多的企业对未来发展持乐观的看法,其中认为发展前景很好的占半数;仅有3家企业认为发展前景“一般”。
2、营业收入与利润总额双增长
随着上市公司的进一步发展,生产能力大大提高,营业收入也呈上升之势。2006年全省上市公司营业收入为1349.4亿元,同比增长25.4%。利润总额为96.1亿元,同比增长13.7%。呈现出收入和效益双增长的良好局面。2006年利润在10亿元以上的有2家企业,在5-10亿元的企业有2家,1-5亿元的企业有9家,5000万元-1亿元的企业有9家,5000万以下的企业有24家。利润排名前三位的上市公司分别是:马鞍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安徽海螺水泥股份有限公司、安徽皖通高速公路股份有限公司。
3、劳动就业能力增强,职工生活水平提高
截止2006年底,安徽省46家上市公司年末从业人员数为19.1万人,同比增长6.2%,其中在岗职工为18.4万人,同比增长5.6%;其他从业人员为七千多人,同比增长27.6%,对缓解全省就业压力做出了积极贡献。同时,上市公司的职工收入不断提高,2006年从业人员劳动报酬为42.4亿元,同比增长14.6%,为职工提高生活水平奠定了基础。
4、科技创新机制日益完善,企业竞争能力稳步增强
研究与发展经费支出水平及研发支出与企业营业收入之比,是衡量企业综合科技实力、发展后劲的重要指标。统计资料显示,2006年安徽省上市公司研发支出与营业收入的比率为1.1%,同比增长了0.1个百分点。全省46家上市公司中有36家已建立了技术中心,比重为78.3%,其中国家级认定的技术中心为8家,占22.2%;省级认定的技术中心为26家,占72.2%;其他级别认定只有2家,占5.6%。有97.2%的企业技术研究中心设施、经费和人员基本能满足需要。目前,企业获得新产品新技术渠道进一步拓宽。全省上市公司中,自主开发新产品技术的企业有35家;与院校、科研等机构联合开发有22家;委托开发有8家;接受技术成果转让的有9家。有47.8%的企业进行了技术消化、吸收和创新。
加快科技创新成果产业化进程,有力推动企业生产效率的稳步提升,增强了企业核心竞争力。2006年全省上市公司新产品销售收入为169.4亿元,同比增长8.8%。
5、规范建制成效显著,制衡机制日益成熟
多年来,安徽省上市公司积极构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求的现代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取得明显成效。截止2006年底,安徽省上市公司均已建立了完善的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等三会组织机构,94%的上市公司设立了独立董事,它们能各司其职,充分发挥决策、执行、监督管理职能,较好地选择企业经营者。全省46家上市公司总经理中近九成由董事会聘任,且大都为男性,女性仅4人;上市公司总经理年龄在41-50岁之间的占60.9%;在40岁以下占13%;在51岁及以上的占26.1%。近九成总经理文化程度在大学本科及以上,其中约有三成具有硕士学历。
6、企业改革步伐加快,资产重组卓有成效
根据国家的总体规划和安排,2006年安徽省将股改与清欠有机结合,解决了企业历史遗留问题;将股改与资产重组相结合,剥离了不良资产,优化了资源配置;将股改与促进企业改革、引进战略投资者相结合,优化了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完善了上市公司法人治理,促进安徽省上市公司规范动作、提高质量,完成了清欠与股改的基本任务。
三、上市公司存在的一些问题
1、营业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过高。2006年,安徽省上市公司的营业费用为37.5亿元,较上年同期的31.5亿元增加了6.0亿元,增长19.0%;管理费用为49.4亿元,较上年同期的42.2亿元增加了7.2亿元,增长16.8%;财务费用为19.9亿元,较上年同期的14.7亿元增加了5.2亿元,增长35.1%;由于费用上升,导致利润相对减少。
2、负债增长过快,利息支出加大。2006年,安徽省46家上市公司年末负债总计922.8亿元,同比增长32.7%。其中,国有控股公司865.0亿元,同比增长33.1%;集体控股公司8.9亿元,同比增长7.9%;私人控股公司49.0亿元,同比增长31.0%。46家上市公司利息支出18.8亿元,同比增长31.1%。其中,国有控股公司17.7亿元,同比增长31.8%;集体控股公司3700万元,同比增长6.3%;私人控股公司7728万元,同比增长28.4%。2006年安徽省上市公司资产负债率平均为56.5%,同比增加5个百分点。
3、上市公司激励机制参差不一,仍需完善。安徽省上市公司实行企业经营者年薪制的有32家,占69.6%;实行企业经营者持有股权、股票期权的有7家,占15.2%;实行岗位工资为主工资制的有44家,占95.7%;实行科技人员工资收入分配激励机制的有24家,占52.2%;实行职工持股分配制的仅有2家,占4.2%。
4、生产经营受到诸多因素的不利影响。据问卷调查,上市公司负责人认为影响生产经营的主要因素依次是:认为资金紧缺的占54.3%;认为产品缺乏竞争力,科研开发能力弱的均占43.5%;认为地区贸易壁垒,企业富余人员突出的均占32.6%;认为企业债务沉重的占26.1%;认为技术设备陈旧的占13.0%;认为上级行政部门干预的仅为10.9%。
为了促进全省经济更好更快地发展,上市公司更要加强管理,向内部要效益;有关部门要完善和落实上市公司的各项政策,加强对上市公司的监督,进一步规范上市公司的经营行为;同时,要创造有利条件促进更多企业上市,壮大安徽上市公司队伍,促进安徽上市公司更快更好地发展。
• 中国角型毛巾架行业运营态势与投资潜力研究报告(2018-2023)
• 中国直接挡轴市场深度研究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2021-2023)
• 2018-2023年KTV专用触摸屏市场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 中国回流式高细度粉碎机市场深度调研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2018-2023)
• 2018-2023年中国原色瓦楞纸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发展策略预测报告
• 中国雪白深效精华液市场深度调研及战略研究报告(2018-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