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加快山西公路建设 促进经济快速发展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2007年8月16日   来源:中国统计信息网

  近年来,山西省公路交通运输业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为山西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但随着经济运行环境的进一步改善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升,在许多方面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山西经济的发展。当前,公路交通运输业正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本文从实际数据出发,对山西省公路交通运输业现状、存在问题及其面临的新的发展环境与要求进行了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思路。

   

    一、山西公路发展现状

   

  山西资源丰富,是全国的能源重化工基地,作为能源外调大省,山西公路运输对国民经济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近年来,山西交通坚持高速公路、干线公路、农村公路“三网”并重,建设、养护与管理并重,公路建设与运输发展“三个并重”,提高“五种能力”,即交通运输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能力,交通运输统筹规划和协调发展的能力,交通运输公共服务和组织保障的能力,交通运输和建设市场依法监管的能力,交通安全管理和重大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的能力,使得交通事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公路建设取得了较大的发展。

   

  1、公路质量进一步提升

   

  公路通车总里程明显增加,等级进一步提高。从路网结构看,全省二级以上高等级公路、路面铺装里程在公路通车总里程中的比重分别达到20.9%、60%,二级以上公路和路面铺装里程比重比2000年的16.8%、52.9%分别增加了4.1和7.1个百分点。到2006年底,全省公路通车里程达112930公里(包括村道),其中高速公路1752公里,分别是2000年的2.04倍和3.38倍。比2005年通车里程增加1703公里,新增高速公路65.83公里,新增一级、二级公路405.64公里

   

  2、路网逐渐形成,运输能力进一步提升

   

  “十五”时期,汾阳―离石、太原―晋城、得胜口―大同等高速公路大通道建成通车,“人字骨架、九横九环”高速公路网主骨架全面建成,省会到市“三小时高速通达”目标胜利实现,打通了7条通往周边的出省通道,省际间的联系更加紧密,一个以太原为中心、辐射全省市县、南通中原、北出长城、东联京冀、西达秦蜀的高速公路网初具规模。

   

  在十五的基础上,2006年山西公路网进一步扩大,路网密度进一步加大。2006年公路网密度达72.3公里/百平方公里,是2000年的2.04倍。路网进一步向农村延伸,2006年全省有97.63%的行政村通公路,有80.47%的行政村通油路,实现了“镇镇通油路、乡乡通公路、行政村通机动车”的战略目标。

   

  公路里程增加,公路运输网络形成使得山西公路的营运能力进一步加大。2006年,山西公路货运量达78512万吨,货物周转量402.8亿吨公里,分别比2000年增长35.8%、49.2%;公路客运量达38415万人,旅客周转量达189.7亿人公里,分别比2000年增长33.3%、39.6%。公路运输能力的加强为近年来山西经济的崛起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3、运输车辆迅猛增长,汽车是消费结构升级的重要标志

   

  截至2006年,全省民用汽车拥有量达到145.6万辆,比2005年净增28.1万辆,增长23.9%;比2001年翻了一番多,净增86.2万辆,增长145%;比2000年净增90.5万辆,增长165%。

   

  载客汽车快速增长,轿车占总汽车拥有量的31.9%。2006年,全省载客汽车拥有量达83.3万辆,是2001年的3倍,比2005年增加15.5万辆,增长22.9%,增幅快于载货汽车增速27.3个百分点。全省轿车拥有量达46.4万辆,比2005年增加10.9万辆,增长30.4%,增幅快于全省汽车增速6.5个百分点,总量占全省汽车拥有量近三分之一,达到31.9%。全省百万人拥有轿车为13744.9辆,比2005年增加3140.9辆,比2001年增加7164.7辆。

   

  私人汽车大幅增加,占总汽车拥有量的66.4%。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居民收入的提高和交通条件的改善,有经济能力购车的家庭和个人群体逐年壮大,私人拥有汽车数量大幅上升。2006年,全省私人汽车拥有量达96.7万辆,占全省汽车拥有量的66.4%,比2005年提高2.9个百分点,比2001年提高18.8个百分点。

   

  近年来山西省汽车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国内汽车工业的持续快速发展,价格下跌刺激了消费;全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后人们收入和消费水平不断提升,对交通运输工具需求增势强劲;城乡基础设施日益完备,道路状况日趋完好;公务用车制度改革也促进了私家车的消费等。看来汽车是消费结构升级的重要标志。此外,车辆更新换代的速度加快,低油耗、高速度、造型美观舒适,具有先进水平的汽车已成为山西省公路运输的主体。

   

  4、公路运输在综合运输体系中的地位显著提高

   

  过去,山西省运输主要以铁路为主,1957年铁路旅客周转量占总旅客周转量的83.1%,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运输方式逐渐向公路转移,1985年铁路旅客周转量下降为66.7%,到2005年这一比例继续下降为32.1%,2006年继续下降为30.1%,相反,公路旅客周转量从1957年的16.9%上升为2006年的51.7%,成为山西客运的主要方式。

   

  货物运输方式也在发生变化,公路货运也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公路货物周转量从1980年的5.87%上升到2006年的26.3%,公路货运量的比重从1980年的38.7%上升到2006年的59.5%,公路的主体地位进一步确立,以其快速、直达等优势不仅为山西省内经济循环,为铁路分流和集散起到了重要作用,而且在晋煤长途运输中发挥了日益显著的作用。

   

    二、公路运输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公路交通事业的快速发展,为山西省发挥促进经济发展,加速在全国区域经济板块中崛起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但是,用科学发展观来审视发展现状,山西省公路交通运输业仍然面临着一定的问题:

   

  1、车辆的迅速扩张,特别是民用车辆大幅增长,使得山西公路承载压力进一步加大

   

  到2006年底,全省民用汽车拥有量达到145.6万辆,是1978年的32.9倍,是2000年的2.7倍。其中载货汽车36.2万辆,载客汽车83.3万辆,分别比2000年增长30.4%和17倍。运输车辆的迅速扩张使得山西公路承载压力进一步加大,到2006年底,每百平方公里公路平均汽车数为1289.2辆,是1978年143.2辆的9倍,是“十五”初期的1.3倍。

   

  2、总量不足,通达深度不够,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

   

  近年来,山西省公路基础设施供给能力明显提高,但与广东、江苏等东南部发达省份相比,公路网整体发展水平包括高速公路里程、公路网面积密度、高等级公路所占比重等指标还有一定差距。从公路交通在山西综合运输体系中的地位及今后应发挥的作用来看,公路网规模仍较小,路网密度还偏低。特别是山西省作为特殊的资源型经济省份,运输强度历来较高,矿产资源的开采加工及矿产品的流通、丰富的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等均需要公路建设先行。因此,全省公路在数量上、尤其在质量上都要有较大发展,才能更好地支撑保障经济社会发展。

   

  到2006年底全省不通公路的建制村还有665个,不通水泥(油)路的建制村还有5486个,主要分布在忻州、吕梁等偏远山区,通达通畅任务还十分艰巨。区域性不平衡和差异化发展不利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和全面进步,必须进一步扩大路网规模和水平,以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

   

  3、路网平均技术等级不高,通行能力较低

   

  尽管近年来山西省高等级公路里程增长较快,但在整个公路网中所占比例仍较低。截至2006年底,二级以上等级公路占总里程的13.1%,三级公路占13.8%,而四级及等外公路占73.1%,全路网平均网等级不到3级。从路面构成来看,目前山西省有铺装路面仅占34.9%,简易铺装路面占27.2%,未铺装路面高达37.9%。从整个路网功能来看,因高速公路尚未成网,运输主通道作用不能充分发挥,而一般干线公路网作为运输通道和集散道路的连接层,其骨架路段等级不高,形成卡脖子路段,导致整个干线公路通行能力不高,不能满足实际需要。

   

  4、路网发展不平衡,影响整体服务水平提升

   

  山西省公路网发展较快,但发展不平衡,从布局上看,地区分布不合理,中部腹地较为完善配套,晋西北、太行山革命老区还比较落后。2006年,运城和晋中市不包括村道的公路密度已达到62.58公里/百平方公里和53.77公里/百平方公里,而吕梁市仅为31.91公里/百平方公里。部分路段仍存在“瓶颈”路段,一些城市过境路段和交通流量大、超载严重的路段由于养护费用不足,破损路段不能及时得到改造,成为“瓶颈”。且公路网内部发展不平衡,高速公路和农村公路连年大幅增长,而一般干线公路的规模多年来基本未变,全路网呈现出两头快速增长、中间基本不动的不均衡发展态势,影响整体服务水平提升。

   

  5、城市道路交通不够畅通,给居民出行带来不便

   

  近年来,山西省虽然在公路建设上加大了投资力度,公路里程逐年增加,等级公路比重逐步提升,但是城市交通发展仍然滞后,城市道路交通运输紧张,特别是省城市区高峰时间堵车拥挤现象严重,居民生活质量受到了严重影响。2005年山西省人均拥有道路面积7.9m2,远低于全国10.9m2的平均水平;2005年山西省每万人拥有公共汽车数5.3台,同样低于全国8.6台的平均水平,城市交通状况急需改善。

   

    三、公路运输发展面临形势及要求

   

  “十一五”,是山西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加快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建设的关键时期。山西将紧紧抓住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战略机遇,继续深入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加快新型工业化、特急城镇化进程,培育优势产业、统筹城乡发展、扩大对外开放,把山西建成国家的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在中部地区崛起和周边省份竞相发展的格局中走在前面,构建充满活力、富裕文明、和谐稳定、山川秀美的新山西。

   

  公路是山西省主要的交通运输方式之一,是经济发展的基础,要适应经济社会全面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全面提高的要求,适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就必须加快公路统筹协调发展,加快公路基础设施建设。

   

  1、以科技应用创新为动力,推进交通增长方式的转变,提高公路交通运营效率

   

  公路车流密度的增加使得公路运输压力进一步加大,交通基础设施能力与使用者需求之间的不平衡将日益突出,单靠过去扩大外延式的增长方式已经无法解决不断增长的运输需求与日益紧张的交通资源约束矛盾,必须依靠科技进步,采用现代化的装备和管理技术,改进公路乃至整个交通运输系统的运行组织方式,大幅度提高交通基础设施的使用效率和安全性等,实现交通运输内涵式的增长方式,使运输质量和效率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只有这样,交通运输业与经济发展逐渐相适应的趋势才有可能持续下去,交通运输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度才有可能保持不变或继续增大的可能。

   

  “十一五”时期,在继续扩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规模的同时,要积极发展和应用高新技术,开发研究并推广应用智能交通系统,保证运输安全、提高运输效率。

   

  2、以构建现代综合运输体系为主线,提高公路运输效率

   

  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突破现行的管理体制和各自发展的模式,以大交通的观念统筹协调各种运输方式发展,支持建立大能力、低污染、低能耗的集约型交通运输方式。通过优化方式之间与方式内部、区域间及区域内部,以及城乡间的运输结构,整合运输网络,实现有限交通资源下运输能力最大化,减少能耗,缩小地区与城乡差距,形成各种运输方式协调发展局面。

   

  3、全面提升公路基础设施供给能力和服务水平,保持公路交通又好又快发展

   

  经济的增长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将产生大量的客货运输需求,全社会运输需求总量将持续快速增长。山西经济的运输强度历来较高,经济发展和公路客货运输增长之间一直呈明显正相关关系,“十一五”山西经济的这一基本特点不会发生质的变化。经济的快速发展要以大规模、高效率、现代化的交通运输服务为基础,因此,要保证经济总量持续、高速增长,山西公路交通必须全面提升供给能力和服务水平。

   

  4、加快晋西北和太行山革命老区公路建设,促进区域均衡发展

   

  由于地理、经济等条件的制约,山西省公路建设不平衡,沿大运高速公路的中轴地带地势平缓,经济较为发达,交通便捷,而东部沿太行山脉和西部吕梁山脉及沿黄河地区则地形复杂,经济相对落后,交通不便。落后的交通基础设施成为制约这些地区发展的瓶颈,今后省政府在加大对“两区”在产业、基础设施等方面的扶持力度时,要特别注重晋西北和太行山革命老区公路建设,以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5、优化站场布局,改善站内外环境

   

  货运站站点的建立应充分考虑山西省经济在产业结构、地区结构、城乡结构等方面的调整和变化,加强物流中心建设,便于货物周转和各种运输方式的衔接。客运站的选址应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以尽量减少换乘距离,方便旅客出行为准则,对客运站周边环境进行合理规划,一方面方便乘客,为等车的乘客提供良好的购物及休息的环境,另一方面可带动站点周边经济的发展。

   

  6、加快农村和欠发达地区公路网的建设,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区域公路的建设、发展必须与现代化、城市化和可持续发展相适应。当前,我们正处于现代化进程的关键阶段,城市化发展迅速,可持续发展更是今后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统筹高速、干线和农村公路建设,加快农村和欠发达地区的交通发展,推进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山西提供良好的交通条件。

   

  (来源:山西省统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