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西安市将“菜篮子”工程作为农业重点工作来抓。市、(区)县分工明确,市长亲自抓“菜篮子”,区、县长重点抓“菜园子”。在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下,经过10余年来不懈的努力,西安市“菜篮子”工程建设迈上新台阶,“菜篮子”工程综合生产能力长足发展,成果显著,蔬菜等鲜活农产品人均占有量达到历史最高水平。
一、蔬菜产业持续稳步增长,地域特色化布局初步形成
在人们的日常饮食中,除大米、面食供给主要的热量外,还需要蔬菜提供必需的营养素和口感,其对营养和健康的价值不言而喻。在“菜篮子”工程六大产业类别中,蔬菜种植由于经济效益高、收益兑现快而发展速度最快,特别是实施“菜篮子”工程以后,蔬菜产业有了迅猛的发展,已实现由过去长期短缺、品种单调,到供求平衡、品种多样、丰富充盈的历史性转变,蔬菜成为西安市仅次于粮食的第二大种植作物。
2006年,全市蔬菜播种面积78.92 万亩,在农作物总播种面积中占到了10.5%,比1996年提高了3.4个百分点;蔬菜产值25.06亿元,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22%,比1996年增加6.2个百分点;蔬菜产量208.39万吨,较1996年的138.01万吨增长51.0 %,年均递增4.2%。
在蔬菜产量增长的同时,蔬菜基地建设、产品结构调整和科学生产发展较快,特别是加快了蔬菜生产向远郊区县的战略转移,确保了蔬菜的增产增收。
在产品结构方面:打破了传统意义上的蔬菜理念。上世纪90年代初期,由于西安市蔬菜生产科技含量较低,蔬菜的季节性生产较突出,特别是冬储大白菜和萝卜现象是当时人们越冬的一道“风景”,被老百姓戏曰“白菜萝卜一大堆,凑凑活活吃一冬”,冬季市场中高档蔬菜极为鲜见。到90年代中后期,随着科技生产的发展,温室及大棚蔬菜逐渐进入百姓生活,冬季吃高档精细菜不再是幻想。据统计,2006年,西安市白菜萝卜种植面积12.16万亩,仅占到当年蔬菜种植面积的14.1%、产量仅占到当年总产量的16.3%,面积和产量较1996年分别下降11.6和14.4个百分点。
在发展战略转移方面:随着城市的扩建和发展,近郊基本农田大多被占用,市委、市政府对此高度重视,明确了向远郊区、县转移的发展思路。经过数年的努力,西安市蔬菜生产转移力度加快。2006年西安市近郊(城6区)蔬菜种植面积为13.20万亩,产量41.88万吨,分别占到全市总面积和总产量的15.2%和20.1%,和1996年相比,近郊6区在全市所占到的面积和产量减少了28.0和25.0个百分点。
在基地建设方面:根据区域优势,以科学发展观带动蔬菜基地建设,设施蔬菜面积和产量逐年增加,蔬菜品种日益丰富,季节差别、地区差别逐渐缩小,形成了“两带两基地”的规模化布局。“两带”为灞-临-高蔬菜产业带、沿渭无公害蔬菜产业带(包括19个乡镇);“两基地”为阎良万亩无公害大棚蔬菜生产基地,以及蓝田、长安、临潼、周至的秦岭北麓露地蔬菜生产基地。截止2006年,通过国家和省级蔬菜质量认证的基地有33个,设施、无公害蔬菜等现代农业成为西安市农业增速、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来源。
今年上半年,西安市蔬菜产量77.04万吨,同比增长10.8%,蔬菜产值占种植业总产值的35%,比96年的21.1%,提高13.9百分点。设施蔬菜面积已达20.23万亩,其中日光温室面积2.89万亩,大棚面积6.74万亩,中小棚面积10.6万亩,设施蔬菜总产量67.6万吨,占蔬菜总产量的87.8%。无公害蔬菜认定面积12.99万亩,无公害技术推广面积15万亩,建成了8个万亩无公害蔬菜基地。
二、牧业生产大幅度增长,地域规模养殖渐成气候
在日常生活中,传统意义上的鸡鸭鱼肉一直被视作生活富足的象征,餐桌上除了有黄瓜、茄子等 “素菜”带给的基本营养需求外,还需要肉食等“荤菜”为身体提供营养质和养份。数据显示,近10年来,西安市通过制定实施畜牧板块、产业带发展规划,狠抓了畜牧结构调整,积极发展规模化养殖、标准化生产,畜牧业生产呈现快速发展势头。
2006年,西安市肉类总产量19.7万吨,比1996年增长50.8 %,年均递增4.2%;奶类产量47.1万吨,比1996年增长185.5 %,年均递增11.1%;其中:牛奶产量37.5万吨,增长245.6 %,年均递增13.2%;禽蛋产量12.5万吨,下降21.6 %,年均下降2.4%。
从牲畜存栏情况看,生猪150.1万头,比1996年增长23.7%,年均递增2.2%;牛32.1万头,增长 13.0%,年均递增1.2%;其中:奶牛11.0万头,增长275.4%,年均递增14.1%;羊50.9万只,增长24.8 %,年均递增2.2%;其中:奶山羊36.2万只,增长50.1 %,年均递增4.1;家禽1404.23万只,下降16.8%,年均下降1.8%。
畜牧业生产中有几个明显特点:一是奶牛发展在畜牧业生产中优势明显,主要表现为奶牛存栏增速明显高于其它畜禽增速;二是家禽市场由于价格上扬,近期出现恢复性增长;三是特种养殖异军突起,成为新的增长点。特种养殖专项调查显示,西安市现有特种养殖品种14个,品种主要有兔、鸽子、鹌鹑、鸭、蜂等。
今年上半年,西安市畜牧存出栏及肉产量平稳发展。出栏方面:牛6.76万头,较上年同期增长4.1%;猪97.77万头,增长7.5%;羊24.55万只,增长3.6%;家禽677.96万只,下降4.2%。存栏方面:牛31.37万头,增长0.9%;猪131.13万头,增长1.2%;羊50.07万只,增长5.9%;家禽1349.51万只,增长1.1%。肉类总产量9.72万吨,增长4.2%;奶类总产量23.39万吨,增长8.9%,禽蛋产量5.67万吨,增长3.9%。
三、渔业生产呈恢复性增长态势
近几年受自然条件的限制,特别是生产成本不断上升等诸多因素,全市的渔业生产受到一定的影响。数据显示,自2002年以来,连续3年渔业生产均呈下降趋势,2003年比上年同期下降 17.1 %;2004年下降 2.5 %;2005年下降 3.6 %。2006年西安市加大力度调整渔业产业结构,应用先进技术改造传统的渔业方式,加快池塘精养、水库养殖高产综合配套技术和无公害水产品养殖技术推广,大力发展名特优水产品养殖,努力提高渔业发展质量和效益. 全市水产品产量0.97万吨,比1996年增长 9.0%,年均递增0.9%,全市鱼塘水库已发展到400余座。
近年来,西安市休闲渔业发展势头迅猛,相继出现了临潼新丰、未央草滩、长安东大等一批集养殖、垂钓、烧烤、餐饮和休闲娱乐于一体的休闲渔业基地。目前已辐射到了西安市所有远郊区县,休闲渔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西安市渔业生产的回升,有力的促进了西安市渔业生产的发展。
目前,西安市无公害渔业生产基地已达20家,面积超过1.42万亩,占全市水产养殖总面积的49.2%;鲤鱼、草鱼、鲫鱼、鲂鱼、鲢鱼、鳙鱼、乌鳢、黄河鲶鱼、罗非鱼、加州鲈鱼、虹鳟鱼、金鳟鱼、淡水白鲳等13个品种获得无公害产品认证。今年上半年,西安市水产品产量4736吨,较上年同期增长2.7%,其中无公害水产品产量3500吨,占 73.9%。
四、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成效, 区域布局趋于优化
10年来,西安市果业生产方式由规模扩展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果业生产基本实现了向优生区的转变,面积趋向稳定,区域布局和品种结构逐步优化,单产、质量不断提高,产量稳定增加。
一是因地制宜调整,品种结构优化。充分发挥资源和区域比较优势,扬长避短,调整结构,扩大优生区面积,淘汰非适宜区面积,突出质量和效益。1998年到2002年的5年间,是全市水果区域布局和面积调整的最快时期,全市淘汰非适生区果园约30万亩,其中苹果23.8万亩。截止2006年底,苹果、梨等非适生区面积占全市园林面积比重从1996年的59.1%,下降到15.1%,下降44个百分点,猕猴桃、桃等小杂果面积则提高30.3个百分点。
二是区域化布局初步形成。按照发挥区域比较优势的原则和果品市场多元化的要求,经过积极调整,全市水果进一步向各自的生态优生区集中,已形成了“四带五基地”的果业发展格局,既秦岭北麓周至、户县、长安、灞桥猕猴桃;临潼、灞桥石榴;户县、长安、灞桥葡萄;高陵、阎良鲜食枣等4条产业带和未央、长安、周至、户县鲜桃;高陵、阎良酥梨;蓝田、长安杏;灞桥、蓝田樱桃;临潼、蓝田、长安柿子5个基地。
三是面积稳定增加,水果产量大幅度增长。2006年年末全市园林水果面积57.68万亩,产量55.34万吨,分别比1996年增长89.4 %和92.5 %,年均递增6.6%和6.8%。其中:葡萄3.55万吨,增长108.8 %,年均递增7.6;桃 10.31万吨,增长158.4 %,年均递增10.0%;柿子2.02万吨,下降16.5 %,年均下降1.8%;猕猴桃15.37 万吨,增长842.9 %,年均递增25.2;石榴3.27万吨,增长80.2 %,年均递增6.1%;其它水果20.82万吨,增长27.1 %,年均递增1.9%。果用瓜总播种面积15.07万亩,比1996年增长454.0%,年均递增18.7%;果用瓜总产量38.63万吨,比1996年增长750.9%,年均递增23.9%。
四是标准化生产全面推行,果品质量显著提高。2006年全市标准化樱桃基地达到2.5万亩,标准化杏基地达到3.2万亩,标准化枣基地达到3.8万亩,标准化桃基地达到6.8万亩,生产的果品质优、价高、销售畅。周至的猕猴桃、灞桥的樱桃、户县的葡萄、阎良的甜瓜、未央的水蜜桃等成了国内外的水果知名品牌。阎良区甜瓜亩均收入达到7000多元,以上市早、个儿小、味道甜、绿色无公害为特点的户县同兴西瓜,从最初的200余亩发展到如今5000余亩的产业规模,其产地被省农业厅授予“无公害”基地、“无公害”产品双认证,被西安市政府授予“西甜瓜示范园”称号,“同兴”品牌享誉省内外,市场供不应求。
五、人均占有量明显增加 主要农产品生产可满足西安市城乡居民需求
据计算,2006年西安市居民蔬菜人均占有量为276.7公斤,比1996年的210.7公斤增加66公斤,增长31.3%,年均递增2.8%;人均肉类占有量26.2公斤,比1996年增加6.3公斤,增长31.7%,年均递增2.8%;人均奶类占有量62.5公斤,比1996年增加37.3公斤,增长148.0%,年均递增9.5%;人均水产品占有量1.2公斤,比1996年减少0.2公斤,下降14.3%,年均下降1.5%;人均禽蛋占有量16.6公斤,比1996年减少7.7公斤,下降31.7%,年均下降3.7%;人均瓜果(含园林水果)占有量124.8公斤,比1996年增加74公斤,增长145.7%,年均递增9.4%。除了禽蛋和水产品人均占有量有所下降外,其他均有不同程度增长。
据调查,2006年西安市城镇居民人均蔬菜消费量110.9公斤;人均肉类消费量20.5公斤;人均禽蛋消费量12.3公斤;人均奶及奶制品消费量28.5公斤;人均瓜果消费量73.9公斤,农村居民人均蔬菜消费量54.57公斤;人均肉类消费量7.14公斤;人均禽蛋消费量4.42公斤;人均奶类消费量5.67公斤;人均瓜果消费量9.85公斤。根据西安市城乡人口总数,及69.21万流动人口的社会消费量测算,西安市每年约需蔬菜68.17万吨、肉类12.25万吨、禽蛋7.4万吨、奶类15.56万吨、瓜果38.77万吨,可以判断,西安市主要农产品生产能满足西安市居民及社会消费需求。
综上,经过10年菜园子建设,丰富了西安市居民的菜篮子。但是,发展中还存在一些值得关注和思考的问题:
第一、设施蔬菜面积仍然偏小,蔬菜生产总体效益偏低。设施蔬菜是生产高档、精细和反季节蔬菜的主体,经济效益明显较高,是增加菜农收入的重要途径。虽然近年来西安市比较重视,有了较快的发展,但设施蔬菜面积仍然偏小,是西安市蔬菜生产总体效益偏低的主要原因。西安市设施蔬菜面积约20.23万亩,设施蔬菜总产量67.6万吨,其中供应冬春蔬菜市场的日光温室面积仅有2.89万亩,年产量仅14.8万吨,而春节期间一个月全市的蔬菜需求量就约需24万吨左右,总量明显不够;大棚、中小棚蔬菜面积共计17.34万亩,年产量52.8万吨,主要供应春季蔬菜市场,也是外销的主导产品,还应加快发展。露地蔬菜生产存在大路菜面积偏大、集中上市相对过剩等问题,生产效益低下。2006年6、7月定植的芹菜、菜花,集中在10月底上市,且面积扩大过快,导致滞销、贱卖甚至销毁,严重挫伤了菜农的积极性,给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带来负面影响。
第二、农产品生产集约化、规模化程度较低,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主要是生产单位分散,生产存在着随意性和盲目性,没有连片联合生产,导致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到目前为止,农产品生产以一家一户的小型分散生产为主,农户优先追求土地生产率的提高,集约化、规模化生产程度低,不利于先进技术的推广,不利于生产水平的提高,不利于市场竞争。
第三、养殖业成本高,农民积极性受挫。据调查,肥猪每斤售价与玉米每斤售价比例为5.5:1以上,养猪方可盈利。而去年两者比为4:1,标准化养殖4斤配料长1斤肉,每斤按2.4元计算,生产1斤生猪倒贴0.4元,这种高投入低收入状况让农户积极性严重受挫。相反2007年4月猪肉涨价,猪价与玉米每斤售价比例已达到6.6:1,目前看起来利润确实不错,然而许多养殖户仍担心市场行情突变,怕再次陷入养猪亏损的怪圈。
第四、近期畜禽产品价格波动大。2006年上半年,西安市畜牧业价格指数为97.7%,生猪等养殖业效益很不景气,很多散养户纷纷放弃,前段时期长江流域出现猪蓝耳病和淮河流域水灾,使南方肉源匮乏,销售商纷纷从北方调运猪肉,以前从未在西安进货的河南、湖南等省份先后运走了西安大量出栏生猪,两种因素导致了西安市场的肉源紧缺,价格上涨,上半年畜牧业价格指数为116.81%,活猪收购价格达8.52元/公斤,同比增加2.19元,增长34.6%,禽蛋收购价格7.18元/公斤,增长67.78%。,价格波动较大。但目前很多看到了希望的规模养殖户陆续从5月开始新建圈舍,大胆地恢复和增加养殖数量,预计,若不出现大规模的市场波动、大范围的疫情和自然灾害,今年9月份以后,西安市的畜牧生产应当趋于稳定,市场价格趋于平稳状态,畜牧业将稳定健康发展。
(来源:陕西省统计局)
• 中国角型毛巾架行业运营态势与投资潜力研究报告(2018-2023)
• 中国直接挡轴市场深度研究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2021-2023)
• 2018-2023年KTV专用触摸屏市场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 中国回流式高细度粉碎机市场深度调研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2018-2023)
• 2018-2023年中国原色瓦楞纸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发展策略预测报告
• 中国雪白深效精华液市场深度调研及战略研究报告(2018-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