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经济是在县域范围内以城镇为中心、以农村为基础的各种经济成分有机结合的一种区域性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辽宁经济与东部地区的优势和差距主要体现在县域经济的发展上。要实现《辽宁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提出的:“十一五”时期确保辽宁的经济增长速度和效益增幅持续达到或超过东部地区的平均水平的目标,大力发展县域经济至关重要,既是战略重点,也是主要突破口。国家统计局辽宁调查总队收集了东部地区的资料,并进行了具体对比分析,意在找准优势及差距,提出促进辽宁省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对策。为了保证和东部地区资料的一致性和可比性,本文对辽宁省县域的范围定义为44个县(市),东部地区的范围定义为:河北、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及海南7个省,不包括北京、天津、上海3个直辖市。
一、辽宁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
近年来,省委、省政府相继出台了《关于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推动了辽宁省县域经济实现了又好又快发展。2006年,辽宁省县域经济发展呈现出以下四个基本特征:
1.综合实力继续增强。2006年,辽宁省44个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300.1亿元,增长21.8%,占全省35.6%,比重较上年提高1.8个百分点;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13874元,比上年增长22.1%;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08.8亿元,增长30.1%,增幅高于全省9.1个百分点,占全省13.3%,较上年提高0.9个百分点。
2.投资实现快速增长。2006年,辽宁省44个县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达1004.3亿元,占全省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的20.2%,比重较上年提高2.8个百分点,比上年增长57.2%,比全省增幅35.7%高22个百分点;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占GDP的比率为30.7%,比上年提高11.4个百分点。
3.产业结构实现新调整。2006年,辽宁省44个县第一产业增加值为767.1亿元,增长10.7%;第二产业增加值为1480.0亿元,增长26.3%;第三产业增加值为1053.0亿元,增长24.6%。三次产业比重由上年的25.6:43.2:31.2调整为23.2:44.9:31.9。一产业下降2.4个百分点,二产业上升1.7个百分点,三产业上升0.7个百分点。
4.农民收入实现新突破。2006年,辽宁省农民人均纯收入4090元,比上年增加400元,增长10.8%。从44个县来看,11个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5000元,占25%,比上年增加4个,其中,长海县仍旧是全国最高,达15012元;4000-5000元的有20个,占45.5%,比上年增加5个;3000-4000元的有11个,占25%,比上年减少5个;2000-3000元的有2个,占4.5%,比上年减少4个。
二、辽宁县域经济与东部地区的比较
与东部地区比较,辽宁县域经济发展既具有一定的发展优势,又存在较大差距。
(一)辽宁县域经济发展的比较优势
1.土地优势明显
在国家实行严格的土地保护政策的情况下,东部地区遭遇土地瓶颈时,辽宁省的土地资源优势突显。2005年,辽宁省县域每万人拥有土地55.4平方公里,是东部平均水平26.2平方公里/万人的2.1倍,高于东部任何省。尤其是在东部沿海土地开发基本饱和下,辽宁省仍有将近一万平方公里的荒滩、荒地和待开发的土地,资源后续优势明显。
2.农业优势明显
比较结果显示,辽宁农业发展具有明显优势,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较强。一是第一产业增加值高于东部地区平均水平。2005年,辽宁省县均第一产业增加值为15.8亿元,高出东部地区平均水平1.5亿元,仅次于江苏、山东两省,分别低4.2亿元、1.8亿元,与广东持平,高于海南0.6亿元、福建3.4亿元、浙江4.2亿元、河北5.6亿元。二是粮食、肉类总产量居高。2005年,辽宁省县均粮食总产量达40.3万吨,为东部平均水平24.5万吨的1.6倍,只低于江苏4.9万吨,高东部6个省,分别高于山东0.8万吨、河北18.2万吨、广东22.1万吨、福建27.7万吨、浙江28.3万吨、海南32.0万吨。2005年,辽宁省县均肉类产量为8.1万吨,是东部平均水平4.4万吨的1.8倍,东部7个省均列于辽宁省之后,最低的浙江为2.3万吨。
3.资源优势明显
一是区位优势。辽宁拥有
4.政策优势明显
一是党中央为东北振兴、东北开放,单独制定了36号文件,36号文件给了很多优惠政策,这是东部地区没有的。二是辽宁实施“五点一线”沿海开发开放战略,出台了许多优惠政策,惠及沿海经济带6市、12个县(市),沿海县域的快速发展将对全省县域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二)辽宁县域经济发展的差距
1.综合经济实力不强
与东部地区比较,辽宁省县域经济综合实力明显不强。在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收入、金融储蓄存款余额、农民收入等主要指标上差距很大。
(1)第二产业增加值大大低于东部地区平均水平。2005年,辽宁省县均第二产业增加值为31亿元,与东部50.9亿元的平均水平相比相差19.9亿元。除了大幅度高于非工业省份海南、略高于河北的29.1亿元和福建的29.2亿元外,与最高的江苏98.1亿元、浙江76.6亿元、山东66.8亿元、广东40.9亿元4省相比,存在的差距甚大。
(2)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较低。2005年,辽宁省县均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为2亿元,为东部平均水平3.8亿元的52.3%,仅高于海南和河北两省。最高的江苏8.6亿元,是辽宁省的4.3倍,浙江7.5亿元是辽宁省的3.8倍,山东4.2亿元是辽宁省的2.1倍。详见下表:
2005年,在全部县(市)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2亿元的辽宁省只有10个县(市),占22.7%,仅高于海南和河北两省,低于其余5个省。其中,江苏46个,占80.7%;浙江48个,占77.4%;山东58个,占60.3%。具体详见下表:
(3)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不高。2005年辽宁省县均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36.3亿元,比东部52.3亿元的平均水平低16亿元。分省对比看,大大高于海南,略高于河北、福建;但分别只为江苏、浙江、广东、山东省的38.8%、47.4%、52.5%和77.8%。详见下表:
(4)农民人均纯收入不高。2006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090元,除了高于海南、河北外,分别比浙江、江苏、广东、福建、山东低3245元、1723元、990元、743元和278元。
2.县域工业发展差距甚大
辽宁省作为老工业基地,工业基础十分雄厚,但规模以上工业大都集中在中心城市,县域工业基础薄弱、布局零散、集中度低、规模实力与竞争不足,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和工业总产值(现价)大大低于东部地区平均水平。2005年,辽宁省县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96.7个,远远低于东部平均水平189个,其中,5个省高于辽宁省,依次是浙江471.6个、江苏355.2个、山东191个、广东158个、福建124.7个。河北和海南两省低于辽宁省,分别是55.8个和21.8个。
2005年辽宁省县均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现价) 40.3亿元,不及东部平均水平135.9亿元的三分之一,除海南一个省9.6亿元低于辽宁省外,其余6个省均大幅度高于辽宁省。详见下表:
3.县域投资规模小,活力不足
在振兴老工业基地的强势推动下,辽宁发展展示了巨大活力,固定资产投资呈现大幅度增长势头,但这种增长主要体现在城市增长上,而县域投资明显规模小,活力不足。2005年,辽宁省县均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为14.5亿元,是东部平均水平26.2亿元的55.3%。比较显示,辽宁省低于4个省,它们是山东(45.5亿元)、浙江(42.7亿元)、江苏(39.7亿元)、广东(19.7亿元),略高于河北、福建、海南三省。县域固定资产投资不足,小城镇发展相对落后。2005年度,全国1000强乡镇中,辽宁只有17个镇入围,而江苏、浙江、广东、山东、福建分别为275个、266个、121个、95个、27个,占据了千强镇近百分之八十,差距很大。
三、缩小差距,壮大辽宁县域经济的对策
(一)着力推进县域财政的均衡化发展
一是要扩大转移支付的覆盖面,尤其要针对欠发达地区财政实力薄弱的特点,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财政扶持力度。二是要在普遍提高省级税收增量返还比例的同时,对欠发达地区再增加一定比例的返还,提高激励效应。三是加大实行由省对县(市)直接补助、直接拨款,各类财力性转移支付资金、专项资金等向欠发达地区倾斜的方法,同时,还要加大对县级财政资金的监管力度,确保财政扶持政策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
(二)大力发展县域工业,加快农村工业化进程
1.大力发展主导工业
一是要全力培育和扶持一批有实力、有市场、有带动产业作用的工业龙头产业和企业,加大区域辐射,发挥聚集效应;二是要为县域创造更加宽松的政策环境,吸引新建大型工业项目在县域布局,使工业企业发展重心由城市向县域转移;三是要改变目前效益差、财政贡献率低的产业布局,整合乡镇工业资源,提升市场竞争力。
2.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
一是凭借辽宁的工业基础和区位优势,依托丰富的农产品资源,大力发展加工工业,错开农产品上市时间,规避农民发展效益农业的市场风险。二是发挥优质农产品深加工作为农业产业龙头指挥棒的作用,引导种养殖业发展方向,促进农业产业结构向优质、高效调整。三是延长农业产业链,实现农产品多次增值,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促进农民增收。
(三)加大投资力度,激活县域经济发展活力
1.调整投资结构,投资向县域倾斜
比较显示,2005年,在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中,辽宁省44个县占全省的比重仅为17.4%,比东部地区平均水平39.1%低21.7个百分点,低于东部地区所有省份,其中,山东为57.5%,浙江为55.4%,河北为52.2%,江苏为36.4%,福建为34.1%,广东为25.7,海南为25.2%。
县域投资不足是辽宁省与东部地区经济发展差距的节点,因此,要积极引导投资向县域倾斜。一要借助辽宁中部城市群经济区、辽东半岛开放型经济区(五点一线)和辽西地区建设的契机,引导投资资金向特色县域经济区转移,打造辽宁县域经济发展新优势。二要实行开放型县域经济,实施项目牵动战略,突出抓好招商引资,使投资向县域转移,不断增强县域经济发展后劲。
2.着力新农村建设,投资向农村基础设施倾斜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搞好新农村建设和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牛鼻子”,对辽宁省县域经济发展至关重要。为此,一方面应加大政府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提高财政支出中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资比重;另一方面应从农民最关心、最急需、最容易解决的问题入手,通过政府行为,采取补贴、贴息、奖励、物资援助、风险补偿、减免税费、购买服务等多种政策和激励措施,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吸引各种资金投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3.突出产业重点,投资向现代农业倾斜
近三年,辽宁省农业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只有3%左右,相反,农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却高达10%以上,表明农业的投入远不及农业的贡献。因此,应加大投资向农业倾斜。一是建立多元化农业投资格局,拓宽支农资金来源渠道;二是完善财政直补政策。拓宽农产品直补范围,提高直补标准,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为工业反哺农业创造条件;三是加大农业科技投入。注重科技研发和技术推广、农产品流通设施、农民培训等方面的投入,提高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
(四)积极推进县域经济结构调整
从对比情况看,辽宁省县域经济发展落后于东部地区主要体现在县域产业结构层次不高。一是农业从业人员在乡村从业人员中所占比重太大。2005年,辽宁省县域农林牧渔业从业人员占乡村从业人员比重为64.4%,比东部地区50.4%高出14个百分点,仅低于海南省的77.5%,大大高于其余6个省,其中河北55.9%、山东55.8%、广东54.2%、福建53.6%、江苏41.3%、浙江34.5%。二是农村工业化水平相对较低。传统农业和工业仍占主导地位。三是第三产业发展较慢,“农转非”速度不快。
针对辽宁省县域经济结构不合理状况,必须大力发展二三产业,摆脱依靠农业推动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把工业强县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核心战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县域经济结构优化调整,降低农业增加值比重,提高二、三产业增加值比重。
(五)促进农民增收
1.加快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提高劳务收入
2005年,辽宁省农民收入中,外出劳务收入仅占8.8%,比东部地区13.7%低4.9个百分点,其发展空间和潜力很大。据测算,外出劳务人员每增加20万人,就可使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50元。因此,要把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集聚作为辽宁省县域经济发展的根本任务,加快城镇化发展,有效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更多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分流农村剩余劳动力,通过实现劳动力的充分就业,增加农民收入。
2.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加大二三产业对农民增收的贡献率
目前,辽宁省农民收入中来自第一产业的比重仍超过50%,农民增收的渠道不宽,这是与东部地区差距的重要原因。要赶上东部地区平均水平,必须充分发挥城镇二三产业在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中的主渠道作用,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促进县域经济良好发展,实现农民增收。
3.鼓励家庭经营,扶持农民创业,培育农民增收新亮点
2006年,辽宁省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0.8%,而农民家庭经营收入人均2211元,比上年增加47元,增长2.2%,占纯收入比重由2005年的58.6%下降到54.1%。目前,辽宁省家庭经营性收入增长乏力,应借鉴东部地区经验,结合自身发展特点,放手发展个体工商户和中小企业,增强农民创业能力;大力兴办“家庭作坊”,变农民为商人;发展家庭服务业,实现农民多次创业就业,培育农民增收新亮点。
(来源:国家统计局辽宁调查总队)
• 中国角型毛巾架行业运营态势与投资潜力研究报告(2018-2023)
• 中国直接挡轴市场深度研究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2021-2023)
• 2018-2023年KTV专用触摸屏市场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 中国回流式高细度粉碎机市场深度调研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2018-2023)
• 2018-2023年中国原色瓦楞纸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发展策略预测报告
• 中国雪白深效精华液市场深度调研及战略研究报告(2018-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