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当前安徽企业人力资源和人才支撑状况分析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2007年8月6日   来源:中国统计信息网

  当今世界,人们对人才的认识越来越深刻,人才作为知识的创造者、承担者、传播者和使用者,其数量和质量,特别是其创新能力,正在成为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关键因素。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有着巨大的拉动和支撑作用,这些关键都在人才。

   

  在研究企业人才支撑问题前,首先要廓清什么是人才这一基本概念。传统上人们把饱读诗书、博学多才之人称为人才,而现代竞争社会对人才有了新的认识与界定,是否拥有职业素质成了人才的一个基本标志。通常人才是指那些具有良好的内在素质,能够在一定条件下通过不断地取得创造性劳动成果,对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产生了较大影响的人。现在对什么是人才,只有定性的描述,没有定量的标准。这里,笔者将人的文化程度和其所从事的职业和行业分布联系起来进行分析,将企业就业人员中具有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视为“人才”。本文基于2006年度人口抽样调查结果,对安徽省企业人力资源和人才资源状况进行分析。

   

    一、全省企业人力资源和企业人才资源的基本情况

   

  从人口抽样调查数据库中,抽取各类企业共39108人的有效样本(剔除从事农业生产、机关团体事业单位、个体工商户和其他非企业人员),按不同的分组方法进行分类统计,统计结果显示,当前,全省企业人力资源和企业人才分布具有以下特点:

   

  (一)从企业人力资源分布看,私营企业是就业的主体,工业企业是就业的主渠道,一线生产人员是就业的主力军,中年人是就业中坚力量。

   

  1、按企业类型分组统计,私营企业就业人数占46.8%,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占34.7%,集体企业占11.1%,其他经济类型企业仅7.4%。

   

  2、按行业分组统计,工业企业就业人数占51.9%,建筑企业占13.7%,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占6.8%,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占1.3%,批发和零售业占8.8%,住宿和餐饮业占3%,金融业占3%,其他行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占11.1%。

   

  3、按职业分组统计,在企业就业人员中,企业负责人占3.6%,专业技术人员占12.2%,管理人员占7.1%,购销人员占8.4%(批发和零售业中72.6%为购销人员),一线生产人员占68.7%。在一线生产人员中,工业企业占61.9%,建筑企业占17.8%,两者合计为79.7%,也就是说,在企业就业人数中有55.5%的人从事第二产业的一线生产工作。

   

  4、按年龄分组统计, 30-39岁人员占就业人数的37.5%,40-49岁占23.6%,20-29岁占22.7%,50岁以上占10%,20岁以下占6.1%。

   

  (二)从企业人才资源分布看,企业人才占全部企业就业人数的13.1%,其中2/3的人才集中在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1/3的人才集中在工业企业,四成以上的人才从事专业技术工作,近四成的人才是中年人。

   

  1、按企业类型分组统计,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拥有企业全部人才的66.4%,私营企业拥有19.6%,集体企业,其他经济类型企业则分别拥有7.6%和6.4%。

   

  2、按行业分组看统计,工业企业拥有企业全部人才的36.9%,建筑企业拥有5.5%,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拥有4.3%,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拥有4%,批发和零售业拥有12.1%,住宿和餐饮业拥有1.3%,金融业拥有14.5%,其他行业拥有21.3%。

   

  3、按职业分组统计,在企业人才中,10.1%是企业负责人,40.8%是专业技术人员,16.5%是管理人员,10.1%是购销人员,还有22.5%的人才是一线生产人员。

   

  4、按年龄分组统计,在企业人才中,30-39岁的占39.4%,20-29岁的占29.7%,40-49岁的占23.6%,50岁以上的占6.8%,20岁以下的只有0.4%。

   

  (三)从企业人才结构看,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人才相对比例较高,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以及金融业人才优势明显,近八成的人才从事管理、购销和专业技术工作,人才年轻化趋势显现。

   

  1、按企业类型分组统计,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内部人才的比例达到24.9%,集体企业为9%,私营企业只有5.5%,其他经济类型企业为11.2%。

   

  2、按行业分组统计,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内部的人才比例达42%,金融业高达58.2%,批发和零售业也有17.8%,而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以及住宿和餐饮业内部的人才比例均不到10%,分别只有9.3%、5.2%、8.2%和5.7%。

   

  3、按职业分组统计,全省企业人才中77.5%的人从事企业管理、购销和专业技术工作。从职业内部结构看,企业负责人中人才的比例为37%,专业技术人员中人才的比例为43.5%,管理人员中人才的比例为30.4%,购销人员中人才的比例为15.7%。

   

  4、按年龄分组看统计,50岁以上人员中人才的比例为8.9%,40-49岁人员中人才的比例为13.1%,30-39岁人员中人才的比例为13.7%,20-29岁人员中人才的比例达17.1%。从年龄分组的人才内部结构可以看出,全省企业中人才年轻化趋势开始显现。

   

    二、全省企业人才支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企业发展需要人才的支撑,同时需要人才的合理配置。通过对数据的分析,我们发现,当前认为安徽省企业在人才支撑方面存在的以下问题值得关注:

   

  1、企业人才总量不足

   

  安徽省企业就业人数占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单位合计人数近3/4,拥有的人才占全部人才却不足四成。安徽省机关、事业和企业单位中人才的比例为24.1%,其中机关、事业单位中人才的比例为54.9%,而企业只有13.1%。

   

  2、高技能人才匮乏

   

  在企业就业人员中,具有高级职称的人员仅占1%,具有中级职称的人员占4.5%,高级技师只有0.3%,技师0.8%,高级工也只有2.6%。可见,企业中高技能人才是十分匮乏的。

   

  3、企业现有的人才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

   

  安徽省企业每百名就业人员中拥有人才13.1人,其中只有5.3人从事专业技术工作,3.5人从事管理工作,剩下相当一部分人从事的是一线工作。可见,现有的企业人才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

   

  4、私营企业中人才严重不足

   

  安徽省私营企业每百名就业人员中,人才只有5.5人,不到安徽省企业平均水平13.1人的一半。这种状况与大力发展非公经济,特别发展私营经济是不相适应的。

   

  5、工业企业中人才力量亟待充实

   

  安徽省工业企业每百名就业人员中,人才只有9.3人,不仅没有达到安徽省企业的平均水平,更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工业强省之梦有着现实的差距,工业企业中人才力量亟待充实。

   

  6、企业负责人和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在企业负责人中只有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人占了33.6%,而人才的比例只有37%;管理人员中只有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人占到36.2%,人才的比例也只占到30.4%。企业负责人和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三、为企业更好更快发展提供人才支撑的对策建议

   

  (一)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积极引导好就业,使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人才资源得到有效配置。

   

  应当说安徽是人力资源大省,也是人才资源大省,但很多尚未就业的人才的就业观念还比较传统、甚至落后于时代。他们开放意识、创新意识、竞争意识、风险意识等明显不足,很多就业者追求起点高,追求的是好城市、好单位、好职位、稳定性强、薪水多的职业,能给自己和家人带来“面子”,就业期望值偏高。因而才有现实的“千军万马”考公务员,好单位、好企业“挤破头”的现象;才有一些企业急需人才而很少有人才问津的现象。当前,安徽的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就业压力仍然较大。因此,身处市场经济时代的人们,应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政府应积极引导好就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大力发展非公经济,使安徽省的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也使人才资源能够得到有效配置。

   

  (二)努力扩大企业人才队伍的规模。

   

  1、树立“大人才观”。在企业构建研究开发、经营管理、高技能和优秀营销人才的梯次搭配的人才队伍。

   

  2、加大企业培训力度,培养和发现一批人才。企业要开展经常性的培训和技术比武工作,不断提高企业人才的知识水平,提升一线工人的劳动技能,通过培养和比武等多种方式,培养和发现一批企业人才。

   

  3、大力推进技术创新,培养和造就一批人才。技术创新是提升企业竞争力的必然选择,也是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企业要通过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和开发创新的过程,通过实实在在的项目,通过实实在在的科技活动,培养一批企业人才的中坚力量,带动企业人才规模的扩大。

   

  4、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密切合作,培养和培训一批人才。企业应当充分认识到“产学研”结合在促进企业发展和培养企业人才方面的重要作用,企业要建立制度,要积极促进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科研人员的合理流动和相互合作,形成产学研相结合的有效运行机制。通过联合携手,不仅利用了外部人才的资源,同时也为企业培养和培训了一批人才。

   

  5、树立企业名牌战略,有效聚集一批人才。企业名牌战略是企业面向市场、走向国际舞台必不可少的通行证,也是提升企业竞争能力和竞争水平的必然要求。要通过自主品牌和名牌战略的实施,使一些高端人才主动向企业靠拢,使一批在国内和国际企业中的原有岗位上还没有真正找到感觉的人才,让他们在我们的企业名牌不断唱响的过程中,不断满足他们成就事业的自豪感和成就感。

   

  6、努力营造良好的企业环境,吸引、留住一批人才。企业要大胆创新,制定一些优惠的政策,切实落实各种社会保障制度,筑巢引凤,努力为人才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学习环境、生活环境和创新环境,营造一个能使人才发挥其聪明才智的环境,使人才进得“顺心”,干得“舒心”,留得“放心”,使企业人才队伍不断壮大。

   

  7、重视做好高等和职业教育,为企业提供和打造一批人才。教育工作是提高人们知识水平的桥梁,也是塑造人才的基础。教育工作不仅要提高人的综合文化素质,同时应当锻炼和培养人的专门技术能力。教育工作前期就应当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合理分配教育资源,合理设置教育专业;教育过程中,应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打造面向未来的可用人才;教育的后期,应积极引导和指导学生就业,为社会、为企业提供一批可塑性强、发展潜力大、用丰富文化知识武装起来的后备人才。

   

  (三)积极改善企业人才结构。

   

  1、提高企业家的素质,改善企业家的结构。企业家不仅是企业资产的所有者和经营者,更是企业的领跑者,对企业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要通过多种途径,不断提高企业家们的科学文化素质,提高把握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的本领,提高决策水平和领导水平。要通过政府引导和市场调节,使企业家也能有序、健康的流动,不断改善企业的领导结构,提升企业的活力。

   

  2、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改善管理人员的结构。加强对企业的管理人员培训工作,丰富他们的现代管理知识,提高他们的现代管理水平,彻底改变家族式、裙带关系的落后管理方式,营造用创新型的人才来管理企业,用科学管理来促进企业发展的良好局面。

   

  3、培养一批创新能力强的专业技术人员和营销人员。通过对专业技术和市场开拓的培训和培养,努力改善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和营销人员的结构,使专业技术人员和营销人员的潜力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培养一批高职称、高技能、高素质的专业人员和营销人员,使他们成为企业创新和拓展市场的排头兵。

   

  4、重视和关心青年人才的培养。青年是社会的未来,也是企业的未来。企业人才年轻化的趋势是普及教育的必然结果,今后企业人才的竞争性更强,年轻人的思想活跃,企业人才的流动性也会加大。这些都要求企业要注重关心和培养年轻的人才,用企业的文化用企业的制度关心和培养年轻的人才,让他们更好地为企业的发展服务,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5、采取有效措施,引导人才向非公领域和中小企业流动。非公领域和中小企业是经济新的增长点,在需要政府政策支持的同时,这些企业更需要大量的人才,没有人才企业就没有活力,企业就没有后劲。非公企业和中小企业是吸纳就业的主体,如果吸纳的只是一般的劳动者,不仅非公经济和中小企业得不到较好的发展,同时也会造成公有制企业的人才浪费。因此,就业者需要转变就业观念,更需要有一些切实可行的措施,引导人才向非公领域和中小企业流动,形成各类企业和谐发展,人尽其才的良好局面。

   

  (四)完善机制,为企业人才支撑提供保障。

   

  1、完善供求机制。人才供求的关系,一方面要依靠市场调节,另一方面要通过经济、行政、法律等手段,加强宏观指导和调控。特别是高等院校和职业技术学院(校)对人才的培养要有前瞻性,在培养人才方面要在数量、结构和专业设置上与国民经济发展和产业调整相适应。因此企业和有关部门要一起为人才市场提供真实、及时的信息,教育系统才能为企业培养和提供更多的“时销对路”的有用人才,努力保持人才供求关系的平衡。

   

  2、完善竞争机制。形成人才推荐、介绍、交换、办理、监督、仲裁各负其职,互相联系,相互制约的机制,以保证公平竞争。

   

  3、完善用人机制。企业要有用人自主权,要善于发现人才,培养人才,使用人才,团结人才,留住人才,吸引人才,同时企业要有分配自主权,加快建立有利于留住人才和人尽其才的收入分配制度,从制度上保证各类人才得到与他们的劳动和贡献相适应的报酬。有了完善的用人机制,人才队伍才能兴旺,人才才能相对稳定,人才的作用才能得到有效的发挥。

   

  4、完善激励机制。企业应将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与分配挂钩,对有突出贡献的人才实行重奖,完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企业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5、完善流动机制。要在制度上进一步完善企业人才的流动机制,保证人才在企业与机关、事业单位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以及企业内部之间的流动有章可循。通过科学合理的流动,达到人才资源有效配置的目的。

   

  总之,当今企业间的竞争也集中地表现为人才竞争,谁拥有了人才,谁就把握了未来的市场,谁就掌握了发展的主动权。因此,各级政府要转变观念,要更好地为企业发展服务,要引导和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为企业提供人才支撑,安徽的企业发展了,做大做强了,安徽的经济发展就有了支撑,其它各项事业才能健康发展,才能实现奋力崛起,乘势而上的目标。

   

  (来源:安徽省统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