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内蒙古自治区成立60年:经济发展实力增强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2007年7月12日   来源:内蒙古自治区统计局

内蒙古自治区成立60年:经济发展实力增强

 

——内蒙古自治区成立60年以来经济社会发展成就

 

  内蒙古自治区成立以前,经济社会发展十分落后,各族人民生活水平低下。农牧业处于广种薄收,逐水而牧的原始状态。1947年,内蒙古仅有耕地396.7万公顷,粮食产量18.5亿公斤,年末牲畜总头数只有851.8万头(只)。工业基础非常薄弱,只有一些简单的皮毛加工、煤炭开采、森林采伐和农产品加工工业,到1947年,内蒙古工业增加值只有0.37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6.9%。交通闭塞,通讯落后,铁路密度不及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公路全部是天然的沙石路。商贸流通业发展缓慢,商品交换还处于“以物易物”的初级阶段,到1947年,内蒙古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仅有0.83亿元。科教、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也十分落后。

   

  1947年内蒙古自治区的成立和1949年新中国的诞生,给内蒙古各族人民带来了新的曙光。6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党的民族政策的照耀下,有党和国家的关怀,有兄弟省市的支持,经过内蒙古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内蒙古自治区的经济迅速发展壮大,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内蒙古各地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开拓创新,奋勇前进,取得了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内蒙古已经顺利实现现代化建设的前两步战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基本达小康。进入“十五”时期,内蒙古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大力推进农牧业产业化、工业化和城镇化,不断加快改革开放步伐,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经济发展取得重大突破,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新的提高。整个社会呈现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新气象。

   

  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1947年内蒙古生产总值仅为5.37亿元,1978年发展到58.04亿元,2006年达到4790亿元。2006年生产总值比1947年增长196倍,年均增长9.4%。其中1979-2006年平均增长11.7%,特别是“十五”时期,内蒙古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7.1%,成为内蒙古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最快,综合实力增加最显著,人民生活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内蒙古人均生产总值由1947年的96元、1978年的317元迅速提高到2005年的16331元,按当年末汇率折算为2024美元,在全国各省区市中进入前10位。2006年,内蒙古人均生产总值突破两万元,达到20047元,按年平均汇率折算为2513美元。内蒙古财政总收入由1947年的0.001亿元增加到2006年的712.88亿元,比1947年增长71.3万倍,比1978年增长102.3倍。

   

  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不断加快。经过改革开放近30年的发展,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三次产业构成由1978年的32.7∶45.4∶21.9调整为2006年的13.4∶48.6∶38.0,第一产业比重明显下降,二、三产业比重不断上升。农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种植业比重不断下降,林、牧、渔业比重稳步上升。2006年内蒙古粮食产量达到1704.94万吨,创历史最好水平,分别比1947年、1978年增长8.2倍和2.4倍,粮食产量居全国的第13位,人均粮食产量超过1400斤,成为全国粮食主产区之一。油料产量达116.84万吨,分别比1947年、1978年增长18.5倍和8.3倍,油料产量居全国的第9位。2006年内蒙古牧业年度牲畜总头数达到11051.47万(头)只,分别比1947年、1978年增长10.9倍和1.66倍。2006年内蒙古猪牛羊肉类产量达到217.81万吨,比1978年增长9.4倍。内蒙古畜牧业产值占第一产业的比重已上升到44.9%,比1978年提高15.2个百分点。2006年与1947年相比,原煤产量增长849倍、发电量增长11086倍,钢产量比生产初期增长1230倍。能源、冶金、化工、农畜产品加工、装备制造业和高新技术六大优势特色产业增加值占内蒙古工业的80%以上,成为拉动工业生产快速增长的主要动力。目前,内蒙古有鄂尔多斯、蒙牛、伊利、河套、赛飞亚、远兴、伊泰等15个中国驰名商标。第三产业发展迅速,在商贸餐饮、交通运输等传统服务业继续较快增长的同时,金融保险、信息咨询服务、旅游、房地产、社会服务等新兴服务业呈现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同时,内蒙古积极拓展对外贸易、大量引进外商投资和加强经济技术合作。内蒙古外贸进出口总额由1978年的0.16亿美元增加到2006年的59.47亿美元,增长370.7倍,其中外贸出口由0.10亿美元增加到2006年的21.41亿美元,增长213倍。目前已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贸易往来和经济技术合作关系。内蒙古不断改善投资环境,积极招商引资,利用外资规模不断扩大。2006年,内蒙古实际外商直接投资达到17.41亿美元,比1986年增长1279倍。2006年,内蒙古接待入境旅游人数123.25万人次,比1981年增长89.6倍;入境旅游创汇4.04亿美元,比1981增长285倍。

   

  文化建设取得丰硕成果。内蒙古有着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草原文化底蕴深厚,民族特色浓郁,素有“歌的海洋、舞的故乡”的美称。自治区成立60年以来,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民族民间文化传统和艺术得到保护和发扬。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自治区党委、政府提出建设民族文化大区的战略目标以来,文化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2006年,内蒙古拥有各类艺术表演团体109个,比1949年增加98个;文化馆102个,比1949年增加77个。2006年,内蒙古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分别达92.84%和91.23%,分别比2000年提高7个百分点和9.8个百分点。内蒙古还培养了一大批优秀文化人才,创造了一大批富有民族特色的歌舞、音乐、影视作品等文化精品,文化品牌的影响不断提高。近年来,一些文化精品不仅在国内享有盛誉,在国际上也有较大影响,无伴奏合唱在国际合唱比赛中多次获奖,震撼了国际乐坛;千人马头琴齐奏参加国际性演出,创造了吉尼斯世界记录;蒙古族长调艺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各族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自治区成立60年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近30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综合经济实力的逐步增强,人民生活也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大变化,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由温饱向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并向着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迈进。

   

  居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内蒙古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78年的301元增加到2006年的10358元,扣除价格因素年均实际增长7.2%;内蒙古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由1978年的131元增加到2006年的3342元,扣除价格因素年均实际增长6.5%。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消费结构明显升级。内蒙古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由1978年的267.7元增加到2006年的7666.6元,年均增长12.7%;内蒙古农牧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由1978年的138元增加到2006年的2772元,年均增长11.3%。城乡居民用于精神文化生活和卫生保健支出相应提高,特别是医疗保健、交通通讯、娱乐教育文化和住房的消费增长迅速,食品结构、衣着服饰向多样化、中高档方向转变。目前,内蒙古城市居民人均居住面积达到26.09平方米,农村牧区人均居住面积达19.7平方米,分别比1985年增加18.8平方米和6.2平方米。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取得新进展。截至2006年底,内蒙古有115.01万人得到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比2000年增加9.67万人;有91.09万离退休人员参加基本养老保险,比建立初期的2001年增加25.79万人;有223.01万职工和93.13万离退休人员参加基本医疗保险,比建立初期的2001年增加84.21万人和52.33万人。

   

  医疗卫生条件明显改善,中蒙医事业得到长足发展。2006年末内蒙古共有卫生机构3693个,医疗卫生单位拥有病床7.03万张,拥有卫生技术人员10.23万人,分别比1947年增长66倍、139.6倍和16倍。到2006年末,内蒙古每万人拥有病床床位29.4张,每万人拥有医生21人。2006年,内蒙古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的旗县达到39个,覆盖农村牧区人口662.89万人。

   

  展望未来,内蒙古要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五、六中全会和自治区第八次党代会精神,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巩固已有发展成果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地广人稀优势、政策优势和后发优势,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农牧业产业化和城镇化进程,落实“五个统筹”,努力构建和谐社会,经过内蒙古各族人民的团结奋斗,内蒙古的明天将会更加美好。